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甜城“不甜”:蜜餞手藝人的孤獨與無奈

內江糖業曾是全國翹楚。 范長江在1935年所作的《內江的糖業》中這樣概括:“中國糖業, 以粵湘川三省為主, 其中以四川為巨擘。 四川糖業, 以沱江流域為主, 而內江糖業又居首位。 ”寥寥數筆, 概括了內江糖業曾經的輝煌。 然而如今, 內江糖業的巨輪業已傾覆, 名噪一時的內江蜜餞也逐漸銷聲匿跡。

饒政是內江為數不多還在用傳統手藝做蜜餞的人, 可惜的是, 如今他已55歲, 還沒有傳人, 這手蜜餞手藝恐怕要後繼無人了。

饒政的饒氏蜜餞坐落于文英街和交通路的交叉口, 是一個不足10平米的小門店。 門店上面橫掛著一塊簡單的招牌,

紅字寫著“饒氏蜜餞”。 再上面是“中國黃金”, 足足有一倍之大, 四個大黃字將饒氏蜜餞擠壓得更加渺小。

但這間不起眼的小店, 卻是文英街上手工蜜餞最後的堡壘。

位於文英街交通路岔口“中國黃金”下的饒氏蜜餞很不起眼

曾經輝煌的內江糖業

內江被稱為“甜城”, 據饒政介紹, “那是解放以前”, 蜜餞最興旺的時候, “兩大條街全是糖師傅”。 饒政的師傅姓何, 以前在資中一家糖廠工作, 退休後返聘, 教饒政一批二十來人做蜜餞。 如今這一批學徒, 轉行的轉行, 調到其他部門的調走, 只有饒政一人還在堅持。

饒政已做了二十五年的蜜餞, 至今沒有接班人

上世紀20年代, 內江的糖業還很發達, 小青龍河景區遊覽車司機吳師傅回憶, 50年代內江糖廠發展正好, 是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糖廠。 《內江糖業》收錄的《周總理在內江買蜜餞》中記錄了1958年3月周總理在內江買蜜餞一事, 文中寫道, “周總理看了看, 喜悅地說:‘嗯, 色澤、香氣都不錯嘛!’……周總理用手朝蜜餞劃拉一下, 說:‘每樣都給我稱點。 ’”內江還曾憑藉糖業得到了僅次於成都、重慶的“內老三”的稱號。

然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 甜城糖業日漸衰落。 內江市政協文史委的劉玉江說, 甜城衰落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內江產的甘蔗品質不好, 沒有競爭力;第二是國家放開了甘蔗收購價格,

但沒有放開糖的價格, 制糖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第三是人們觀念的轉變, 蔗糖逐漸被年輕人拋棄。 到了今天, 大部分手工蜜餞銷聲匿跡, 內江蜜餞製作技藝已被四川省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甜城不甜”。

傳統手藝後繼無人

製作一次蜜餞需要三四天。 饒政說, 原料從批發市場買回來, 先要用“白水”煮, 然後用清水漂, 每隔兩個多小時換一次水, 這樣漂兩天, 直到洗出原料的本色。 洗出本色的原料就可以放在糖水中煮了, 好的蜜餞口感必須“滋潤化渣”, 必須把握好“火色”, 這是蜜餞工藝最關鍵的一步。 煮好的果品先用袋子裝起來保存, 等到要賣的時候, 再用糖水煮一道, 然後裹上砂糖。

饒政家裡所用的煮蜜餞的鍋

做蜜餞不僅需要手藝, 還需要毅力。 “我一次需要做五百來斤”, 饒氏蜜餞出自饒政一人之手, 家裡沒人幫忙, “沒得空餘時間的, 來回的嘛, 這裡在煮, 那裡又要漂, 一直迴圈。 ”內江蜜餞品種多達200多種, 但像饒政這樣的小作坊, 大都只能選擇幾種製作, 即使如此,饒政也常心力不足。不同的原料煮出的糖水顏色不同,內江特產天冬煮出的糖水是白色的,叫“白醅”;紅桔煮出的糖水是紅色的,叫“紅醅”,這些原料不能混在一起下鍋,只能煮完一種再煮另一種。

六七月正熱時是賣蜜餞的淡季,饒政說,淡季每天最多只能賣百十斤,做一次蜜餞能賣幾天。儘管淡月的收入不盡人意,但卻是他難得休息的時間。而十月到過完年是賣蜜餞的旺季,“可能是幾百斤也說不準”,因此饒政從9月初就要忙碌起來,每天做蜜餞,“一直都要忙,從九、十月份起,一直要忙到春節過後。”、“門都不得出。”儘管饒政的收入頗為豐厚,據他介紹,很累的一年,大概能賺八到十萬,但沒有年輕人想跟著他學做蜜餞。

跟不上時代的小店鋪

除了做蜜餞,饒政還會做一些糕點賣。7月的內江天氣炎熱、濕氣重,蜜餞賣不動,但涼卷和芝麻軟糕等小點心卻賣得很好。現在饒氏蜜餞除了自己做的蜜餞和糕點,還賣外面進過來的商品和飲料,儼然一個小雜貨鋪。

來店買蜜餞和糕點的多是中年人,他們認饒政的牌子

隨著年齡增長,饒政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他的脊椎因為長時間做蜜餞已經出了問題,他也準備再做幾年就休息。但提起蜜餞手藝時,饒政的眼神卻透露出依戀和失落。“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幹”,饒政說,“好多年輕人想法不一樣。”

(校園記者 冉自春 劉菡妮 指導教師 魏占興 郭翠玲 王臻)

即使如此,饒政也常心力不足。不同的原料煮出的糖水顏色不同,內江特產天冬煮出的糖水是白色的,叫“白醅”;紅桔煮出的糖水是紅色的,叫“紅醅”,這些原料不能混在一起下鍋,只能煮完一種再煮另一種。

六七月正熱時是賣蜜餞的淡季,饒政說,淡季每天最多只能賣百十斤,做一次蜜餞能賣幾天。儘管淡月的收入不盡人意,但卻是他難得休息的時間。而十月到過完年是賣蜜餞的旺季,“可能是幾百斤也說不準”,因此饒政從9月初就要忙碌起來,每天做蜜餞,“一直都要忙,從九、十月份起,一直要忙到春節過後。”、“門都不得出。”儘管饒政的收入頗為豐厚,據他介紹,很累的一年,大概能賺八到十萬,但沒有年輕人想跟著他學做蜜餞。

跟不上時代的小店鋪

除了做蜜餞,饒政還會做一些糕點賣。7月的內江天氣炎熱、濕氣重,蜜餞賣不動,但涼卷和芝麻軟糕等小點心卻賣得很好。現在饒氏蜜餞除了自己做的蜜餞和糕點,還賣外面進過來的商品和飲料,儼然一個小雜貨鋪。

來店買蜜餞和糕點的多是中年人,他們認饒政的牌子

隨著年齡增長,饒政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他的脊椎因為長時間做蜜餞已經出了問題,他也準備再做幾年就休息。但提起蜜餞手藝時,饒政的眼神卻透露出依戀和失落。“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幹”,饒政說,“好多年輕人想法不一樣。”

(校園記者 冉自春 劉菡妮 指導教師 魏占興 郭翠玲 王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