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電視誤導了 長平之戰趙國換將原因絕對不是因為糧食問題

現在網上有一種論調, 覺得趙國是因為糧食已經無力承擔長平前線趙軍才換將主動出擊的, 但筆者認為根本不是這個原因:

第一、秦趙在決戰之前, 在長平一線的軍隊, 趙軍大概是20多萬, 秦軍不超過30萬, 而換將之後, 秦軍換了白起增援了20萬, 而趙括又帶了25萬軍隊到長平, 說明此前的長期消耗, 只是秦趙部分軍隊的對峙而非全部。 而能夠繼續向長平投入二十多萬大軍說明, 至少國內生產與存糧還是不成問題的, 否則前線都沒有飯吃了, 後方如何再集中幾十萬大軍送到前線去呢。 當然有人會說, 這投入的援軍在以前也要承擔前線秦趙軍隊的糧食運輸, 這一點應該有可能, 但是秦趙的長平之戰並非無根據地的作戰, 趙國有邯鄲與河北作為根據地(邯鄲所處地理就是華北大平原, 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農業生產條件比關中還要好), 而秦國當時已經奪了山西大量土地,

還可以從關中運輸, 所以只會在農閒的時候將糧食運過去, 而不會佔用過多的農忙季節, 畢竟我們要知道農業不如工業之處, 真正需要壯勞力耕田翻地的時間一年不會超過一個月 , 這在機械化農業前, 是老人婦女無法取代的, 再加上長平之戰前, 秦趙兩國長期都在作準備, 所以存糧是足夠的, 新生產的糧食主要是替換運輸到前線的糧食供給後方人吃並部分支援前線。 所以秦趙不存在大量人口無法生產的情況。 畢竟從當時人口來講, 秦趙長平前期對峙佔用的16至60歲男子人口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而且秦趙大軍對峙過程中本身是可以一邊屯田一邊作戰的, 其實雙方都是這麼作的,
而且雙方的兵都是農民不存在後世職業兵的問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487829_1.html/ ]

第二、從運輸上講, 秦趙一個是本土作戰一個是遠距離作戰, 但趙處下游, 而秦處上游, 在運輸上說不上誰更佔優勢, 而二十萬大軍所需要糧食按一個人一天二斤來講算, 一名士兵一年700斤就足夠了, 事實上可能吃不了那麼多, 我這裡說的是戰國時候的重量單位, 如此20萬大軍的糧食1萬萬斤多一些, 而按當時的運輸能力一輛牛車或馬車大概一次可運300斤左右(當時還沒有發明孔明式的手推車, 所以人力運輸根本不可能, 如果用人力可能消耗都不夠), 其中趙國離前線近, 所以運輸消耗相對少, 大概要運1.5億斤吧, 而秦國消耗在路上的多, 當時水運因為黃河本身原因,

其實要多次轉運, 所以仍然要消耗量多於趙國, 所以秦國要過勁2億斤左右, 如此趙國要出動50萬車次, 而秦國靠水路再走陸路的話也得50至60萬車次, 而當時秦趙對牛耕比較注重, 所以運輸不成問題, 只要在農閒時期集中兩三個月就足夠了, 不會耽誤農業生產太多時間。

第三, 最重要一點, 秦趙都是兵農一體化的國家, 但趙國人離前線近, 可以在一個月內動員完成或者早就動員完成, 只等一聲命令就可以就近開到前線去, 而秦國增援的20萬人兵力主要在關中, 要走更遠的距離, 所以如果說影響生產, 秦國壓力更大。 雖然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不高, 但產量光以小麥而論其實並不會比宋明時代低多少, 而明代的地主收租再加上國家稅收往往占農業產出的一半以上,

而秦趙農民的土地都是授田制, 不存在交租的問題, 在降低生產人員口糧的情況下, 支援前線並不成問題。

第四, 從現在史料上看, 長平之戰最後結束時間發生在農曆九月份, 也就是說從趙國援軍向前線集結最遲也要農曆七月份或者甚至要五六月份, 此時小麥早已經成熟並收割了(長城以南冬小麥收割季節在農曆三四月份之前, 冬小麥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在北方廣泛種植了), 當時秦的主要產糧地關中與趙國河北地帶氣候條件差不多, 不存在糧食季節時間差的問題, 就算存在也是趙國糧食先成熟, 而趙軍因為離前線近甚至可以在收割完小麥後還可以再種一茬速產的糧食或副作物, 作為本國人的替代糧食,而秦軍因為距離遠,所以在收割了冬小麥後甚至來不及作其他工作就得匆匆上前線,所以趙國應該比秦國更不缺糧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作為本國人的替代糧食,而秦軍因為距離遠,所以在收割了冬小麥後甚至來不及作其他工作就得匆匆上前線,所以趙國應該比秦國更不缺糧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