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英雄丨張思德:普通一兵 締造平凡最強音

普通一兵 締造平凡最強音

樊永強、藺芳帥

【英模檔案】

張思德

1915年出生, 四川儀隴人, 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原中央警備團直屬警衛隊戰士, 經歷過長征, 多次參加作戰, 給毛澤東主席當過警衛, 執行過生產任務。 1944年9月5日, 在陝北安塞山中燒炭時, 因炭窯崩塌不幸犧牲, 年僅29歲。 9月8日, 在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為張思德舉行的追悼會上, 毛主席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 對他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 稱讚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1996年, 原總政治部將其畫像製作印發全軍, 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

↑每逢重大節日, 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官兵都會在張思德塑像前緬懷革命先輩、接受傳統精神教育。

1944年9月8日, 毛澤東在一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上, 第一次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發表了影響深遠的演講。

這位戰士叫張思德, 是一名經歷過長征的紅軍戰士,

犧牲在平凡的崗位上。 這篇演講, 既是一篇悼念革命戰士的沉痛祭文, 更是一篇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宣言。

從此,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矢志不渝的宗旨。 張思德, 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 也與黨和軍隊緊緊連在一起, 成為無數後來者學習景仰的典範!

一名普通戰士的犧牲, 為什麼會讓黨和軍隊的領袖如此動容?歷經70多年風雨洗禮, 張思德和他所代表的精神為什麼依舊彌足珍貴?

懷著對英雄先輩的無比崇敬, 記者來到北京衛戍區某幹休所和陸軍某醫院, 現場採訪了張思德的老班長、百歲老紅軍杜澤洲和愛人關玉清。

↑杜澤洲老人向青年官兵講述張思德事蹟。

感動;奮不顧身救戰友

與張思德同齡同籍又同時入伍的杜澤洲, 今年已經102歲高齡。 雖然年事已高, 說話已不太利索, 但一聊起張思德的故事, 老人仍舊心潮難平, 仿佛又回到那段難忘的戰鬥歲月。 在愛人關玉清的補充和轉述下, 張思德生前留下的英雄形象一點點清晰起來。

“張思德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 數也數不清。 ”杜澤洲告訴記者, 從長征路上到陝甘寧邊區, 他目睹了張思德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團結互助、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件件事例。 在延安棗園操場, 他現場聆聽了毛澤東主席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

杜澤洲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 17歲那年, 紅軍從家門口路過, 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紅軍。 1935年, 結束包圍萬源的戰鬥後, 杜澤洲因病留在紅四方面軍總部通信營擔任班長, 張思德正好也分在這個班。 從此, 這對同鄉同齡同時入伍的戰友並肩戰鬥, 開始了短暫卻永遠難忘的革命歷程。

張思德, 四川儀隴縣人, 出身貧苦, 對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有著深厚感情,

1933年參加紅軍, 在炮火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紅軍戰士,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他作戰勇敢、頑強, 警衛忠誠、機智。 ”杜澤洲回憶, 在一次戰鬥中, 張思德深入敵陣, 創造了一人奪得兩挺機槍的戰績, 自己也負了重傷, 榮立戰功。

長征路上, 張思德和戰友們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 歷盡千辛萬苦。 “他捨己為人的品質在困難面前體現得非常明顯。 ”杜澤洲說。

草地上的沼澤, 隨時會吞噬年輕的生命。 一天, 通信營一排戰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 拼命向上掙扎。 有的戰士伸手去拉, 險些也被陷進去, 眼看著泥沼一點點從小李的大腿沒到胸口, 大家都很著急, 卻又束手無策。

關鍵時刻, 張思德對杜澤洲說:“班長, 我有辦法, 我趴在泥沼上, 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試試看。”說完,他便毫不猶豫地趴在泥沼上。

起初,杜澤洲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兒沒動,張思德著急地喊道:“班長,快上呀,否則小李就沒命了!”看著張思德急切的目光,杜澤洲邁出了雙腳。在另外兩名戰士的協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終於得救了。大家都為張思德奮不顧身救戰友的精神所感動。

