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種族主義與厭女的美國另類右翼 從左派那裡學到了什麼?

要準確地描述“另類右派”(alt-right)是很難的。 這場運動——如果的確有那麼一場運動的話——組織渙散, 魚龍混雜, 派系繁多, 內鬥嚴重。 《華爾街日報》去年把它定性為一場“鬆散但有一定組織基礎的運動”, 各路極端保守派、白人至上主義者和某些互聯網亞文化圈子齊聚一堂。 某種意義上講, 這說出了另類右派想說而沒能說的心裡話:我們搞的就是一場正兒八經的運動, 而且它多少出了那麼些風頭, 比起保羅·瑞恩(Paul Ryan)這類信奉安·蘭德學說的保守派來講, 執行力強得多。 就在《大西洋月刊》報導理查·斯賓塞(Richard Spencer, 此人自稱是“另類右翼”一詞的發明者,

早些時候曾發起極右翼集會, 風格被指與納粹類似——譯者注)之前幾個月, 令這場原本不甚起眼的政治運動逐漸被放到了聚光燈下。

假如現在是希拉蕊當權, 這群臨時聚集在一起的右派組織或許上不了檯面, 特朗普的上臺不啻是給美國極右翼運動打了一針強心劑。 有些極右派稱特朗普為“神皇”(God-Emperor), 他的形象卻不太能擔當起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的門面。 然而, 對於一樁已經持續了好些年頭的線上文化衝突來講, 特朗普則是一位完美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領袖。

安吉拉·內格爾(Angela Nagle)的新書《殺光無聊的普通人:從 4Chan、Tumblr 到川普及另類右派的線上文化戰爭》(Online Culture Wars from 4Chan and Tumblr to Trump and the Alt-Right)最近由 Zero Books 出版, 該書對線上某些危害甚大的亂鬥進行了深度分析,

探討其在特朗普崛起當中的催化作用。 在有些人眼中, 那些爭鬥不過是一團糟而已, 根本沒法講清, 但內格爾憑藉其在學界及媒體界的兩栖經歷, 以及對數種亞文化的獨到見解, 忠實地為讀者記錄下了一場“易於被遺忘”的線上文化戰爭的來龍去脈。 該書提出的分類框架全面而翔實, 在現有的另類右派研究中水準頗高, 糾正了先前對這場運動的淺薄認識——前人往往只對另類右派的起源、目標及其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有含糊理解。 此外, 這本書也宣導說, 當前正是需要政治光譜上的左翼自由派團結起來的關鍵時刻。

內格爾認為, 另類右派運動統一了先前一些以零散形式存在的亞文化圈子, 其中包括那些厭女並曾參與過“男權運動”(men's rights movement)的男性沙文主義者、喜歡到處貼悲傷蛙(Pepe)的灌水愛好者、白人民族主義者、使用假名字發表見解的新反動主義(neoreactionary)理論家以及類似于米羅(Milo Yiannopoulos)或是班農(Steve Bannon)這樣的另類右派親近者。 (這兩個人在大選之後人氣都有下滑, 在參與了另類右翼運動又恰好持民族主義立場的白人群體中尤其如此)根據以上分析,

《華爾街日報》用“有組織的”來形容另類右翼, 恐怕就不太貼切了。 所以我們最好還是把另類右翼看成是多個線上及知識界亞文化圈子之間的廣泛聯合——這裡面某些圈子的組織化程度的確要高一點, 而這些小圈子大致又共用同一個目標:把特朗普送上總統寶座。

在這個鬆散的聯合當中, 有一個立場強硬的白人民族主義者群體, 其中包括國家政策學會(National Policy Institute)和美國復興(American Renaissance)這樣的智庫, 也有一些知識界的頭面人物, 如《東方季刊》(The Occidental Quarterly)的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 “美國復興”的傑瑞德·泰勒(Jared Taylor), Arkos Media 的丹尼爾·弗萊堡(Daniel Friberg), 當然還有前文提到的斯賓塞。 這種大燜鍋式的聯合方式, 固然讓他們的意識形態變得複雜,

