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雲南上了年紀的人提起黑井,都說那裡是挖個洞就能淌出錢來的地方

雲南上了年紀的人提起黑井, 都說那裡是挖個洞就能淌出錢來的地方。 那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

鬥轉星移, 黑井從一個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商貿小鎮, 到今天要翻開史書才能查到。

這幾年, 龜臥在雲南中部山谷裡沉默了太長時間的黑井小鎮, 如同一夜間撞了大彩,

突然就引人注目起來。

顛簸著晃蕩著去的人不算少, 很多去過的人都有話想說, 有文字可寫, 有照片願拍, 或者還有種種掩裹在時間河流下面的隱秘想猜。

我也去了, 前後三回。 第一回算是慕名前往的旅遊者, 第二回是以攝影者的身份去做拍攝, 最後一回卻說不出什麼確定的角色, 只是想為自己紛亂的感覺理理頭緒而已, 不過還是想再去一回, 也許不止一回。

對於黑井,除了到處走到處看,找各種各樣的男人女人聊天,我還讀各種有關它的文字。

得知它已經有點年紀了,曾經是近50年前鹽興縣縣城,曾經是名聲遠傳的“鹽都”,曾經因鹽而興而旺,曾經上上下下“穿金戴銀”,曾經一頭一臉盡顯“珠光寶氣”,曾經因舊時意義上的“繁華”而出過許多充滿冒險傳奇的人和事,昔日所有這些“曾經”現在都已風光不再,只留下一些把由興而衰記錄在案的舊跡……

占地不大的黑井鎮匍伏在一條峽谷裡。從山頂上往下看,整個小鎮,連同它四周的山紅水黃,雲南風味足足的。

兩道呈槽狀的山脈,本來有自己正式的名分,叫金泉和綠壁,不過當地人多簡稱為東山和西山,兩山之間流淌著一條枯水季節不顯寬也不見深的河水,叫龍川江,它的最後歸宿是經金沙江長江而入海。

黑井鎮就坐落在江兩邊的這截夾槽裡,一半置於西山膝前,另一半窩在東山腳下。一座築於清代的石橋把東西兩塊連接起來。據說橋面以前是木的,後來改鋪水泥了,這是三十來年前的事。

黑井是一本書。閱讀黑井,就應該走街串巷,去看那些可以顯示昔日景象的東西,譬如老街,舊院,“灶房”,牌坊,寺廟,乃至立於清朝時期的街道標識牌等等。以一個小鎮的身份,這裡可以用來炫耀自己舊時風光的東西,很充足。

整個地看,如果不是鹽,如果不是那年月“鹽貴如金”,恐怕就不會有這個小鎮。因為有鹽,有用鹽變成白花花的銀子,所以引來眾多有手藝的匠人,包括雲南劍川的貴州的四川的,在黑井建起了幾條擠擠攘攘的街巷,一個連著一個的酒館、茶館、煙館,以及一個個很能顯示富有的宅院。幾乎所有的舊時建築都與鹽有關。

看電視劇《康熙王朝》時,有句話我記住了,那是老佛爺對康熙說的:“天下最不可信的就是奏摺這玩意兒!”說得真好,可是,轉念一想,不對啊,我們在黑夜裡的時間太長,不相信奏摺信什麼呢?因為,皇帝身邊的奏摺又分給史官們,給他們編輯,整理,刪削,增補之後,就成了人們的歷史。我們一代代人就這麼讀著通史過來。

人們把黑井稱為“失落的鹽都”,他們在這裡看見那種種在鋼筋水泥築成的現代都市里久已陌生的風景,石板路,古牌坊,舊宅院,沿街的木板房,街兩邊很接近的雨簾,據說還有歷經數百年風塵人世的現在。

走在黑井的街巷裡,我注意到,這裡的老人似乎特別多。引人眼亮的是,有幾個老頭,留著很漂亮的長鬍鬚,如果再換一身長衫,有可能會使人產生誤入古時的幻覺。聊天喝茶,發現他們或者能夠講出一大堆久遠得幾乎就將在記憶裡消失殆盡的傳說與故事。

此時我看見的黑井正是這副模樣,它靜靜地端坐著,不動聲色地瞅著過往的人——有從更窮更邊遠的山裡一背一背背柴來這裡賣的農民,還有男男女女幾個衣著時髦的外地遊客。

如同一個看完全部人生戲劇的老婦,挑了一個晴天出來烤太陽。我有點明白起來,黑井失去的不止是舊日的繁華,更是那敞敞亮亮惹人心跳的衝動,那種年輕鮮活的神情。它既是誘惑,又充滿尷尬。

不過,它現在仍是靜靜的,悠悠的,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裡,已經很長時間,始終眯著兩隻眼,太陽下面,看得見它的皺紋,粗的細的。這是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姿勢。我很想知道黑井它擺出這個姿勢時是在想什麼?守望什麼?

