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曾經拒絕孫正義30億美元投資的他,現在後悔了嗎?

首先看一篇網上盛傳的文章:

《一位小米前員工的財務告白:期權如何處理讓我糾結》

我畢業於北京的一家985大學, 經歷可能比不少同齡人要豐富一些:2008年畢業後, 先在某大型企業做了兩年, 然後跳到了BAT中的一家做碼農, 2012年再到亞馬遜, 又一個兩年過去, 2014年, 我離開亞馬遜加入小米, 初衷卻是因為阿裡。

當年9月, 阿裡巴巴在紐交所上市, 首日漲幅應該接近40%, 市值達到2300億美元, 馬雲很快成為國內新首富, 超過萬達的王健林。

這刺激了所有互聯網人, 不止美國人意識到中國可以締造一個偉大的互聯網企業,

包括我自己也是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 雖然之前有百度, 有騰訊, 但有點像窗戶紙還沒捅破的感覺。 我認識一些阿裡的朋友, 在阿裡上市前把自己手裡的期權給“處理”掉了, 大多預計不到上市後股票會那麼火爆。

我感覺, 自從阿裡上市後, 國內程式師的整體氛圍都是這樣的:找下一個“阿裡”, 公司還沒上市, 拿一些期權。 其實我沒想那麼多, 主要是找到一種成就感。

實際上現在回想起來, 終於理解了一句話:人類一思考, 上帝就發笑。

期權的錯覺

同樣100萬的上市股票和未上市股票, 哪個更有價值?

我當初想當然地以為, 未上市公司期權會更有價值一些。 比如一個C輪的未上市公司IPO前, 一般會再融兩輪, 每一次新的融資, 估值普遍再漲2-10倍。

這其實都是錯覺, 股票和期權的風險回報率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 預測股票漲10倍和期權漲10倍, 你所承擔的風險是一樣的。 能否兌現, 最終只取決於公司本身發展速度, 與公司是否上市, 並沒有關係, 比如唯品會 、騰訊、網易。

即便同樣是發放股票, 不同形式也有很大貓膩, RSU(限制性股票, 企業可以直接低價賣給員工或送給員工, 在一定期限內不能處置, RSU不需要行權, 固化之後就是實股)和股票期權, 前一種是直接發放股票, 後一種並不是, 股票期權有個行權價, 只有當股價高於行權價時, 才有正收益。 總的來說, 採用RSU發股票, 對公司員工來說更有利一些。

亞馬遜對員工的股權激勵計畫就是RSU。 我當時拿到股票的期限四年, 前兩年只能獲得10%,

後兩年拿到剩下的90%, 我工作兩年義無反顧地辭職了, 放棄了90%的股票。 當時亞馬遜中國的業務雖處在瓶頸期, 高管層動盪, 但我們實際上支援美國總部的業務, 並沒受到什麼影響。

回想起來, 我真正決定跳槽的2014年, 正好處於中國移動互聯網大潮的一個頂峰, 不管是否上市,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都被嚴重高估。 可惜的是, 這些事我之前甚至都沒考慮過。

2014年也正是小米風頭最勁的時候, 小米那個時候有多強?手機是市場第一, 增長很快, 每一出一個產品都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 不管手環、充電寶、平衡車……手機本身是一個千億市場, 小米生態鏈的小家電, 做好了又是一個千億市場。 兩個大市場表現都那麼強勁, 我當時的感受是,

雷總吹過的牛, 都要實現了。

歸根到底, 小米最吸引我的, 還是雷總。 我覺得雷總是個有激情、有事業心的人, 事實證明, 他說的話靠譜:互聯網特點就是硬體趨近於免費化, 至少使用者獲得硬體服務成本會越來低, 在這個基礎上, 公司推送自己的互聯網服務, 就可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冠軍。