但許多老資格的白人民族主義者仍然承認一點——無論承認得有多麼不情願, 那就是這個看起來不太穩的聯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利於實現他們的目標的。 在一家宣揚白人至上主義觀點的出版社“逆流”(Counter Currents)擔任主編的葛列格·詹森(Greg Johnson)於特朗普就職前夕撰文稱, 白人民族主義者需要在劃分自身與另類右翼的同情者之間的意識形態界限時保持一種靈活實用的態度, 應當將這種鬆散的同盟關係當作機遇來看待。 儘管另類右翼的同情者大多只持有“公民民族主義而非種族民族主義”的立場, 但仍應當將他們視為“有轉化為白人民族主義者的潛能。 ”對於一項大致起源於 1997 年, 主要透過網站來傳播其理念的運動而言, 能在現實中獲得這些同情者的支持,已經是在相當可觀的程度上壯大了自身。

談到線上文化戰爭,大概沒有哪個組織比“channers”系列更出名了。在 4chan 和 8chan 等論壇上,某些涉嫌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的貼圖版區,已經得到了另類右翼當中的白人民族主義者的青睞,儘管這種青睞還有些遲疑,然而這些論壇在令極右翼觀點進入更廣泛的公眾視野時,的確扮演了某種推動作用。“假如這些極右翼觀點仍然只能像以前那樣,通過傳統博客上那些晦澀難懂的長篇大論來傳播,那麼它們根本不可能進入主流視線,也不可能影響整整一代代年輕人,”內格爾分析道。極右翼觀點的“貼圖化”(memification)使得這些觀點能夠以圖像或段子這類易於複製及傳播的方式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導致了如今的病毒式擴散現象。“令這些觀點對青年人產生強烈吸引,並教會他們某些不甚光彩的傳播策略的,正是 4chan 和 8chan 論壇上的某些政治討論版塊。”而這兩大論壇的用戶群體也經常透過“洗版”、刷屏或是引戰等方式,成為將極右翼觀點引入互聯網主流文化的重要推手。目前,諸如悲傷蛙或是“Kekistan”(這是使用悲傷蛙相關圖片來表達政治不正確觀點的用戶群體對自身的戲稱——譯者注)這樣的文化基因——如 Identity Evropa 或“國家政策學會”的青年支持者這樣的青年白人民族主義者群體,就經常使用它們——甚至已經在全美範圍內成為了極右翼遊行中的標誌性符號。

各類右翼分子之間嘗試聯合,不啻是當頭給之前“互聯網世界將是一個資訊自由的烏托邦”的共識潑了一盆冷水。互聯網不僅有激發我們良善一面的作用,也有縱容我們作惡的可能,而另類右翼的興起無疑是這一點的最好證明。正如內格爾觀察到的,4chan 上那些更有激進色彩的用戶群體與更廣泛的極右翼政治運動合流,是其愛好四處挑釁引戰的網路文化的自然結果,這種文化曾在 2008 年時引發了大批無名用戶對科學教(Scientology)的攻擊。這種沒有領導核心的匿名文化,正是產生類似於加布裡艾拉·科爾曼(Gabriella Coleman)這樣的極右翼學者的溫床,“其結果是造成了一種陰森的氣氛,構成其基本底色的,則是一些頑固或消極的西方白人男性特質”內格爾說。這種線上上刻意挑釁、引戰的取向——4chan 、Reddit 這類網站的用戶群是其溫床——助長了對主流社會規範的不屑,以至於到了任何這類“反文化”行為無論多不體面都可以受到熱捧的地步。誰會真的去在意這些呢?說笑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2016 年大選中,老牌的保守派們主要透過在《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及《旗幟週刊》(Weekly Standard)等媒體上撰文來表達觀點,而年紀更輕、更善於使用各種新興傳播手段的一代人,其中包括各種新反動主義者、白人民族主義者、極端保守主義者以及傳統主義者,則佔據了互聯網上某些最為陰暗的角落,試圖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為自己爭得立足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訴諸了更有侵犯性、更具表演色彩的方式——在內格爾看來,這種做法宣揚的是“搏擊俱樂部的而非家庭的價值,是薩德侯爵(法國文人,以大膽的色情創作及社會醜聞而聞名——譯者注)而非艾德蒙·伯克(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古典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對法國大革命持有保留觀點,主張對人性惡的警惕以及對歷史和權威的尊重——譯者注)的行事風格”——這些人其實並不怎麼買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家的帳,反倒是使用了許多左翼先鋒派的鬥爭策略。人們很快發現,那些“關注左派觀點最密切……運用左派策略最得力的人群,正是右派群體自身。”右翼的挑釁文化採納了一些諸如蜜雪兒·福柯(Michel Foucault)這樣的批判理論家及萊因(R.D.Laing)這樣的新左派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認為瘋癲乃是一種政治和文化上的反叛手段,在右翼那裡,上述的理念意味著刻意背離主流價值觀及共識,“唱反調”已經變成了目的本身。事實上,根據內格爾的分析,“自由散漫、個人中心、小資情調、後現代、反諷、最終滑向虛無主義,凡此種種都是以前右派用來批判左派、但現在卻被右派照單全收的理念”,現在反倒構成了孕育某些新一代極右翼的思想土壤。

