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追夢路上(2)——地壇醫院四位醫生援藏紀實

上午9點在北京地壇醫院B超室, 手握探頭重複無數次:“吸氣、鼓肚子……”的醫生們正在忙碌著, 他們淡定的表情、和藹的提示用語, 讓患者非常熟悉。 可這一切搬到西藏林芝, 就全然不同了。

對患者而言, 雖然同樣的語言, 可對於藏族同胞們說, 他們大多數完全聽不懂, 必須借助翻譯, 才能配合醫生完成檢查的動作。

對醫生而言, 雖然是同一種操作, 可他們是在缺氧狀態下完成, 加上需要檢查的人員太多、空間局促等就顯得不那麼容易。

檢查人數破紀錄

肝包蟲病診斷主要靠B超檢查, 因此上千等待做檢查的藏民, 都等著B超醫生一一檢查。

本來6個B超醫生, 這樣地壇醫院B超檢查科主任張瑤、醫生王連雙覺得任務還算輕鬆, 可突發的情況讓他們成了藏民唯一的希望。 在檢查工作的共五天時間裡, 前兩天6個醫生, 由於手術需要, 人手逐漸減少, 最後兩天只剩下張瑤、王連雙兩個人。

兩人各負其責, 分頭行動, 在不同的村子裡為藏民檢查。 考慮檢查需要空腹, 張瑤、王連雙自覺地要求自己儘量加快動作, 他們不單單完成肝臟包蟲病的排查, 還順帶完成膽囊、胰臟、腎臟的檢查。 從中發現多例需要治療的肝、腎的占位病變。

破紀錄

張瑤創造了一天完成226個B超檢查、王連雙也創造了238個的最高紀錄。 他倆回來一碰都笑了, “咱倆一天完成了全科全天的工作總量。 ”

困難重重

張瑤看上去身體不錯, 可這次高反真真兒讓她吃盡苦頭, 第一天就頭疼欲裂、氣喘的不行, 好不容易完成第一天的工作, 到了晚上平時“愛乾淨、特講究”的人連洗漱都覺得難以完成, 必須趕緊趴床上休息。

檢查室的環境和在北京的條件不能相提並論, 簡易的檢查床是凳子搭的, 由於空間太小, 為了讓藏民上下檢查床方便, 張瑤把有靠背兒的椅子變成了沒靠背兒的凳子, 一坐一天, 煞是辛苦。 王連雙醫生說, 加上藏民沒有很好的衛生習慣, 身上的味兒很沖, 可又不能戴口罩,

因為那樣更喘不上氣兒。

終生難忘的午餐

這頓飯對王連雙來說太難忘了。 中午十二點多了, 王大夫還在工作, 藏民們一次次催他“休息吧, 吃點東西。 ”他們拿出自己製作的大餅、酥油茶、青菜, 擺好, 就希望王大夫趕快吃一口飯, 可王連雙想的是“查完一個藏民,

就有一個藏民可以趕緊吃飯了, 他們早上就空腹等檢查, 也都餓了。 ”就這樣吃飯時間一直在王大夫的緊張工作中一拖再拖。 下午一點多了, 在藏民的第三次催促下, 王連雙終於停下操作得有些僵硬的手, 開始用餐, 他說“這是我吃過的最讓我難忘的一次午餐。 ”因為這其中帶著濃濃的情誼、深深的感謝。

“我們怎麼能中途就走呢?"

由於B超醫生從6人,銳減到2人,當地疾控部門、衛計委十分擔心張、王兩位醫生工作條件艱苦、高反嚴重,堅持不下來,可當他們圓滿完成1000餘人的超聲檢查時,巴宜區疾控部門的徐主任感動了,“我們一直擔心,你們堅持不下來。”張瑤說:“我們是來幫助藏族同胞的,怎麼會中途就走呢?”

哈達、哈達,還是哈達,兩位大夫接到了一條又一條哈達。數數,每人7條。

“媽媽,你真棒!”

