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看見日本 你不知道的東京鄉村原來是這樣

夏日的傍晚涼風漸起, 陽光西斜, 暮色正降臨在稻田間。 農場小屋前的草地上, 一盞球燈被用木杆高高架住, 樹枝間拉起小小的三角形旗子。 孩子們有的赤腳, 有的松松穿著白底粉花的浴衣, 在農舍之間瘋跑。

扶桑花開得正盛的樹下拴著一隻小羊。 它是小孩的寵物, 此刻正不慌不忙地吃草, 對孩子偶然的狂熱愛撫習以為常。 婦人們坐在和屋的遊廊前閒聊, 遊廊下, 燒烤的爐子剛架起, 嫋嫋煙氣已騰。

原諒我第一次來到這裡, 便只找到了一個字眼來形容它:世外桃源。 直接通俗, 但非此不能準確形容我用一個小時,

從東京時空挪移到此所遭遇到的culture shock。

我正在名叫Brown’s Field的農場, 位於千葉縣的鄉下。 最近的火車站是上總一之宮, 像你在所有的東瀛影像中所見過的那樣, 這是個典型的日本小站, 安靜, 人煙稀少, 到達時, 只有三四名乘客同我一起下車。

前來迎接我的Justin很醒目, 他看上去是典型的美國人, 穿著隨便, 帶著一頂挺嘻哈的鴨舌帽。 但我很快發現, 除此之外他並不真的顯得突兀:流利的日語, 細膩的、有分寸感的禮貌。

他載我行駛在鄉間小路上。 據他說, 在明治以及更早一些時代, 這曾是千葉縣的主幹道, 至今仍能在路的兩邊見到一些建于彼時的鄉村大宅, 門楣上裝飾有唐破風, 門前庭院十分整潔, 依傍在窗邊松樹被修剪得極為漂亮。

Brown’s Field位於一片稻田與杉樹林之間, 幾間有上百年歷史的農舍和一間樹屋散落。 工具和生活用品, 還有幾雙沾了泥的鞋子放在走廊下。 在房屋四周有些長瘋了的草地上, 投下一片片清涼陰影的, 是幾株大李樹、無處不在的扶桑與木槿、冠蓋如雲的松柏林。 動物——貓、狗、羊——似乎享有與人類同樣的權利, 它們閒逛、酣睡、玩耍, 就像是此刻在夏日午後的陽光下, 正散著一頭金髮、赤著腳、鬆鬆垮垮地掛著一件薄紗裙, 露出胖乎乎的小腿肚和手臂跑來跑去的小Joe一般, 無拘無束, 惹人憐愛。

在這兒你看不見那個講究陰翳之美、整潔無欲到“性冷淡”的日本。 占上風的是陽光樹影, 人間煙火。

走在夏日下午的光影中, 如莫内的畫 本文圖均為 王小樹 攝

Kennedy Brown是這片桃源的主人,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攝影師, 而他妻子中島, 一位瘦小, 穿著藍印花布和服, 圍著鮮黃色腰帶的老婦人(她比我時髦多了, Brown說)則是一位素食美食家。 1999年, 他們厭倦了東京的喧鬧, 當然還有隨著幾個孩子的到來而變得捉襟見肘的居住環境,

作出了重大的人生決定, 搬到正在變得“空心”的鄉下。

本來的農舍主人都在離開農村, 他漸漸擁有了更多房屋, 妻子開闢園地種植菜蔬, 越來越多的朋友慕名前來, 後來, 便有了Brown’s Field。

身著鄉下服裝的夫婦倆

Kennedy Brown帶我去看他最新“購入”的一處農舍。

農舍原本的女主人去世, 她的孩子要將農舍推到另建新屋, Brown用眾籌的辦法, 將它保留下來。 村裡的木工直人包攬了整個農舍的改造工作, 他是不多見的留在鄉下工作的年輕人, 既羞澀又酷, 一身黑衣像個忍者, 邊聽搖滾樂邊工作。