那天離開黑井時,正是趕街天,石板鑲成的老街上,走著一夥夥來自周圍村子的農民,趕著騾馬,背來木柴和各種山貨,再次從那堵牌坊下面走過,

我又一次看見這樣的情景:幾個六七十歲的女人坐在牌坊旁邊,她們不是在撂聊天,也沒有做針線活,就只是不言不語地坐著,旁邊是由石頭和文化攪拌著築成的石牆石路石牌坊……

對於黑井,除了到處走到處看,找各種各樣的男人女人聊天,我還讀各種有關它的文字。

得知它已經有點年紀了,曾經是近50年前鹽興縣縣城,曾經是名聲遠傳的“鹽都”,曾經因鹽而興而旺,曾經上上下下“穿金戴銀”,曾經一頭一臉盡顯“珠光寶氣”,曾經因舊時意義上的“繁華”而出過許多充滿冒險傳奇的人和事,昔日所有這些“曾經”現在都已風光不再,只留下一些把由興而衰記錄在案的舊跡……

占地不大的黑井鎮匍伏在一條峽谷裡。從山頂上往下看,整個小鎮,連同它四周的山紅水黃,雲南風味足足的。

兩道呈槽狀的山脈,本來有自己正式的名分,叫金泉和綠壁,不過當地人多簡稱為東山和西山,兩山之間流淌著一條枯水季節不顯寬也不見深的河水,叫龍川江,它的最後歸宿是經金沙江長江而入海。

黑井鎮就坐落在江兩邊的這截夾槽裡,一半置於西山膝前,另一半窩在東山腳下。一座築於清代的石橋把東西兩塊連接起來。據說橋面以前是木的,後來改鋪水泥了,這是三十來年前的事。

黑井是一本書。閱讀黑井,就應該走街串巷,去看那些可以顯示昔日景象的東西,譬如老街,舊院,“灶房”,牌坊,寺廟,乃至立於清朝時期的街道標識牌等等。以一個小鎮的身份,這裡可以用來炫耀自己舊時風光的東西,很充足。

整個地看,如果不是鹽,如果不是那年月“鹽貴如金”,恐怕就不會有這個小鎮。因為有鹽,有用鹽變成白花花的銀子,所以引來眾多有手藝的匠人,包括雲南劍川的貴州的四川的,在黑井建起了幾條擠擠攘攘的街巷,一個連著一個的酒館、茶館、煙館,以及一個個很能顯示富有的宅院。幾乎所有的舊時建築都與鹽有關。

看電視劇《康熙王朝》時,有句話我記住了,那是老佛爺對康熙說的:“天下最不可信的就是奏摺這玩意兒!”說得真好,可是,轉念一想,不對啊,我們在黑夜裡的時間太長,不相信奏摺信什麼呢?因為,皇帝身邊的奏摺又分給史官們,給他們編輯,整理,刪削,增補之後,就成了人們的歷史。我們一代代人就這麼讀著通史過來。

人們把黑井稱為“失落的鹽都”,他們在這裡看見那種種在鋼筋水泥築成的現代都市里久已陌生的風景,石板路,古牌坊,舊宅院,沿街的木板房,街兩邊很接近的雨簾,據說還有歷經數百年風塵人世的現在。

走在黑井的街巷裡,我注意到,這裡的老人似乎特別多。引人眼亮的是,有幾個老頭,留著很漂亮的長鬍鬚,如果再換一身長衫,有可能會使人產生誤入古時的幻覺。聊天喝茶,發現他們或者能夠講出一大堆久遠得幾乎就將在記憶裡消失殆盡的傳說與故事。

此時我看見的黑井正是這副模樣,它靜靜地端坐著,不動聲色地瞅著過往的人——有從更窮更邊遠的山裡一背一背背柴來這裡賣的農民,還有男男女女幾個衣著時髦的外地遊客。

如同一個看完全部人生戲劇的老婦,挑了一個晴天出來烤太陽。我有點明白起來,黑井失去的不止是舊日的繁華,更是那敞敞亮亮惹人心跳的衝動,那種年輕鮮活的神情。它既是誘惑,又充滿尷尬。

不過,它現在仍是靜靜的,悠悠的,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裡,已經很長時間,始終眯著兩隻眼,太陽下面,看得見它的皺紋,粗的細的。這是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姿勢。我很想知道黑井它擺出這個姿勢時是在想什麼?守望什麼?

那天離開黑井時,正是趕街天,石板鑲成的老街上,走著一夥夥來自周圍村子的農民,趕著騾馬,背來木柴和各種山貨,再次從那堵牌坊下面走過,

我又一次看見這樣的情景:幾個六七十歲的女人坐在牌坊旁邊,她們不是在撂聊天,也沒有做針線活,就只是不言不語地坐著,旁邊是由石頭和文化攪拌著築成的石牆石路石牌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