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吐槽加班這種事,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

約稿

1

諸葛亮是加班加死的。

《晉書·宣帝紀》:

“先是, 亮使至, 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 ’次問政事, 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東漢一升, 折合現在200毫升。 諸葛亮每天吃米飯, 也就是四五兩。 他自己是一米八五的山東大漢——陳壽所謂“身長八尺, 形貌甚偉”——又在軍旅之中, 吃得少, 事兒多, “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趕上壓力大, 時不時想想北伐大業、蜀漢疲敝、危急存亡之秋。

於是五十四歲的年紀, 死在軍中了。

司馬懿一聽他的工作量和飲食量就懂了, 這麼加班呀……

“其能久乎!”

當然, 諸葛亮那會兒, 比現在還慘一點:那時代, 連加班都沒有。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沒有一個度量衡。 您拼命吧, 別人不好攔著;拼死了, 一口血吐出去, 星落秋風五丈原。

說到古代英雄豪傑, 誰都想去當。 然而賢相如諸葛亮這種工作強度, 就容易早早累死。 將軍呢?西方人形容偉大軍事家如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 多有一個細節, “精力旺盛”。 何故?因為軍旅生活極消耗體力。

時人評述拿破崙, 最愛吹的, 就是他可怕的體力。 梅納瓦爾如是說:

“他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和時間來管理一切, 實際上, 他親自做所有的事。 ”

他在戰場上的日常是這樣的:白天視察之後, 小睡, 然後, “皇帝總是在夜裡十一時起來, 或者最遲十二時, 此時各軍的報告都已送到他手中。

在工作兩三個小時後就開始頒發第二天的命令。 ”

滑鐵盧, 著名的1815年6月18日, 是這樣的:淩晨一點, 拿破崙在暴雨中巡視羅松附近的山地, 望著閃電, 聽著雷聲。 他走遍了前哨陣地, 隨時隨地停下來和騎兵談話。 兩點半, 他在烏古蒙樹林, 以為英國人撤退了。 四點鐘, 有巡邏兵帶來了一個農民, 拿破崙問了當地地形。 五點鐘, 兩個比利時叛兵向他報告, 說他們剛離開隊伍, 並且說英軍在等待戰鬥。 八點, 拿破崙吃早餐。 早餐後, 他靜默了一刻鐘, 隨後兩個將軍坐在那捆麥秸上, 手裡一支筆, 膝上一張紙, 記錄他口授的攻擊令。 九點鐘, 法國軍隊排起隊伍, 分作五行出動, 展開陣式。 九點到十點半, 全部軍隊進入陣地。 十一點半,

滑鐵盧開打——一直打到當天黃昏。 那年拿破崙已經四十六歲了。

您一定懂了:指揮員們, 幾乎天天在加班。

您會問了:不當將軍, 當士兵如何?也好:正常步兵行軍, 一日25-35公里是正常的;張自忠將軍奔赴台兒莊, 一日急行軍169公里。 至於現代戰爭中, 哪怕不打仗, 也很辛苦:我國某位將軍這麼說:“中暑、打擺子、生疥瘡、爛襠、夜盲……這些情況非常多, 有的部隊的非戰鬥減員竟有一半之多。 這種殘酷有時比戰爭本身還可怕, 有的戰士不怕戰死, 但受不了水土不服之苦。 ”稍微瞭解一下, 便知道有種玩意, 叫做戰後心理綜合症, 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 又叫創傷後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綜合症、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重大打擊後遺症。 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

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 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

所以, 是的:軍政的大人物, 每天都處於心理與生理的超負荷運轉之中, 不眠不休地接受心理與生理的煎熬。 想當改變世界的人, 從古到今, 都是這麼累的。

2

有些天真的朋友也跟我說過:那我去種田好啦!田園風光多愜意, 種什麼長什麼!——可惜, 也不是這樣的。

熱愛自然的人, 許多思緒裡, 勾勒的是以下情景:無邊無際的田野與花田、廣袤的海洋、清澈的湖水、青草如茵、綠樹如蓋, 大地上少一些人類, 多一些無害的小動物, 比如菜粉蝶。 空氣清香甜美, 陽光溫暖柔和, 可以讓你拍照都不用手機自帶濾鏡。 具體起來,