另類右翼也在有預謀地竊取左派的理論觀點,對其進行任意剪裁,並且以一本正經的口吻不斷地念叨所謂“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危險性。與他們的意識形態先驅,即法國新右派(French New Right)類似,另類右派採納了一種葛蘭西式的政治變革路徑,將重點放在全力攻擊他們所認為的左翼文化霸權上。“關鍵是要重新定義人們思考政治時的背景條件,”弗萊堡在其《真右派歸來》(The Real Right Returns)一書中如是說。“惟有深刻瞭解這些工具,避免誤用,並將之化為己用,如此才有望克服我們的歐洲大陸所面臨的悲慘處境。”這話雖然是針對歐洲的情況來講的,但也可以不作實質修改就適用於美國,那裡的極右翼極為在意自己在文化戰爭中的早期失敗經歷。如今,極右翼已能化用敵人的戰術來武裝自己了。

“線上的自由主義者業已發展出來的那套政治活動風格鼓勵了派系主義和內鬥,這反倒有利於它的對手。”

對左派一如既往地碎片化來講,現在是必須拉響警報的時候了。激進的政治反文化運動在部分線上社群或許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極右派(乃至主流右派)著力攻擊的那些流行的左翼話語——用內格爾的話說——其實是“一套關於痛苦、弱點及脆弱性的奇談怪論。”的確,如果你只是個平凡的線民,又不怎麼參與相關爭論,也沒打算給自己找碴的話,那你不大可能接觸到那些左派網站,而內格爾所列舉的這些做法也基本是不會進入你的視線的。當前,部分互聯網左派仍對受害者身份(victimhood)有某種過分的迷戀——從對於精神疾病的盲目膜拜,到沒完沒了地重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主義”(Everyday Feminism,主要目的是揭露許多不易為人察覺的、日常生活中的性別主義弊端——譯者注)所提出的“某些不雅用語強化了性侵文化”等口號——凡此種種,已經逐漸從小範圍的活動發展到了在社交媒體與大學校園裡公開地進行表達及宣導的地步。大學校園向來是聚訟紛爭之地,這種表達更加劇了對立,得到科赫兄弟(Koch Brothers,美國著名企業家及富豪,立場親共和黨——譯者注)支援的右翼的青年組織動員了一群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的意識形態家,專門嘲諷上述這些左派並試圖激怒他們。

