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球休閒農業的九大發展模式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是當今旅遊發展方向之一, 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 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

1、英國:旅遊環保型

英國是世界上發展農業旅遊的先驅國家。 高度發達的城市化為農業旅遊提供了龐大的目標市場。 作為世界上工業化起步最早的國家, 在20世紀70年代, 英國的城市人口就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 人們閒暇時間增多, 私人汽車擁有量增多, 消費需求層次提高等諸多因素, 使得英國農業旅遊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起來。

1992年, 英國有農場景點186個、葡萄園81個、鄉村公園209個, 占英國人造景點的十分之一。 目前, 全英近四分之一的農場直接開展農業旅遊。

農業旅遊的經營者絕大部分為農場主。 每個農場景點都為遊客提供參與鄉村生產生活、體驗農場景色氛圍的機會。 農場內一般設有一個農業展覽館並配以導遊和解說詞介紹農業工作情況,

備有農場特有的手工藝品, 提供餐飲、住宿服務。 多數景點有兒童娛樂項目。

農業旅遊的收入大於農業生產的收入, 但農業生產主體地位並沒有被削弱, 農業旅遊始終是農場經營多樣化的一個方面。 從農場的經營規模、經營效益以及市場需求特點出發, 各景點都堅持小型化經營的取向及私營化的管理方式。

農業旅遊者90%以上是本地區居民, 所以各景點普遍運用本土化的市場戰略, 擴大市場, 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2、德國:社會生活功能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德國政府在宣導環保的同時, 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主要形式是休閒農莊和市民農園。

市民農園利用城市或近鄰區之農地、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

承租者可在農地上種花、草、蔬菜、果樹等或經營家庭農藝。 通過親身耕種, 市民可以享受回歸自然以及田園生活的樂趣。 種植過程中, 絕對禁用礦物肥料和化學保護劑。

休閒農莊主要建在林區或草原地帶。 這裡的森林不僅發揮著蓄水、防風、淨化空氣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環保功能, 而且還發揮出科普和環保教育的功能。

學校和幼稚園經常帶孩子們來到這裡, 成人也來參加森林休閒旅遊, 在護林員的帶領下接觸森林、認識森林、瞭解森林。 一些企業還把團隊精神培訓、創造性培訓等項目從公司封閉的會議室搬到開放的森林裡, 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訓效果。

在慕尼克市郊, 當地農民在政府的幫助下, 開闢了騎術治療專案。

農民們將優良的馬匹出租給騎馬愛好者, 他們可以在馬背上重新認識森林和草原, 同時也將枯燥的內外科治療及心理治療寓於騎馬休閒活動之中, 在取得良好治療效果之餘還會帶給人們與眾不同的體驗經歷。

慕尼克郊區也因其獨特的“騎術治療專案”及其所實施的“綠腰帶專案”系列行動方案而成為人們嚮往的休養之地。

3、荷蘭: 高科技創匯型

在荷蘭, 創意農業發展模式為高科技創匯型。 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家, 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之下, 人均耕地面積僅一畝多。

相對較差的農業條件, 促使荷蘭在農業方面不斷創新, 從而走上創意農業之路, 並成為世界農業領先大國, 在美國、法國之後居世界第3位。

荷蘭創意農業的科技含量在世界領先, 其在發達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基礎上, 集約生產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 擁有完整的創意農業生產體系。 荷蘭的花卉業世界聞名, 其根本原因在於花卉業的科研發展十分突出。 花卉業的發展戰略以技術為中心, 強調適度規模經營、高度集約化管理、發展高新技術產品、佔領技術制高點。

荷蘭創意農業的創匯經濟功能突出。 荷蘭不少農產品單產都居於世界前列, 番茄、馬鈴薯、幹洋蔥等的出口額均居世界第一位;荷蘭是世界最大的蘑菇生產國、乳製品出口國、禽蛋出口國和花卉生產國, 世界花卉進出口貿易的67%來自荷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荷蘭每年農產品淨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億美元, 約占世界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10% 。荷蘭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

