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刮痧或可治未病

本報記者 王智錦

通訊員 白恬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李振

“痧”在中醫古籍有三層含義, 分別是痧象、痧疹、痧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科副主任李振指出, 痧疹是多見於小兒的一種傳染病, 是痧症當中的一個體現;痧症是比較廣泛的一組疾病, 相當於一種毒性反應臨床綜合征;很多疾病都會出現痧象, 可能是在疾病發生發展、轉化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種皮膚當中的表現。 “百病皆可發痧”, 痧像是出痧的部位、顏色、形狀, 痧像是體表的一種表現, 或者在操作當中穴位、前胸、後背等部位出現的形狀和顏色的變化,

起到一個診斷和治療的作用。

資料圖片,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刮痧要遵循辯證原則

李振介紹, 刮痧屬於中醫的一種傳統治療方法, 延伸於針灸推拿, 但刮痧只是一種輔助療法。 刮痧要遵循辯證的原則, 同時通過望聞問切指導,

確定治療方案。 如果感冒是受風寒侵襲, 出現頭痛、頭暈腦脹、發熱等症狀, 可以在後側脊柱進行刮痧。 皮膚出現潮紅或紅點, 表現出鮮紅或暗紅顏色, 刮痧可以促進皮膚的排泄, 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痧象和普通的淤血不同

“刮痧出的痧象和淤血外形可能相似, 但是性質卻截然不同。 ”李振說。 普通淤血可能是外傷引起的皮膚淤血, 僅僅是皮膚外在的表現;但痧像是疾病發生發展轉化過程中在體表的表現, 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一定的意義, 從而推斷疾病是由表到裡還是由裡到外, 再進行治療。

刮痧不以出痧為目的

有人認為“只有病變部位才會出痧”。 李振則表示不一定, 病變部位有可能出痧也有可能不出痧,

但刮痧不是以出痧為目的, 關鍵是起到一個調節臟腑、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 “並不是說刮痧就一定要出痧, 皮膚破了, 刮壞了也不行。 ”

即便不出痧, 也可以通過在固定的部位、經絡進行一個刮痧手法的治療, 根據望聞問切及患者的反應(如飲食、大小便、舌苔等的變化)來判斷刮痧的效果及下一步治療的調整。

治未病可適當刮痧

刮痧過去用於民間, 用勺子、瓦片、碗邊等隨身各處的物體, 抹上一些油, 就可以刮痧了。 李振說, “人們以前關注已病, 到現在開始慢慢關注未病了, 刮痧對疾病也起到預防作用, 比如每個月或不同的季節刮一次。 對治療一些慢性疾病, 如胃腸炎、咳嗽等, 可以採取固定經絡的刮痧療法。

刮痧的介質可以根據疾病來選擇調節脾胃、調節臟腑的介質, 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風寒風熱感冒用油不同, 薄荷油可以起到清涼的作用, 熱者寒吃, 寒者熱吃。

“而很多人也想通過刮痧來美容瘦身, 但醫生關注的更多是健康。 ”李振認為, 健康、臟腑通和、氣血調和, 臉色就會好, 面部也不會產生黃褐斑、小疙瘩等。

刮痧應適時而用

中醫有觀點認為, “痛則不通, 通則不痛”, 對刮痧不適用。 李振表示, 刮痧痛不痛與通不通沒有任何關係, 疼痛主要是跟兩方面相關, 一是術者的手法, 二是患者的感受。 手法由輕到重再到輕, 慢慢疏導, 但是說刮得越痛越好更多的是鼓勵和安慰患者。 患者皮膚的感受度不同, 對疼痛的忍耐度也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