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沒有臺詞的“默劇”:和默劇一樣嗎?

中新網北京7月20日電(上官雲)一名或者數名演員在臺上, 有豐富的肢體動作, 但卻沒有過多語言……這就是默劇。 場景或許單調, 但卻很能引發觀眾的歡笑與思考,

喜劇大師卓別林, 就曾表演過多部優秀默劇作品, 廣受好評。 記者此間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官網看到, 在八月的演出劇碼中, 著名默劇作品《斯拉法的下雪秀》定於八月底上演, 該劇曾獲得愛丁堡藝術節評論獎等多個大獎。 那麼, 默劇起源於何時?演員們又是怎麼靠肢體語言、音樂來撐起一台出色的戲劇呢?

據公開資料顯示, 默劇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西元前1世紀, 古羅馬已經有了默劇。 一般來說, 默劇的演員不能說話, 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感情、推動劇情發展, 但可以有笑聲、哭聲, 有時還會借助旁白來完善情節。 這就對演員之間表演的默契度要求較高。 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之後, 到了18世紀,

默劇成了英國最風行的戲劇形式。

按照不同表演方式, 默劇又分為白臉默劇、小丑默劇、面具默劇等等。 不過, 默劇有一個比較大的缺憾:由於較少借助語言, 對視覺效果追求比較高, 一台默劇表演下來, 花費會很高, 所以, 風行了一段時間後, 默劇最終被後來興起的現實主義戲劇取代。

單從表現形式看, 默劇和號稱“以肢體動作取代語言”的默劇是一樣的。 但有專家認為, 二者內涵還是有不同的, 默劇之“默”, 指的是沉默與默契, 並非否定語言功能, 相反, 正式要通過舞臺形式來表現戲劇“非語言性”的意境;但默劇的“啞”指的是“無語言”, 前提是否定語言功能, 純粹使用肢體動作來演繹戲劇, 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資料圖:西班牙經典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現場劇照。 主辦方“品質舞臺劇”供圖

現在, 比較知名的默劇大師之一是法國的菲力浦·比佐, 作品有《靜默回憶》等等。 1962年, 8歲的菲力浦·比佐偶然觀看了默劇大師馬賽爾 瑪律索的表演, 從此喜愛上了這種表演形式。 20歲的時候, 他拿到了巴黎國際默劇大賽的金獎, 如今已被公認為一流的默劇表演藝術家。 在菲力浦·比佐的默劇表演中, 有時不借助背景, 他獨自在靜寂的舞臺上, 一身白衣, 一張充滿情緒的臉, 演繹人生中的小片段, 如《最後的船》。

與菲力浦·比佐的作品不同, 西班牙經典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中,

演員用面具遮擋了面部表情, 只靠肢體動作推進劇情。 《安德魯與多莉尼》全劇沒有一句臺詞, 僅靠三個演員和十二個面具演出。 據媒體報導, 2012年至2015年, 《安德魯與多莉尼》曾來中國七度巡演, 收穫無數掌聲、淚水與歡笑。

《斯拉法的下雪秀》劇照 天橋藝術中心供圖

而《斯拉法的下雪秀》是俄羅斯著名丑角大師斯拉法 波魯林的代表作,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演出揉合了默劇、形體、舞臺視效和知名的樂曲。該劇的創意靈感來源於斯拉法的童年經歷,表達了童年的孤寂和對母親的依戀,玩雪的快樂和雪帶來的衝擊力。海報上的演員穿著黃色的小丑服和紅色的鴨子形狀的鞋,表情滑稽又引人深思。

“默劇演員不可以說話,通過肢體動作進行表達,只是表演動作、表情比較誇張。”默劇導演薛佳對中新網記者解釋了默劇的魅力所在,即不在於複雜的情節,而是富有藝術感的表現力,“它們情節一般不複雜,會給觀眾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完)

而《斯拉法的下雪秀》是俄羅斯著名丑角大師斯拉法 波魯林的代表作,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演出揉合了默劇、形體、舞臺視效和知名的樂曲。該劇的創意靈感來源於斯拉法的童年經歷,表達了童年的孤寂和對母親的依戀,玩雪的快樂和雪帶來的衝擊力。海報上的演員穿著黃色的小丑服和紅色的鴨子形狀的鞋,表情滑稽又引人深思。

“默劇演員不可以說話,通過肢體動作進行表達,只是表演動作、表情比較誇張。”默劇導演薛佳對中新網記者解釋了默劇的魅力所在,即不在於複雜的情節,而是富有藝術感的表現力,“它們情節一般不複雜,會給觀眾留出足夠的想像空間”。(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