來Brown’s Field, 你可以住在農場的小屋裡, 或者下榻在慈慈の邸, 它距離農場有五分鐘步行距離, 隔壁是一片梨園。 像Brown’s Field的其他房屋一樣, 它保持了日本農屋的格局, 樸素而舒適, 有自己的小花園, (像這裡的其他地方, 長滿蓬勃的植物, 有點亂糟糟的)和散發著檜木浴缸香氣的浴室。 清晨, 你會被輕易透過紙窗的陽光喚醒, 然後發現原來蟲子的鳴叫聲原來可以這樣響亮。

農場的中心是一間小小的café, Rice Terrace。 它為客人提供一天的食物, 也是大家活動的公共空間。午餐便當非常簡單,美味得驚人。幾乎所有食材都來自於農場本身,蔬菜摘自園中,醃梅子是屋外那顆大梅樹上結的,味增是自家產黃豆發酵製成,連米飯也是產自自己的稻田。“我們剛種了兩年水稻,在所有農活裡是最累的,”Justin說,“插秧和收割的時候,農場上所有人都要幫忙。”

Rice Terrace的食物,顏值與口味匹配

此刻,農場上所有的人在忙碌另一件事——晚上一年一度的夏日派對,在café的露臺上擺放桌椅,準備食物。我對此有些疑心,不知道在這空曠的鄉下,到底有多少人能前來。

出乎我的預料,五點還沒到,來賓們已經陸續到來,說起來都是住在村裡的鄰居,不過車程都在十分鐘以上。派對上的清酒來自本地清酒廠(Justin同時也在那裡工作),酒廠老闆熱情請我和同伴喝了好幾杯清酒,配上帶來的自家做的鹽水章魚。

搭起燒烤攤的是一對年輕夫妻,也住在村裡,極受鄰居們歡迎。儘管中島專做素食,Brown’s Field本身也秉承Vegan理念,但在這個夏夜,似乎也沒人在乎這個了。客人們,包括中島與Brown,在攤位前排起長龍,等待著五花肉、雞心、軟骨……在烤架上吱吱冒油的一刻。

搭烤架的時候,小女孩在蕩秋千

夜色漸濃,人們也吃喝到酣處,不知不覺小小的咖啡館已經擠滿了人,球燈亮了,音樂響起,大人們在球燈下手拉著手跳著鄉村舞步,孩子們依然毫無睡意,在樹下點燃細碎的花火。露臺上,一個小夥子撥響手上的夏威夷吉他,在農場工作的園子輕輕敲起小鼓,音樂和歌聲驟然響起,並不完美,有時會停頓和反復,嗓音略有嘶啞,有時有些走音,不過我們歡樂極了。這是個不再追求完美的日本,但誰又能說它不完美?

我和Brown談到過小佈施町。“小佈施町的市長非常年長,但他的思想很年輕。”Brown評論說。

我沒有見過小佈施町的市長,但他以及他的同道們無疑都極具年輕活力,否則怎麼會有現在的小佈施町呢?

雖然被稱為城市,但小佈施町只有幾條街道,也許走著走著便直接走到了稻田邊,比一個村子大不了多少。而它的與眾不同在你乘坐火車到達那刻便能感受到。月臺上貼滿博物館的展覽海報和遊客步行地圖。本地清酒廠桝一的廣告則是一幅清雅的菊花圖,題字“百花深處曳吟竹”。

葛飾北齋晚年曾於小佈施町居住,他的資助者是一位出生於此,同時也醉心於浮世繪的富商高井鴻山。小佈施町去年重修了紀念葛飾北齋的美術館北齋館,不僅收藏了葛飾北齋的重要作品,以及美輪美奐的天花板彩繪,還時常舉辦浮世繪展,比如現在正舉辦的歌川廣重和葛飾北齋的“東海道五十三次”對比展。此外,這裡還有高井鴻山紀念館和另一位畫家中島千波的紀念館可以遊覽。

