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一代的孩子,可以逃脫“錢學森之問”嗎?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 已經提出很多年了, 至今沒有答案。 那麼, 我們的孩子, 還會陷入到這個咒語之中嗎?

為什麼中國的家庭, 有錢有見識的家庭要讓孩子上國際學校?為什麼中國的最好的學校, 都留不住學生, 一定要出國才算上了好學校?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孩子, 為了融入西方文化, 要學冰球、馬術?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孩子, 優秀的就一定要去國外讀書?為什麼我們的博士教授, 一輩子也拿不出幾個影響世界的成果?為什麼我們的大學, 用近乎殘酷的考試選取了成績最好的孩子, 卻產出不了影響世界的人才?

我心有不甘。

12年前, 有一位老人, 也心有不甘。 他對來看望他的溫家寶總理坦誠地說:我們為什麼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他就是物理學家錢學森。 其實, 他思考這個話題已經有很多年了, 早在1989年, 就專門寫文章來呼籲面對未來的教育。

他鬱積在心中的這個問題, 也被稱為教育界難解之題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1989年, 我上初一, 到2019年, 我的女兒也要上初一了。

前幾天, 我問她, 你為什麼要去學校, 為什麼要學習呢?她很乾脆地回答:老師說了,

為了考上好中學呀!我的心裡突然升起一陣莫名的悲涼。

30年前, 我還是個孩子, 只知道好好讀書, 對得起父母對我的付出, 以及老師對我的期待, 並不知道就算我拼了老命, 也要陷入“錢學森之問”。

這幾十年來, 我在不斷的自責之中, 覺得自己天生愚笨, 沒有別的同學聰穎, 覺得自己懶惰, 沒有別的同學勤奮。 就這樣, 自己曲曲折折地走過了人生的前半生。

這個時候, 仔細思考“錢學森之問”, 回過頭來看自己走過的教育之路, 我忽然發現, 自己還能有一塊立足之地, 有一口飯吃, 基本拜“非學校教育”之恩。 換句話說, 由於我是學校教育體系下的失敗者(沒有考上名校, 也沒有學士碩士博士的文憑), 反而自己給自己找了一個飯轍。

有人說我反對學校教育, 還真不是!我反對的是任何背離了“教育本質”的教育。 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 國際還是民辦, 無論是清華北大, 還是耶魯哈佛, 只要不是“幫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教育, 統統都是“偽教育”。

當然了, 人到中年為人父的我, 根本不在乎給自己的孩子爭取別人標準中的“最好的教育”。 我只想切切實實地從內心出發, 不想她再一次重複一遍我所走過的教育之路。

既然全中國人用了幾十年, 都無法回答錢學森的問題, 那麼, 就註定了絕大多數的中國孩子, 比其他國家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辛苦, 卻很難成為“傑出人才”!

我真的很想問一句:憑什麼?!

我們中國的學校, 到底差哪兒了, 就不能和國外的學校較量嗎?為什麼中國的最好的學校,

都留不住學生, 一定要出國才算上了好學校?為什麼為了上國外的好學校, 很多孩子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 花幾十萬上國際學校, 剛會走就學冰球、馬術?為什麼要想成為傑出人才, 就一定要去國外做研究?難道聰明如斯的中國人, 真的就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嗎?難道作為這個時代的父母, 我們真的只能讓自己的孩子再次走自己的老路, 絲毫沒有辦法嗎?

▲錢學森一家人。

我想以一個中國最普通的家長的角度,僅僅從我自己孩子的未來著想,來回答一下錢學森之問。

解答一:傑出人才是自己生長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培養”這個詞。

培養的角度,總感覺是俯視的。或者說,是把孩子當成了“產品”的。

如果教育的設置,是要“培養”出傑出的人才。那麼,我們就可以設想一下,就像是在一個苗圃裡,種下很多很多的種子,有很多園丁在澆水施肥間苗剪枝修葉。然後,收穫一批成材的良木。

其實,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就會用到“園丁”、“好苗子”、“棟樑之才”等等的話語,來形容辛勤的老師、優秀的孩子、傑出的人才。