內格爾的書並不太關心右翼對左翼的批評是否公允,她更關注左翼的文化政治如何影響了另類右翼的行動策略,而後者目前已經有模有樣地聲稱:自己是對左翼所謂“過度敏感”的一種撥亂反正。當另類右派主張自己的方案是這種空洞的(乃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產業化的)自由派身份政治的可靠替代品時,新生的極右派對這種政治的實際立場其實要複雜不少。部分極右派並沒放棄圍繞個人認同而構建起來的那種政治理念,反倒是積極地鼓吹以身份為核心的政治,並給它取了個新名字:“認同至上主義”(identitarianism)。許多人——例如在 2016 年 3 月組織發起過“身份政治”大會的斯賓塞——認為,基於白人身份的政治是共和黨式保守主義自然而然的對手(另類右派戲稱為“cuckservatism”,大意為“縮頭烏龜主義”),也是左翼社會主義者和自由派運動的對手。而某些基於男權激進分子立場的、在性別及性取向問題上持極端保守態度的觀點,也傾向於採納這樣的鬥爭策略。此舉造成的後果,便是支持種族主義及性別歧視的他們開始模仿那種試圖團結持左翼女性、LGBT群體及有色人種的反法西斯反性別歧視的身份政治。他們試圖借此煽動親右翼白人男性的怒火。另類右派對此深信不疑:借助白人至上主義、男性至上主義,透過鼓吹一種高度有序的等級制傳統,戰後國際自由主義秩序中的多元主義及文化多元論所引發的某些弊病便能被清除掉。

內格爾說,以上這種形態的極右翼身份政治其實是複製了她所謂的“Tumblr自由主義”模式。她指出,左派“已經對一種基於對不斷激增的身份認同進行細分的政治有近乎荒唐的崇拜態度,”但其中許多所謂的身份認同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建設性,而只是服務於某種“秀姿態、凸造型”的自我表達需要。即便右派對左翼所謂“玻璃心”(snowflake,是對左派政治敏感度過高的形象性說法——譯者注)的指責是無稽之談,但線上的自由主義者業已發展出來的那套政治活動風格的確鼓勵了派系主義和內鬥,這反倒有利於它的對手。一種既能反對結構性的種族主義及性別歧視,又能確立起實質性的共同立場,以保持其連貫性的左翼鬥爭策略目前尚未誕生。假如互聯網是真實生活中政治行動的操演,那麼左派目前顯然需要將改革提上日程了。如內格爾觀察到的,如果左派想要繼續鬥爭下去,“現在就正應該擱置一下反文化當中那些流行的、時髦的審美性價值,然後設法創造出一些新的價值願景。”歸根到底,就是要創造出一些沒法讓右派化為己用的獨特價值。

(翻譯:林達)

……………………………………

能在現實中獲得這些同情者的支持,已經是在相當可觀的程度上壯大了自身。

談到線上文化戰爭,大概沒有哪個組織比“channers”系列更出名了。在 4chan 和 8chan 等論壇上,某些涉嫌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的貼圖版區,已經得到了另類右翼當中的白人民族主義者的青睞,儘管這種青睞還有些遲疑,然而這些論壇在令極右翼觀點進入更廣泛的公眾視野時,的確扮演了某種推動作用。“假如這些極右翼觀點仍然只能像以前那樣,通過傳統博客上那些晦澀難懂的長篇大論來傳播,那麼它們根本不可能進入主流視線,也不可能影響整整一代代年輕人,”內格爾分析道。極右翼觀點的“貼圖化”(memification)使得這些觀點能夠以圖像或段子這類易於複製及傳播的方式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導致了如今的病毒式擴散現象。“令這些觀點對青年人產生強烈吸引,並教會他們某些不甚光彩的傳播策略的,正是 4chan 和 8chan 論壇上的某些政治討論版塊。”而這兩大論壇的用戶群體也經常透過“洗版”、刷屏或是引戰等方式,成為將極右翼觀點引入互聯網主流文化的重要推手。目前,諸如悲傷蛙或是“Kekistan”(這是使用悲傷蛙相關圖片來表達政治不正確觀點的用戶群體對自身的戲稱——譯者注)這樣的文化基因——如 Identity Evropa 或“國家政策學會”的青年支持者這樣的青年白人民族主義者群體,就經常使用它們——甚至已經在全美範圍內成為了極右翼遊行中的標誌性符號。

