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市場」2017年南方早秈稻低價登場

進入7月中旬, 南方新季早稻陸續進入收穫期, 安徽、湖南等地區早稻開始零星上市, 上市時間較往年略遲。 隨著主產區早稻的全面收割, 新季早秈稻上市量增加, 早稻收購工作陸續啟動。 從當前市場價格情況看, 2017年產國標三等早秈稻市場收購價略低於國家早秈稻最低保護價, 後期或將擇機啟動托市收購。

今年農戶種植積極性下降, 早稻面積繼續微降。 受早稻種植成本高企, 種植效益與種植粳稻(粳糯稻)相比效益偏低, 農戶種植積極性下降, 部分地區種植面積下降, 預計2017年早稻播種面積8295萬畝, 較上年下降1.6%,

總產3267 萬噸, 減少21萬噸, 下降0.63%。 導致早稻面積下降的原因有:一是種糧成本居高不下, 農戶種植積極不高。 農民種植雙季稻與一季稻收益相差甚微, 種植雙季稻早稻收穫期間存在“雙搶”, 需要大量用工, 農民的勞動強度也大, 因此種植早稻積極性不高。 今年化肥等農資價格總體上基本持平, 但受種子、人工等價格繼續趨升的影響, 早稻種植成本總體有所上漲。 二是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突出, 勞動力成本高。 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大多都出外務工, 種糧農民年齡結構不合理, 主要是老人和婦女, 種植早稻, “雙搶”農忙期間農村勞動力非常短缺。 三是農村居民口糧消費品質提高, 早稻作為口糧的比例逐年減少。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現在口糧消費主導是中晚秈稻, 早稻口糧消費減少, 早稻被更多地當著飼料用糧, 部分農戶少量的種植主要是為了飼料用糧的需要。 四是隨著土地流轉, 農田越來越集中到種植大戶手中, 大戶從自身經濟效益出發, 一般都是種植單季稻而不願意種植雙季稻, 導致早稻種植面積有所下滑。

不同收購主體收購心態不一, 收購價格低去年同期。 糧食加工企業受“稻強米弱”行情影響, 入市收購比較謹慎, 呈現出購銷不積極的格局, 一般以收購優質早秈稻為主, 主要為了滿足自己在新季晚秈稻上市之前的加工需要。 目前市場收購價格不一, 加工企業收購價格在121-126元/百斤, 低於去年同期和今年國家托市收購價格,

收購品質要求達到國標三等, 入庫品質要求從嚴, 糧食經紀人收購低於糧食企業坐站收購價格4-5元/百斤, 多數邊收邊走, 很少囤糧待價。 據7月18日市場監測, 安徽蕪湖局部地區已有新稻零星上市, 部分網站已有新稻入庫, 市場收購價格在123-125元/百斤, 水分要求14%以內。 糧食經紀人田間地頭收購的潮稻, 水份高低不均, 部分高達20-30%, 價格高低不等, 折算中等品質標準在120元/百斤左右, 價格略低於坐站收購價格和今年托市收購價格, 目前國有糧食企業尚未開磅收購。 湖南地區新季早秈稻貿易商以及大米加工企業收購價120-125元/百斤, 當地糧庫按國家標準三等早秈稻130元/百斤進行收購。

在“稻強米弱”的大格局下, 國內早稻已部分開始低調登場。

目前早稻收購市場以糧食貿易商為主, 市場價格依據糧食品質高低不等, 影響今年早稻市場價格因素有:一是早稻收穫時農戶晾曬場地欠缺, 烘乾機械短缺, 市場流通的以潮稻為主, 政策性糧食收購品質控制較嚴, 部分早稻需要整理方能入庫, 導致新早稻收購價格較低, 早秈稻大量入庫相對困難。 二是近年來早秈稻一般作為儲備糧源用途, 口糧消費減少, 市場性收購量小, 主要依靠糧庫托市進行收購。 三是在上市初期, 米廠為搶鮮供應市場少量收購, 季節性供應過後市場銷售清淡, 出手困難, 米企為保證利潤壓價收購。

總體上看, 早稻市場價格雖有托市低價130元每百斤作為支撐, 但國家政策性收購對糧食入庫品質要求趨嚴,

部分不符合收購品質要求的糧食只能隨行就市銷售, 屆時為保護糧農利益, 預計今年早稻最低收購價預案將擇機啟動, 在托市收購啟動後, 品質較好的早稻將圍繞最低收購價小幅波動, 市場價格難以突破今年托市收購價格, 而品質較差的稻穀將長期低於托市價, 因品質不同早稻價格呈兩極分化走勢, 建議商貿企業應及時掌握政策動態, 以銷定購, 快進快出, 降低風險。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點贊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