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投稿】人工智慧的5大投資邏輯

獵雲注:本文是凱泰資本(ID:ktcapital)向獵雲網的來稿, 人工智慧投資團隊出品。 凱泰資本結合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歷程, 分析人工智慧行業,

並針對人工智慧的投資邏輯給了5大判斷:1. 把握行業發展週期:現為弱AI階段;2. 把握行業執行路徑:2B先行;3. 商業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載體;4. 商業生態的構建需要核心技術;5. 通過業務積累並私有化資料的能力是核心競爭力。

以下是投稿全文:

資本一向保持著最敏銳的嗅覺, 然而面對大家都看好的未來, 資本有時卻對這一神秘的技術無從下手。 有人將人工智慧妖魔化, 大張旗鼓宣稱其重大的變革, 有人卻將人工智慧貶低化, 輕視未來人工智慧對於社會進步的改造。 作為研究型投資機構, 凱泰資本重視並看好人工智慧的未來, 本文將結合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歷程, 理性分析人工智慧行業, 與大家分享交流!

提高效率,

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人類歷史的進步均得益於科技的發展, 每一次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人最原始的需求:提高生產力, 改造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人工智慧是當前產、學、研、投資界最火熱的話題, 其火熱的原因就在於它作為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的前進又點燃了新的希望。 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 產、學、研、投資界最希望獲得的答案是, 它將會在什麼時間節點如何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凱泰資本認為, 人工智慧作為一門先進的技術是一種革新, 但是它更應該作為資訊技術革命的一部分, 不能脫離互聯網發展的基礎。 技術的進步、社會的演進總有其發展共性的規律, 因此, 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歷程,

抽取其中規律的共性, 為看待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依據。

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歷程

圖: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歷程

撇開電話、電報、打字機這些廣義上的資訊技術, 我們從IBM發明第一台微型電腦開始說起。

1981年,

IBM推出其研發的微型電腦, 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意味著PC時代的到來。 最初IBM的電腦對於家庭來說過於昂貴, 但是在企業界獲得了快速的推廣。 企業通過新的媒介, 將文字材料資訊化。 由此圍繞IBM電腦為中心的生態逐漸建立, 在此生態的基礎上, 帶動了一個產業的發展, 包括讓Intel成為了名揚四海的處理器供應商, 讓索尼成為了軟碟提供商等。

1983年, 微軟公佈Windows作業系統, 為IBM個人電腦提供圖形化介面, 管理多工環境。 由此降低了人類使用電腦的學習成本, 帶動了一批圍繞Windows作業系統開發軟體的軟體公司。 隨著企業使用者的增多, 資訊化程度的提高, 資料量的擴充, 資料庫服務提供者、企業服務提供者得到了商業的發展, 其中包括著名資料庫公司Oracle,

以及企業服務公司SAP等。

此時, PC時代的基礎設施基本構建完成, 以電腦為基礎的計算服務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資訊化, 以標準化方式進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傳播, 提高了生產工作科研效率, 擴展了文字與知識的載體。 在某些領域甚至延展了人類的能力, 使原有科技水準下無法完成的任務得以實現(為火箭的發射、原子彈的模擬提供運算等)。 人們沉浸在科技帶來的變革的愉悅中, 然而技術演進的腳步並沒有停止。

隨著科技的進步,硬體成本快速下降,微軟不斷改進其作業系統的人機對話模式,PC逐漸進入了家庭,隨著以思科為代表的網路方案解決廠商將互聯網設施推廣普及(1986年),以網景流覽器為代表的產品商用(1994年),PC不再是獨立的節點,而被網路互聯,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之後的故事是我們這一代人熟知的故事,我們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即便感觸不深,我們的耳邊也常常想起那個時代大起大伏的故事。從這時起,中國也加入了資訊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來。

最早的互聯網的使用者也是企業客戶,企業會製作網站通過互聯網將自己推廣。然而成千上萬的零散資訊對於查詢極其不便,1994年雅虎編制了第一個網站資訊引索。隨後以雅虎為代表的公司逐漸發展成門戶網站,並提供郵箱服務。

1996年,Google發明並上線其搜尋引擎,成為一家獨立的搜尋引擎公司,佔領了互聯網的入口,逐步發展成為一家科技巨頭。

亞馬遜和阿裡巴巴可以說是從搜尋引擎中獨立出來的一個垂直場景,電子商務獨立地圍繞互聯網結合線下的消費場景,構建起了獨立的商業生態。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卻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年代。

2007年,iphone第一代發佈,由此掀開了又一次波瀾壯闊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移動互聯網從內容上與PC時代互聯網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使用者端,移動設備成為了消費者離不開的工具,甚至被後人稱為“電子器官”,在使用工具的時候,積累了大量消費者的行為資料,這些行為資料包含了與消費者相關的巨大資訊。由此衍生了雲計算、大資料產業。

