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迅雷到投資人:創業十五年,程浩的新賽道|Xtecher封面

功成名就時, 迅雷創始人程浩轉型投資人, 憑藉一篇《人工智慧只做技術服務商死路一條》刷爆朋友圈, 這位歷經十五年互聯網潮起潮落的老兵,

有著怎樣的過去, 又將如何投資未來?

作者|小生生

編輯|小魚

網址|www.xtecher.com

2002年底, 一個年輕小夥辭去百度高級技術經理職位, 踏上南下深圳的火車。 經過25個小時的顛簸, 他拉著兩個大箱子走出羅湖火車站, 美國杜克大學校友老鄒正在出站口等著他。

二人在深圳註冊一家公司, 名為:深圳市三代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之所以叫“三代”, 多少寄託著希望能成為繼張朝陽、李彥宏之後的第三代海歸創業者。 但三代並沒有被世人記住, 因為2005年公司改了個名字——迅雷。

這個年輕的小夥正是程浩, 他和鄒勝龍歷經十一年, 將迅雷從無到有, 從兩人發展到一千多人, 並成功於2014年登陸納斯達克。

2016年1月28日, 在迅雷年會上, 程浩正式宣佈離職,

並與松禾資本的厲偉、汪洋成立松禾遠望基金, 主投天使到A輪。

之所以選擇在這一天, 程浩說:“剛好是迅雷成立十三周年, 特別有意義。 ”此後一年多他先後投資了Roadstar.ai、可以科技和擎朗機器人等人工智慧、企業服務領域的創業公司。

歷經十五年風起雲湧, 看過無數產品浮沉更替, 這位元互聯網老兵有著怎樣的過去?現今又有怎樣的投資理念?未來, 他所期待的或將面臨的挑戰又是什麼?

從矽谷到深圳

Xtecher在程浩家樓下的茶館見到了他, 程浩的金邊眼鏡, 略微有些褪色, 下身一條七分卡其色布褲顯得極為休閒。 他甚有感染力, 邏輯思維縝密、時而開懷大笑, 交談中全無拘謹, 我們隨意癱坐在沙發上, 就著果盤閒聊, 兩個小時的對話意猶未盡。

十六年前, 程浩在矽谷的星巴克和一個人閒聊, 因為鄒勝龍介紹說此人回國折騰得不錯, 可以去瞭解下, 此人就是李彥宏。

此後二人聊天場所從星巴克轉到李彥宏家中, 程浩還在那裡見到馬東敏、雷鳴等人。

程浩告訴Xtecher:“因為在美國, 人都不太安生, 特別是矽谷, 我那陣很年輕又是單身, 覺得國內的機會更好, 所以想回國折騰折騰。 ”

這一折騰, 沒想到折騰出了迅雷。

程浩先入職百度一年後, 心想李彥宏也是個普通人, 並無家世背景, 既然他可以創業成功, 為何自己不可以, 大有一種王侯將相甯有種乎的韻味。

辭職之後, 他在中國試圖融資, 鄒勝龍在美國試圖融資。 當時和程浩同時進百度的好友任旭陽, 知他創業後,

為其介紹一位土豪好友。 程浩跑去上海相見, “這哥們雖然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 但覺得背景好, 又有老任做背書, 打算投100萬。 ”

但一周以後, 杳無音訊, 原來那朋友又找了個投資人準備一起投, 但另一人覺得不靠譜, 便沒了下文。

程浩笑道:“後來迅雷做大, 那哥們拉著老任, 一直問還有沒有項目可以投。 ”