杜澤洲說,那時候,張思德還沒有入黨,但他處處按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進草地二十多天后,戰士們身上帶的乾糧都吃完了。張思德為了同志們的安全,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試吃野菜,見到一種草,他總是先嘗,發現能吃的,就馬上告訴兄弟單位,為此還中過毒。

1936年到達陝北後,張思德進入雲陽榮譽軍人學校學習和養傷,1937年10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切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黨叫幹啥就幹好啥。

熱情;當地百姓稱讚他是好戰士

杜澤洲回憶說:“我和張思德一同戰鬥、生活的日子裡,他那淳樸、忠誠的品德,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作為一名警衛戰士,除了對党、對首長無限忠誠和勇於獻身的精神外,還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能靈活機動地處置各種突發情況。杜澤洲說,張思德在警衛執勤時,非常注意觀察周圍情況,他的槍總是跟著人,人到哪裡,槍到哪裡,保證了每項警衛任務圓滿完成。他對武器也十分愛護,槍總是擦得乾乾淨淨。

張思德幹一行愛一行,能上能下。張思德所在的中央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併,成立中央警備團,負責黨中央的保衛工作。部隊整編合併後,一些連排幹部要去當班長,多數班長、副班長要精簡下去當戰士。消息傳開後,一些骨幹思想有些波動。

張思德以前當過班長,由於工作需要,又當了戰士,他沒有任何怨言。座談會上,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當班長是革命的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長和戰士的職責不同,但為黨工作是一樣的。”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其他骨幹也紛紛放下思想包袱,愉快地服從了組織的安排。

雖然和他同時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已當上了團長甚至是旅長,而張思德當了普通戰士之後工作熱情卻更加高漲。杜澤洲說,有的戰友衣服破了,他怕戰友傷寒感冒,總是第一時間給縫補好;有的戰友草鞋壞了,他寧願不睡覺也要編織出來給戰友穿上。他經常帶頭幫助駐地群眾生產勞動,起早貪黑幫老鄉幹農活,當地百姓都認識他,稱讚他是好戰士。張思德踏實苦幹的行動感染了身邊的每一位戰友。

1943年初夏的一天,時任警衛營二連指導員的杜澤洲剛給戰士上完課,就看見張思德背著背包神采奕奕地趕來與他辭行:“組織上決定調我到棗園毛主席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這是組織上對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忠實地守衛在毛主席身邊!”興奮、自豪之情寫在張思德的臉上,也深深地烙印在杜澤洲的記憶中。

這次分別竟成了永訣。

犧牲;“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張思德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時候,吃苦耐勞、忠誠可靠,項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毛主席非常喜歡他。

1944年春,張思德響應黨中央關於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生產小分隊,到距延安70多裡的安塞縣農場組織燒木炭。工作中,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裡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裡,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

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帶著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白滿倉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堆裡。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由於張思德是毛主席等主要領導同志的警衛員,時任中央警備團毛澤東主席警衛隊隊長的古遠興決定把消息直接報告給毛主席。當時毛主席正聚精會神地批閱檔,聽到張思德犧牲的消息,毛主席驚訝地放下筆,雙手按著桌子站起來,他沉痛地說:“前方打仗死人是沒辦法的,後方生產勞動死人不應該!”