人工智慧的5大投資邏輯

從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史,我們總結規律,並針對人工智慧的投資邏輯給出我們的判斷:

1. 把握行業發展週期:現為弱AI階段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從我們總結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到,它經歷了20年的發展才走到了今天。

我們認為在10年週期內人工智慧都將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人工智慧將在語音辨識、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單獨發展,目前語音辨識技術和影像處理技術較為完善,但是技術仍須進一步完善。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剛剛興起,國外互聯網巨頭公開的開源框架加快了這個領域的進步。

2. 把握行業執行路徑:2B先行

由於B端對於效率成本追求的需求旺盛,並且需求單一,相對容易實現,因此縱觀所有的技術革命,發展都是從B端開始的。IBM的個人電腦首先進入的是商用市場,最早的門戶網站是為了整合企業網站,電子郵箱最初是商用收費的,電子商務最初也是2B的業務。

因此我們判斷人工智慧技術也將優先在B端落地,語音辨識、圖像識別持續在B端服務。原因主要包括:1)B端對於生產力效率的提升需求最為強烈,新技術可顯著提高效率;C端對技術不敏感,重視體驗和產品,目前獨立的技術很難生產使用者體驗很好的產品和應用(如服務機器人)。2)B端場景和需求比較明確,如安防、政務、工業、商業等,而人工智慧和C端需求結合場景下的產品模糊。

3. 商業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載體

互聯網第一次浪潮的發展建立在PC+作業系統+網路的基礎上,第二次建立在移動設備+手機作業系統+移動網路之上。而且設備的變革是越來越便攜,越來越接近人的。

基於資訊技術革命的判斷,凱泰資本認為,人工智慧技術需要載體的存在。廣義的智慧設備構築的物聯網將引領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下資訊化將穿透圖文資訊的傳播,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場景。這些智慧設備包括:汽車、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家居等。

4. 商業生態的構建需要核心技術

互聯網時代,支撐整個生態系統的技術總結起來可以分為:計算體系層(電腦晶片、存放裝置等)、網路連接層(網路通信協定等)、人機交互層(作業系統、資料庫等)、應用層(應用軟體)。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同樣認為生態體系的建設需要有核心技術的支撐,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我們身邊的智慧設備的場景,它們會以擬人的方式存在,它們會聽,會說,會理解,會輔助我們勞動,這一直是人類追求的夢想。基於計算能力的突破以及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我們堅定地認為這一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我們這個夢想成真。

支撐這個體系的技術,我們也做了總結,它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計算體系層:人工智慧計算專用晶片、雲計算體系;

基礎技術層:深度學習技術、強化學習技術、生成對抗網路技術等;

應用技術層:語音辨識技術、聲學處理技術、語音辨識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情感識別技術、問答系統技術、機器翻譯技術等;

應用層:與生產生活結合的各類場景,如醫療健康、網路安全、農業科技、無人駕駛、消費科技、金融科技、行銷自動化、工業自動化等。

5. 通過業務積累並私有化資料的能力是核心競爭力

通過業務場景私有化資料或者自建資料的能力是必要的。在互聯網時代,雅虎通過自建門戶資料庫整合大量資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穀歌整合並私有化了網站索引資料。

本次人工智慧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得益於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概率模型,應用此技術的特點是依賴大量有標籤的資料,如何在滿足使用者真實需求的業務執行過程中積累大量的有標籤的經驗資料將成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理性投資,攜手同行

人工智慧將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能低估對於這個世界未來的想像。但是在當前,作為這個行業發展的初期,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還尚未成熟,我們也不能高估了當下。對於宏觀大趨勢的投資一直是凱泰資本所堅持的,我們也願意和我們的同行一起交流,一起合作,用資本的力量把資源向有夢想的公司傾斜。人工智慧這個主題很大,未來我們會針對每一個應用板塊,結合我們投資標的繼續與大家分享。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40192

隨著科技的進步,硬體成本快速下降,微軟不斷改進其作業系統的人機對話模式,PC逐漸進入了家庭,隨著以思科為代表的網路方案解決廠商將互聯網設施推廣普及(1986年),以網景流覽器為代表的產品商用(1994年),PC不再是獨立的節點,而被網路互聯,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之後的故事是我們這一代人熟知的故事,我們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即便感觸不深,我們的耳邊也常常想起那個時代大起大伏的故事。從這時起,中國也加入了資訊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來。

最早的互聯網的使用者也是企業客戶,企業會製作網站通過互聯網將自己推廣。然而成千上萬的零散資訊對於查詢極其不便,1994年雅虎編制了第一個網站資訊引索。隨後以雅虎為代表的公司逐漸發展成門戶網站,並提供郵箱服務。

