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內首部闡述醫學之無奈圖書《醫學不能承受之重》出版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7月19日報導:面對傷醫案頻發, 醫患矛盾凸顯, 健康謠言充斥網路的現狀, 一群有理想、有專業、有擔當、有情懷的青年醫生和醫學報導記者歷時兩年, 從大量臨床案例、醫患糾紛、新聞報導中抽絲剝繭、條分縷析, 推出國內第一本系統闡述醫學之局限與無奈的圖書《醫學不能承受之重》, 幫助公眾走出對醫學認知的重重誤區, 構建理性、和諧的醫患關係。 該書近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本書由青年醫學專家蘇佳燦和《人間世》、《急診室故事》主要策劃者王彤主編, 20余位青年醫務人員和醫學報導記者參與寫作,

原二醫大校長王一飛教授作序, 我國著名醫學倫理學家孫慕義教授為本書撰寫了精彩的人文導讀。 本書由21個真實的故事和貫穿全書的人文導讀構成, 闡述了醫學不當承載的“身體與疾病之重”、“醫學與使命之重”、“社會與人生之重”三重重負, 並對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理性地調整對醫學的期待、目前醫學的不足與局限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醫學不能承受之重》主張, 每個人, 包括醫務人員和普通民眾, 都應當全面、理性地認識、理解健康與醫學。 作為普通個體, 認識身體與疾病, 珍惜身體的自然性和個體獨特性, 方能獲得真實、深刻的快樂;理解醫學作為科學的局限, 理解醫生作為人的局限,

理解醫學與社會的關係, 方能對醫學寄予合理的期望, 並調節生活方式和就醫行為。 作為醫務人員, 需去除唯技術主義, 力圖全面地理解、關懷患者的身心與疾病, 給患者更多人文關懷, “治癒”並非總是, 而“幫助”和“關懷”卻應當是“常常”“總是”。 “好”醫生與“好”患者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幫助構建和睦的醫患關係, 讓醫學回歸其本意, 發揮應有的功能。 而作為社會管理者, 如何從制度、文化等方面進行調節, 讓醫學和醫療合理負重, 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這是一個意義重要的課題。

《醫學不能承受之重》從策劃到出版歷時近兩年, 是醫學界內外眾多人士的心血。 多位有情懷、有擔當的青年醫務人員和醫學報導記者, 從大量臨床案例、醫患糾紛和新聞報導中發掘、整理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意義的故事,

告訴大家一個不完美卻真實的醫學世界, 幫助大家客觀、理性地看待醫學, 讓生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敬畏, 讓醫學卸下過重的負載並充滿人文關懷。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近兩年的策劃、寫作和出版過程中, 這些青年醫務人員和記者的思想也歷經嬗變, 改變了原先的學術訓練和思維方式, 從技術萬能主義走向醫學人文主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