當時我有兩個選擇:阿裡和小米。 基本工資相比亞馬遜漲幅差不多, 阿裡當時可以給我4000股, 小米的期權對我的吸引力更大, 最後我幾乎沒有什麼猶豫, 就去小米。

當時小米內部的股權分配應該是和入職所定得級別有關係, 一定級別對應一定期權數量, 我沒太糾結應該給我多少, 只提出了一個金額上的要求:分得的期權,

按照當時估值對應的價格, 減去行權價, 達到一個數字, 我就能接受。

按照慣例, 結果當天沒辦法定下來, 我也有心理準備。 有點出乎意料的是, 第二天, HR就通知, 可以接受我提出的數目, 入職的事定了。

說實話, 我的第一反應是:看來要得不多。 後來, 根據我的瞭解, 和我同一批入職的人基本上工資+股票的數額都在一定區間內, 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不同的是, 有人要求工資高一些, 有人要求期權多拿一些。 那時小米風頭正勁, 整體薪資應該控制得比較好。 事後看, 如果期權沒辦法兌現, 或者沒辦法按照估值時的價格兌現, 當初確實應該多要點工資。

螺絲釘和多面手

從外企跳槽到國內公司, 其實應該關注的地方有兩個, 除期權外, 要考慮個人的成長性。

在亞馬遜工作比較愜意,我們每天早上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可以往後浮動一個小時,99%的概率不加班,每個月有一次隨時回應工作需求的時間,這還被我們吐槽。在本土公司,大家都懂得,如果你要這樣嚴格打卡上下班,老闆會把你列入黑名單。

過去,人們習慣性地說外企把人往螺絲釘方向培養,一切都幫你設計好,只要按部就班地成長就行。我承認這是有的,在亞馬遜,你在什麼級別就是做什麼事,如果級別不到,你的能力達到了,也未必做得了想做的事兒。這一點是小米工作給我最大的好處和回報:只要足夠勝任,我的發揮餘地很大,可以做很多我有意願而且能力範圍內的事。

一般來說,同一個專案,短期來看,國內公司的開發效率會比國外公司高出很多。是不是國內企業一定比外企更鍛煉人呢?我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我在小米有成長,在亞馬遜也有成長。

互聯網專案一般會採用持續集成或者反覆運算的開發流程,這種方案的最大優點是回饋快,能及時回應變化,在執行這個流程的時候,國外公司和國內公司區別很大。

比如在亞馬遜,為了保證系統開發的可持續性,會引入代碼審查、單測、集成測試、ab test這幾個環節保證品質,並且為每一開發環節定制出自己的工具,提升程式師的工作效率;在國內公司,理論上也會執行這套流程,但為了速度,往往只留下集成測試這個環節,其它環節會被弱化、被拋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樣一個專案,短期來看,國內公司的開發效率會高很多了。

於是,在國內公司做事,慢慢地,程式師通過不斷打補丁的方式解決當下最緊急的問題,導致系統裡的補丁多到讓所有人都看不懂。一個系統不斷補丁的結果就是災難,國內某號稱技術實力最強的公司,就是這麼做電子商務平臺,最後發現自己的系統,已經沒人看得懂,沒人能維護了,最後花大價錢從Sun挖來工程師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當然,換一個角度,這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在創業階段,本土企業的反應速度遠比外企快,這是最重要的優勢,至於以後的事,公司大了,有錢了,再花大錢去請人來解決問題就好了。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很多開創性的解決方案基本是美國公司做出來的,比如亞馬遜為了解決計算資源過剩的問題,第一個搞了雲計算,現在為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又在搞無人機投遞實驗;穀歌()就更不用說了,第一個遇到大資料處理的問題,發表了跨時代的三篇大資料處理的論文,現在又在搞機器人、機器學習。國內一些公司開發和運維的基礎設施,不過就是拿了國外的開源框架,做點小改動當地語系化而已。

總而言之,在外企遇到問題,會鼓勵大家去做個什麼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國內的公司基本靠加班和管理流程解決問題。兩種不同模式會培養出什麼樣的技術人才,一目了然。

當國內公司走到了技術的最前沿的時候,它們的技術方案都是什麼人做出來的?大量還是從微軟、穀歌、甲骨文這樣企業裡挖來的人,說到底,國內公司自己培養出來的人很多根本做不了,當然,國內的人次可能更適合創業公司。綜合來講,如果說外企培養人才的方向是“螺絲釘”,那國內公司培養的是“大雜燴”,哪個更好?