從火車站步行到北齋館,初極安靜,四下無人,幾乎讓我懷疑是否來錯了時間。然而一轉過街角,小鎮突然熱鬧起來。遊客三三兩兩,果子店和茶室開始出現,不過,空氣中並沒有很多旅遊區所有的急切氣氛,一切都從容不迫。

我的目的地除了幾處美術館,還有”小佈施堂“。長野縣的栗子非常出名,小佈施町更是如此,街上但凡有點心店,皆以栗子為主打產品。小佈施堂也是一家專做栗子點心的和果子店,但又遠甚於此。它自成一體,在其範圍內,有咖啡館、酒吧、餐廳,甚至還有一家只有12間房間的精品酒店桝一客殿。

市村次夫是這一切的主導,我在火車站見過的名字,桝一造酒廠便是他的產業。他從父親手中繼承這間有數百年歷史的清酒廠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這位不甘寂寞的老者創立了小佈施堂。最初,它是一間簡單的栗子點心店,後來,為了保存和修復小佈施町的歷史建築,市村次夫又成立了一個建築復原小組旦那文化。許多荒廢的舊屋被重新利用,賦予新生,外部如舊而內部又具有時髦的現代感和設計感,成為今日我們見到的整個小佈施堂。

雖然外表都是傳統民居式樣,幾個空間各有特色。桝一客殿雖然只有兩座樓,只有一座樓是小佈施町原有,另一座遠道由長野市拆解後運來再重裝。代價高昂,市村次夫說,只是不想見到古建築被毀。

傘風樓供應早餐、午餐和下午茶,是一間義大利餐廳,窗前有一片稻田,為餐廳的客人提供了絕佳風景,兩種栗子點心都美味,連門口售賣的,我平時嗤之以鼻的栗子羊羹都好吃至極,尤其是裝在竹筒裡的栗子水羊羹,微甜而軟滑,帶著竹子清香,唯一的缺點是保鮮期太短。

另一個餐廳藏部我卻無福品嘗,只供應午餐。這是一家居酒屋風格餐廳,光看那張手寫菜單便讓我垂涎三尺——栗子天婦羅、自家制泊漬、炸魚配南蠻漬、北信州(信州是長野的古稱)產豬肉燒……

“煙囪”咖啡館是小佈施堂最為特別的存在。它得名於清酒廠的煙囪,雖然已不再使用,依然被作為象徵物矗立在小佈施町,從咖啡館那扇小圓窗中可以瞥見它。咖啡館每天只在中午12點-下午5點之間營業,只供應一種點心,便是栗子製作的Mont Blanc,只供應一種咖啡,是經過多次調配,確認最搭配這款Mont Blanc的黑咖啡。

這是最放誕的理想主義,以一種最一絲不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市村居住在小佈施町家傳的一座大宅中,從他家的視窗,原本可以看見信州五嶽,因為建了一些樓房,現在只能看見三嶽。但是這座宅子變化不大,他自豪地打開拉門,引我們進入一間又一間屋子。這些空置的房屋是為招待客人而用,也激發了他最初創立小佈施堂的想法——他想為喜愛這裡的客人多做一點事情。祖輩的畫像和照片掛在堂屋中,門廳中是來自他的好友北野武的畫作。他在屋內請我吃栗子點心,講小佈施町的故事,指著窗外的藏部告訴我,當年長野冬奧會,瑪格麗特公主都曾來那裡開過派對……

市村家的門簾上寫有李賀的詩句

我在京都的朋友Lucy寫信來說,兵庫縣的丹波筱山正在發生一些有意思的變化,邀我一起去探訪。

丹波本以制陶聞名,丹波陶瓷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不過我們這次卻並不去看窯,抵達時正值午後,我們坐車在鄉野小道上行駛良久,終於找到了餐廳Sasarai。