當時融資極為困難, 鄒勝龍在美國亦無進展, 程浩戲稱:融資未遂。

此時兩人已無退路, 程浩勉力向朋友借款五萬, 和鄒勝龍一同創辦了三代。

但區區數萬, 不過杯水車薪, 好在後來一位朋友出資四十萬, 解了燃眉之急。 但資金到位後, 朋友覺得風險大, 要回了二十萬。

“我們當時特單純, 居然把錢給他打回去了。 ” 程浩談起早年創業經歷,

笑聲不止。

從三代到迅雷

“記得特別清楚, 我拿兩個大箱子, 第一次坐火車坐了25個小時, 從沒坐過這麼長時間。 ”程浩來到深圳, 在鄒勝龍家裡住了三天, 之後便在蛇口的玫瑰園社區租了房子。 既是臥室, 也是辦公室, 一行行代碼便在此產生。

程浩和鄒勝龍當時合計著做分散式存儲系統, 以滿足大容量郵箱的需求, 但半年之後, 發現市場對此需求並不旺盛, 兩人商量轉型。

轉型後, 公司招人, 臥室不能做辦公室了, 否則人家跑來一看辦公室擺著一張淩亂的床, 立刻走人。 借助留學生背景, “三代”搬到了留學生創業園的方大大廈1604, 並獲深圳市政府的十萬元補貼。

此後程浩開始從互聯網大公司挖人, 原本人家月薪一萬, 他們只給三千, “全靠忽悠,靠洗腦,給期權,畫大餅。”程浩回憶此事,放聲大笑。

2005年,“三代”正式改名迅雷。

從IPO折戟到上市成功

程浩和鄒勝龍分析雙方形勢,決定採取靈活措施軟著陸,於數日之後和華軍達成和解,雙方彼此為對方提供資源。由於領頭羊撤離,聯盟開始瓦解,迅雷度過危機。

除了反迅雷聯盟,還有一件事他永遠不會忘記。

2011年迅雷踏上上市之路,計畫在納斯達克IPO。程浩帶著“激動的心情” 赴美。

但由於東南融通造假事件、支付寶VIE事件的影響,讓中國企業出現信用危機;加上迅雷發展模式在海外並無對標公司,所以海外投資人理解起來並不容易;加之迅雷自身業務模式等原因,此次IPO並沒有得到資本的認可。

“當時對迅雷感興趣的資本很多,但願意買入的卻很少。”程浩認為上市就像人們買房,買漲不買跌,因此迅雷如果低價上市,反而會讓資本心有不安,更不敢出手。

程浩告訴Xtecher:“原本是沖著IPO去的,結果成了紐約四日遊,時差剛倒完就回國了。”

IPO折戟,挫傷了迅雷的銳氣,導致了一部分員工離職。但程浩和鄒勝龍沒有放棄,他們在為迅雷尋找新的機會。

在充足的準備下,迅雷先後在新加坡、香港、北京、三藩市等地路演,最後去了紐約。這一回的紐約之行,沒有讓程浩失望。

左起:鄒勝龍、程浩

IPO成功那夜,程浩和一行高管找了家華人餐館痛飲。茅臺下肚,程浩動情,一個熱血男兒也不禁流出淚水,說了許多和鄒勝龍一路走過的往事。“那晚比較興奮,真的是這麼多年來最放鬆的日子。”

轉身投資界:再造一支紅杉

2015年底,程浩考慮迅雷已處於一個穩定的發展期,而自己需要一個更靈活的時間陪伴家人。加上自己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便考慮轉做投資人。2016年程浩正式宣佈離職,在1月29號請了迅雷一幫關係特別好的哥們,“連喝兩頓,差點沒給我喝趴下。”

不久,程浩宣稱要再造一支“紅杉”,他說雖然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先把牛皮吹出去再說。

成功創業者轉型投資人,就像足球老將退役做了教練,有著更獨特的先天優勢。程浩日漸積累的投資理念不定期在公號更新,受眾頗多。

創業至今,十五年來,程浩歷經中國互聯網起伏。從2001~2003年的互聯網寒冬到2004年的復蘇;2005年以百度為代表的一波中概股上市高潮;到2007年金融危機,各公司裁員,2010~2011年又一波小高潮,然後又冷下來直到2014年;再到如今人工智慧爆發,面對互聯網三到五年的週期變動,程浩已經可以應對自如。