但是,按照錢學森之問,我們的教育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有辛勤的老師和優秀的孩子之後,我們並沒有得到傑出的人才。

作為家長,我覺得應該是從“培養”這裡就出了問題。為什麼呢?我不知道別的家長是怎麼想的,就我而言,我不想我的孩子被按照他們的方法來“澆灌”“施肥”“修枝”“剪葉”,更不願意被“間苗”。

我們現在的教育,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學校裡有自己的標準。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標準,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孩子錯了,孩子不行,孩子要改正,孩子要跟上。

然後,如果孩子還沒有“達標”,家長就盼著老師嚴加管教,甚至授權老師責駡。

再然後呢,老師用考試的尺子來衡量孩子,符合標準的孩子當然就是好苗子了,需要重點培養,給多點兒陽光和雨露。不符合的呢,就加點兒肥料催一下,還不行的話,基本放棄,只要不影響其他孩子就好了。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家長是沒話說的!你看啊,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公平的,是你自己的孩子不爭氣,可不能夠怪學校和老師啊。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按照這種制度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標準的人才”“合格的人才”,而萬萬出不了“傑出的人才”。

那麼,成為“傑出人才”的可能性,到底是在哪裡失去的呢?很簡單,當拿起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剪掉了孩子的鋒芒,剪掉了孩子有可能騰飛的翅膀。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被標準淘汰的孩子,其實,由於標準是針對所有孩子制定的,所以呢,很有可能把“超常”的孩子也給淘汰了。而這些被淘汰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最有可能成為“傑出人才”的。很可惜的是,他們可能連好的中學和大學都上不了,很快就會被生計所淹沒了。

培養,就意味著“淘汰制”,剔除差的,保留好的。而我認為,基礎教育階段,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傑出人才”。

實際上,這並非不可能。如果在大學之前,我們不去人為地淘汰,採取“寬進”的原則,給每個孩子機會,同時,採取“嚴出”的方式來提高成才標準,我相信會增大“成為傑出人士”的幾率。

讓我不明白的是,這些年的擴招,的確增加了大學的錄取幾率,但是,“嚴出”卻遲遲沒有實現。這樣的“寬進”稀釋了教育品質,“寬出”出品了粗製濫造的畢業生。

於是,奇怪的情況就出現了,擴招這麼多年來,應試體系不僅沒有鬆動,而且還變本加厲地更加殘酷了——如今的孩子,其實比我們小時候還要苦上很多。

我們當初沒有這些個天價培訓班、補習班,考進北大清華的人數就那麼幾個,現在全國的孩子都去上培訓班,結果呢,考進北大清華的人數還是那些個。這種情況之下,反而使原來的幾所名校,更加稀缺了!

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大學多了,但名校並沒有增多,導致了“考進大學”的競爭愈加慘烈。孩子們的所有精力和才華,都用來去比拼“大學前”的殘酷競爭了,為了能夠“考進門”,基本喪失了“半條命”。

只剩下“半條命”的這些孩子,就算是天資很高的天才,也基本上被榨幹耗盡了,哪裡還有什麼興趣和精力去投入真正開啟的學習呢?人家的大學,是進入智慧的大門,而我們的大學,基本上是智慧的墳墓,你怎麼指望著進入墳墓的人還有進步呢?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在風中飄啊飄啊,離我們更遙遠了。

▲ 鄭州文廟,高考前夕,家長和考生在焚香祈福“金榜題名”。

解答二、學校就是“要培養”,家長可以“怎樣養”?

我和很多家長一樣,並不是一定要逼著孩子成為影響世界的傑出人才。但是,我想至少可以給孩子成為傑出人才的可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像現在一樣,如果我們的教育註定無法讓孩子傑出,那麼,我們的孩子豈不註定要僅得其下了嗎?

可是,錢學森之問,這麼多年了,都沒有人能夠解答。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沒有真正的、實質性的變化。面對這樣的硬生生要把孩子培養成為“標準人才”的教育體制,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做?

