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眾創空間①|新車間:為房租發愁的創客潛行者

【編者按】

2014年,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中國城市中出現了一種新空間—眾創空間。 如今創業熱潮退卻, 共用經濟來襲, “眾創空間”逐漸變成了一種新的辦公形態—聯合辦公空間。 本系列走訪了上海三個不同形態、不同背景和不同階段的“眾創空間”:新車間、WeWork、墨邇空間。 本篇將介紹被稱為“中國首家創客空間”的新車間。

2008年, “創客之父”Mitch Altman開設了三藩市第一家創客空間, 彼時全球的創客空間約有40家。 2010年, 新車間在上海成立, 被稱為“中國首家創客空間”, 然而知者寥寥。 2015年, 雙創政策與“眾創空間”被大力推動, 滬上媒體紛紛重新聚焦新車間。

2017年, “眾創空間”已遍佈中國, 達到4000餘家。

在這股風潮中可見數字增長, 然而人與物的面目則是模糊的。 原本被認為是弄潮兒的新車間, 如今更像一個潛行者。 那裡的人們似乎並沒有被劇烈擾動, 依然如創立之初時聚在一起做有趣而具體的事情。 新車間是一個瞭解創客群體與空間互動的絕好窗口。

寫字樓叢中的車間

在靜安寺, 穿過琳琅的購物中心和寫字樓, 能在一棟普通辦公樓的底樓找到新車間。 另一個捷徑則是穿越一個地面停車場, 這種鬧市背巷的氛圍, 與燈火通明以供碼字的樓宇孑然不同。

新車間內部的工具牆與工作臺。 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來自作者。

在新車間的門口, “中國首家創客空間”的招牌十分醒目。 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標語中的創客空間的英語對應Hackspace(駭客空間)。 這裡的駭客並不指科技犯罪者, 而是代表了一種高效有創意的風格。 Noise Bridge--這家由Mitch Altman創立的三藩市第一家創客空間,在其官網介紹中開宗明義稱自己為“Hackspace”。 在同樣的旗幟下,

2010年在上海成立的新車間可算是原汁原味的互文。

進入室內, 最直觀的視覺感受, 就是“車間感”。 這是一種工具和成品主導的質感。 在不到200平米的場地內, 被工具分割成幾大區域。 對著入口, 迎面牆上掛滿了工具箱, 各類專業工具收納其中。 工具牆右側,

是3D印表機以及作品牆。 在整個空間的走廊盡頭, 是一台數控車床。 這些平時在家裡少見的酷炫設備, 正是新車間的核心裝備。 數控車床、3D印表機、電焊搶等等, 這些工具的組合可以讓一個創客立即將其腦中的想法付諸實踐。

新車間不只有如此“硬”的一面, 也有柔軟的部分。 在入口處, 就有一面綠色的植物牆。 但這並不是管理者有意為之, 而是因為正好有成員在進行一個植物生態創作。 事實上, 這種剛柔並濟的風格, 也來自於空間內“工具生態”自然發育的結果。 新車間的管理者並沒有對工具的位置進行預先設置。 當前的工具區域劃分, 是成員依據其製作需要而不斷協商形成。 工具的堆放產生了區域, 人們也在使用工具時穿梭其中,

漸漸熟識。

開放夜的引力

新車間最有名的活動是每週三的開放夜。 這個每週三七點到九點的活動中會邀請外部或者內部的創客進行作品分享, 並且完全對公眾免費開放。 之所以放在工作日而非週末, 是想強調新車間的活動並非只是一種閒暇消遣, 而是日常工作創造的一部分。 每到活動時, 現場的工作人員都會大喊一聲“翻檯子”, 到場的活動觀眾就會化身志願者, 將兩張巨大的工作臺立到工具牆邊上。 這樣空間中就會多出一個30平米的空地, 擺上折疊椅就是一個小講堂。

開放夜的分享者各式各樣。 在最近幾次的分享中, 就有一位剛加入新車間會員的大二學生, 發表了自己想要當創客經紀人的計畫。 “物理實驗”幾乎是每次開放夜中都會出現的經典節目。80多歲的黃曾新是向明中學的返聘科技老師,他每次都能帶來奇思妙想,比如怎樣用超聲波去霧霾,如何用冰箱原理給大樓整體降溫。黃曾新不只是講想法,而且真的會拿來模具演示,讓人感受到物理實驗與現實發明之間的切實關係:

“現在的小孩子都太虛擬了,整天看著螢幕。很多想法要做出來實驗的,要觸摸的,要感受到!”不只是吸引小孩,黃曾新的實驗總能很多在場的成年人眼球從手機中移開,被各種新奇的實驗模具吸引。

參加開放夜的潛在創客也是多元的。每次活動都是中英雙語,現場有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提供語言支援。空間經理人馮佳在每次活動時都會向新面孔進行介紹並帶領參觀。然而這並不只是為了招募會員,更是促使人們真正來這裡使用工具,實現想法。

“想法既實現”,馮佳每次都會強調這句新車間的精神,“每一個新車間的成員都要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心願箱,而這個箱子是空的,下面是一個垃圾桶”。

新車間作品牆。

所以如果只說不做,再多的想法也只是廢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開放夜不只是一個對公眾的展示,更是一場關於創造的動員。

有趣有料的互助社群

新車間對其成員全天候開放,其運轉動力更像源自某種魂魄,具體的角色遁形其中。早期的創辦者如今已不涉及具體管理,日常運營有很10多個管理員(stuff)負責。作為空間經理,馮佳是唯一的全職員工,其他管理人員則根據其各自分工兼職工作。這種完全由創客自組織,去商業化的模式,也與美國的Hacker文化一脈相承。

從一個完全不懂硬體的小白,到在會員幫助下完成自己第一個交互組品,再到成為空間經理,馮佳用自己的經歷踐行了“想法既實現”。每當她要需要向一批批新人介紹新車間及自己時,這種重複也更像重溫一種鼓勵,不會厭倦。另一位兼職的管理員Lee,則基本上每週三的開放夜都會過來。他總會有源源不絕的想法,以及高效活潑的方式讓每次活動順利進行。

第一次見到Kin時,他正在新車間入口處操縱著一台巨大的飛行模擬器。周圍的成員或駐足觀看詢問,或者專業地避讓。

“這套設備完全是我們幾個夥伴自己在這裡搭起來的。我當時只是先把一些設備放在這,立馬就有同好湊過來啦,就一起做。我們的目標就是在自己做的設備上先預習飛行課,這樣在美國上的真的飛行課時就有所準備,最終環美飛行。” Kin只是偶然在地鐵裡面看到了一張新車間的海報,而如今他在這裡找到了夥伴,完成了作品。在Kin看來,同好聚在一起,利用專業的工具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東西是最好玩的,也是最難得的。

“我這套設備能買好幾輛車了。好幾輪投資人找我談。但我想到是和朋友一起環美飛行,這才是我們的天賦和動力。要是只想著簡單的商業化這台設備,我們的潛力就被限制了。”

這段平實的表述,其實深入的表達了創客最本質的精神:並非簡單的盈利,而是要全面的實現自己的潛力。

新車間會員Kin正在模擬試飛。

與Kin的“高科技”相比,新車間會員王師傅是一個典型的“上海爺叔”。從事機電工作的王師傅,對生活中各種小物品的細節設計非常敏感。他所設計的旋轉式藥盒,能夠精准控制散粒藥物的計量,避免老人用藥時倒撒在地上踩上滑倒。然而由於公眾對這些生活細節還沒有認知,王師傅雖然申請了專利,但並沒有被推廣。與這些小的失意相比,王師傅更在乎的是新車間終於讓他有一個同好聚集的場所。

“我們在上海喜歡搞小發明的,大家老早就有個圈子的,沒地方去呀!新車間這個地方特別好,很舒服,很純粹。把喜歡搞創造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了。”

在問到新車間的優點時,“人”是王師傅提到最多的,類似於某種孤獨者終於找到夥伴之後的釋然。在這裡他的巧思能夠得到認可而非忽略,他也會幫助別人實現設計,即便腦洞再大。

與“只有男生喜歡當創客”的刻板印象不同,新車間的女性面龐是非常豐富的,而西班牙美女“安迪”則更為耀眼。略去難以發音的西班牙名字,“安迪”用這一中國人容易上口的洋名字作為自己的中文名。安迪只是偶然從一個西班牙教授那裡聽到新車間的名字,後來就把她老公拉來一起成為會員。

“新車間的中國人和外國人交流挺多的,語言不是問題。而且厲害的人非常多,製作過程當中遇到困難總會有大牛跳出來幫你,我在這裡非常開心,天天都來!”