4、日本:政府扶持型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過稅收、補貼、公共產品等手段對農業旅遊進行宏觀調控和規範管理,促進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日本政府扶持綠色觀光農業發展最為典型。

1994年制定實施《農山漁村餘暇法》,對綠色觀光農業旅遊設施建設進行軟硬體支援;1995年頒佈《農山漁村宿型休閒活動促進法》,制定“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閒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

通過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綠色觀光農業發展迅速,全國綠色觀光設施超過5000個,年接待旅遊者近800萬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託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農業旅遊實施科學規劃和統籌管理,以完善的農業旅遊法律法規環境為前提,從制度層面為農業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保障,內容涵蓋開發佈局、融資籌資、稅費優惠、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訓等方面。

其實質是政府通過制定並完善相關法律章程,著力於實現農業旅遊發展過程中的區位佈局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迴圈持續利用,進而實現農業旅遊發展的整體效益。

5、法國:非政府組織型

非政府組織型模式是指通過行業協會、社團組織、商會聯盟等非政府機構進行農業旅遊的行業自律與規範管理,以法國農業旅遊協會為代表。在法國鄉村發展之初,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合作便應運而生。

協會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制定相應的行業規範和品質標準,推動行業自律以實現農業旅遊的持續發展。早在1954年,聯邦國營旅舍聯合會主辦“法國農家旅舍網”,此後各類農業旅遊社團組織和仲介機構(如法國農業與漁業協會、全國農民聯合會工會、農業商會、全國農民聯合會、法國國際旅遊推廣協會)陸續成立,有力促進了農業旅遊的經驗交流、資訊傳播、人才培訓。

截至2005年法國已有1.77萬農戶從事農業旅遊,超過5800戶農民加入全國性的聯合經營組織;2007年有2.92億人次前往鄉村休閒旅遊,占全國旅遊人數的33.4%;農業旅遊收入約244.6億歐元,相當於全國旅遊收入的1/5。

6、澳大利亞:產業協同型

產業協同型模式是指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託,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協同發展,以澳大利亞葡萄酒旅遊為典型。

澳大利亞葡萄種植始於1788年,自1810年開始了商業化的葡萄酒釀造和銷售,2008年澳大利亞葡萄酒產量為125714百萬升,出口量為71417百萬升,成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國。

澳大利亞以葡萄莊園的生產設施、田園風光、特色飲食、葡萄酒釀造工藝生產線、葡萄酒歷史文化為吸引物,開發體驗旅遊和文化旅遊多元旅遊產品組合。

通過成立維多利亞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南澳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促進葡萄酒業與旅遊業協同發展,吸納鄉村地區剩餘勞動力,創造產業經濟乘數效應。2009年,澳大利亞葡萄酒旅遊吸引了66萬國際遊客和410萬國內遊客,創匯達48.9億澳元。

產業協同型的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徵是“以農促旅,以旅帶農”,是基於本國特色農業產業與旅遊業的結合。產業協同型模式適用於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生產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閒和體驗等農業旅遊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7、新加坡:科技依託型

科技依託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揮科技研發推廣優勢以促進農業旅遊發展,新加坡發展農業科技園是典型。

新加坡全國可耕地面積僅59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5%,科技農業成為新加坡農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園區內建設了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鱷魚場、海洋養殖場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旅遊吸引力。現今,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園區展示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萬旅遊者。

科技依託型模式以農業科技研發作為特色旅遊資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選址佈局,結合農業生產,以科技園、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等景點形式,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技術,發揮了獨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託型模式的主體一般是具有較強技術和科研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8、美國:民俗節慶型

民俗節慶型模式是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融入傳統節日或主題慶典中,通過農業節慶活動推動旅遊、會展、貿易及文化等行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並創造社會文化價值。