四位醫生奔赴西藏,他們接到通知時,沒有猶豫,甚至有些人怕年幼的孩子阻止、糾纏,沒敢說出實情。

可這對於孩子還在吃奶的薑美娟來說,太令人羡慕了。這位“狠心媽媽”把孩子交給家人,她說:“我家奶爸沒問題。”可我們可以想像,每天習慣了摟著媽媽睡、才一歲多的寶寶,半夜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口糧,一定哭得撕心裂肺。可美娟醫生在整個的訪談中都一帶而過,我們只知道,孩子再見到媽媽時,一天都緊緊裱在媽媽的身上,因為他怕媽媽又悄悄溜了。

再說說兩位男醫生的孩兒。王連雙沒告訴3歲女兒自己的去向,他也怕孩子糾纏,他會晚上定時給孩子發去安慰劑,每天視頻他總對女兒說:“爸爸馬上回來了,不用著急哈。”一切就這麼簡單,王大夫輕描淡寫。

劉慶軍給8歲的兒子(右)又找了個兄弟,他希望哥兒仨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果你沒看上篇的話,這裡交代一句,劉主任三年前在貴州執行任務就捐資助學,認養了一個當地的男孩兒,三年後的今天,他又發起“一幫一”捐資助學,認養一個藏族男孩兒(左2)。

插播、插播

這裡插播一下,姜美娟醫生沒有征得老公(地壇醫院泌尿外科張海建醫生)同意,認領了一個藏族男娃捐資助學,海建醫生不大樂意:“咋不整個女娃啊?”估計他心裡想著要是個女娃,家裡就算圓滿了,一兒一女了。嗯,估計這是姜美人此番西藏追夢遺憾之二,之一是什麼,您可以翻看上篇。

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四位元可敬、可愛的醫生(從左至右)

劉慶軍、薑美娟、王連雙、張瑤

今天地壇醫院援藏醫生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以後還會發生什麼?

敬請期待!

北京地壇醫院

由於B超醫生從6人,銳減到2人,當地疾控部門、衛計委十分擔心張、王兩位醫生工作條件艱苦、高反嚴重,堅持不下來,可當他們圓滿完成1000餘人的超聲檢查時,巴宜區疾控部門的徐主任感動了,“我們一直擔心,你們堅持不下來。”張瑤說:“我們是來幫助藏族同胞的,怎麼會中途就走呢?”

哈達、哈達,還是哈達,兩位大夫接到了一條又一條哈達。數數,每人7條。

“媽媽,你真棒!”

四位醫生奔赴西藏,他們接到通知時,沒有猶豫,甚至有些人怕年幼的孩子阻止、糾纏,沒敢說出實情。

可這對於孩子還在吃奶的薑美娟來說,太令人羡慕了。這位“狠心媽媽”把孩子交給家人,她說:“我家奶爸沒問題。”可我們可以想像,每天習慣了摟著媽媽睡、才一歲多的寶寶,半夜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口糧,一定哭得撕心裂肺。可美娟醫生在整個的訪談中都一帶而過,我們只知道,孩子再見到媽媽時,一天都緊緊裱在媽媽的身上,因為他怕媽媽又悄悄溜了。

再說說兩位男醫生的孩兒。王連雙沒告訴3歲女兒自己的去向,他也怕孩子糾纏,他會晚上定時給孩子發去安慰劑,每天視頻他總對女兒說:“爸爸馬上回來了,不用著急哈。”一切就這麼簡單,王大夫輕描淡寫。

劉慶軍給8歲的兒子(右)又找了個兄弟,他希望哥兒仨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果你沒看上篇的話,這裡交代一句,劉主任三年前在貴州執行任務就捐資助學,認養了一個當地的男孩兒,三年後的今天,他又發起“一幫一”捐資助學,認養一個藏族男孩兒(左2)。

插播、插播

這裡插播一下,姜美娟醫生沒有征得老公(地壇醫院泌尿外科張海建醫生)同意,認領了一個藏族男娃捐資助學,海建醫生不大樂意:“咋不整個女娃啊?”估計他心裡想著要是個女娃,家裡就算圓滿了,一兒一女了。嗯,估計這是姜美人此番西藏追夢遺憾之二,之一是什麼,您可以翻看上篇。

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四位元可敬、可愛的醫生(從左至右)

劉慶軍、薑美娟、王連雙、張瑤

今天地壇醫院援藏醫生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以後還會發生什麼?

敬請期待!

北京地壇醫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