毛主席問:“張思德現在在什麼地方?”古遠興答:“還在窯洞裡。”“這怎麼行呢!”毛主席一聽,更生氣了:“怎麼能這樣呢?要趕快挖出來!放哨看好。山裡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這個隊長就不要當了。”沉思片刻,毛主席向古遠興交代:第一,把張思德身上擦乾淨,換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開個追悼會,我要去講話。

戰友們把張思德遺體抬到安塞當地的村子裡,毛澤東專門派一輛汽車將遺體拉到了延安棗園。

9月8日下午,天空灰濛濛的。延安鳳凰山腳下棗園操場上,張思德追悼大會現場莊嚴肅穆。主席臺兩側擺滿了戰友們用山花編織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毛澤東在花圈上題寫的挽詞是:“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

毛主席神情莊重地走進會場,參加一個普通而偉大的戰士的追悼會。他站在一個土墩上,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打著強有力的手勢,發表了感人肺腑的講話。他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主席把張思德身上閃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煉為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現場聆聽毛主席講話的杜澤洲說,毛主席對一名普通戰士的死,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就是因為在張思德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堅持這個宗旨,正是我們党和軍隊戰勝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所在。

這篇著名的演講——《為人民服務》,後來影響了幾代人的思想和行動。

傳承;與英雄同行是一生的榮耀

毛主席親自出席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並講話,無論是在當時的延安,還是在全國各抗日根據地,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作為一名戰士,享此殊榮的,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只有張思德一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大隊作為張思德精神傳人,以一流標準、過硬素質成為“祖國視窗”“軍旅標兵”。

“毛主席的講話讓我們深受教育和鼓舞。”杜澤洲說,與身邊絕大多數戰友相比,張思德的犧牲算不得驚天動地、壯懷激烈,他倒在了為人民服務的普通工作崗位上。在張思德的影響下,大家對人民軍隊的宗旨有了新的認識:“過去大夥一心只想著衝鋒陷陣去前線,聽完主席講話才明白,在什麼崗位上都是為人民服務。”

據考證,“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一生中題詞用語最多的一句話。張思德的形象也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

1953年,《為人民服務》一文收入《毛澤東選集》。這篇經典著作也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成為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1996年,解放軍原總政治部將張思德畫像製作印發全軍,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

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北京中南海新華門的影壁上,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同門前飄揚的國旗、高懸的國徽交相輝映。

杜澤洲的家中,張思德的畫像始終掛在最顯要的位置。

1983年12月,杜澤洲離開北京衛戍區政治部副主任崗位,在北京一個普通住所裡休養。可他並沒有賦閑,而是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傳播張思德精神的事業中。這些年來,他奔波在首都的城市鄉村、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商場公司,先後有180多家單位、1萬余名幹部群眾聆聽過他的革命傳統教育,不少人對張思德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2000年後,杜澤洲所住的柳蔭街成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視窗,吸引大批國外遊客參觀訪問,他又當上了精神文明的“國際宣傳員”。來自亞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代表團、數千人走進了杜老家的小院,張思德的名字也傳遍世界。有位元美國記者被張思德的精神感動了,多次專程來北京到杜老家,請杜老詳細介紹張思德的事蹟。那位元記者說:“張思德的精神太好了,不僅中國需要,全世界人民都需要。”

老人說,有幸與英雄同行,有幸向後人傳播英雄的精神,是他“一生最感榮耀的事情”。

紅色的種子一旦種下,基因的流淌必將代代相傳。

如今,在張思德的墓前,在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在革命先輩戰鬥過的地方,經常回蕩著一支“張思德行動”主題歌:“你是炭,我是火,沒有你的燃燒哪有我……”

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常年開展“大力弘揚張思德精神,培育張思德式的警衛戰士”系列活動,在張思德精神感召下,警衛部隊官兵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了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深厚感情。

“為人民服務是每個軍人的最高價值追求,張思德精神蘊藏著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的樸素道理。”對新一代青年官兵,杜澤洲老人寄予厚望。他說:“哪裡有危險,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是我們這支軍隊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

【紅色記憶】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鳳凰山腳下棗園操場上,張思德追悼大會現場莊嚴肅穆。主席臺兩側擺滿了戰友們用山花編織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毛澤東在花圈上題寫的挽詞是:“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一生中題詞用語最多的一句話。張思德的形象也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