美國南瓜節、草莓節和櫻桃節是民俗節慶型農業旅遊的典型。三藩市半月灣南瓜藝術節是世界著名的農業旅遊節慶活動之一,每年接待遊客數十萬,與南瓜、萬聖節相關的藝術品攤位250個左右,給當地帶來約1000萬美元的直接經濟收益。

北卡羅來納州草莓節、田納西州草莓節、加州草莓節、佛羅里達草莓節等節慶旅遊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包括草莓採摘品嘗、副產品加工製作、草莓小姐選舉及專門為兒童和殘疾人設計的娛樂專案。農場、旅遊企業、零售企業、娛樂企業緊密合作,形成戰略聯盟,帶動草莓加工銷售,拉動農民就業,促進地區間文化交流,提高區域旅遊知名度。

民俗節慶型模式挖掘地方農業和農村的歷史人文內涵,通過市場運作,以傳統節慶為中心開展農業旅遊整合行銷活動,進行農業旅遊主題展示、廣告策劃、公關和網路行銷等傳播活動,從而推動地方農業經濟增值,發揮農業旅遊的產業乘數效應。該模式適用於具有濃郁農業旅遊人文資源且商業經濟發達的地區,運用現代行銷管理技術推動農業旅遊的創新與發展。

9、印尼:居民參與型

居民參與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農業旅遊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農村文化素質並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坐落在印尼東爪哇省的瑪爾戈烏托莫阿格羅度假村成立於1976年,經典的旅遊專案包括在鄉村花園內參觀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熱帶作物種植和加工過程,夜間在沙灘邊觀看海龜產卵等。瑪爾戈烏托酒店有服務員工近百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當地村民。

村民廣泛參與旅遊活動不僅獲得良好的收入,同時也在與旅遊者的交流互動中傳播了鄉村文化,提高了遊客滿意度,改善了當地社區福利水準。

居民參與型模式多見於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中國家,以鄉村生態景觀和生活情景為獨特的旅遊資源,通過農業旅遊度假村開發、鄉村特色紀念品加工銷售、農家餐飲住宿經營,為農村居民創造就業和增收機會,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文化交融。

約占世界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10% 。荷蘭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

4、日本:政府扶持型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過稅收、補貼、公共產品等手段對農業旅遊進行宏觀調控和規範管理,促進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日本政府扶持綠色觀光農業發展最為典型。

1994年制定實施《農山漁村餘暇法》,對綠色觀光農業旅遊設施建設進行軟硬體支援;1995年頒佈《農山漁村宿型休閒活動促進法》,制定“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閒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

通過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綠色觀光農業發展迅速,全國綠色觀光設施超過5000個,年接待旅遊者近800萬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託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農業旅遊實施科學規劃和統籌管理,以完善的農業旅遊法律法規環境為前提,從制度層面為農業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保障,內容涵蓋開發佈局、融資籌資、稅費優惠、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訓等方面。

其實質是政府通過制定並完善相關法律章程,著力於實現農業旅遊發展過程中的區位佈局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迴圈持續利用,進而實現農業旅遊發展的整體效益。

5、法國:非政府組織型

非政府組織型模式是指通過行業協會、社團組織、商會聯盟等非政府機構進行農業旅遊的行業自律與規範管理,以法國農業旅遊協會為代表。在法國鄉村發展之初,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合作便應運而生。

協會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制定相應的行業規範和品質標準,推動行業自律以實現農業旅遊的持續發展。早在1954年,聯邦國營旅舍聯合會主辦“法國農家旅舍網”,此後各類農業旅遊社團組織和仲介機構(如法國農業與漁業協會、全國農民聯合會工會、農業商會、全國農民聯合會、法國國際旅遊推廣協會)陸續成立,有力促進了農業旅遊的經驗交流、資訊傳播、人才培訓。

截至2005年法國已有1.77萬農戶從事農業旅遊,超過5800戶農民加入全國性的聯合經營組織;2007年有2.92億人次前往鄉村休閒旅遊,占全國旅遊人數的33.4%;農業旅遊收入約244.6億歐元,相當於全國旅遊收入的1/5。