各類右翼分子之間嘗試聯合,不啻是當頭給之前“互聯網世界將是一個資訊自由的烏托邦”的共識潑了一盆冷水。互聯網不僅有激發我們良善一面的作用,也有縱容我們作惡的可能,而另類右翼的興起無疑是這一點的最好證明。正如內格爾觀察到的,4chan 上那些更有激進色彩的用戶群體與更廣泛的極右翼政治運動合流,是其愛好四處挑釁引戰的網路文化的自然結果,這種文化曾在 2008 年時引發了大批無名用戶對科學教(Scientology)的攻擊。這種沒有領導核心的匿名文化,正是產生類似於加布裡艾拉·科爾曼(Gabriella Coleman)這樣的極右翼學者的溫床,“其結果是造成了一種陰森的氣氛,構成其基本底色的,則是一些頑固或消極的西方白人男性特質”內格爾說。這種線上上刻意挑釁、引戰的取向——4chan 、Reddit 這類網站的用戶群是其溫床——助長了對主流社會規範的不屑,以至於到了任何這類“反文化”行為無論多不體面都可以受到熱捧的地步。誰會真的去在意這些呢?說笑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2016 年大選中,老牌的保守派們主要透過在《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及《旗幟週刊》(Weekly Standard)等媒體上撰文來表達觀點,而年紀更輕、更善於使用各種新興傳播手段的一代人,其中包括各種新反動主義者、白人民族主義者、極端保守主義者以及傳統主義者,則佔據了互聯網上某些最為陰暗的角落,試圖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為自己爭得立足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訴諸了更有侵犯性、更具表演色彩的方式——在內格爾看來,這種做法宣揚的是“搏擊俱樂部的而非家庭的價值,是薩德侯爵(法國文人,以大膽的色情創作及社會醜聞而聞名——譯者注)而非艾德蒙·伯克(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古典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對法國大革命持有保留觀點,主張對人性惡的警惕以及對歷史和權威的尊重——譯者注)的行事風格”——這些人其實並不怎麼買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家的帳,反倒是使用了許多左翼先鋒派的鬥爭策略。人們很快發現,那些“關注左派觀點最密切……運用左派策略最得力的人群,正是右派群體自身。”右翼的挑釁文化採納了一些諸如蜜雪兒·福柯(Michel Foucault)這樣的批判理論家及萊因(R.D.Laing)這樣的新左派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認為瘋癲乃是一種政治和文化上的反叛手段,在右翼那裡,上述的理念意味著刻意背離主流價值觀及共識,“唱反調”已經變成了目的本身。事實上,根據內格爾的分析,“自由散漫、個人中心、小資情調、後現代、反諷、最終滑向虛無主義,凡此種種都是以前右派用來批判左派、但現在卻被右派照單全收的理念”,現在反倒構成了孕育某些新一代極右翼的思想土壤。

另類右翼也在有預謀地竊取左派的理論觀點,對其進行任意剪裁,並且以一本正經的口吻不斷地念叨所謂“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危險性。與他們的意識形態先驅,即法國新右派(French New Right)類似,另類右派採納了一種葛蘭西式的政治變革路徑,將重點放在全力攻擊他們所認為的左翼文化霸權上。“關鍵是要重新定義人們思考政治時的背景條件,”弗萊堡在其《真右派歸來》(The Real Right Returns)一書中如是說。“惟有深刻瞭解這些工具,避免誤用,並將之化為己用,如此才有望克服我們的歐洲大陸所面臨的悲慘處境。”這話雖然是針對歐洲的情況來講的,但也可以不作實質修改就適用於美國,那裡的極右翼極為在意自己在文化戰爭中的早期失敗經歷。如今,極右翼已能化用敵人的戰術來武裝自己了。

“線上的自由主義者業已發展出來的那套政治活動風格鼓勵了派系主義和內鬥,這反倒有利於它的對手。”