見習編輯:丁鵬

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試試看。”說完,他便毫不猶豫地趴在泥沼上。

起初,杜澤洲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兒沒動,張思德著急地喊道:“班長,快上呀,否則小李就沒命了!”看著張思德急切的目光,杜澤洲邁出了雙腳。在另外兩名戰士的協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終於得救了。大家都為張思德奮不顧身救戰友的精神所感動。

杜澤洲說,那時候,張思德還沒有入黨,但他處處按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進草地二十多天后,戰士們身上帶的乾糧都吃完了。張思德為了同志們的安全,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試吃野菜,見到一種草,他總是先嘗,發現能吃的,就馬上告訴兄弟單位,為此還中過毒。

1936年到達陝北後,張思德進入雲陽榮譽軍人學校學習和養傷,1937年10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切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黨叫幹啥就幹好啥。

熱情;當地百姓稱讚他是好戰士

杜澤洲回憶說:“我和張思德一同戰鬥、生活的日子裡,他那淳樸、忠誠的品德,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作為一名警衛戰士,除了對党、對首長無限忠誠和勇於獻身的精神外,還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能靈活機動地處置各種突發情況。杜澤洲說,張思德在警衛執勤時,非常注意觀察周圍情況,他的槍總是跟著人,人到哪裡,槍到哪裡,保證了每項警衛任務圓滿完成。他對武器也十分愛護,槍總是擦得乾乾淨淨。

張思德幹一行愛一行,能上能下。張思德所在的中央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併,成立中央警備團,負責黨中央的保衛工作。部隊整編合併後,一些連排幹部要去當班長,多數班長、副班長要精簡下去當戰士。消息傳開後,一些骨幹思想有些波動。

張思德以前當過班長,由於工作需要,又當了戰士,他沒有任何怨言。座談會上,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當班長是革命的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長和戰士的職責不同,但為黨工作是一樣的。”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其他骨幹也紛紛放下思想包袱,愉快地服從了組織的安排。

雖然和他同時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已當上了團長甚至是旅長,而張思德當了普通戰士之後工作熱情卻更加高漲。杜澤洲說,有的戰友衣服破了,他怕戰友傷寒感冒,總是第一時間給縫補好;有的戰友草鞋壞了,他寧願不睡覺也要編織出來給戰友穿上。他經常帶頭幫助駐地群眾生產勞動,起早貪黑幫老鄉幹農活,當地百姓都認識他,稱讚他是好戰士。張思德踏實苦幹的行動感染了身邊的每一位戰友。

1943年初夏的一天,時任警衛營二連指導員的杜澤洲剛給戰士上完課,就看見張思德背著背包神采奕奕地趕來與他辭行:“組織上決定調我到棗園毛主席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這是組織上對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忠實地守衛在毛主席身邊!”興奮、自豪之情寫在張思德的臉上,也深深地烙印在杜澤洲的記憶中。

這次分別竟成了永訣。

犧牲;“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張思德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時候,吃苦耐勞、忠誠可靠,項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毛主席非常喜歡他。

1944年春,張思德響應黨中央關於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生產小分隊,到距延安70多裡的安塞縣農場組織燒木炭。工作中,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裡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裡,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

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帶著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白滿倉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堆裡。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由於張思德是毛主席等主要領導同志的警衛員,時任中央警備團毛澤東主席警衛隊隊長的古遠興決定把消息直接報告給毛主席。當時毛主席正聚精會神地批閱檔,聽到張思德犧牲的消息,毛主席驚訝地放下筆,雙手按著桌子站起來,他沉痛地說:“前方打仗死人是沒辦法的,後方生產勞動死人不應該!”

