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漢正街轉型:不破不立

如果漢正街人都搬走了, 那如何傳承漢正街精神?

本來就不存在精神, 是因為大家敢於創新、闖出新路, 才有了所謂的精神。

《支點》記者 鐘河

6月18日, 位於漢正街的300多位漢派女裝企業, 同一天內集體關閉鋪面, 開始在漢口北品牌服裝城經營, 譜寫新漢正街傳奇。 漢正街核心商戶的集體外遷, 被視為漢正街小商品批發市場整體搬遷的重大突破。

江漢匯流, 三鎮鼎立。 500年生生不息的漢正街, 有著“天下第一街”的美譽, 是大漢口的發源地, 是武漢商業文明之根, 也是時代發展的弄潮者。

然而, 進入本世紀以來, 尤其是最近幾年, 漢正街面臨著巨大挑戰:市場萎縮、業態落後、基礎設施缺乏, 等等。 “漢正街轉型”“振興漢正街”, 成為熱門話題和重要議題。

2011年8月 , 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建設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的戰略目標。 2013年2月, 武漢市委、市政府聯合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漢正街文化旅遊商務區建設的意見》,

啟動漢正街外遷內升戰略。 同年5月, 《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核心區實施性規劃》獲批。

今年4月, 武漢市領導在漢正街調研時再次強調, 漢正街是長江主軸的重要節點和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功能區。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輝煌, 一個市場有一個市場的榮光。 漢正街轉型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它該如何書寫新的傳奇, 又該怎樣傳承敢為人先的商業精神?我們特此邀請了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漢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長胡潤州、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等多位權威專家, 縱論漢正街發展。

關鍵字一:遵循規律

“漢正街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是一部交通物流進化史。 ”作為老武漢人, 胡潤州對漢正街的感情特別深, 細說著一頁頁歷史。

“十裡帆檣依市立, 萬家燈火徹夜明。 ”明朝中葉始, 漢正街因水陸舟楫之便, 成長為全國轉輸貿易中心。 沿江從西至東, 出現宗三廟、楊家河、武聖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碼頭, 吞吐糧食, 分銷鹽茶。 到清代康乾時期, 漢正街已成“漢口之正街”。

20世紀初, 漢口開埠, 隨著租界設立、鐵路開通, 漢口商業中心下移至長江岸邊。 漢正街則演變成小商品市場, 商賈雲集, 交易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 因商業流通需遵守嚴格的“線路圖”, 漢正街一度停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重獲新生, 不僅受到本地人熱捧, 還深受浙江、江蘇、上海、湖南、廣東、廣西、江西、安徽、福建等13個省市生產者及消費者喜愛。

《人民日報》社論稱“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經驗值得重視”, “漢正街模式”成為全國商品流通領域改革開放的風向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給出極高的評價:“漢正街的出現, 衝破了‘三級批發、禁止長途販運、統一工業品價格’的政策限制。 從宏觀上說, 它在短缺時代優化有限消費品資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給制’下的消費品流通管道和連接生產與消費等方面, 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

“可見, 漢正街的成功, 也是中國商品流通體系的重大突破。 ”胡潤州說, 漢正街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 水路、陸路極其發達, 相比之前, 商品流通特別是從城市進入農村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 漢正街由盛轉衰, 也跟商品流通效率有極大關係。

“漢正街的各條街道都不寬, 商品出街、出城都不暢通。 ”胡潤州說, 上世紀90年代在漢正街流行的“扁擔”、人力三輪車等, 足以證明當時市場的物流體系已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沒有現代化的物流中心, 連市場內部的交通都不暢, 只能靠人工搬運, 這種效率當然就慢了。

後來, 高速公路、航空、高鐵等逐漸成為商品物流的主通道, 而地處鬧市區的漢正街, 在物流方面更是顯得捉襟見肘。 “從武漢的地理位置看, 漢正街無論是到出城高速, 還是去火車站、機場, 都不是太便捷。 原地再怎麼改造, 漢正街畢竟還是在市中心。 而漢口北, 在物流及相關配套服務上有很大優勢。 ”胡潤州表示,漢正街要想浴火重生、再現輝煌,就得遵循經濟規律,與時俱進。