6、澳大利亞:產業協同型

產業協同型模式是指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託,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協同發展,以澳大利亞葡萄酒旅遊為典型。

澳大利亞葡萄種植始於1788年,自1810年開始了商業化的葡萄酒釀造和銷售,2008年澳大利亞葡萄酒產量為125714百萬升,出口量為71417百萬升,成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國。

澳大利亞以葡萄莊園的生產設施、田園風光、特色飲食、葡萄酒釀造工藝生產線、葡萄酒歷史文化為吸引物,開發體驗旅遊和文化旅遊多元旅遊產品組合。

通過成立維多利亞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南澳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促進葡萄酒業與旅遊業協同發展,吸納鄉村地區剩餘勞動力,創造產業經濟乘數效應。2009年,澳大利亞葡萄酒旅遊吸引了66萬國際遊客和410萬國內遊客,創匯達48.9億澳元。

產業協同型的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徵是“以農促旅,以旅帶農”,是基於本國特色農業產業與旅遊業的結合。產業協同型模式適用於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生產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閒和體驗等農業旅遊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7、新加坡:科技依託型

科技依託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揮科技研發推廣優勢以促進農業旅遊發展,新加坡發展農業科技園是典型。

新加坡全國可耕地面積僅59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5%,科技農業成為新加坡農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園區內建設了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鱷魚場、海洋養殖場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旅遊吸引力。現今,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園區展示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萬旅遊者。

科技依託型模式以農業科技研發作為特色旅遊資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選址佈局,結合農業生產,以科技園、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等景點形式,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技術,發揮了獨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託型模式的主體一般是具有較強技術和科研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8、美國:民俗節慶型

民俗節慶型模式是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融入傳統節日或主題慶典中,通過農業節慶活動推動旅遊、會展、貿易及文化等行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並創造社會文化價值。

美國南瓜節、草莓節和櫻桃節是民俗節慶型農業旅遊的典型。三藩市半月灣南瓜藝術節是世界著名的農業旅遊節慶活動之一,每年接待遊客數十萬,與南瓜、萬聖節相關的藝術品攤位250個左右,給當地帶來約1000萬美元的直接經濟收益。

北卡羅來納州草莓節、田納西州草莓節、加州草莓節、佛羅里達草莓節等節慶旅遊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包括草莓採摘品嘗、副產品加工製作、草莓小姐選舉及專門為兒童和殘疾人設計的娛樂專案。農場、旅遊企業、零售企業、娛樂企業緊密合作,形成戰略聯盟,帶動草莓加工銷售,拉動農民就業,促進地區間文化交流,提高區域旅遊知名度。

民俗節慶型模式挖掘地方農業和農村的歷史人文內涵,通過市場運作,以傳統節慶為中心開展農業旅遊整合行銷活動,進行農業旅遊主題展示、廣告策劃、公關和網路行銷等傳播活動,從而推動地方農業經濟增值,發揮農業旅遊的產業乘數效應。該模式適用於具有濃郁農業旅遊人文資源且商業經濟發達的地區,運用現代行銷管理技術推動農業旅遊的創新與發展。

9、印尼:居民參與型

居民參與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農業旅遊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農村文化素質並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坐落在印尼東爪哇省的瑪爾戈烏托莫阿格羅度假村成立於1976年,經典的旅遊專案包括在鄉村花園內參觀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熱帶作物種植和加工過程,夜間在沙灘邊觀看海龜產卵等。瑪爾戈烏托酒店有服務員工近百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當地村民。

村民廣泛參與旅遊活動不僅獲得良好的收入,同時也在與旅遊者的交流互動中傳播了鄉村文化,提高了遊客滿意度,改善了當地社區福利水準。

居民參與型模式多見於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中國家,以鄉村生態景觀和生活情景為獨特的旅遊資源,通過農業旅遊度假村開發、鄉村特色紀念品加工銷售、農家餐飲住宿經營,為農村居民創造就業和增收機會,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文化交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