行業的人脈,他一個電話就可聯繫到各互聯網公司高層;在矽谷的國際化視野能瞭解到世界最前沿的變化;加之迅雷出身的技術背景,十五年的行業經驗,令他可以洞察多數創業項目的未來可行性。

他認為,對於創業者,一定要找到高頻或剛需的領域。QQ、百度搜索、迅雷之所以能夠存活十數年之久而未被淘汰,正是因為符合高頻與剛需。

一年多來,程浩主投三個領域的專案:人工智慧、互聯網金融和企業服務。

他認為金融科技是離錢最近的地方;企業服務可以降低企業成本,雖然不是高頻,但卻是剛需,收益也比較穩健。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行業有紅利。

未來他將更專注人工智慧領域,他認為,這是一個大的賽道。具體到各行業與人工智慧的結合,車、機器人、金融、醫療都會誕生萬億級市場。

程浩表示不論方向是AI+還是+AI,創業者都要選擇有深厚行業壁壘的領域。具體來說,AI+是人工智慧出現之前所沒有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亞馬遜Echo智慧音箱;而+AI是將人工智慧注入原本存在的行業,使行業效率有明顯提高,比如安防領域注入AI。

這一年多,他發現人工智慧領域許多創業者只定位做技術提供商,不直接面向使用者/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他認為如果只做技術服務商,未來價值會越來越小,上游很可能直接把創業者的事做了,不往上游走風險非常大,甚至是死路一條。

“未來很多基礎技術服務都是大公司的賽道,都會免費,人就沒打算收費,你也就別指望靠API調用去賺錢。”

像亞馬遜Echo、百度度秘智慧音箱,基本是BAT級別的大公司賽道,小公司很少可以與其競爭,因為大公司佔據了場景入口,會積累大量資料,小公司不具備這類優勢。而更多的應該垂直於某個細分領域。

當然,“如果你的技術創新對這個垂直領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機會走到上游。如果只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實實在下游賺個辛苦錢算了。”

“長期來講,未來的人工智慧之爭,會逐漸從人才之爭變為資料之爭,其核心在於資料的私有化以及人才的可流通性和長期充沛性”,他非常認同百度老友雷鳴的這句話。即——在BAT與創業公司之間,未來技術差距、人才都會被抹平。

因此要想逃離BAT的魔抓,就該有自己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就是資料。他認為小公司得找一個有行業縱深,且坐擁獨有資料優勢的領域。

程浩舉例,海康威視一直紮根安防,賣硬體又做演算法,熟悉各類參數。且政府當年IT系統、警用雲等底層系統都由海康威視打造。如果BAT想在上層進行架構,海康威視自然不會答應。加上行業種種根深蒂固的因素,BAT要想插手恐有困難。

因此程浩認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公司,要想避開BAT的鋒芒,行業壁壘將是他們最核心的護城河。

比起程浩當年創業,融資未遂,現在的創業環境好了很多,程浩也希望能在當前環境下投出一隻獨角獸,當然也並不那麼容易。就像當年他在迅雷時也錯過流媒體浪潮。

當時二十多位高管從深圳前往東莞開閉門會議,討論面對流媒體潮流該投入怎樣的資源。早上他們剛出發,公司就傳開了,“高管們去東莞了”。

程浩回憶稱,以現在的眼光去看以前,自然覺得當時沒有投入足夠多的資源給迅雷看看,也沒有將迅雷看看單獨分拆融資,是非常大的戰略遺憾。因為身在局中的人都會有局限性,以當時的眼光去分析大勢,難免有差池。

如今作為投資人,他更有感觸,見了太多的創業項目,很多創業者也是身在局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雖然是互聯網老兵,程浩也在繼續學習,最近剛看完《精益創業》的姐妹篇《Hacking Growth》,一本講述如何獲得客戶,留住客戶並精細化運營的書籍。