可以是熱那亞的海灣、荷蘭的風車、非洲陽光下的白色長海灘。 眼睛賞玩夠了這些, 還得加上無污染的鱈魚、野地放養的土雞、剛拔得的松露、自家釀的葡萄酒。

但實際上, 並非如此。 如果你去到荷蘭, 會發現那裡的田野壟溝, 線條筆直, 絕非自然。 荷蘭人會告訴你, 他們擺風車不是為了閒適好看, 而是為了對付水流;他們田野上那些壟溝精確的直線, 並非憑空而來, 乃是細密規劃而成的;荷蘭如今的平原風土, 是過去幾百年, 國民不斷清除淤沙、打獵捕魚、築起堤壩、製造風車、抽幹河水、利用平原和黏土, 開運河, 造船舶而成的。 殆人力, 非天授。

自然從來不那麼和諧美好, 而是要靠人力去征服的。

在中國種田, 是個什麼體驗呢?《白鹿原》裡, 鹿三就是個幹莊稼活的。他得做什麼呢?得會使犁鏵套繩,得會解下耙來再套上犁杖,在翻耕磨過的土地上開溝播種;他得會用方磚箍窖,跌回鍘穀草和情操,得會碾磨豆麵成細糝子,得會用獨輪小推車從曬土場往牲畜圈裡推土墊圈,收穫了,得會收割、碾打、晾曬麥子,再播種秋田麥子。白天黑夜不得閒著。務農,那可累多了。

所以,雖然做城市白領很累,但比起軍政巨人、務農百姓,坐寫字樓裡面對電腦,真還是比較輕鬆的了呢。

3

什麼時候世上有標準意義的加班呢?答:先得規定什麼叫班,然後才有加班可言。

在工業化時代之前,您再怎麼拼,也只算鞠躬盡瘁,是精力旺盛。若是帝王將相,自有奸妃勸您照顧身體。若是普通工人卓別林那時代,老闆也習慣把工人當牲口使喚,累死算,《摩登時代》因而誕生。

直到前工業時代,人類都挺累的——想不累也行,餓肚子唄,受凍唄。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國家是大英帝國,所以他們這方面醒悟得也早。19世紀中期,他們就開始緩慢醞釀勞動法。一開始是為了保命:1850年代,因為礦工事故多發,英國人開始將勞動條件提上日程,到1872年,安全規定也起來了。

說最初的勞動法是工人先烈們的血肉堆起來的,一點不誇張。

1930-40年代,美國、日本慢慢地將勞動法完善起來。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才算被法律化了。

積極點想,時代多少是在進步的:

以前,過勞死就死了,現在呢,因為勞動法,因為健康概念,大家至少有了“過勞”這個概念,有“加班”這個說法。

當然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累法。前工業時代,工人們是體力過勞:過度的體力勞動,關節與肌肉承受了過多的重量,沒有足夠的營養補充。後工業時代,大多數現代人是腦力過勞:要處理太多的環節,身體的局部過勞(手指、頸椎、腰椎),局部過逸簡直要退化(贅肉增長)。

越是與國際接軌的行當,越是高科技行當,越是傳媒行當,對加班的怨聲越多:來往的回饋太密集了,更新與回饋太迅速了,諸如此類。然而事實上,稍微注意下便會發現,服務業如飲食店的店員,超時工作的也實在不少。關於這點,我問過一個上海麻辣燙店幫忙的小弟,他說得很樸素:“我們都不知道開店關店具體時間的,有活就幹唄;在老家也這樣的。”