逃離。咱們去國外上學,不受中國教育“投入高,產出低”的折磨。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這麼想。老實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我後來也發現,逃離並沒有那麼容易,是吧。

一呢,全家都出去,代價太大,不願意為了孩子把自己的後半生給搭進去了。二呢,要做起來其實很困難,就業、資金、語言、文化、生活方式不是那麼容易適應的。三呢,就算條件都符合,去國外也能很好地工作和生活,也還是想讓孩子在國內長到十幾歲後再出去。

於是呢,無論你是哪種情況,都會面臨著孩子在中國接受大學之前教育的難題。

問題就是,由於中國教育已經是一個體系,錢學森之問,重點問的是大學,其實,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大學,在中學和小學,甚至幼稚園裡就已經出現了。

那麼,我們的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儘量選擇對孩子的個性、內在、自我價值傷害少的學校。

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學校,只要是破壞孩子的自信和價值的,都要儘量避免。我知道的,有些國際學校,教育也很僵化;有些民辦學校,比公立的還應試,整天刷題;而有些公立學校,反而在真正地進行綜合素質的教育改革,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自我成長……

所以啊,作為家長,不要看得太短,或者被外界的標準所迷惑,一定要看看學校是否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因為那個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想要孩子得到的,不是眼前的成績和獎狀,而是未來真正的能力和幸福。

第二,如果學校只在教知識,家長可以幫孩子培養興趣。

興趣有多重要?可以說,是最重要的。

學生時代的學習,畢業之後的工作,科研裡的研究,創業時的方向,人生幸福的根基——其實,都來源於興趣。有了興趣,不敢說誰都能做出很大的成就,成為傑出人士。但是,至少保留了這種可能。

反而,放棄了興趣,去過多適應應試的教育,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成績很好,名校畢業,找了好工作,但是內心仍然會感到空虛,也很難有繼續學習和進步的動力。而隨著知識的更迭,甚至很有可能隨時被時代所拋棄。

錢學森之問,問的是外在的環境,也問的是內在動力。沒有了興趣,自然沒有了動力,傑出人才也就鳳毛麟角了。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千萬要去發現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就算暫時不能有太好的表現,但只要興趣的這個火種在,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在某個節點爆發的。

這個爆發點,有的早,有的晚,家長不要太焦慮。

有些領域,比如藝術、文化、運動、表演等等天賦,可能會表現的早些,比如鄧肯,十來歲就被學校教育宣判不合格,結果呢,“她是不屬於教室而屬於舞室”的,後來創立了現代舞,在舞蹈領域成為了傑出人士。

但有些領域,比如科學、學術、寫作等等的天賦,可能爆發的晚些,比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他僅有學士學位,大學還留級,後來默默地做了很多年研究,獲獎的時候連日本人都不知道他是誰。

▲ 錢學森認為學習固然重要,但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理論、規律更重要。

解答三,給孩子成長的自由,而不是要求。

錢學森之問,問的是政府、社會、教育管理者、學校、校長和老師。也就是說,問的都是和教育相關的機構和人。

但是,如果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反而認為,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家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最好的學校,如果還固守在“掌握現有知識”的職責的話,那麼,它就真的在培養孩子真正的能力上沒什麼作用。既然沒什麼作用,孩子真正有所成就,現在知識的獲取成本已經很低很低,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作為家長,總是很想為孩子進行規劃和安排——就像是學校做的一樣。但是,這樣成長的孩子,就只能按照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去學習,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可以預見的。

那麼,我們這樣做,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反而,如果我們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生命獨立的存在,他有著自己的獨特價值,我們只要給孩子提供適合他成長的環境就好了。

只要孩子有了尊重和自由,他就有可能做出自己的成就,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發出自己的生命之光。

作者簡介

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白滔滔

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童書媽媽:熱愛新觀念,懂得新方法。百萬新生代家庭信任的家教參考。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敬請聯繫:ts-mama@qq.com

▲錢學森一家人。

我想以一個中國最普通的家長的角度,僅僅從我自己孩子的未來著想,來回答一下錢學森之問。

解答一:傑出人才是自己生長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培養”這個詞。

培養的角度,總感覺是俯視的。或者說,是把孩子當成了“產品”的。

如果教育的設置,是要“培養”出傑出的人才。那麼,我們就可以設想一下,就像是在一個苗圃裡,種下很多很多的種子,有很多園丁在澆水施肥間苗剪枝修葉。然後,收穫一批成材的良木。