Sasarai所在地方原本是一位茶商的鄉下住宅,現在則被改造成了一處空間,除了Sasarai外,還有一間義大利餐廳和一個陶藝教室。

Sasarai供應的是應時的素菜料理,取材都來自於丹波的裡山。會席料理一道道地上菜,兩人吃得不免恭謹,只好默默欣賞器皿。這裡的侍者雖然不許我給菜單拍照,倒是不吝介紹他家的盛器——全是當地古董,各有數百年歷史。從它們身上,不難看見本地區的輝煌制陶史。

美器中的美食

餐後,我們趕往集落丸山。小路蜿蜒,最後車停在稻田間的一道溪水邊,丸山村到了。

丸山村有260多年的歷史,二戰後村民逐步遷出,到2008年只有5戶人口,許多房屋空置。數年前,一個當地NPO組織介入進來,開始了名為“集落丸山”的鄉村復興工作。

集落丸山最先是在一間老屋中開了蕎麥麵館“松田”,後來,又利用兩棟有150多年歷史的民宅“齋藤家”和“佐古田家”,成立了旅館。

同為舊屋改造,這座旅館並不像桝一客殿一般充滿工業化的設計感,也不像Brown’s Field那樣完全修舊如舊,樸素而傳統,這兩棟住宅帶來的是當代的日常感,別具舒適和親切。這也是整個集落丸山想要賦予來訪者的印象,一種恰如其分的鄉村生活。居住本身不是目的,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比如陶藝、農場的種植和採摘、美食節,將城市中的人帶回鄉村。

NPO的發起人佐古田直寶已到暮年,作為旅館的“佐古田家”便是他家老宅。見到他精神矍鑠地為家鄉複生四處奔波,實在讓人心生敬意。

在Brown’s Field的最後那個下午,Justin帶我探訪當地芝士工坊,卻被熱情的主人帶去清酒廠老闆家,原來那天是他的退休日,兒子將接管酒廠,他與幾個好友盡情享受剛捕撈的海鮮和好酒。到了傍晚,我們一起驅車前往海邊。那天是Brown’s Field所在的夷隅市的花火大會的日子。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一次花火大會,也是第一次在日本的鄉下見到如此盛景,人潮湧動,浴衣和花火照亮年輕女孩的臉。我學當地人的樣子,躺在地上,仰面等待焰火騰空,一路上人事浮現。大概只有一年一度的花火大會,才能不費力地將人們喚回鄉村吧。這實在是讓人嫉妒呢。

也是大家活動的公共空間。午餐便當非常簡單,美味得驚人。幾乎所有食材都來自於農場本身,蔬菜摘自園中,醃梅子是屋外那顆大梅樹上結的,味增是自家產黃豆發酵製成,連米飯也是產自自己的稻田。“我們剛種了兩年水稻,在所有農活裡是最累的,”Justin說,“插秧和收割的時候,農場上所有人都要幫忙。”

Rice Terrace的食物,顏值與口味匹配

此刻,農場上所有的人在忙碌另一件事——晚上一年一度的夏日派對,在café的露臺上擺放桌椅,準備食物。我對此有些疑心,不知道在這空曠的鄉下,到底有多少人能前來。

出乎我的預料,五點還沒到,來賓們已經陸續到來,說起來都是住在村裡的鄰居,不過車程都在十分鐘以上。派對上的清酒來自本地清酒廠(Justin同時也在那裡工作),酒廠老闆熱情請我和同伴喝了好幾杯清酒,配上帶來的自家做的鹽水章魚。

搭起燒烤攤的是一對年輕夫妻,也住在村裡,極受鄰居們歡迎。儘管中島專做素食,Brown’s Field本身也秉承Vegan理念,但在這個夏夜,似乎也沒人在乎這個了。客人們,包括中島與Brown,在攤位前排起長龍,等待著五花肉、雞心、軟骨……在烤架上吱吱冒油的一刻。

搭烤架的時候,小女孩在蕩秋千

夜色漸濃,人們也吃喝到酣處,不知不覺小小的咖啡館已經擠滿了人,球燈亮了,音樂響起,大人們在球燈下手拉著手跳著鄉村舞步,孩子們依然毫無睡意,在樹下點燃細碎的花火。露臺上,一個小夥子撥響手上的夏威夷吉他,在農場工作的園子輕輕敲起小鼓,音樂和歌聲驟然響起,並不完美,有時會停頓和反復,嗓音略有嘶啞,有時有些走音,不過我們歡樂極了。這是個不再追求完美的日本,但誰又能說它不完美?