漢正街300多漢派女裝企業整體搬遷至漢口北。圖為漢口北漢派女裝城。

關鍵字二:自我超越

伍新木教授是區域研究專家,長期跟蹤研究漢正街現象。他直言不諱地說,漢正街轉型升級的速度太慢了,應加快步伐。

在伍新木看來,漢正街的興旺,除了早期的交通因素外,還得益於三個核心競爭力:面向三農、主打小商品市場及“前店後廠”模式。從成本角度考慮,“前店後廠”模式對漢正街的競爭力有突出貢獻。

所謂“前店後廠”,即當街的店鋪做批發生意,店鋪後則是家庭作坊或小工廠。對很多漢正街商人來說,既要負責前端的設計與生產,又要負責後端的銷售與售後,同時還要負責物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小商品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前店後廠”的低成本模式,給漢正街商人帶來極強的競爭力。

但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商品供給越來越豐富,市場分工越來越細,包攬整條產業鏈的家庭式作坊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再加之中心地價不斷上漲,漢正街的“前店後廠”模式優勢不再,搬遷勢在必行。如漢正街的眾多服裝廠,多年前就開始在黃陂、東西湖等遠城區以及孝感、漢川設廠。

“從目前來看,工廠外遷仍沒有讓漢正街再次騰飛。”伍新木認為,若要重振昔日輝煌,漢正街還需要在空間和業態上實現自我超越。

空間上,伍新木提出 “分離不分體”的經營理念。所謂“分離不分體”,指的是漢正街、漢口北以及後方的工廠,還應進一步細化各自的商業功能,共同形成大武漢在全國商貿大格局中的優勢,比如漢正街應徹底告別批發功能,可打造為集電商、旅遊、文物保護於一體的綜合街區;批發功能則轉至漢口北,依託那邊完善的物流體系提升競爭力;工廠則可圍繞漢口北周邊佈局。

業態上,漢正街可在高端服務業、金融業上發力,重塑品牌價值。

關鍵字三:時不我待

“振興漢正街,談了十年了,還是沒有根本改觀。漢正街跟義烏、柯橋相比,差距太大。”說到漢正街發展,經濟學家鐘朋榮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失望。

鐘朋榮是實戰型、調查型學者,為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他跑遍中國幾百個縣市、上千個鄉鎮,尤其是江浙地區的鄉鎮更是反復調研。早在10年前,在“2007中國漢正街論壇”上,鐘朋榮一針見血地指出,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過去,人多車多意味著繁榮,現在,人多車多就是障礙和瓶頸,必須把物流遷出市中心。他提出,要解決或反思三個問題:“大包啥時變大單?佔據地利為何落後?裝修就能變高檔?”

今年4月,武漢市領導在漢正街調研時再次強調,漢正街是長江主軸的重要節點和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功能區。同時,主流媒體紛紛報導漢正街中央服務區的全新定位——面向全球的現代服務業核心功能區,建設以現代金融、高端商貿、高尚住宅及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世界級濱水中央服務區。

對於漢正街的全新規劃,鐘朋榮表示,漢正街必須告別傳統批發市場,這個已說了好多年,而找准定位之後就要有執行力,“我前年又去了紹興柯橋,那裡發展很好,這幾年一直在轉型升級,開啟了三次創業。”

有人提出,如果漢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傳承漢正街精神?鐘朋榮認為,本來就不存在精神,是因為大家敢於創新、闖出新路,才有了所謂的精神。像柯橋輕紡城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最早的“棚戶市場”。在當下,僅靠當年的勤奮是遠遠不行了,還得有智慧,要看得遠。

不少專家都持相同觀點。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陳波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和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並駕齊驅,但後者不斷轉型升級,著力發展對外貿易,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多年一直停滯不前。如今漢口北肩負市場採購貿易試驗區的重任,大力建設電商平臺,這是漢正街批發商戶轉型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商戶通過搬遷對接統一的電商體系,突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有利於建立現代信用體系,跟上國家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步伐,將能夠實現彎道超車,佔領更大的市場。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此前表示,漢正街整治從未間斷,但始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久居鬧市的種種弊端,制約了漢正街的長期發展。漢正街未來定位就是高端服務業、國際金融業,建設一個全新的中心商務區,為武漢城市轉型再作貢獻。