其實,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就會用到“園丁”、“好苗子”、“棟樑之才”等等的話語,來形容辛勤的老師、優秀的孩子、傑出的人才。

但是,按照錢學森之問,我們的教育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有辛勤的老師和優秀的孩子之後,我們並沒有得到傑出的人才。

作為家長,我覺得應該是從“培養”這裡就出了問題。為什麼呢?我不知道別的家長是怎麼想的,就我而言,我不想我的孩子被按照他們的方法來“澆灌”“施肥”“修枝”“剪葉”,更不願意被“間苗”。

我們現在的教育,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學校裡有自己的標準。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標準,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孩子錯了,孩子不行,孩子要改正,孩子要跟上。

然後,如果孩子還沒有“達標”,家長就盼著老師嚴加管教,甚至授權老師責駡。

再然後呢,老師用考試的尺子來衡量孩子,符合標準的孩子當然就是好苗子了,需要重點培養,給多點兒陽光和雨露。不符合的呢,就加點兒肥料催一下,還不行的話,基本放棄,只要不影響其他孩子就好了。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家長是沒話說的!你看啊,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公平的,是你自己的孩子不爭氣,可不能夠怪學校和老師啊。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按照這種制度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標準的人才”“合格的人才”,而萬萬出不了“傑出的人才”。

那麼,成為“傑出人才”的可能性,到底是在哪裡失去的呢?很簡單,當拿起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剪掉了孩子的鋒芒,剪掉了孩子有可能騰飛的翅膀。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被標準淘汰的孩子,其實,由於標準是針對所有孩子制定的,所以呢,很有可能把“超常”的孩子也給淘汰了。而這些被淘汰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最有可能成為“傑出人才”的。很可惜的是,他們可能連好的中學和大學都上不了,很快就會被生計所淹沒了。

培養,就意味著“淘汰制”,剔除差的,保留好的。而我認為,基礎教育階段,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傑出人才”。

實際上,這並非不可能。如果在大學之前,我們不去人為地淘汰,採取“寬進”的原則,給每個孩子機會,同時,採取“嚴出”的方式來提高成才標準,我相信會增大“成為傑出人士”的幾率。

讓我不明白的是,這些年的擴招,的確增加了大學的錄取幾率,但是,“嚴出”卻遲遲沒有實現。這樣的“寬進”稀釋了教育品質,“寬出”出品了粗製濫造的畢業生。

於是,奇怪的情況就出現了,擴招這麼多年來,應試體系不僅沒有鬆動,而且還變本加厲地更加殘酷了——如今的孩子,其實比我們小時候還要苦上很多。

我們當初沒有這些個天價培訓班、補習班,考進北大清華的人數就那麼幾個,現在全國的孩子都去上培訓班,結果呢,考進北大清華的人數還是那些個。這種情況之下,反而使原來的幾所名校,更加稀缺了!

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大學多了,但名校並沒有增多,導致了“考進大學”的競爭愈加慘烈。孩子們的所有精力和才華,都用來去比拼“大學前”的殘酷競爭了,為了能夠“考進門”,基本喪失了“半條命”。

只剩下“半條命”的這些孩子,就算是天資很高的天才,也基本上被榨幹耗盡了,哪裡還有什麼興趣和精力去投入真正開啟的學習呢?人家的大學,是進入智慧的大門,而我們的大學,基本上是智慧的墳墓,你怎麼指望著進入墳墓的人還有進步呢?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在風中飄啊飄啊,離我們更遙遠了。

▲ 鄭州文廟,高考前夕,家長和考生在焚香祈福“金榜題名”。

解答二、學校就是“要培養”,家長可以“怎樣養”?

我和很多家長一樣,並不是一定要逼著孩子成為影響世界的傑出人才。但是,我想至少可以給孩子成為傑出人才的可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像現在一樣,如果我們的教育註定無法讓孩子傑出,那麼,我們的孩子豈不註定要僅得其下了嗎?