目前看起來,大雜燴更受歡迎一些,尤其創業潮中,多面手更受到歡迎,但是,應屆生如果向我尋求建議,我還是會建議他們先去外企看看,因為外企會教你如何工作,國內公司是教你如何幹活,這其中的區別挺大的。

離開小米的糾結

2016年底,有另外一個跨國公司的工作機會,會對我提升很大,我接受了。離開小米時,我不免考慮自己這兩年究竟獲得了什麼——那兩年間亞馬遜的股票漲了四倍,雖然當時的股票數量不多,但如果再堅持這兩年,把剩下的90%的股票拿到,如今可能也夠在北京付個首付——雖然我是不買房主義者,主張投資股票,這樣變現快。

再回頭看,工作八年,兩年一跳。職業生涯感覺整體往上走,是不是每次都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選擇?不一定。

如果2008年不去那家看上去很美好的國企,而是到一家互聯網巨頭,那職業生涯的起點真的就很高了;從2012到2016年,如果只在亞馬遜或者一開始就選擇小米,理論上的收益都比現在高。有的人以不斷跳槽獲得了最優結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趕上時代與公司風口的洞察力,或者是運氣。

離開小米時,我最糾結的不是去留,而是手中的期權如何處理,因為公司沒正式上市,要保留手中的期權需要付出一定的行權費用,最終以代持的方式保留股票,我要付出的金額在10萬人民幣以上,這不是一筆小數目。

我非常糾結,因為時點恰逢小米出現頹勢,期權已經不如之前那麼搶手,況且又是代持,不知道到時會不會遇到什麼法律風險——提前半年離開小米,我可能毫不猶豫就出錢保留期權,再往後半年,可能對小米的未來會看得更清楚一些。

後來想想,畢竟手裡的期權不多,就自我安慰,一些手握更多期權的老員工,離職付出的行權費可能是百萬級的,且上市無期,買房也慢慢地不可期了,我又何必這麼糾結。

最終,我還是選擇持有,怎麼說呢,正如當初我為什麼加入小米,我想還是:相信大公司,相信雷總吧。

…………………………………………………………………………

這篇文章就是大多數小米員工的縮影。

2014年小米公司有7000人左右,現在早就超過了10000。大概小米中有一半員工是在2014那個頂峰之年之後加盟小米的。

這些人加盟小米的時候正是小米氣勢如虹,但是三年之後小米的成長性沒有預想中那麼高,職業發展和預期中的有落差很正常。

這個月小米還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就是發佈了小米自主研發的澎湃S1晶片。當時Pingwest的一篇文章提到,小米官方的編年大事記中竟然完全省略了2013年到2014年底這段時間發生的所有事件。

這一段時間對於小米來說,恰好是歷史轉折。

大公司的歷史大事記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一樣,有的地方說的比較細,有的地方說得不那麼細。

就比如,抗戰曾經是八年,現在改成十四年,以後是幾年要看下個大大的心情決定。

雷軍曾拒絕孫正義30億美元的投資

小米過高估計了生態鏈的價值,這是2014年小米上下陷入癲狂的後果。

不能怪雷軍,2014年年底,連投資人都願意給小米開出450億美元的估值,尤裡·米爾納甚至明確說明,小米的下一個杆位就是1000億美元,這時候誰能不頭腦發熱呢?

小米不是Snapchat、Uber那樣隨時可以上的公車,過去三年裡唯一的一輪融資出讓不到3%的股份,這極不正常。

實際上當時融資沒有結束的時候,當小米的估值在40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之間拉鋸的時候,有一位接近這個案子的投資人對媒體透露了,“雷軍的目的是要像阿裡巴巴那樣融一筆花不完的錢,可以挺過寒冬”。

原來聰明的雷軍,當時已經預料到要過冬了。

雷軍到底當時想要拿誰的錢過冬?

