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三秦大地, 物華天寶, 自古就是人文聖地, 歷史文化燦爛。 在我的家鄉曾經盛傳著這樣一句諺語:“三原的橋, 涇陽的塔, 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三原的橋指的就是三原縣的古龍橋, 俗稱“三眼橋”。 三原縣城被一條清峪河分隔為南北二城, 在清峪河上有一座古龍橋, 是連接南北兩城的唯一通道。

古龍橋興修于明萬曆十九年(1591)。 因石欄外側雕有龍頭龍尾各三, 頭東尾西, 形制意為以龍馱橋,

故名曰“龍橋”。

每逢雨天, 橋面積水從龍頭龍尾噴出, 直傾河中, 景象蔚為壯觀, 因此在《三原縣誌》中讚美此橋為“水從碧玉環中過, 人從蒼龍背上行”。

龍橋又俗名“三眼橋”, 整個橋體有三孔拱橋, 中間孔大兩邊孔小, 其橋體大孔採用尖形拱頂, 建築全部用石鉤鐵鉗,

青石砌築, 石縫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 橋上兩邊石檔板上皆有民間傳說、歷史故事、花木草石、珍禽異獸等浮雕, 每塊檔板自為一幅, 風格各異。 三原龍橋歷經明、清、民國三代280年, 仍穩固屹立, 是陝西省內保存最為完善的古代石拱橋之一。

涇陽的塔, 指的是涇陽的崇文塔。 崇文塔為全國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 位於涇河北岸, 涇陽縣城東南10公里的崇文塔景區內, 建于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 屬樓閣式磚塔, 平面呈八角形, 共十三層, 總高度87.218米, 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築原理設計, 從塔下至塔頂全部用青磚修建。

塔身每層均設有四門四龕, 龕中置或坐或立、形態各異、造型生動的明代石刻佛像。 塔內有磚砌臺階, 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頂。 各層斗拱, 磚簷椽頭, 以特殊磨制磚件拼裝, 榫卯相扣, 嚴絲合縫, 並有磚雕各式各樣的花紋, 極為壯觀。 每簷角掛有風鈴, 晨曦月夜之中, 風鈴叮咚作響,更為古塔增添了神韻。

高陵的古牌樓久負盛名,以其氣勢雄渾,雕工精細而享譽關中。全區境內現存約十八座,大多建於明代,其結構以青石雕刻為主,其中木質雕刻兩座。

2000年版《高陵縣誌》記載高陵縣境內的牌樓主要有以下三處:草市街石牌樓,建於明泰昌元年(1620)。青石料砌築,工藝精巧,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北街石牌樓,明萬曆年間(1573—1619),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呂師顏建。高大崇峻,風格渾厚。建國後,1958年“大躍進”進被拆毀。觀音閣巷石牌樓,位於西街南側觀音閣巷,明王邦翰立,廢時無考。

據縣文史館走訪調查,高陵縣城分佈牌樓共有11處,鄉村分佈牌樓共有6處7個。

現計劃生育服務站南邊(原清代武廟遺址旁)置一石質牌樓,三柱四門五樓,因其外觀雄偉俊秀、雕刻細膩、圖案逼真、刀工精細、洞雕突出而堪稱一絕。

高陵牌樓不僅以其精湛的技藝而聞名,其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更加使其獨具魅力。

【三秦人文地理】

風鈴叮咚作響,更為古塔增添了神韻。

高陵的古牌樓久負盛名,以其氣勢雄渾,雕工精細而享譽關中。全區境內現存約十八座,大多建於明代,其結構以青石雕刻為主,其中木質雕刻兩座。

2000年版《高陵縣誌》記載高陵縣境內的牌樓主要有以下三處:草市街石牌樓,建於明泰昌元年(1620)。青石料砌築,工藝精巧,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北街石牌樓,明萬曆年間(1573—1619),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呂師顏建。高大崇峻,風格渾厚。建國後,1958年“大躍進”進被拆毀。觀音閣巷石牌樓,位於西街南側觀音閣巷,明王邦翰立,廢時無考。

據縣文史館走訪調查,高陵縣城分佈牌樓共有11處,鄉村分佈牌樓共有6處7個。

現計劃生育服務站南邊(原清代武廟遺址旁)置一石質牌樓,三柱四門五樓,因其外觀雄偉俊秀、雕刻細膩、圖案逼真、刀工精細、洞雕突出而堪稱一絕。

高陵牌樓不僅以其精湛的技藝而聞名,其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更加使其獨具魅力。

【三秦人文地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