我和Brown談到過小佈施町。“小佈施町的市長非常年長,但他的思想很年輕。”Brown評論說。

我沒有見過小佈施町的市長,但他以及他的同道們無疑都極具年輕活力,否則怎麼會有現在的小佈施町呢?

雖然被稱為城市,但小佈施町只有幾條街道,也許走著走著便直接走到了稻田邊,比一個村子大不了多少。而它的與眾不同在你乘坐火車到達那刻便能感受到。月臺上貼滿博物館的展覽海報和遊客步行地圖。本地清酒廠桝一的廣告則是一幅清雅的菊花圖,題字“百花深處曳吟竹”。

葛飾北齋晚年曾於小佈施町居住,他的資助者是一位出生於此,同時也醉心於浮世繪的富商高井鴻山。小佈施町去年重修了紀念葛飾北齋的美術館北齋館,不僅收藏了葛飾北齋的重要作品,以及美輪美奐的天花板彩繪,還時常舉辦浮世繪展,比如現在正舉辦的歌川廣重和葛飾北齋的“東海道五十三次”對比展。此外,這裡還有高井鴻山紀念館和另一位畫家中島千波的紀念館可以遊覽。

從火車站步行到北齋館,初極安靜,四下無人,幾乎讓我懷疑是否來錯了時間。然而一轉過街角,小鎮突然熱鬧起來。遊客三三兩兩,果子店和茶室開始出現,不過,空氣中並沒有很多旅遊區所有的急切氣氛,一切都從容不迫。

我的目的地除了幾處美術館,還有”小佈施堂“。長野縣的栗子非常出名,小佈施町更是如此,街上但凡有點心店,皆以栗子為主打產品。小佈施堂也是一家專做栗子點心的和果子店,但又遠甚於此。它自成一體,在其範圍內,有咖啡館、酒吧、餐廳,甚至還有一家只有12間房間的精品酒店桝一客殿。

市村次夫是這一切的主導,我在火車站見過的名字,桝一造酒廠便是他的產業。他從父親手中繼承這間有數百年歷史的清酒廠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這位不甘寂寞的老者創立了小佈施堂。最初,它是一間簡單的栗子點心店,後來,為了保存和修復小佈施町的歷史建築,市村次夫又成立了一個建築復原小組旦那文化。許多荒廢的舊屋被重新利用,賦予新生,外部如舊而內部又具有時髦的現代感和設計感,成為今日我們見到的整個小佈施堂。

雖然外表都是傳統民居式樣,幾個空間各有特色。桝一客殿雖然只有兩座樓,只有一座樓是小佈施町原有,另一座遠道由長野市拆解後運來再重裝。代價高昂,市村次夫說,只是不想見到古建築被毀。

傘風樓供應早餐、午餐和下午茶,是一間義大利餐廳,窗前有一片稻田,為餐廳的客人提供了絕佳風景,兩種栗子點心都美味,連門口售賣的,我平時嗤之以鼻的栗子羊羹都好吃至極,尤其是裝在竹筒裡的栗子水羊羹,微甜而軟滑,帶著竹子清香,唯一的缺點是保鮮期太短。

另一個餐廳藏部我卻無福品嘗,只供應午餐。這是一家居酒屋風格餐廳,光看那張手寫菜單便讓我垂涎三尺——栗子天婦羅、自家制泊漬、炸魚配南蠻漬、北信州(信州是長野的古稱)產豬肉燒……