這位成功的創業老兵,少時的理想竟要做個科學家。年歲稍長,決定做個足球明星。初中聽了崔健的歌,又要轉行做搖滾明星。結果年少的夢想沒有實現,反倒因為迅雷成了創業者心中的明星。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程浩,又有了新的夢想,用十年打造一支紅杉。因為紅杉不僅僅是業績好,且四十年一直很穩定。

這位轉身再出發的青年人,數年後,會是迅雷程浩,還是投資人程浩,我們拭目以待。

“全靠忽悠,靠洗腦,給期權,畫大餅。”程浩回憶此事,放聲大笑。

2005年,“三代”正式改名迅雷。

從IPO折戟到上市成功

程浩和鄒勝龍分析雙方形勢,決定採取靈活措施軟著陸,於數日之後和華軍達成和解,雙方彼此為對方提供資源。由於領頭羊撤離,聯盟開始瓦解,迅雷度過危機。

除了反迅雷聯盟,還有一件事他永遠不會忘記。

2011年迅雷踏上上市之路,計畫在納斯達克IPO。程浩帶著“激動的心情” 赴美。

但由於東南融通造假事件、支付寶VIE事件的影響,讓中國企業出現信用危機;加上迅雷發展模式在海外並無對標公司,所以海外投資人理解起來並不容易;加之迅雷自身業務模式等原因,此次IPO並沒有得到資本的認可。

“當時對迅雷感興趣的資本很多,但願意買入的卻很少。”程浩認為上市就像人們買房,買漲不買跌,因此迅雷如果低價上市,反而會讓資本心有不安,更不敢出手。

程浩告訴Xtecher:“原本是沖著IPO去的,結果成了紐約四日遊,時差剛倒完就回國了。”

IPO折戟,挫傷了迅雷的銳氣,導致了一部分員工離職。但程浩和鄒勝龍沒有放棄,他們在為迅雷尋找新的機會。

在充足的準備下,迅雷先後在新加坡、香港、北京、三藩市等地路演,最後去了紐約。這一回的紐約之行,沒有讓程浩失望。

左起:鄒勝龍、程浩

IPO成功那夜,程浩和一行高管找了家華人餐館痛飲。茅臺下肚,程浩動情,一個熱血男兒也不禁流出淚水,說了許多和鄒勝龍一路走過的往事。“那晚比較興奮,真的是這麼多年來最放鬆的日子。”

轉身投資界:再造一支紅杉

2015年底,程浩考慮迅雷已處於一個穩定的發展期,而自己需要一個更靈活的時間陪伴家人。加上自己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便考慮轉做投資人。2016年程浩正式宣佈離職,在1月29號請了迅雷一幫關係特別好的哥們,“連喝兩頓,差點沒給我喝趴下。”

不久,程浩宣稱要再造一支“紅杉”,他說雖然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先把牛皮吹出去再說。

成功創業者轉型投資人,就像足球老將退役做了教練,有著更獨特的先天優勢。程浩日漸積累的投資理念不定期在公號更新,受眾頗多。

創業至今,十五年來,程浩歷經中國互聯網起伏。從2001~2003年的互聯網寒冬到2004年的復蘇;2005年以百度為代表的一波中概股上市高潮;到2007年金融危機,各公司裁員,2010~2011年又一波小高潮,然後又冷下來直到2014年;再到如今人工智慧爆發,面對互聯網三到五年的週期變動,程浩已經可以應對自如。

行業的人脈,他一個電話就可聯繫到各互聯網公司高層;在矽谷的國際化視野能瞭解到世界最前沿的變化;加之迅雷出身的技術背景,十五年的行業經驗,令他可以洞察多數創業項目的未來可行性。