這個爆料的投資人說了兩個名字,一個是之前提到的米爾納,另一位是投過馬雲的孫正義。2014年恰逢阿裡巴巴成功IPO,孫正義可以拿出大筆現金投資小米。

實際上孫正義也確實給了一個小米一個Offer,很大。如果小米那一輪的融資額按照正常的10%到20%比例稀釋,孫正義給的錢應該在30億到80億美元之間。

但是最後,不知道是覺得小米已經盈利不需要稀釋太多股份,還是不希望小米讓日本人控股,他還是拒絕了這位老朋友。

今天來看,雷軍直接拒絕了日本人3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在這個大多創業者都找不到投資的年代裡,實在太過瘋狂。

這也不能怪雷軍,2014年小米的形勢實在是太好了,雷軍甚至一度覺得小米的股份分得太早了。那時候小米投資團隊對自己的生態鏈企業吹風,未來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小米能拿走一半。

但萬萬沒想到啊,這一筆大錢沒有拿到,一年後想價格戰打華為力不從心,同時OPPO、VIVO的重線下模式又崛起。

小米吃了線下的虧,雷軍今年立下了5年開1000家線下店的目標,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多拿幾十億美元,一年就能砸他個1000家店,像打車、外賣一樣靠補貼結束戰鬥。

有人說華為沒那麼容易被撼動。

事實上,去年華為手機業務的利潤沒有達到預期,任正非就已經吃不消了,最近在公司內部禁止說要超越蘋果、滅了三星,說了要罰200塊錢,連OPPO、VIVO都說是自己的朋友,因為“都是靠商品掙錢的”。

任正非說:我們的對手是誰?是不要命燒錢的互聯網公司。

意下之言都懂,華為最大的對手就是小米,華為太害怕低價衝擊。

只可惜小米已經不能不要命燒錢了。貼著成本定價已經是小米的極限了。

曾拒絕了百億人民幣,也許雷軍現在會後悔,但這也是給所有創業者的忠告:

當投資找上門來的時候,一定要先拿著,實在不想拿,少分點股份就行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明年、五年後,市場是什麼樣子,只有活著,才有資格牛逼。

別小看小米

以前小米火的時候,媒體都捧,現在快不行了,又開始噴。實際上我們看衰小米可以,但絕不可低估衰雷軍。

雷軍看起來忠厚老實,說英語還有點蹩腳,實際上野心大,眼光好,能力強。

他1989年就開始在學校寫代碼掙錢,他1990年第一次創業,1992年加入金山。

1997年雷軍就已經是中關村的一面旗幟,馬雲、馬化騰、周鴻禕、劉強東、李彥宏,還什麼都不是呢?

如果雷軍是一本書,這些年的起起落落就是最好看的地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提起雷軍,會說這個人年紀輕輕就勤工儉學,愛抽煙,說話有口音,事業三起三落。

要考慮個人的成長性。

在亞馬遜工作比較愜意,我們每天早上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可以往後浮動一個小時,99%的概率不加班,每個月有一次隨時回應工作需求的時間,這還被我們吐槽。在本土公司,大家都懂得,如果你要這樣嚴格打卡上下班,老闆會把你列入黑名單。

過去,人們習慣性地說外企把人往螺絲釘方向培養,一切都幫你設計好,只要按部就班地成長就行。我承認這是有的,在亞馬遜,你在什麼級別就是做什麼事,如果級別不到,你的能力達到了,也未必做得了想做的事兒。這一點是小米工作給我最大的好處和回報:只要足夠勝任,我的發揮餘地很大,可以做很多我有意願而且能力範圍內的事。

一般來說,同一個專案,短期來看,國內公司的開發效率會比國外公司高出很多。是不是國內企業一定比外企更鍛煉人呢?我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我在小米有成長,在亞馬遜也有成長。

互聯網專案一般會採用持續集成或者反覆運算的開發流程,這種方案的最大優點是回饋快,能及時回應變化,在執行這個流程的時候,國外公司和國內公司區別很大。

比如在亞馬遜,為了保證系統開發的可持續性,會引入代碼審查、單測、集成測試、ab test這幾個環節保證品質,並且為每一開發環節定制出自己的工具,提升程式師的工作效率;在國內公司,理論上也會執行這套流程,但為了速度,往往只留下集成測試這個環節,其它環節會被弱化、被拋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樣一個專案,短期來看,國內公司的開發效率會高很多了。

