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探索超大城市基層党建新路 黨員群眾在哪黨建就跟進到哪

圖說:在長寧區天山商圈白領中心, 白領們正在學習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劉歆攝

“社區通”——寶山區的黨建引領自治共治服務平臺,

只要手指輕輕一點, 便能知曉社區事務, 享受社區服務, 參與社區活動, 感受社區溫情。 如今, “社區通”在全區14個街鎮、園區推廣, 已有5萬余名居民加入, 儼然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上海常住人口2400萬, 經濟發展日新月異, 社會結構趨於多元, 群眾利益訴求複雜多樣, 資訊傳播方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 給新時期党的建設提出新課題。

2014年至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加強党的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提出明確要求:“核心是人、重心在城鄉社區、關鍵是體制創新。 ”“把加強基層党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 ”“必須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 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這些年來, 上海始終按照中央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 不斷健全完善城市基層黨建格局, 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 逐步構建起“市、區、街、居民區”四級黨建聯動體系, 做到“黨員、群眾在哪裡, 黨旗就在哪裡飄揚”。

基層黨建人是關鍵

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心在街道社區, 加強基層黨建重心也在街道社區。 2015年1月, 上海在一號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調研的基礎上, 推出街道體制改革:要求取消街道招商引資, 以街道党工委作為基層建設“龍頭”, 把“加強党的建設”作為首要職能。

“改革後, 行政組織黨組指揮得動各支隊伍了。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党工委書記陸敏說, “過去街道開了很多動員會, 仍有相互扯皮的事發生。 現在開會不用動員,

只要把目標和方案提出, 大家就能各司其職。 ”

基層黨建, 人是關鍵。 居村委會黨組織書記是社區建設的主心骨。 幾年來, 上海通過面向社會選聘、從機關和事業單位選派、從社區工作者中選拔, 打造出一支優秀的社區書記隊伍。 目前, 全市數千名社區書記平均年齡48.1歲, 很多“小巷總理”都是80後;他們中有1179人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比起2015年居村委會換屆前增加了43%。 這幾千名書記帶領著全市2.88萬名社區工作者, 構成上海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城市基層黨建是一項系統工程。 有這樣一個比喻, 區委是“一線指揮部”, 街道黨工委是“龍頭”, 社區黨組織是“戰鬥堡壘”。 如今, 三級貫通、聯動後, 上海基層組織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群眾工作能力明顯提升。

“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 黨員帶頭拆除違法建築, 換來整治任務節節勝利;外環以內煙花爆竹基本“零燃放”, 申城30萬“平安馬甲”配合公安幹警、消防戰士值守, 換來城市安寧祥和的春節。 一個個在許多人眼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上海完成了。

“聯動作戰”效能倍增

區域化黨建一直是申城黨建的一塊品牌。 上海鼓勵區和街鎮黨組織與駐區單位互聯互動、共建互補, 充分發揮黨建“合力”的能量。 基層黨建從“單打獨鬥”發展到“聯動作戰”, 效能倍增。

圖說:在青浦區朱家角鎮王金村的黨員志願者接待室, 老黨員朱春方成為解決鄰里矛盾的“老娘舅” 楊建正攝

擁有242家會員單位的徐匯區區域黨建促進會, 在全區織就一張服務網路, 促進服務區域發展, 在徐家匯商圈推出社會責任、道德責任、服務責任“三聯盟”;服務社會治理, 整合轄區內的行政、法律、衛生資源, 設立醫患糾紛調解辦, 每年調解500餘件醫患糾紛;服務民生改善, 協同區域三甲醫院設立“社區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專案, 讓居民在社區醫院享受三甲醫院服務,每年服務6萬人次。

