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晚6點半開張!只做4個月!這杯上海爺叔手工“刨”冰有點火!

點擊上方申江服務導報, 跟著小申吃喝玩樂逛上海

一早醒來, 朋友圈貼滿了這張圖▼

最高溫度39℃, 最低29℃,

更可怕的是接下去的一周——

40℃、41℃、42℃……

40度根本不是坎, 分分鐘就跨過了啊!

這麼折磨人的天氣,

小申只好給大夥兒帶點冰涼了~

在楊浦區內江路、控江路路口,

小申發現了一個簡易的古法刨冰攤。

它藏在一小片綠化帶、一大群廣場舞阿姨背後,

卻有著大大滴人氣!

晚上7點15分的光景,

刨冰攤旁已經延伸出一溜長長的隊伍,

數了數, 至少有2、30人。

據排在前頭的食客說:

一開門就來排隊了, 差不多等了15分鐘。

這家人氣鼎旺的刨冰攤有個名字, 叫長征刨冰。

老闆是一位上海爺叔, 據爺叔的話說:

“長征長征, 聽上去比較傳統,

阿拉個辰光還有星火啊、燎原啊……”

嗯, 確實很有時代感!

這裡的刨冰10-12元/杯不等。

用時下流行的話說, 還是季節限定的——

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

每晚18點30分至23點30分,

不是一年四季, 一天到晚都能吃上的。

看到這, 你可能會問:

市面上這麼多刨冰店, 這有什麼稀奇的啦?

當然有!這兒賣的可是古法手工刨冰,

每一杯冰, 都來自師傅之手!

給你一張刨冰動圖, 自行體會一下▼

腦中突然冒出一首歌:

“紅豆、大紅豆、芋頭,

挫挫挫挫挫挫~你要加什麼料~”

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刨!冰!啊!

爺叔自1992年就在這兒賣刨冰了,

掐指一算,最早吃上的小孩現在可能都成家立業了。

刨了15年的冰,手法自然不一樣!

動作麻利,力道精准,

小申算了下,每一杯冰大約要銼上10-12次,

多一下,或者少一下,咪道就不對了。

熱門時段,這麼一塊25cm*50cm的大冰塊▼

15分鐘就被刨得見底了。

除了古法刨冰外,

底下的配料也很是用心,

都是爺叔和老婆親自採購和製作的。

底料有赤豆、綠豆,和近10種水果選擇,

買赤豆、綠豆刨冰的人自然最多。

製作一杯古法刨冰需要幾個步驟呢?

讓爺叔來親身示範一下▼

第一步:放底料

爺叔用料很猛,底料占3/4個杯子!

第二步:刨冰

現身演繹:快到模糊!

第三步:蓋“帽子”

最後一步看著簡單,也需要手法。

將刨好的冰霜“刷”地一下蓋在杯子上,

不偏不倚,正正好好。

一杯刨冰就大功告成啦!

依稀記得小時候在弄堂裡買刨冰,

忍不住和鄰居小孩暗暗較量:

誰的冰蓋子更高點兒!

小申注意到,食客大多是老客人,

熟門熟路的,一邊付錢一邊取勺子和吸管,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當然,慕名而來的人也不少!

有在五角場上班,下班後騎著摩托來嘗鮮的小白領,

有開著小轎車跨了好幾個區,趕來朵頤的。

買到刨冰後,忍不住在車內狼吞虎嚥起來▼

小朋友也是這兒的常客,

紛紛擠在第一排,圍觀“學藝”,

一站就是大半個小時!

被冰粒濺到臉上、身上也毫不在意,

用袖口擦一擦,眯著眼睛繼續圍觀。

小申也點了四杯刨冰,一試口味。

分別是:綠豆、赤豆、荔枝、鳳梨味的。

在爺叔的指導下,

沿著杯沿把冰一點點往裡面搓,

頂上的冰一點點往下沉,這才開吃!

先來說說冰的口感,

真心比市面上的機打刨冰要鬆散、細膩,

很快就化了,不會頑固地頂在上頭。

綠豆和赤豆的底料偏甜,

綜合了刨冰後就剛剛好了,有種吃冰棒的口感。

荔枝是現剝的,鳳梨是罐頭水果,

都加上了糖水,個人覺得沒有赤豆綠豆來的好吃。

不過一杯12元的荔枝刨冰,

會放4顆新鮮手剝的荔枝,還是很划算的。

在爺叔刨冰的當口,小申繞道了攤位的後頭,

才發現麻雀雖小,五臟具全▼

左手邊是放底料的,杯子藏著車艙內,

背後的風扇是為了防暑降溫,今年剛加的。

為了方便食客,

爺叔更是趕時髦地貼上了移動支付的二維碼。

你別看爺叔長著張嚴肅的臉,

其實老溫柔,老貼心的。

(非常)偶爾遇到要“續冰”的客人…也大多配合。

和善、寡言、心細、麻利,莫名地讓人想起深夜食堂。

離開前,遇上幾位60歲左右的阿姨,

剛跳完廣場舞,準備買杯刨冰解暑,

“我們小時候就吃這種刨冰的呀,

一點都不稀奇的,一杯1塊5。”