目前安迪和他老公在進行一個自行車環保專案,通過自行車動力來去處理廢棄物,以此在學校中進行公益展示。在新車間的經理使得這對夫婦更加瞭解中國,而安迪的老公也已經在上海創業開了自己的公司。

安迪的自有車材料回收項目。

未來:從綜合到細分

新車間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房租。幾乎每位元創客在談到最後時,都會對房租頭痛不易,擔心這一空間難以為繼。新車間的其他開銷並不高,共用精神幾乎解決了大部分硬體成本:包括數控車床在內的很多工具都是成員捐助的,而這些創客們更能手動修復空間內的各類難題。

房租壓力與新車間會員的分流有關。新車間曾是上海屈指可數的創客空間,不愁會員加入。如今上海各式各樣的創客空間遍地開花,創客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新車間就面臨如何留住會員的問題。

“‘硬體創客’正在成為我們的特徵。分流的過程也是一個形成風格的機會,離開新車間的會員很多是用程式設計等為主的軟體創客。現在留下來的會員大都是需要用工具、材料親手製作的硬體創客。這種風格也正在吸引新的會員加入。”空間經理馮佳解釋道。

創客空間有其要素構成,各個場所的側重也各有不同。美國《創客》雜誌將創空空間定義為三個方面:具有工具的“物理化製造空間”,具有群體的“人際化共用空間”,具有機制的“社會化服務空間”。在這一語境中,新車間的定位更加側重“物理化製造空間”,與美國Fablab相似。Fablab是由MIT一批科學家發起,其理念是“如何創造任何東西”,這就意味著要將想法與工具充分整合。這一類型的空間一般由創客主導,強調製造做品而非產品。

與之相比,目前上海流行的辦公類創客空間,更側重“人際化共用”與“社會化服務”,類似於Hacker Dojo(駭客道場)。這類創客空間更加注重創新企業的孵化,而非聚焦具體物品的製作。

將新車間放置於全球創客空間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其在當前所面對的風格化和細分化趨勢自有原因。然而不論怎樣的形式與風格,新車間始終將創客為中心的精神內核沒有變化。在當今城市正在資本型塑中變得虛幻時,這樣一個產生實體創造力的場所,對於城市的多樣性與活力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物理實驗”幾乎是每次開放夜中都會出現的經典節目。80多歲的黃曾新是向明中學的返聘科技老師,他每次都能帶來奇思妙想,比如怎樣用超聲波去霧霾,如何用冰箱原理給大樓整體降溫。黃曾新不只是講想法,而且真的會拿來模具演示,讓人感受到物理實驗與現實發明之間的切實關係:

“現在的小孩子都太虛擬了,整天看著螢幕。很多想法要做出來實驗的,要觸摸的,要感受到!”不只是吸引小孩,黃曾新的實驗總能很多在場的成年人眼球從手機中移開,被各種新奇的實驗模具吸引。

參加開放夜的潛在創客也是多元的。每次活動都是中英雙語,現場有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提供語言支援。空間經理人馮佳在每次活動時都會向新面孔進行介紹並帶領參觀。然而這並不只是為了招募會員,更是促使人們真正來這裡使用工具,實現想法。

“想法既實現”,馮佳每次都會強調這句新車間的精神,“每一個新車間的成員都要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心願箱,而這個箱子是空的,下面是一個垃圾桶”。

新車間作品牆。

所以如果只說不做,再多的想法也只是廢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開放夜不只是一個對公眾的展示,更是一場關於創造的動員。

有趣有料的互助社群

新車間對其成員全天候開放,其運轉動力更像源自某種魂魄,具體的角色遁形其中。早期的創辦者如今已不涉及具體管理,日常運營有很10多個管理員(stuff)負責。作為空間經理,馮佳是唯一的全職員工,其他管理人員則根據其各自分工兼職工作。這種完全由創客自組織,去商業化的模式,也與美國的Hacker文化一脈相承。

從一個完全不懂硬體的小白,到在會員幫助下完成自己第一個交互組品,再到成為空間經理,馮佳用自己的經歷踐行了“想法既實現”。每當她要需要向一批批新人介紹新車間及自己時,這種重複也更像重溫一種鼓勵,不會厭倦。另一位兼職的管理員Lee,則基本上每週三的開放夜都會過來。他總會有源源不絕的想法,以及高效活潑的方式讓每次活動順利進行。