對左派一如既往地碎片化來講,現在是必須拉響警報的時候了。激進的政治反文化運動在部分線上社群或許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極右派(乃至主流右派)著力攻擊的那些流行的左翼話語——用內格爾的話說——其實是“一套關於痛苦、弱點及脆弱性的奇談怪論。”的確,如果你只是個平凡的線民,又不怎麼參與相關爭論,也沒打算給自己找碴的話,那你不大可能接觸到那些左派網站,而內格爾所列舉的這些做法也基本是不會進入你的視線的。當前,部分互聯網左派仍對受害者身份(victimhood)有某種過分的迷戀——從對於精神疾病的盲目膜拜,到沒完沒了地重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主義”(Everyday Feminism,主要目的是揭露許多不易為人察覺的、日常生活中的性別主義弊端——譯者注)所提出的“某些不雅用語強化了性侵文化”等口號——凡此種種,已經逐漸從小範圍的活動發展到了在社交媒體與大學校園裡公開地進行表達及宣導的地步。大學校園向來是聚訟紛爭之地,這種表達更加劇了對立,得到科赫兄弟(Koch Brothers,美國著名企業家及富豪,立場親共和黨——譯者注)支援的右翼的青年組織動員了一群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的意識形態家,專門嘲諷上述這些左派並試圖激怒他們。

內格爾的書並不太關心右翼對左翼的批評是否公允,她更關注左翼的文化政治如何影響了另類右翼的行動策略,而後者目前已經有模有樣地聲稱:自己是對左翼所謂“過度敏感”的一種撥亂反正。當另類右派主張自己的方案是這種空洞的(乃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產業化的)自由派身份政治的可靠替代品時,新生的極右派對這種政治的實際立場其實要複雜不少。部分極右派並沒放棄圍繞個人認同而構建起來的那種政治理念,反倒是積極地鼓吹以身份為核心的政治,並給它取了個新名字:“認同至上主義”(identitarianism)。許多人——例如在 2016 年 3 月組織發起過“身份政治”大會的斯賓塞——認為,基於白人身份的政治是共和黨式保守主義自然而然的對手(另類右派戲稱為“cuckservatism”,大意為“縮頭烏龜主義”),也是左翼社會主義者和自由派運動的對手。而某些基於男權激進分子立場的、在性別及性取向問題上持極端保守態度的觀點,也傾向於採納這樣的鬥爭策略。此舉造成的後果,便是支持種族主義及性別歧視的他們開始模仿那種試圖團結持左翼女性、LGBT群體及有色人種的反法西斯反性別歧視的身份政治。他們試圖借此煽動親右翼白人男性的怒火。另類右派對此深信不疑:借助白人至上主義、男性至上主義,透過鼓吹一種高度有序的等級制傳統,戰後國際自由主義秩序中的多元主義及文化多元論所引發的某些弊病便能被清除掉。

內格爾說,以上這種形態的極右翼身份政治其實是複製了她所謂的“Tumblr自由主義”模式。她指出,左派“已經對一種基於對不斷激增的身份認同進行細分的政治有近乎荒唐的崇拜態度,”但其中許多所謂的身份認同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建設性,而只是服務於某種“秀姿態、凸造型”的自我表達需要。即便右派對左翼所謂“玻璃心”(snowflake,是對左派政治敏感度過高的形象性說法——譯者注)的指責是無稽之談,但線上的自由主義者業已發展出來的那套政治活動風格的確鼓勵了派系主義和內鬥,這反倒有利於它的對手。一種既能反對結構性的種族主義及性別歧視,又能確立起實質性的共同立場,以保持其連貫性的左翼鬥爭策略目前尚未誕生。假如互聯網是真實生活中政治行動的操演,那麼左派目前顯然需要將改革提上日程了。如內格爾觀察到的,如果左派想要繼續鬥爭下去,“現在就正應該擱置一下反文化當中那些流行的、時髦的審美性價值,然後設法創造出一些新的價值願景。”歸根到底,就是要創造出一些沒法讓右派化為己用的獨特價值。

(翻譯:林達)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