如果將苦與累分析一下的話,苦是物質條件差,累是身體與精神勞動強度大。農業時代,人民做農活時累,平時也很難閑著,而且苦。

前工業時代,人民沒那麼累,但是苦:如今的失業者們,其實也如此;他們是前工業時代的自由人,不累,卻無法購買到足夠的物質資料。

後工業時代,苦是沒那麼苦了,但是累啊——越是不苦,越是累。如果您覺得有人看著既不苦又不累,那是因為:別人的苦累,您不一定看得見。

所以,應該歌頌加班嗎?也未必。

4

2011年《職業病醫學》談論過中國的加班文化,說樣本中,中國公司每週平均加班14.2小時,加班者健康狀況普遍低於非加班者。雜誌好奇的是,明知道身體狀況不佳,為什麼還是有更多人選擇加班?——除了勞動法保護不足、競爭激烈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

他們的結論是,東亞國家普遍的集體主義與等級制領導制度,會讓人更傾向於屈從加班。即,越是沒意識到自己在工業化時代地位、越是不懂得勞動法的諸位,越覺得加班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高科技與傳媒對加班的怨聲最多,也容易理解了:一方面是他們著實辛苦,另一方面是,比起那些離家進城,有個工作能掙錢就好,不知道何謂法定勞動時間的諸位,他們更有個人意識,更明白加班這件事是不對勁的。

說抱怨加班是法律與個人意識的覺醒,未免題目大了點,但事實是,加班的概念從無到有,基本是人類對自我權益的覺醒。

奮鬥當然是好的——諸葛亮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拿破崙還帶頭不眠不休呢,但那是傳奇。

人可以自己追求當傳奇,卻不該用傳奇去要求他人。

——諸葛亮鞠躬盡瘁加班死掉,是他自己願意的;如果劉禪逼著他鞠躬盡瘁,那就是王八蛋。

——貪舒服、想避免苦與累,是人類的天性。企圖逆天性而行的,都是壞人。

——所以,當你連軸轉,覺得自己做的不是人類該幹的活,覺得上頭完全罔顧你的思想,覺得自己是《摩登時代》的卓別林,覺得自己簡直是當著兵卒的命卻操著諸葛亮的心,開始生怨懟之意時,並不是您在偷懶,而是您確實地,按著人類爭取自身權益應有的方向,邁出了一步。

可是,這個時代也有討厭處:這既是最能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時代,又是勞動者最有危機感的時代:19世紀,工人們試圖過搗毀機器,因為機器令他們痛苦;同理,現在,AI時代到來了;雇主們腰杆硬了起來:我們是不尊重人了,怎麼著?人類能做的,機器做不得?還不會抱怨哩!

最近出現的英語流利說H5最不是人的招聘,也在詮釋AI時代對人類職業生涯的影響……加班24小時完全沒有任何怨言。

這裡有個兩難:人類還能抱怨加班,是因為還有價值可利用,老闆也樂意聽;那麼,人工智慧會不會就此終結人類加班的歷史呢?

點一下下面的,您就知道啦。

鹿三就是個幹莊稼活的。他得做什麼呢?得會使犁鏵套繩,得會解下耙來再套上犁杖,在翻耕磨過的土地上開溝播種;他得會用方磚箍窖,跌回鍘穀草和情操,得會碾磨豆麵成細糝子,得會用獨輪小推車從曬土場往牲畜圈裡推土墊圈,收穫了,得會收割、碾打、晾曬麥子,再播種秋田麥子。白天黑夜不得閒著。務農,那可累多了。

所以,雖然做城市白領很累,但比起軍政巨人、務農百姓,坐寫字樓裡面對電腦,真還是比較輕鬆的了呢。

3

什麼時候世上有標準意義的加班呢?答:先得規定什麼叫班,然後才有加班可言。

在工業化時代之前,您再怎麼拼,也只算鞠躬盡瘁,是精力旺盛。若是帝王將相,自有奸妃勸您照顧身體。若是普通工人卓別林那時代,老闆也習慣把工人當牲口使喚,累死算,《摩登時代》因而誕生。

直到前工業時代,人類都挺累的——想不累也行,餓肚子唄,受凍唄。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國家是大英帝國,所以他們這方面醒悟得也早。19世紀中期,他們就開始緩慢醞釀勞動法。一開始是為了保命:1850年代,因為礦工事故多發,英國人開始將勞動條件提上日程,到1872年,安全規定也起來了。

說最初的勞動法是工人先烈們的血肉堆起來的,一點不誇張。

1930-40年代,美國、日本慢慢地將勞動法完善起來。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才算被法律化了。

