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見聞對話 | 顏色:中國經濟“小陽春”將持續到上半年 週期力量和結構轉型糾纏

編者按:近半年來, 中國PPI一路上行, 週期性行業經歷了一波漲勢。 然而, 多位分析師卻給市場狂歡潑了一盆冷水:週期股將在一季度“止步喘息”!這背後的邏輯是, 名義資料無法掩蓋價格泡沫, 終端需求不足和中上游價格築頂導致週期力量正接近尾聲, 信用緊縮的效應打開了大類資產配置風格切換的視窗……那麼, 週期大逆轉真要到來了嗎?

華爾街見聞推出“激辯週期見頂”特別策劃, 聽聽業界對中國經濟週期力量的思辨與爭論。 本期對話嘉賓是渣打銀行資深中國經濟學家顏色博士。

針對中國經濟週期的判斷,

顏色認為, 要分為大週期和小週期觀察, 大週期就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陣痛期, 轉型升級完成以後, 中國才有機會進入大週期的經濟增長。 而在這個進程中, 去年8月到現在中國經濟正經歷一輪小週期, 相當於大週期放緩中的一波“小陽春”。

此外, 顏色指出, 今年三四月份基本就是PPI見頂的時點, 下半年將放緩。 他還強調, 中國結構轉型的難點就是因為跟週期問題糾纏在一起, 需求穩定的情況下, 結構轉型本來可以漸進推行, 而當前有些效率低的產業突然倒掉, 正因為有週期性問題存在。

此前, 對話嘉賓九州證券鄧海清和東方證券邵宇看法最為樂觀, 認為中國經濟週期力量並未走到尾聲。 嘉賓平安證券魏偉的觀點稍偏中性,

認為短週期下行力量沒有完全釋放, 中週期上行不會在短期見頂。 與以上觀點截然不同, 嘉賓工銀國際程實與天風證券宋雪濤做出了短週期反彈即將結束的判斷。

華爾街見聞:您如何判斷中國經濟的週期力量, 是否已接近尾聲?

顏色:這要分為大週期和小週期分別觀察。 首先, 大週期就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也是著眼於轉型升級, 這裡面存在陣痛, 經濟下行的很多風險和壓力仍在。 轉型升級完成後, 中國才有機會進入大週期的經濟增長。 而在這個進程中, 小週期就是大週期蕭條的一波“小陽春”。

去年股市熔斷和匯率波動背景下, 中央從去年3月開始加大投資, 需求逐步地傳導給下游,

房地產投資再次火熱, 民間投資也由於補庫存的需求而實現了由負到正的大轉變。 此外, 歐美經濟基本面逐步改善, 外需也在增加。 這一波“小陽春”從去年八月開始, 有望持續到今年三四月份以後, 這也和PPI上行趨勢高度匹配。 工業庫存由負轉正, 但仍比歷史平均水準低, 所以企業補庫存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華爾街見聞:PPI會否在一季度見頂?

顏色: 三四月份基本就是PPI見頂的時點。 實際上, 有些產能並沒有真正去掉, 有些地區和產業用“去產量”替代“去產能”。 因此如果價格漲得夠快, 產能隨時都可以恢復, 很多行業的產能現在利用率只有70%多甚至更少, 其實還是有空間的。

供給壓力和環保壓力下, 今年上半年PPI會漲得比較厲害,

但下半年將承受壓力, 因為幾大需求在下半年都將面臨回檔。 比如, 房地產調控壓力較大, 房地產投資則會下滑;汽車小排量稅收優惠正慢慢退出, 汽車消費需求則下降。

華爾街見聞: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是否和週期問題糾纏在一起?