他認為,對於創業者,一定要找到高頻或剛需的領域。QQ、百度搜索、迅雷之所以能夠存活十數年之久而未被淘汰,正是因為符合高頻與剛需。

一年多來,程浩主投三個領域的專案:人工智慧、互聯網金融和企業服務。

他認為金融科技是離錢最近的地方;企業服務可以降低企業成本,雖然不是高頻,但卻是剛需,收益也比較穩健。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行業有紅利。

未來他將更專注人工智慧領域,他認為,這是一個大的賽道。具體到各行業與人工智慧的結合,車、機器人、金融、醫療都會誕生萬億級市場。

程浩表示不論方向是AI+還是+AI,創業者都要選擇有深厚行業壁壘的領域。具體來說,AI+是人工智慧出現之前所沒有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亞馬遜Echo智慧音箱;而+AI是將人工智慧注入原本存在的行業,使行業效率有明顯提高,比如安防領域注入AI。

這一年多,他發現人工智慧領域許多創業者只定位做技術提供商,不直接面向使用者/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他認為如果只做技術服務商,未來價值會越來越小,上游很可能直接把創業者的事做了,不往上游走風險非常大,甚至是死路一條。

“未來很多基礎技術服務都是大公司的賽道,都會免費,人就沒打算收費,你也就別指望靠API調用去賺錢。”

像亞馬遜Echo、百度度秘智慧音箱,基本是BAT級別的大公司賽道,小公司很少可以與其競爭,因為大公司佔據了場景入口,會積累大量資料,小公司不具備這類優勢。而更多的應該垂直於某個細分領域。

當然,“如果你的技術創新對這個垂直領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機會走到上游。如果只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實實在下游賺個辛苦錢算了。”

“長期來講,未來的人工智慧之爭,會逐漸從人才之爭變為資料之爭,其核心在於資料的私有化以及人才的可流通性和長期充沛性”,他非常認同百度老友雷鳴的這句話。即——在BAT與創業公司之間,未來技術差距、人才都會被抹平。

因此要想逃離BAT的魔抓,就該有自己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就是資料。他認為小公司得找一個有行業縱深,且坐擁獨有資料優勢的領域。

程浩舉例,海康威視一直紮根安防,賣硬體又做演算法,熟悉各類參數。且政府當年IT系統、警用雲等底層系統都由海康威視打造。如果BAT想在上層進行架構,海康威視自然不會答應。加上行業種種根深蒂固的因素,BAT要想插手恐有困難。

因此程浩認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公司,要想避開BAT的鋒芒,行業壁壘將是他們最核心的護城河。

比起程浩當年創業,融資未遂,現在的創業環境好了很多,程浩也希望能在當前環境下投出一隻獨角獸,當然也並不那麼容易。就像當年他在迅雷時也錯過流媒體浪潮。

當時二十多位高管從深圳前往東莞開閉門會議,討論面對流媒體潮流該投入怎樣的資源。早上他們剛出發,公司就傳開了,“高管們去東莞了”。

程浩回憶稱,以現在的眼光去看以前,自然覺得當時沒有投入足夠多的資源給迅雷看看,也沒有將迅雷看看單獨分拆融資,是非常大的戰略遺憾。因為身在局中的人都會有局限性,以當時的眼光去分析大勢,難免有差池。

如今作為投資人,他更有感觸,見了太多的創業項目,很多創業者也是身在局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雖然是互聯網老兵,程浩也在繼續學習,最近剛看完《精益創業》的姐妹篇《Hacking Growth》,一本講述如何獲得客戶,留住客戶並精細化運營的書籍。

這位成功的創業老兵,少時的理想竟要做個科學家。年歲稍長,決定做個足球明星。初中聽了崔健的歌,又要轉行做搖滾明星。結果年少的夢想沒有實現,反倒因為迅雷成了創業者心中的明星。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程浩,又有了新的夢想,用十年打造一支紅杉。因為紅杉不僅僅是業績好,且四十年一直很穩定。

這位轉身再出發的青年人,數年後,會是迅雷程浩,還是投資人程浩,我們拭目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