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孔明院士:昆蟲,動物界中的“多數派”

(文章來源《院士講科學》, 該書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總策劃, 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 它們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距今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 下面我們就跟隨吳孔明院士一起來瞭解昆蟲方面的知識吧!

主講人

吳孔明, 農業昆蟲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

吳孔明院士長期帶領科研團隊從事農業害蟲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工作, 研究明確了棉鈴蟲在我國各地的遷飛規律, 為中國棉鈴蟲區域性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闡明了轉基因抗蟲棉花生態系統害蟲種群演替規律和生態學原理, 為利用轉基因作物防控重大農業害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發了棉鈴蟲對轉基因抗蟲棉花的抗性監測與預防性治理技術體系,

為轉基因棉花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技術保障。

昆蟲是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

(圖片來自網路)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動物展廳裡, 有一幅有趣的科普畫, 那上面蝴蝶的尺寸, 明顯要比其他動物大上許多, 幾乎可以用“不成比例”來形容。 展示說明告訴我們,

這幅畫中各個動物形象的大小, 是由它們所屬的類群在整個動物界中所占的比例決定的。

到目前為止, 地球上已知的動物, 大約有150萬種, 但其中有100萬種以上是昆蟲。 也就是說, 雖然按照生物分類學, 昆蟲只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下面的一個“綱”, 但這個“超級大綱”所包含的物種, 已經遠遠超過了除昆蟲以外其他動物物種數的總和。 隨著動物學的發展, 我們還有可能發現更多新的昆蟲種類, 有人甚至認為, 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蟲可能會有1000萬種之多。 科普畫上頗有“違和感”的巨大蝴蝶, 正是昆蟲在動物界當中佔據絕對多數的真實寫照。

生物學家對昆蟲的定義

(圖片來自網路)

生物學家對昆蟲給出了簡單的定義:身體分成頭部、胸部和腹部, 有6條腿, 有兩對翅膀的節肢動物。

昆蟲綱被分為35個目, 其中包含物種最多的是鞘翅目, 也就是各種甲蟲。 這一類昆蟲的前翅(第一對翅膀)已經硬化, 像非常硬的殼, 保護著它的身體, 特別是脆弱的後翅。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七星瓢蟲,

便屬於鞘翅目。 包含物種第二多的是鱗翅目, 囊括了所有的蝴蝶和蛾子。 捕捉過蝴蝶或蛾子的人, 都會對它們翅膀上的“粉”印象深刻, 這其實是非常細密的鱗毛。 蝴蝶或蛾子翅膀的圖案和色彩, 便是由這些鱗毛決定的。 昆蟲的很多特點, 會讓我們感慨大自然造物的偉力。

昆蟲的適應能力是驚人的

(圖為馬鈴薯條紋甲蟲正在吃馬鈴薯葉片)

昆蟲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也是驚人的,在全球各個地方,包括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一直到海底,都有昆蟲的存在。擁有飛行能力的昆蟲還可以通過飛行來選擇食物供給更充足、氣象條件更佳的生存環境。在中國,幾乎所有主要的農業害蟲都可以四處遷徙,為防治帶來一些難題。

互動問答

Q:如果害蟲都滅絕了,寄生害蟲的昆蟲要如何生存呢?

吳孔明:生態系統都是一環套一環的。有植物,就有吃植物的昆蟲,也有吃昆蟲的昆蟲。如果說沒有吃昆蟲的昆蟲,吃植物的昆蟲就失去了控制,種群就會急劇擴大,這會對植物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要想保持生態平衡,就要保持吃害蟲的昆蟲的存在,這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都非常重要。同樣,這個更高級的消費者,也不會將自己的食物趕盡殺絕,而是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圖為馬鈴薯條紋甲蟲正在吃馬鈴薯葉片)

昆蟲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也是驚人的,在全球各個地方,包括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一直到海底,都有昆蟲的存在。擁有飛行能力的昆蟲還可以通過飛行來選擇食物供給更充足、氣象條件更佳的生存環境。在中國,幾乎所有主要的農業害蟲都可以四處遷徙,為防治帶來一些難題。

互動問答

Q:如果害蟲都滅絕了,寄生害蟲的昆蟲要如何生存呢?

吳孔明:生態系統都是一環套一環的。有植物,就有吃植物的昆蟲,也有吃昆蟲的昆蟲。如果說沒有吃昆蟲的昆蟲,吃植物的昆蟲就失去了控制,種群就會急劇擴大,這會對植物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要想保持生態平衡,就要保持吃害蟲的昆蟲的存在,這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都非常重要。同樣,這個更高級的消費者,也不會將自己的食物趕盡殺絕,而是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