1996年,Google發明並上線其搜尋引擎,成為一家獨立的搜尋引擎公司,佔領了互聯網的入口,逐步發展成為一家科技巨頭。

亞馬遜和阿裡巴巴可以說是從搜尋引擎中獨立出來的一個垂直場景,電子商務獨立地圍繞互聯網結合線下的消費場景,構建起了獨立的商業生態。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卻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年代。

2007年,iphone第一代發佈,由此掀開了又一次波瀾壯闊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移動互聯網從內容上與PC時代互聯網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使用者端,移動設備成為了消費者離不開的工具,甚至被後人稱為“電子器官”,在使用工具的時候,積累了大量消費者的行為資料,這些行為資料包含了與消費者相關的巨大資訊。由此衍生了雲計算、大資料產業。

人工智慧的5大投資邏輯

從資訊技術革命的發展史,我們總結規律,並針對人工智慧的投資邏輯給出我們的判斷:

1. 把握行業發展週期:現為弱AI階段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從我們總結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到,它經歷了20年的發展才走到了今天。

我們認為在10年週期內人工智慧都將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人工智慧將在語音辨識、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單獨發展,目前語音辨識技術和影像處理技術較為完善,但是技術仍須進一步完善。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剛剛興起,國外互聯網巨頭公開的開源框架加快了這個領域的進步。

2. 把握行業執行路徑:2B先行

由於B端對於效率成本追求的需求旺盛,並且需求單一,相對容易實現,因此縱觀所有的技術革命,發展都是從B端開始的。IBM的個人電腦首先進入的是商用市場,最早的門戶網站是為了整合企業網站,電子郵箱最初是商用收費的,電子商務最初也是2B的業務。

因此我們判斷人工智慧技術也將優先在B端落地,語音辨識、圖像識別持續在B端服務。原因主要包括:1)B端對於生產力效率的提升需求最為強烈,新技術可顯著提高效率;C端對技術不敏感,重視體驗和產品,目前獨立的技術很難生產使用者體驗很好的產品和應用(如服務機器人)。2)B端場景和需求比較明確,如安防、政務、工業、商業等,而人工智慧和C端需求結合場景下的產品模糊。

3. 商業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載體

互聯網第一次浪潮的發展建立在PC+作業系統+網路的基礎上,第二次建立在移動設備+手機作業系統+移動網路之上。而且設備的變革是越來越便攜,越來越接近人的。

基於資訊技術革命的判斷,凱泰資本認為,人工智慧技術需要載體的存在。廣義的智慧設備構築的物聯網將引領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下資訊化將穿透圖文資訊的傳播,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場景。這些智慧設備包括:汽車、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家居等。

4. 商業生態的構建需要核心技術

互聯網時代,支撐整個生態系統的技術總結起來可以分為:計算體系層(電腦晶片、存放裝置等)、網路連接層(網路通信協定等)、人機交互層(作業系統、資料庫等)、應用層(應用軟體)。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同樣認為生態體系的建設需要有核心技術的支撐,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我們身邊的智慧設備的場景,它們會以擬人的方式存在,它們會聽,會說,會理解,會輔助我們勞動,這一直是人類追求的夢想。基於計算能力的突破以及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我們堅定地認為這一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我們這個夢想成真。

支撐這個體系的技術,我們也做了總結,它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計算體系層:人工智慧計算專用晶片、雲計算體系;

基礎技術層:深度學習技術、強化學習技術、生成對抗網路技術等;

應用技術層:語音辨識技術、聲學處理技術、語音辨識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情感識別技術、問答系統技術、機器翻譯技術等;

應用層:與生產生活結合的各類場景,如醫療健康、網路安全、農業科技、無人駕駛、消費科技、金融科技、行銷自動化、工業自動化等。

5. 通過業務積累並私有化資料的能力是核心競爭力

通過業務場景私有化資料或者自建資料的能力是必要的。在互聯網時代,雅虎通過自建門戶資料庫整合大量資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穀歌整合並私有化了網站索引資料。

本次人工智慧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得益於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概率模型,應用此技術的特點是依賴大量有標籤的資料,如何在滿足使用者真實需求的業務執行過程中積累大量的有標籤的經驗資料將成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理性投資,攜手同行

人工智慧將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能低估對於這個世界未來的想像。但是在當前,作為這個行業發展的初期,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還尚未成熟,我們也不能高估了當下。對於宏觀大趨勢的投資一直是凱泰資本所堅持的,我們也願意和我們的同行一起交流,一起合作,用資本的力量把資源向有夢想的公司傾斜。人工智慧這個主題很大,未來我們會針對每一個應用板塊,結合我們投資標的繼續與大家分享。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4019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