可是,錢學森之問,這麼多年了,都沒有人能夠解答。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沒有真正的、實質性的變化。面對這樣的硬生生要把孩子培養成為“標準人才”的教育體制,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做?

逃離。咱們去國外上學,不受中國教育“投入高,產出低”的折磨。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這麼想。老實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我後來也發現,逃離並沒有那麼容易,是吧。

一呢,全家都出去,代價太大,不願意為了孩子把自己的後半生給搭進去了。二呢,要做起來其實很困難,就業、資金、語言、文化、生活方式不是那麼容易適應的。三呢,就算條件都符合,去國外也能很好地工作和生活,也還是想讓孩子在國內長到十幾歲後再出去。

於是呢,無論你是哪種情況,都會面臨著孩子在中國接受大學之前教育的難題。

問題就是,由於中國教育已經是一個體系,錢學森之問,重點問的是大學,其實,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大學,在中學和小學,甚至幼稚園裡就已經出現了。

那麼,我們的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儘量選擇對孩子的個性、內在、自我價值傷害少的學校。

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學校,只要是破壞孩子的自信和價值的,都要儘量避免。我知道的,有些國際學校,教育也很僵化;有些民辦學校,比公立的還應試,整天刷題;而有些公立學校,反而在真正地進行綜合素質的教育改革,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自我成長……

所以啊,作為家長,不要看得太短,或者被外界的標準所迷惑,一定要看看學校是否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因為那個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想要孩子得到的,不是眼前的成績和獎狀,而是未來真正的能力和幸福。

第二,如果學校只在教知識,家長可以幫孩子培養興趣。

興趣有多重要?可以說,是最重要的。

學生時代的學習,畢業之後的工作,科研裡的研究,創業時的方向,人生幸福的根基——其實,都來源於興趣。有了興趣,不敢說誰都能做出很大的成就,成為傑出人士。但是,至少保留了這種可能。

反而,放棄了興趣,去過多適應應試的教育,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成績很好,名校畢業,找了好工作,但是內心仍然會感到空虛,也很難有繼續學習和進步的動力。而隨著知識的更迭,甚至很有可能隨時被時代所拋棄。

錢學森之問,問的是外在的環境,也問的是內在動力。沒有了興趣,自然沒有了動力,傑出人才也就鳳毛麟角了。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千萬要去發現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就算暫時不能有太好的表現,但只要興趣的這個火種在,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在某個節點爆發的。

這個爆發點,有的早,有的晚,家長不要太焦慮。

有些領域,比如藝術、文化、運動、表演等等天賦,可能會表現的早些,比如鄧肯,十來歲就被學校教育宣判不合格,結果呢,“她是不屬於教室而屬於舞室”的,後來創立了現代舞,在舞蹈領域成為了傑出人士。

但有些領域,比如科學、學術、寫作等等的天賦,可能爆發的晚些,比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他僅有學士學位,大學還留級,後來默默地做了很多年研究,獲獎的時候連日本人都不知道他是誰。

▲ 錢學森認為學習固然重要,但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理論、規律更重要。

解答三,給孩子成長的自由,而不是要求。

錢學森之問,問的是政府、社會、教育管理者、學校、校長和老師。也就是說,問的都是和教育相關的機構和人。

但是,如果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反而認為,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家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最好的學校,如果還固守在“掌握現有知識”的職責的話,那麼,它就真的在培養孩子真正的能力上沒什麼作用。既然沒什麼作用,孩子真正有所成就,現在知識的獲取成本已經很低很低,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作為家長,總是很想為孩子進行規劃和安排——就像是學校做的一樣。但是,這樣成長的孩子,就只能按照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去學習,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可以預見的。

那麼,我們這樣做,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反而,如果我們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生命獨立的存在,他有著自己的獨特價值,我們只要給孩子提供適合他成長的環境就好了。

只要孩子有了尊重和自由,他就有可能做出自己的成就,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發出自己的生命之光。

作者簡介

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白滔滔

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童書媽媽:熱愛新觀念,懂得新方法。百萬新生代家庭信任的家教參考。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敬請聯繫:ts-mama@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