”胡潤州表示,漢正街要想浴火重生、再現輝煌,就得遵循經濟規律,與時俱進。

漢正街300多漢派女裝企業整體搬遷至漢口北。圖為漢口北漢派女裝城。

關鍵字二:自我超越

伍新木教授是區域研究專家,長期跟蹤研究漢正街現象。他直言不諱地說,漢正街轉型升級的速度太慢了,應加快步伐。

在伍新木看來,漢正街的興旺,除了早期的交通因素外,還得益於三個核心競爭力:面向三農、主打小商品市場及“前店後廠”模式。從成本角度考慮,“前店後廠”模式對漢正街的競爭力有突出貢獻。

所謂“前店後廠”,即當街的店鋪做批發生意,店鋪後則是家庭作坊或小工廠。對很多漢正街商人來說,既要負責前端的設計與生產,又要負責後端的銷售與售後,同時還要負責物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小商品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前店後廠”的低成本模式,給漢正街商人帶來極強的競爭力。

但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商品供給越來越豐富,市場分工越來越細,包攬整條產業鏈的家庭式作坊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再加之中心地價不斷上漲,漢正街的“前店後廠”模式優勢不再,搬遷勢在必行。如漢正街的眾多服裝廠,多年前就開始在黃陂、東西湖等遠城區以及孝感、漢川設廠。

“從目前來看,工廠外遷仍沒有讓漢正街再次騰飛。”伍新木認為,若要重振昔日輝煌,漢正街還需要在空間和業態上實現自我超越。

空間上,伍新木提出 “分離不分體”的經營理念。所謂“分離不分體”,指的是漢正街、漢口北以及後方的工廠,還應進一步細化各自的商業功能,共同形成大武漢在全國商貿大格局中的優勢,比如漢正街應徹底告別批發功能,可打造為集電商、旅遊、文物保護於一體的綜合街區;批發功能則轉至漢口北,依託那邊完善的物流體系提升競爭力;工廠則可圍繞漢口北周邊佈局。

業態上,漢正街可在高端服務業、金融業上發力,重塑品牌價值。

關鍵字三:時不我待

“振興漢正街,談了十年了,還是沒有根本改觀。漢正街跟義烏、柯橋相比,差距太大。”說到漢正街發展,經濟學家鐘朋榮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失望。

鐘朋榮是實戰型、調查型學者,為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他跑遍中國幾百個縣市、上千個鄉鎮,尤其是江浙地區的鄉鎮更是反復調研。早在10年前,在“2007中國漢正街論壇”上,鐘朋榮一針見血地指出,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過去,人多車多意味著繁榮,現在,人多車多就是障礙和瓶頸,必須把物流遷出市中心。他提出,要解決或反思三個問題:“大包啥時變大單?佔據地利為何落後?裝修就能變高檔?”

今年4月,武漢市領導在漢正街調研時再次強調,漢正街是長江主軸的重要節點和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功能區。同時,主流媒體紛紛報導漢正街中央服務區的全新定位——面向全球的現代服務業核心功能區,建設以現代金融、高端商貿、高尚住宅及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世界級濱水中央服務區。

對於漢正街的全新規劃,鐘朋榮表示,漢正街必須告別傳統批發市場,這個已說了好多年,而找准定位之後就要有執行力,“我前年又去了紹興柯橋,那裡發展很好,這幾年一直在轉型升級,開啟了三次創業。”

有人提出,如果漢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傳承漢正街精神?鐘朋榮認為,本來就不存在精神,是因為大家敢於創新、闖出新路,才有了所謂的精神。像柯橋輕紡城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最早的“棚戶市場”。在當下,僅靠當年的勤奮是遠遠不行了,還得有智慧,要看得遠。

不少專家都持相同觀點。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陳波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和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並駕齊驅,但後者不斷轉型升級,著力發展對外貿易,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多年一直停滯不前。如今漢口北肩負市場採購貿易試驗區的重任,大力建設電商平臺,這是漢正街批發商戶轉型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商戶通過搬遷對接統一的電商體系,突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有利於建立現代信用體系,跟上國家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步伐,將能夠實現彎道超車,佔領更大的市場。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此前表示,漢正街整治從未間斷,但始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久居鬧市的種種弊端,制約了漢正街的長期發展。漢正街未來定位就是高端服務業、國際金融業,建設一個全新的中心商務區,為武漢城市轉型再作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