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團團”“圓圓”牽起兩岸情——兩岸記者探訪四川雅安碧峰峽大熊貓基地

新華社成都7月20日電“哇, 好可愛!”“快看快看, 它在吃竹子!”“兩岸記者四川行”聯合採訪團一行19日來到雅安碧峰峽大熊貓基地, 憨態可掬的熊貓引發臺灣記者們一陣尖叫, 紛紛拿起相機和攝像機拍攝。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成立於2003年, 現有圈養大熊貓47只, 數量在大陸位居前列。 基地海拔1000米左右, 氣候長年多雨濕潤, 適合大熊貓生活繁衍。 記者們步入基地, 只見綠樹環繞、竹林蒼翠, 在精心佈置的園區內, 幾隻大熊貓慵懶地坐在地上, 抱著竹葉和竹筍啃食起來。

2008年12月, 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圓圓”就是從這裡出發,

跨越海峽來到臺北市動物園。 碧峰峽基地作為它們的“娘家”, 也為臺灣社會所知曉。

作為娘家人, 碧峰峽基地當然牽掛著“團團”“圓圓”的冷暖。 人稱“熊貓爸爸”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和民透露, 今年3月基地工作人員專程赴臺北市動物園看望“團團”“圓圓”和他們的女兒“圓仔”。 “‘團團’‘圓圓’長得特別好, ‘圓仔’也長成了漂亮的大姑娘, 一家三口的生活十分幸福。 ”

關於“團團”“圓圓”赴台的經過, 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2005年5月, 大陸方面宣佈將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象徵和平、團結和友愛的大熊貓, 後來經過公開徵名, 這對大熊貓取名為“團團”“圓圓”。

2008年5月, 位於四川臥龍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汶川地震中損毀嚴重。

當年“團團”“圓圓”的飼養員徐亞琳告訴記者, 兩隻機靈的大熊貓當時為了躲避震災逃出了臥龍基地, “團團”當天就被找了回來, “圓圓”直到4天后才被尋獲, 緊張焦慮的工作人員這才松了一口氣, 並將它們轉移至雅安碧峰峽基地。

“地震對它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遷到碧峰峽基地後, 有石頭從山坡上滾下來, 它們會嚇得抱住高處的欄杆不下來。 後來工作人員對它們進行了20多天的心理疏導和安撫, 告訴它們不要害怕, 現在安全了, 我們會保護你們的。 ‘團團’‘圓圓’的心情才平復下來。 ”徐亞琳說。

說起兩隻大熊貓的故事, 曾與它們朝夕相處四年多的徐亞琳如數家珍。 “大熊貓彼此長得很像, 但其實各有特點。

‘團團’耳朵的角度更向內, ‘圓圓’的耳朵更圓一些, 像發箍, 黑眼圈也更大。 儘管看上去胖胖的, 但野生大熊貓擅長爬樹, 身手敏捷, 人類不一定跑得過它們。 ”徐亞琳說, 臺北市動物園的飼養員經常用網路把“團團”“圓圓”現在的視頻發給她看, “看到它們適應臺灣的環境, 我就安心了”。

“團團”“圓圓”赴台, 為兩岸關係增添了一份暖意。 曾於2008年12月專程來碧峰峽採訪的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回憶說, 贈送大熊貓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臺灣同胞釋出的善意, 傳遞出兩岸和平的資訊, 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無論兩岸政治關係如何波動, 兩岸社會的融合、民心的相通都是值得珍惜的財富。

“團團”“圓圓”的到來也在臺灣社會掀起一股熱潮。

《臺灣導報》文教專刊召集人唐複年回憶說, 2013年時“圓圓”懷孕, 從“圓圓”的身體狀態、分娩時間到新生幼崽的征名, 再到“圓仔”與市民見面, 臺北市民的熱情一直不減, 也創下臺灣媒體幾十年少見的動物熱潮。

“‘團團’‘圓圓’的可愛, 具有心靈療愈的效果, 仿佛一股清新的風, 因此深受臺灣民眾喜愛。 當時記者去動物園採訪, 回來時都要拎一大袋周邊商品, 帶給同事和家人。 ”唐複年說。

展望未來, 大家關心的是“團團”“圓圓”何時再度“開枝散葉”。 張和民表示, 今年3月赴台期間, 四川大熊貓專家組為“圓圓”進行了人工授精, 很遺憾的是, 日前從臺北市動物園傳回消息, “圓圓”已經流產。 據分析, 細菌或病毒感染都可能是流產原因。

“‘圓圓’今年13歲, 19歲之前仍是最佳生育年齡。 我們會和臺北市動物園通力合作, 幫助它誕生第二胎。 也會考慮帶‘圓仔’回四川配對, 或派專家去臺北為它進行人工授精, 生下健康的熊貓寶寶, 讓兩岸同胞的情誼世代延續下去。 ”張和民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