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慈禧太后生日時李鴻章送了什麼禮物?

慈禧生日時, 李鴻章送了一條長1500米的微型鐵路, 建成後慈禧太后和大臣坐上了6節車廂的小火車, 火車晃晃悠悠地在園內繞了一個大圈, 比乘馬車坐轎子更穩健快捷。 經過這一次切身體驗, 慈禧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5個月之後, 清廷終於發佈第一個關於興辦鐵路的正式檔。

1901年9月7日, 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合約》。 值得一提的是, 在這份文件上, 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了“肅”字的模樣, 這三個字擠在一起, 即虛弱無力, 又辛酸悲苦……

晚清重臣李鴻章,

以其風雲變幻的一生成為晚清時期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本書透射李鴻章的內心世界, 寫他的宏圖大志、精明狡猾, 寫他的委曲求全、鐵腕毒辣, 寫他的風光得意、孤獨脆弱;把一個時代的推動者, 也是一個時代最大絆腳石的人生傳奇寫得酣暢淋漓。 這不僅僅是一部傳記, 更是將李鴻章作為一個符號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

網路配圖

鍥而不捨, 力促鐵路在中國修建

在晚清歷史上, 中國機械製造, 近代的採煤、鐵路、電報、輪船運輸、紡織等工業, 採礦和交通運輸及資訊企業, 無一不與李鴻章的推動、支持有關。 他所面臨的, 是資金的匱乏、人才的匱乏, 在陌生事物面前的判斷力, 各種各樣的阻礙以及整個知識體系所面臨的軟肋。

李鴻章修鐵路的事情, 可以說明洋務運動的艱難, 也可以說明李鴻章的苦心孤詣以及堅忍不拔。

從某種程度上說, 鐵路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交通的範疇, 它是人類改變生活觀念的一個標誌, 是集人類想像力、創造力和挑戰自然雄心為一體的里程碑。 早在1863年, 正和太平軍打仗的李鴻章就收到上海27家英法洋行老闆的聯名信, 第一次提出要在上海和蘇州之間修建鐵路, 洋人們說, 如果修成這段鐵路, 清軍可以利用它攻打太平軍。 李鴻章把這個建議報告給了朝廷,朝廷根本就不予答覆。 但李鴻章一直鍥而不捨, 1874年清廷組織著名的海防大討論時, 李鴻章再次提出要修建鐵路, 那本著名的《籌議海防折》中, 李鴻章就曾闡述了應該修鐵路的理由。

見朝廷一直無聲無息, 只好陽奉陰違, 準備在唐山的煤礦區修一條十來裡長的鐵路。 就這條短短的鐵路, 也費了李鴻章九牛二虎之力。

1881年6月9日, 這條十多裡長的鐵路終於完工了。 這一天, 也是英國火車發明人喬治·史蒂芬的百歲誕辰。 李鴻章特地選定這一天來剪綵, 真是用心良苦。 很快, 流言蜚語來了, 說火車行駛震動東陵, 而且噴出的黑煙有傷莊稼。 結果朝廷下令, 禁止使用火車頭, 運煤的車皮再次被驢馬替代———中國第一條鐵軌上出現了咄咄怪事, 一大群驢拉著重重的車廂在鐵軌上奔跑。

這一耽誤, 又是好幾年過去了。 1880年, 李鴻章的老部下劉銘傳就任臺灣第一任巡撫。 在任上, 劉銘傳上了一道《請籌造鐵路折》,

要求在臺灣以及國內大興鐵路。 劉銘傳的奏摺, 是李鴻章的授意。 這在清廷中重新激起軒然大波———贊成修鐵路的主要是各地的封疆大臣, 比如李鴻章、劉坤一、左宗棠等;反對勢力主要來自朝中官員, 尤其是滿族官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 李鴻章來到了京城, 面見慈禧時, 李鴻章送了慈禧一件“小玩意”———在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 建一條小小的鐵路, 由法國商人全額贊助。 李鴻章真是用心良苦, 這樣的行為, 實際上是對於朝廷決策者的一次鐵路交通的啟蒙教育。 不久, 一條長1500米的微型鐵路落成了, 慈禧太后和大臣坐上了6節車廂的小火車, 火車晃晃悠悠地在園內繞了一個大圈, 比乘馬車坐轎子更穩健快捷。 經過這一次切身體驗,
慈禧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5個月之後, 清廷終於發佈第一個關於興辦鐵路的正式檔。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而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是傳統項目之一, 百姓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 在歲末休息調整, 辭舊迎新, 歲歲年年, 周而復始。 百姓們的生活如此, 已經形成了慣例, 紫禁城裡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過春節的文化傳統, 除夕之夜包餃子吃呢?

網路配圖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 也是一種年節食品, 有一句民謠說的是“大寒小寒, 吃餃子過年”, 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這種食品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 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 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為“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裡。宋代時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為“餛飩”,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為“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裡。宋代時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為“餛飩”,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