顏色:結構轉型的難點就是因為跟週期問題糾纏在一起, 中國正面臨這種雙重的壓力。 需求穩定的情況下, 結構轉型本來可以慢慢轉, 有些效率低的產業突然倒掉, 正因為有週期性問題存在。

有一些過剩行業僅僅是用壓產量來替代壓產能, 應付中央的要求。 因此我們的去產能改革不能簡單依靠政府去分配指標, 更多要推動市場力量去吸收過剩產能。 美國產能週期可能在8年左右,

但對於中國就不是簡單週期問題, 擴產能和去產能都是需要很長時間, 這背後是一個結構變遷問題, 比如, 用新產業替換舊產業, 不是說相同的產業在上行週期就擴張, 下行週期就收縮, 因為在中國有些產業會遭徹底淘汰, 直接遷移到新的產業上, 這和典型的商業週期不能簡單等同。

華爾街見聞:高企的PPI會否導致CPI失控?

顏色:今年中國不太可能出現全面通脹, CPI不會跟著PPI瘋漲, PPI可能會在6%到7%維持一段時間, 但CPI將保持在2.2%左右, 兩者相關係數較低。 此外, 食品價格是影響CPI的最大因素, 其價格波動主要受到自身生長週期影響。 非食品價格中的房租、人工成本主要受長期結構性因素而非短期週期性因素的影響, 因此PPI對CPI的傳導效應比較弱。

華爾街見聞:2017年能否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緊縮元年”?

顏色:這個提法並不恰當。第一,從宏觀經濟大目標看,2017年GDP設定在6.5%左右, M2增速目標從13%調為12%,貨幣政策比以前稍微再緊一點,但仍高於去年實際的M2增速,因此並不能稱之為緊縮。

第二,不認為基準利率會上調。雖然政策性利率還有進一步上調空間,但這是為了給金融機構壓力,推動金融去杠杆,使得金融資源從“脫實向虛”轉變為“脫虛向實”。所有目標都是為了讓錢到正確的地方——實體經濟。因此這更多是解決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但不是緊縮。

把政策性利率提高會給銀行壓力,更多是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防止金融風險,並不會演變成一個全社會的基準利率收緊。如果是全社會利率收緊,我們才可以認為是“緊縮元年”的開啟,但當前情況並非如此。此外,中國央行也一再表態需要鬆緊適度。

第三,整個宏觀經濟仍處於放緩階段,去年GDP增速6.7%,今年定在6.5%。如果全面緊縮並也不利於經濟企穩,去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說得很明確,就是防風險防泡沫、適當優化流動性結構,因此全面收緊目前並非現實。

華爾街見聞:大週期下,中國不採取全面緊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顏色:影子銀行杠杆過高,一些企業以做實體的名義,拿了貸款後去做理財,風險相當高。現在統一監管、從嚴監管是大趨勢,金融機構不能繼續向產能過剩、半死不活的企業輸血,因此要繼續去杠杆,讓資金流向有效率、有前景的產業,助力產業結構轉型。

但現在中國經濟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resource misallocation(資源錯配),很多資源配到無效率的地方。比如,明知道房地產有風險,還要往房地產行業配置資金;明知道傳統重工業產能過剩,還往那邊去輸血,就會擠壓更加有效率、更有前途的產業,這也是對這種金融資源的擠壓。

因此,中國需要逐步解決金融資源錯配問題,而非一個全面緊縮。

華爾街見聞:降准是否還在今年央行選項之內?

顏色:貨幣政策要考慮中國國內經濟穩定,要考慮防範風險,也要考慮匯率和國際市場問題。至少在今年上半年,還看不到中國央行降准的跡象。我們認為人民銀行更傾向于利用借貸便利等工具進行流動性的調整,而非全面降准。

因為我們要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既不要緊縮也不要全面寬鬆。降准就是寬鬆,但美國今年可能加息3次,3月甚至就會加息,如果再降準將對人民幣會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我一直認為銀行的準備金確實過高,但是現在全面降准不太現實,央行通過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進行差別性準備金調整,這個要比“一刀切”式的全面降准更現實。

華爾街見聞: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內外部風險,您最擔心哪個?