在浦東洋涇街道,作為“龍頭”的街道黨工委構建了“一心三圈”黨建運作模式:“一心”是街道黨工委的“軸心”作用。三圈中的“核心圈”主要由承擔區域內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的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及市監、公安、房辦等行政黨組的組成部門構成;“聯席圈”由船級社、船研所、中化國際等50餘家行業龍頭單位組成;“聯動圈”則由參與社區具體工作的各類主體和組織組成。在居民區層面,整合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城管、安監、房辦和派出所力量,形成共商共議“一個平臺運作、多個力量推進協調”的工作機制。通過“一心三圈”的運作,條塊多部門聯動,解決了六師附小周邊交通擁堵、博山路菜場“尾巴”擾民等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金領驛站”精神家園

被稱為“橫著的外灘”的上海中心,建築面積幾乎與從十六鋪到外白渡橋段的外灘相當,坐落在上海中心22樓的“金領驛站”每天都吸引大量白領“常回家看看”,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

以上海中心“金領驛站”為旗艦的26個實體金領驛站,如今已覆蓋陸家嘴區域68幢樓宇、284個黨組織、8276名黨員、近20萬白領人群,努力開創城市基層樓宇黨建的“3.0版”。

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在本市最早提出“樓宇內建立黨支部”,近年來,街道通過組建外企黨員“朋友圈”,破解了城市黨建的諸多難題,尋找到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與外企黨建的“最大公約數”。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黨總支成立於2010年7月,下設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97名,其中5名黨員擔任中層以上崗位,60%的黨員擔任項目經理。公司黨總支書記楊潔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永遠不會改變,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黨員、群眾在哪裡,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黨員、群眾生活在社區,基層黨建的重心就要落在街道社區;白領、創業者聚集在樓宇、商圈,黨建工作就要跟進到樓宇、商圈;80後、90後活躍在網上和新興行業,黨建工作就要覆蓋到這些區域。幾年來,上海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走出了一條適應新形勢、體現新特點的城市基層党建新路。

讓居民在社區醫院享受三甲醫院服務,每年服務6萬人次。

在浦東洋涇街道,作為“龍頭”的街道黨工委構建了“一心三圈”黨建運作模式:“一心”是街道黨工委的“軸心”作用。三圈中的“核心圈”主要由承擔區域內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的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及市監、公安、房辦等行政黨組的組成部門構成;“聯席圈”由船級社、船研所、中化國際等50餘家行業龍頭單位組成;“聯動圈”則由參與社區具體工作的各類主體和組織組成。在居民區層面,整合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城管、安監、房辦和派出所力量,形成共商共議“一個平臺運作、多個力量推進協調”的工作機制。通過“一心三圈”的運作,條塊多部門聯動,解決了六師附小周邊交通擁堵、博山路菜場“尾巴”擾民等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金領驛站”精神家園

被稱為“橫著的外灘”的上海中心,建築面積幾乎與從十六鋪到外白渡橋段的外灘相當,坐落在上海中心22樓的“金領驛站”每天都吸引大量白領“常回家看看”,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

以上海中心“金領驛站”為旗艦的26個實體金領驛站,如今已覆蓋陸家嘴區域68幢樓宇、284個黨組織、8276名黨員、近20萬白領人群,努力開創城市基層樓宇黨建的“3.0版”。

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在本市最早提出“樓宇內建立黨支部”,近年來,街道通過組建外企黨員“朋友圈”,破解了城市黨建的諸多難題,尋找到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與外企黨建的“最大公約數”。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黨總支成立於2010年7月,下設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97名,其中5名黨員擔任中層以上崗位,60%的黨員擔任項目經理。公司黨總支書記楊潔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永遠不會改變,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黨員、群眾在哪裡,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黨員、群眾生活在社區,基層黨建的重心就要落在街道社區;白領、創業者聚集在樓宇、商圈,黨建工作就要跟進到樓宇、商圈;80後、90後活躍在網上和新興行業,黨建工作就要覆蓋到這些區域。幾年來,上海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走出了一條適應新形勢、體現新特點的城市基層党建新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