於是,在國內公司做事,慢慢地,程式師通過不斷打補丁的方式解決當下最緊急的問題,導致系統裡的補丁多到讓所有人都看不懂。一個系統不斷補丁的結果就是災難,國內某號稱技術實力最強的公司,就是這麼做電子商務平臺,最後發現自己的系統,已經沒人看得懂,沒人能維護了,最後花大價錢從Sun挖來工程師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當然,換一個角度,這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在創業階段,本土企業的反應速度遠比外企快,這是最重要的優勢,至於以後的事,公司大了,有錢了,再花大錢去請人來解決問題就好了。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很多開創性的解決方案基本是美國公司做出來的,比如亞馬遜為了解決計算資源過剩的問題,第一個搞了雲計算,現在為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又在搞無人機投遞實驗;穀歌()就更不用說了,第一個遇到大資料處理的問題,發表了跨時代的三篇大資料處理的論文,現在又在搞機器人、機器學習。國內一些公司開發和運維的基礎設施,不過就是拿了國外的開源框架,做點小改動當地語系化而已。

總而言之,在外企遇到問題,會鼓勵大家去做個什麼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國內的公司基本靠加班和管理流程解決問題。兩種不同模式會培養出什麼樣的技術人才,一目了然。

當國內公司走到了技術的最前沿的時候,它們的技術方案都是什麼人做出來的?大量還是從微軟、穀歌、甲骨文這樣企業裡挖來的人,說到底,國內公司自己培養出來的人很多根本做不了,當然,國內的人次可能更適合創業公司。綜合來講,如果說外企培養人才的方向是“螺絲釘”,那國內公司培養的是“大雜燴”,哪個更好?

目前看起來,大雜燴更受歡迎一些,尤其創業潮中,多面手更受到歡迎,但是,應屆生如果向我尋求建議,我還是會建議他們先去外企看看,因為外企會教你如何工作,國內公司是教你如何幹活,這其中的區別挺大的。

離開小米的糾結

2016年底,有另外一個跨國公司的工作機會,會對我提升很大,我接受了。離開小米時,我不免考慮自己這兩年究竟獲得了什麼——那兩年間亞馬遜的股票漲了四倍,雖然當時的股票數量不多,但如果再堅持這兩年,把剩下的90%的股票拿到,如今可能也夠在北京付個首付——雖然我是不買房主義者,主張投資股票,這樣變現快。

再回頭看,工作八年,兩年一跳。職業生涯感覺整體往上走,是不是每次都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選擇?不一定。

如果2008年不去那家看上去很美好的國企,而是到一家互聯網巨頭,那職業生涯的起點真的就很高了;從2012到2016年,如果只在亞馬遜或者一開始就選擇小米,理論上的收益都比現在高。有的人以不斷跳槽獲得了最優結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趕上時代與公司風口的洞察力,或者是運氣。

離開小米時,我最糾結的不是去留,而是手中的期權如何處理,因為公司沒正式上市,要保留手中的期權需要付出一定的行權費用,最終以代持的方式保留股票,我要付出的金額在10萬人民幣以上,這不是一筆小數目。

我非常糾結,因為時點恰逢小米出現頹勢,期權已經不如之前那麼搶手,況且又是代持,不知道到時會不會遇到什麼法律風險——提前半年離開小米,我可能毫不猶豫就出錢保留期權,再往後半年,可能對小米的未來會看得更清楚一些。

後來想想,畢竟手裡的期權不多,就自我安慰,一些手握更多期權的老員工,離職付出的行權費可能是百萬級的,且上市無期,買房也慢慢地不可期了,我又何必這麼糾結。

最終,我還是選擇持有,怎麼說呢,正如當初我為什麼加入小米,我想還是:相信大公司,相信雷總吧。

…………………………………………………………………………

這篇文章就是大多數小米員工的縮影。

2014年小米公司有7000人左右,現在早就超過了10000。大概小米中有一半員工是在2014那個頂峰之年之後加盟小米的。

這些人加盟小米的時候正是小米氣勢如虹,但是三年之後小米的成長性沒有預想中那麼高,職業發展和預期中的有落差很正常。

這個月小米還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就是發佈了小米自主研發的澎湃S1晶片。當時Pingwest的一篇文章提到,小米官方的編年大事記中竟然完全省略了2013年到2014年底這段時間發生的所有事件。