積極點想,時代多少是在進步的:

以前,過勞死就死了,現在呢,因為勞動法,因為健康概念,大家至少有了“過勞”這個概念,有“加班”這個說法。

當然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累法。前工業時代,工人們是體力過勞:過度的體力勞動,關節與肌肉承受了過多的重量,沒有足夠的營養補充。後工業時代,大多數現代人是腦力過勞:要處理太多的環節,身體的局部過勞(手指、頸椎、腰椎),局部過逸簡直要退化(贅肉增長)。

越是與國際接軌的行當,越是高科技行當,越是傳媒行當,對加班的怨聲越多:來往的回饋太密集了,更新與回饋太迅速了,諸如此類。然而事實上,稍微注意下便會發現,服務業如飲食店的店員,超時工作的也實在不少。關於這點,我問過一個上海麻辣燙店幫忙的小弟,他說得很樸素:“我們都不知道開店關店具體時間的,有活就幹唄;在老家也這樣的。”

如果將苦與累分析一下的話,苦是物質條件差,累是身體與精神勞動強度大。農業時代,人民做農活時累,平時也很難閑著,而且苦。

前工業時代,人民沒那麼累,但是苦:如今的失業者們,其實也如此;他們是前工業時代的自由人,不累,卻無法購買到足夠的物質資料。

後工業時代,苦是沒那麼苦了,但是累啊——越是不苦,越是累。如果您覺得有人看著既不苦又不累,那是因為:別人的苦累,您不一定看得見。

所以,應該歌頌加班嗎?也未必。

4

2011年《職業病醫學》談論過中國的加班文化,說樣本中,中國公司每週平均加班14.2小時,加班者健康狀況普遍低於非加班者。雜誌好奇的是,明知道身體狀況不佳,為什麼還是有更多人選擇加班?——除了勞動法保護不足、競爭激烈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

他們的結論是,東亞國家普遍的集體主義與等級制領導制度,會讓人更傾向於屈從加班。即,越是沒意識到自己在工業化時代地位、越是不懂得勞動法的諸位,越覺得加班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高科技與傳媒對加班的怨聲最多,也容易理解了:一方面是他們著實辛苦,另一方面是,比起那些離家進城,有個工作能掙錢就好,不知道何謂法定勞動時間的諸位,他們更有個人意識,更明白加班這件事是不對勁的。

說抱怨加班是法律與個人意識的覺醒,未免題目大了點,但事實是,加班的概念從無到有,基本是人類對自我權益的覺醒。

奮鬥當然是好的——諸葛亮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拿破崙還帶頭不眠不休呢,但那是傳奇。

人可以自己追求當傳奇,卻不該用傳奇去要求他人。

——諸葛亮鞠躬盡瘁加班死掉,是他自己願意的;如果劉禪逼著他鞠躬盡瘁,那就是王八蛋。

——貪舒服、想避免苦與累,是人類的天性。企圖逆天性而行的,都是壞人。

——所以,當你連軸轉,覺得自己做的不是人類該幹的活,覺得上頭完全罔顧你的思想,覺得自己是《摩登時代》的卓別林,覺得自己簡直是當著兵卒的命卻操著諸葛亮的心,開始生怨懟之意時,並不是您在偷懶,而是您確實地,按著人類爭取自身權益應有的方向,邁出了一步。

可是,這個時代也有討厭處:這既是最能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時代,又是勞動者最有危機感的時代:19世紀,工人們試圖過搗毀機器,因為機器令他們痛苦;同理,現在,AI時代到來了;雇主們腰杆硬了起來:我們是不尊重人了,怎麼著?人類能做的,機器做不得?還不會抱怨哩!

最近出現的英語流利說H5最不是人的招聘,也在詮釋AI時代對人類職業生涯的影響……加班24小時完全沒有任何怨言。

這裡有個兩難:人類還能抱怨加班,是因為還有價值可利用,老闆也樂意聽;那麼,人工智慧會不會就此終結人類加班的歷史呢?

點一下下面的,您就知道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