毛主席問:“張思德現在在什麼地方?”古遠興答:“還在窯洞裡。”“這怎麼行呢!”毛主席一聽,更生氣了:“怎麼能這樣呢?要趕快挖出來!放哨看好。山裡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這個隊長就不要當了。”沉思片刻,毛主席向古遠興交代:第一,把張思德身上擦乾淨,換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開個追悼會,我要去講話。

戰友們把張思德遺體抬到安塞當地的村子裡,毛澤東專門派一輛汽車將遺體拉到了延安棗園。

9月8日下午,天空灰濛濛的。延安鳳凰山腳下棗園操場上,張思德追悼大會現場莊嚴肅穆。主席臺兩側擺滿了戰友們用山花編織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毛澤東在花圈上題寫的挽詞是:“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

毛主席神情莊重地走進會場,參加一個普通而偉大的戰士的追悼會。他站在一個土墩上,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打著強有力的手勢,發表了感人肺腑的講話。他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主席把張思德身上閃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煉為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現場聆聽毛主席講話的杜澤洲說,毛主席對一名普通戰士的死,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就是因為在張思德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堅持這個宗旨,正是我們党和軍隊戰勝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所在。

這篇著名的演講——《為人民服務》,後來影響了幾代人的思想和行動。

傳承;與英雄同行是一生的榮耀

毛主席親自出席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並講話,無論是在當時的延安,還是在全國各抗日根據地,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作為一名戰士,享此殊榮的,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只有張思德一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大隊作為張思德精神傳人,以一流標準、過硬素質成為“祖國視窗”“軍旅標兵”。

“毛主席的講話讓我們深受教育和鼓舞。”杜澤洲說,與身邊絕大多數戰友相比,張思德的犧牲算不得驚天動地、壯懷激烈,他倒在了為人民服務的普通工作崗位上。在張思德的影響下,大家對人民軍隊的宗旨有了新的認識:“過去大夥一心只想著衝鋒陷陣去前線,聽完主席講話才明白,在什麼崗位上都是為人民服務。”

據考證,“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一生中題詞用語最多的一句話。張思德的形象也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

1953年,《為人民服務》一文收入《毛澤東選集》。這篇經典著作也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成為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1996年,解放軍原總政治部將張思德畫像製作印發全軍,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

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北京中南海新華門的影壁上,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同門前飄揚的國旗、高懸的國徽交相輝映。

杜澤洲的家中,張思德的畫像始終掛在最顯要的位置。

1983年12月,杜澤洲離開北京衛戍區政治部副主任崗位,在北京一個普通住所裡休養。可他並沒有賦閑,而是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傳播張思德精神的事業中。這些年來,他奔波在首都的城市鄉村、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商場公司,先後有180多家單位、1萬余名幹部群眾聆聽過他的革命傳統教育,不少人對張思德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2000年後,杜澤洲所住的柳蔭街成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視窗,吸引大批國外遊客參觀訪問,他又當上了精神文明的“國際宣傳員”。來自亞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代表團、數千人走進了杜老家的小院,張思德的名字也傳遍世界。有位元美國記者被張思德的精神感動了,多次專程來北京到杜老家,請杜老詳細介紹張思德的事蹟。那位元記者說:“張思德的精神太好了,不僅中國需要,全世界人民都需要。”

老人說,有幸與英雄同行,有幸向後人傳播英雄的精神,是他“一生最感榮耀的事情”。

紅色的種子一旦種下,基因的流淌必將代代相傳。

如今,在張思德的墓前,在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在革命先輩戰鬥過的地方,經常回蕩著一支“張思德行動”主題歌:“你是炭,我是火,沒有你的燃燒哪有我……”

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常年開展“大力弘揚張思德精神,培育張思德式的警衛戰士”系列活動,在張思德精神感召下,警衛部隊官兵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了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深厚感情。

“為人民服務是每個軍人的最高價值追求,張思德精神蘊藏著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的樸素道理。”對新一代青年官兵,杜澤洲老人寄予厚望。他說:“哪裡有危險,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是我們這支軍隊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

【紅色記憶】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鳳凰山腳下棗園操場上,張思德追悼大會現場莊嚴肅穆。主席臺兩側擺滿了戰友們用山花編織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毛澤東在花圈上題寫的挽詞是:“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一生中題詞用語最多的一句話。張思德的形象也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

見習編輯:丁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