這一段時間對於小米來說,恰好是歷史轉折。

大公司的歷史大事記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一樣,有的地方說的比較細,有的地方說得不那麼細。

就比如,抗戰曾經是八年,現在改成十四年,以後是幾年要看下個大大的心情決定。

雷軍曾拒絕孫正義30億美元的投資

小米過高估計了生態鏈的價值,這是2014年小米上下陷入癲狂的後果。

不能怪雷軍,2014年年底,連投資人都願意給小米開出450億美元的估值,尤裡·米爾納甚至明確說明,小米的下一個杆位就是1000億美元,這時候誰能不頭腦發熱呢?

小米不是Snapchat、Uber那樣隨時可以上的公車,過去三年裡唯一的一輪融資出讓不到3%的股份,這極不正常。

實際上當時融資沒有結束的時候,當小米的估值在40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之間拉鋸的時候,有一位接近這個案子的投資人對媒體透露了,“雷軍的目的是要像阿裡巴巴那樣融一筆花不完的錢,可以挺過寒冬”。

原來聰明的雷軍,當時已經預料到要過冬了。

雷軍到底當時想要拿誰的錢過冬?

這個爆料的投資人說了兩個名字,一個是之前提到的米爾納,另一位是投過馬雲的孫正義。2014年恰逢阿裡巴巴成功IPO,孫正義可以拿出大筆現金投資小米。

實際上孫正義也確實給了一個小米一個Offer,很大。如果小米那一輪的融資額按照正常的10%到20%比例稀釋,孫正義給的錢應該在30億到80億美元之間。

但是最後,不知道是覺得小米已經盈利不需要稀釋太多股份,還是不希望小米讓日本人控股,他還是拒絕了這位老朋友。

今天來看,雷軍直接拒絕了日本人3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在這個大多創業者都找不到投資的年代裡,實在太過瘋狂。

這也不能怪雷軍,2014年小米的形勢實在是太好了,雷軍甚至一度覺得小米的股份分得太早了。那時候小米投資團隊對自己的生態鏈企業吹風,未來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小米能拿走一半。

但萬萬沒想到啊,這一筆大錢沒有拿到,一年後想價格戰打華為力不從心,同時OPPO、VIVO的重線下模式又崛起。

小米吃了線下的虧,雷軍今年立下了5年開1000家線下店的目標,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多拿幾十億美元,一年就能砸他個1000家店,像打車、外賣一樣靠補貼結束戰鬥。

有人說華為沒那麼容易被撼動。

事實上,去年華為手機業務的利潤沒有達到預期,任正非就已經吃不消了,最近在公司內部禁止說要超越蘋果、滅了三星,說了要罰200塊錢,連OPPO、VIVO都說是自己的朋友,因為“都是靠商品掙錢的”。

任正非說:我們的對手是誰?是不要命燒錢的互聯網公司。

意下之言都懂,華為最大的對手就是小米,華為太害怕低價衝擊。

只可惜小米已經不能不要命燒錢了。貼著成本定價已經是小米的極限了。

曾拒絕了百億人民幣,也許雷軍現在會後悔,但這也是給所有創業者的忠告:

當投資找上門來的時候,一定要先拿著,實在不想拿,少分點股份就行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明年、五年後,市場是什麼樣子,只有活著,才有資格牛逼。

別小看小米

以前小米火的時候,媒體都捧,現在快不行了,又開始噴。實際上我們看衰小米可以,但絕不可低估衰雷軍。

雷軍看起來忠厚老實,說英語還有點蹩腳,實際上野心大,眼光好,能力強。

他1989年就開始在學校寫代碼掙錢,他1990年第一次創業,1992年加入金山。

1997年雷軍就已經是中關村的一面旗幟,馬雲、馬化騰、周鴻禕、劉強東、李彥宏,還什麼都不是呢?

如果雷軍是一本書,這些年的起起落落就是最好看的地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提起雷軍,會說這個人年紀輕輕就勤工儉學,愛抽煙,說話有口音,事業三起三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