“煙囪”咖啡館是小佈施堂最為特別的存在。它得名於清酒廠的煙囪,雖然已不再使用,依然被作為象徵物矗立在小佈施町,從咖啡館那扇小圓窗中可以瞥見它。咖啡館每天只在中午12點-下午5點之間營業,只供應一種點心,便是栗子製作的Mont Blanc,只供應一種咖啡,是經過多次調配,確認最搭配這款Mont Blanc的黑咖啡。

這是最放誕的理想主義,以一種最一絲不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市村居住在小佈施町家傳的一座大宅中,從他家的視窗,原本可以看見信州五嶽,因為建了一些樓房,現在只能看見三嶽。但是這座宅子變化不大,他自豪地打開拉門,引我們進入一間又一間屋子。這些空置的房屋是為招待客人而用,也激發了他最初創立小佈施堂的想法——他想為喜愛這裡的客人多做一點事情。祖輩的畫像和照片掛在堂屋中,門廳中是來自他的好友北野武的畫作。他在屋內請我吃栗子點心,講小佈施町的故事,指著窗外的藏部告訴我,當年長野冬奧會,瑪格麗特公主都曾來那裡開過派對……

市村家的門簾上寫有李賀的詩句

我在京都的朋友Lucy寫信來說,兵庫縣的丹波筱山正在發生一些有意思的變化,邀我一起去探訪。

丹波本以制陶聞名,丹波陶瓷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不過我們這次卻並不去看窯,抵達時正值午後,我們坐車在鄉野小道上行駛良久,終於找到了餐廳Sasarai。

Sasarai所在地方原本是一位茶商的鄉下住宅,現在則被改造成了一處空間,除了Sasarai外,還有一間義大利餐廳和一個陶藝教室。

Sasarai供應的是應時的素菜料理,取材都來自於丹波的裡山。會席料理一道道地上菜,兩人吃得不免恭謹,只好默默欣賞器皿。這裡的侍者雖然不許我給菜單拍照,倒是不吝介紹他家的盛器——全是當地古董,各有數百年歷史。從它們身上,不難看見本地區的輝煌制陶史。

美器中的美食

餐後,我們趕往集落丸山。小路蜿蜒,最後車停在稻田間的一道溪水邊,丸山村到了。

丸山村有260多年的歷史,二戰後村民逐步遷出,到2008年只有5戶人口,許多房屋空置。數年前,一個當地NPO組織介入進來,開始了名為“集落丸山”的鄉村復興工作。

集落丸山最先是在一間老屋中開了蕎麥麵館“松田”,後來,又利用兩棟有150多年歷史的民宅“齋藤家”和“佐古田家”,成立了旅館。

同為舊屋改造,這座旅館並不像桝一客殿一般充滿工業化的設計感,也不像Brown’s Field那樣完全修舊如舊,樸素而傳統,這兩棟住宅帶來的是當代的日常感,別具舒適和親切。這也是整個集落丸山想要賦予來訪者的印象,一種恰如其分的鄉村生活。居住本身不是目的,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比如陶藝、農場的種植和採摘、美食節,將城市中的人帶回鄉村。

NPO的發起人佐古田直寶已到暮年,作為旅館的“佐古田家”便是他家老宅。見到他精神矍鑠地為家鄉複生四處奔波,實在讓人心生敬意。

在Brown’s Field的最後那個下午,Justin帶我探訪當地芝士工坊,卻被熱情的主人帶去清酒廠老闆家,原來那天是他的退休日,兒子將接管酒廠,他與幾個好友盡情享受剛捕撈的海鮮和好酒。到了傍晚,我們一起驅車前往海邊。那天是Brown’s Field所在的夷隅市的花火大會的日子。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一次花火大會,也是第一次在日本的鄉下見到如此盛景,人潮湧動,浴衣和花火照亮年輕女孩的臉。我學當地人的樣子,躺在地上,仰面等待焰火騰空,一路上人事浮現。大概只有一年一度的花火大會,才能不費力地將人們喚回鄉村吧。這實在是讓人嫉妒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