顏色:首先,短期匯率波動和資本外流是風險點,但最危險的階段已經過去,過去兩三個月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並非因為自身原因,而是由美元導致。實際上,中國央行管控非常嚴格,經常專案順差明顯,經濟基本面也比較穩定。

其次,另一個風險點是杠杆率問題,去產能和去杠杆聯繫在一起,如果去產能無法持續,杠杆率還會繼續走高。有些理財產品的杠杆率非常高,市場的微小波動都會被放大,使得影子銀行的風險較大。

再次,突如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也值得注意,比如歐盟國家脫歐、極端伊斯蘭勢力、朝鮮半島問題以及中美之間出現誤判等風險點,這些風險從去年開始變得尤其突出,反而比短期風險更值得關注。

華爾街見聞:2017年能否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緊縮元年”?

顏色:這個提法並不恰當。第一,從宏觀經濟大目標看,2017年GDP設定在6.5%左右, M2增速目標從13%調為12%,貨幣政策比以前稍微再緊一點,但仍高於去年實際的M2增速,因此並不能稱之為緊縮。

第二,不認為基準利率會上調。雖然政策性利率還有進一步上調空間,但這是為了給金融機構壓力,推動金融去杠杆,使得金融資源從“脫實向虛”轉變為“脫虛向實”。所有目標都是為了讓錢到正確的地方——實體經濟。因此這更多是解決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但不是緊縮。

把政策性利率提高會給銀行壓力,更多是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防止金融風險,並不會演變成一個全社會的基準利率收緊。如果是全社會利率收緊,我們才可以認為是“緊縮元年”的開啟,但當前情況並非如此。此外,中國央行也一再表態需要鬆緊適度。

第三,整個宏觀經濟仍處於放緩階段,去年GDP增速6.7%,今年定在6.5%。如果全面緊縮並也不利於經濟企穩,去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說得很明確,就是防風險防泡沫、適當優化流動性結構,因此全面收緊目前並非現實。

華爾街見聞:大週期下,中國不採取全面緊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顏色:影子銀行杠杆過高,一些企業以做實體的名義,拿了貸款後去做理財,風險相當高。現在統一監管、從嚴監管是大趨勢,金融機構不能繼續向產能過剩、半死不活的企業輸血,因此要繼續去杠杆,讓資金流向有效率、有前景的產業,助力產業結構轉型。

但現在中國經濟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resource misallocation(資源錯配),很多資源配到無效率的地方。比如,明知道房地產有風險,還要往房地產行業配置資金;明知道傳統重工業產能過剩,還往那邊去輸血,就會擠壓更加有效率、更有前途的產業,這也是對這種金融資源的擠壓。

因此,中國需要逐步解決金融資源錯配問題,而非一個全面緊縮。

華爾街見聞:降准是否還在今年央行選項之內?

顏色:貨幣政策要考慮中國國內經濟穩定,要考慮防範風險,也要考慮匯率和國際市場問題。至少在今年上半年,還看不到中國央行降准的跡象。我們認為人民銀行更傾向于利用借貸便利等工具進行流動性的調整,而非全面降准。

因為我們要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既不要緊縮也不要全面寬鬆。降准就是寬鬆,但美國今年可能加息3次,3月甚至就會加息,如果再降準將對人民幣會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我一直認為銀行的準備金確實過高,但是現在全面降准不太現實,央行通過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進行差別性準備金調整,這個要比“一刀切”式的全面降准更現實。

華爾街見聞: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內外部風險,您最擔心哪個?

顏色:首先,短期匯率波動和資本外流是風險點,但最危險的階段已經過去,過去兩三個月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並非因為自身原因,而是由美元導致。實際上,中國央行管控非常嚴格,經常專案順差明顯,經濟基本面也比較穩定。

其次,另一個風險點是杠杆率問題,去產能和去杠杆聯繫在一起,如果去產能無法持續,杠杆率還會繼續走高。有些理財產品的杠杆率非常高,市場的微小波動都會被放大,使得影子銀行的風險較大。

再次,突如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也值得注意,比如歐盟國家脫歐、極端伊斯蘭勢力、朝鮮半島問題以及中美之間出現誤判等風險點,這些風險從去年開始變得尤其突出,反而比短期風險更值得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