第一次見到Kin時,他正在新車間入口處操縱著一台巨大的飛行模擬器。周圍的成員或駐足觀看詢問,或者專業地避讓。

“這套設備完全是我們幾個夥伴自己在這裡搭起來的。我當時只是先把一些設備放在這,立馬就有同好湊過來啦,就一起做。我們的目標就是在自己做的設備上先預習飛行課,這樣在美國上的真的飛行課時就有所準備,最終環美飛行。” Kin只是偶然在地鐵裡面看到了一張新車間的海報,而如今他在這裡找到了夥伴,完成了作品。在Kin看來,同好聚在一起,利用專業的工具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東西是最好玩的,也是最難得的。

“我這套設備能買好幾輛車了。好幾輪投資人找我談。但我想到是和朋友一起環美飛行,這才是我們的天賦和動力。要是只想著簡單的商業化這台設備,我們的潛力就被限制了。”

這段平實的表述,其實深入的表達了創客最本質的精神:並非簡單的盈利,而是要全面的實現自己的潛力。

新車間會員Kin正在模擬試飛。

與Kin的“高科技”相比,新車間會員王師傅是一個典型的“上海爺叔”。從事機電工作的王師傅,對生活中各種小物品的細節設計非常敏感。他所設計的旋轉式藥盒,能夠精准控制散粒藥物的計量,避免老人用藥時倒撒在地上踩上滑倒。然而由於公眾對這些生活細節還沒有認知,王師傅雖然申請了專利,但並沒有被推廣。與這些小的失意相比,王師傅更在乎的是新車間終於讓他有一個同好聚集的場所。

“我們在上海喜歡搞小發明的,大家老早就有個圈子的,沒地方去呀!新車間這個地方特別好,很舒服,很純粹。把喜歡搞創造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了。”

在問到新車間的優點時,“人”是王師傅提到最多的,類似於某種孤獨者終於找到夥伴之後的釋然。在這裡他的巧思能夠得到認可而非忽略,他也會幫助別人實現設計,即便腦洞再大。

與“只有男生喜歡當創客”的刻板印象不同,新車間的女性面龐是非常豐富的,而西班牙美女“安迪”則更為耀眼。略去難以發音的西班牙名字,“安迪”用這一中國人容易上口的洋名字作為自己的中文名。安迪只是偶然從一個西班牙教授那裡聽到新車間的名字,後來就把她老公拉來一起成為會員。

“新車間的中國人和外國人交流挺多的,語言不是問題。而且厲害的人非常多,製作過程當中遇到困難總會有大牛跳出來幫你,我在這裡非常開心,天天都來!”

目前安迪和他老公在進行一個自行車環保專案,通過自行車動力來去處理廢棄物,以此在學校中進行公益展示。在新車間的經理使得這對夫婦更加瞭解中國,而安迪的老公也已經在上海創業開了自己的公司。

安迪的自有車材料回收項目。

未來:從綜合到細分

新車間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房租。幾乎每位元創客在談到最後時,都會對房租頭痛不易,擔心這一空間難以為繼。新車間的其他開銷並不高,共用精神幾乎解決了大部分硬體成本:包括數控車床在內的很多工具都是成員捐助的,而這些創客們更能手動修復空間內的各類難題。

房租壓力與新車間會員的分流有關。新車間曾是上海屈指可數的創客空間,不愁會員加入。如今上海各式各樣的創客空間遍地開花,創客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新車間就面臨如何留住會員的問題。

“‘硬體創客’正在成為我們的特徵。分流的過程也是一個形成風格的機會,離開新車間的會員很多是用程式設計等為主的軟體創客。現在留下來的會員大都是需要用工具、材料親手製作的硬體創客。這種風格也正在吸引新的會員加入。”空間經理馮佳解釋道。

創客空間有其要素構成,各個場所的側重也各有不同。美國《創客》雜誌將創空空間定義為三個方面:具有工具的“物理化製造空間”,具有群體的“人際化共用空間”,具有機制的“社會化服務空間”。在這一語境中,新車間的定位更加側重“物理化製造空間”,與美國Fablab相似。Fablab是由MIT一批科學家發起,其理念是“如何創造任何東西”,這就意味著要將想法與工具充分整合。這一類型的空間一般由創客主導,強調製造做品而非產品。

與之相比,目前上海流行的辦公類創客空間,更側重“人際化共用”與“社會化服務”,類似於Hacker Dojo(駭客道場)。這類創客空間更加注重創新企業的孵化,而非聚焦具體物品的製作。

將新車間放置於全球創客空間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其在當前所面對的風格化和細分化趨勢自有原因。然而不論怎樣的形式與風格,新車間始終將創客為中心的精神內核沒有變化。在當今城市正在資本型塑中變得虛幻時,這樣一個產生實體創造力的場所,對於城市的多樣性與活力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