轉頭問身邊小孫子要哪個口味,

“哪像現在的小孩子,吃的東西多,

我們那時候,一杯能喝一個下午嘞。”

一旁的小孫子,兩眼放光地看著爺叔刨冰,

可能在他眼裡,

他外婆的童年更好玩哦~

小貼士

1、攤位的具體位址是控江路435號。位於內江路、控江路十字路口的西南面,路過廣場舞大媽,就能看見。

2、營業時間是每晚6點30分至11點30分。可能會有幾分鐘的偏差,爺叔就騎著一輛車過來了,來得早的就耐心等等吧,心急也沒用。

3、高峰時段,可能需要等候10-20分鐘。到了晚上,天氣倒不是很熱了,但還是要做好防蚊蟲的準備。

撰文、編輯:雨程

攝影、GIF:錢超

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刨!冰!啊!

爺叔自1992年就在這兒賣刨冰了,

掐指一算,最早吃上的小孩現在可能都成家立業了。

刨了15年的冰,手法自然不一樣!

動作麻利,力道精准,

小申算了下,每一杯冰大約要銼上10-12次,

多一下,或者少一下,咪道就不對了。

熱門時段,這麼一塊25cm*50cm的大冰塊▼

15分鐘就被刨得見底了。

除了古法刨冰外,

底下的配料也很是用心,

都是爺叔和老婆親自採購和製作的。

底料有赤豆、綠豆,和近10種水果選擇,

買赤豆、綠豆刨冰的人自然最多。

製作一杯古法刨冰需要幾個步驟呢?

讓爺叔來親身示範一下▼

第一步:放底料

爺叔用料很猛,底料占3/4個杯子!

第二步:刨冰

現身演繹:快到模糊!

第三步:蓋“帽子”

最後一步看著簡單,也需要手法。

將刨好的冰霜“刷”地一下蓋在杯子上,

不偏不倚,正正好好。

一杯刨冰就大功告成啦!

依稀記得小時候在弄堂裡買刨冰,

忍不住和鄰居小孩暗暗較量:

誰的冰蓋子更高點兒!

小申注意到,食客大多是老客人,

熟門熟路的,一邊付錢一邊取勺子和吸管,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當然,慕名而來的人也不少!

有在五角場上班,下班後騎著摩托來嘗鮮的小白領,

有開著小轎車跨了好幾個區,趕來朵頤的。

買到刨冰後,忍不住在車內狼吞虎嚥起來▼

小朋友也是這兒的常客,

紛紛擠在第一排,圍觀“學藝”,

一站就是大半個小時!

被冰粒濺到臉上、身上也毫不在意,

用袖口擦一擦,眯著眼睛繼續圍觀。

小申也點了四杯刨冰,一試口味。

分別是:綠豆、赤豆、荔枝、鳳梨味的。

在爺叔的指導下,

沿著杯沿把冰一點點往裡面搓,

頂上的冰一點點往下沉,這才開吃!

先來說說冰的口感,

真心比市面上的機打刨冰要鬆散、細膩,

很快就化了,不會頑固地頂在上頭。

綠豆和赤豆的底料偏甜,

綜合了刨冰後就剛剛好了,有種吃冰棒的口感。

荔枝是現剝的,鳳梨是罐頭水果,

都加上了糖水,個人覺得沒有赤豆綠豆來的好吃。

不過一杯12元的荔枝刨冰,

會放4顆新鮮手剝的荔枝,還是很划算的。

在爺叔刨冰的當口,小申繞道了攤位的後頭,

才發現麻雀雖小,五臟具全▼

左手邊是放底料的,杯子藏著車艙內,

背後的風扇是為了防暑降溫,今年剛加的。

為了方便食客,

爺叔更是趕時髦地貼上了移動支付的二維碼。

你別看爺叔長著張嚴肅的臉,

其實老溫柔,老貼心的。

(非常)偶爾遇到要“續冰”的客人…也大多配合。

和善、寡言、心細、麻利,莫名地讓人想起深夜食堂。

離開前,遇上幾位60歲左右的阿姨,

剛跳完廣場舞,準備買杯刨冰解暑,

“我們小時候就吃這種刨冰的呀,

一點都不稀奇的,一杯1塊5。”

轉頭問身邊小孫子要哪個口味,

“哪像現在的小孩子,吃的東西多,

我們那時候,一杯能喝一個下午嘞。”

一旁的小孫子,兩眼放光地看著爺叔刨冰,

可能在他眼裡,

他外婆的童年更好玩哦~

小貼士

1、攤位的具體位址是控江路435號。位於內江路、控江路十字路口的西南面,路過廣場舞大媽,就能看見。

2、營業時間是每晚6點30分至11點30分。可能會有幾分鐘的偏差,爺叔就騎著一輛車過來了,來得早的就耐心等等吧,心急也沒用。

3、高峰時段,可能需要等候10-20分鐘。到了晚上,天氣倒不是很熱了,但還是要做好防蚊蟲的準備。

撰文、編輯:雨程

攝影、GIF:錢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