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來幫你探個路》---法國自駕遊過程記實(四)

作者:冠軍9689

第六節 巴黎三(Day7)

今天我們要去的凡爾賽宮在郊區的78省, 上一節也提到蒙馬特高地在18區、埃菲爾在8區, 這是什麼意思呢?為方便讀者理解, 我們以北京對比一下巴黎的分區:(1)狹義的巴黎市以環城公路為界, 面積為105平方公里, 大小介於北京二環和三環之間, 類似老北京的城區範圍。 小巴黎又分為20個區, 對應故宮的盧浮宮附近定為1區, 以蝸牛狀向周圍旋轉分區, 主要的旅遊景點集中在此。 (2)被稱作“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範圍如同整個北京直轄市, 是由77、78、91、92、93、94、95及75省小巴黎組成(法國有95個省, 其中小巴黎算一個省, 75省),

其中92、93、94省(類似通州、昌平區縣)屬巴黎近郊, 包著小巴黎, 稱為大巴黎, 大多在2— 4圈的範圍。 77、78、91、95屬遠郊, 包著92、93、94省(類似延慶、密雲縣), 基本在5圈以外。 (3)遠郊景點中凡爾賽在78省, 4圈;迪士尼在77省, 5圈;楓丹白露也在77省, 但已出劃圈範圍;戴高樂機場在93和95省交界, 5圈;奧利機場在94和77省交界, 4圈。

小貼士:教大家一個技巧。 要看法國的地方是第幾省第幾區, 除了查地圖外, 還可以看郵遞區號, 前兩位代表省份, 後兩位代表分區, 地名如:SPORT HOTEL 258, AvenueDaumesnil Paris, France 75012, 就在小巴黎範圍內的12區, 語音不通的時候問路, 告訴人家這個編碼比什麼都好使。

我們首先看到一段鋪在地面的鐵軌, 順著軌道發現了一個小的火車站, 但站牌上並沒有Versailles, 月臺上好不容易才稀稀拉拉地下來幾位旅客。 我們像碰到救星似的迎了上去,

求助的法國老太太很熱情, 也明白我們要去的地方(指點地圖和看手機翻譯比說語言更實用), 可是她不會講英語, 我們從手勢猜出是一直向前, 然後拐彎下去, 再繞一下等火車, 明白了就“merci”一下加上揮手告別, 這個大家都懂的。

手機Google地圖也提示這個方向, 站牌顯示這個T線的火車下一站就到底, 我們開始大步流星地順著鐵軌向上爬坡。 沒想到這郊外的一站距離很遠, 我們一直走到火車軌道都藏到了草坪裡, 馬路兩側再也沒有汽車, 還是沒有看到月臺, 有心回去坐車又不甘心這白走的一段路程。 好在這一段景色不錯, 馬路中間的草坪開滿了小花, 誰也不會發覺中間還藏了兩條鐵軌;道路兩側的樹木從未被修建過,

一直原生態的枝枝丫丫亂長, 能讓你一路不停地聽到鳥叫, 就是找不到鳥窩和小鳥;遠處的原野不是我們常見的阡陌相隔, 而是一整片一整片的綠色迫面而來, 壓得你都沒精力去考慮地裡種的到底是何種植物。

我們爬上一個大坡, 再過一個立交橋, 看到橫貫在腳下的鐵路, 終於找到了RER C線。 我們每個人進站、找方向、上車的流程都很熟悉, 火車上人很少, 還分成上下兩層, 一節車廂就我們團隊5個人, 感覺是坐上了凡爾賽專列。 鐵路兩邊的居民樓比較分散, 不再是黑頂小窗加雕塑的歐陸皇家風格, 而是充滿了白牆小樓加鮮花的蒙馬特平民氣息, 還有一些臨時搭建的棚子擺放雜物。 教科書上說過建築首先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

想到了國內某些地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簡單化成了下達指標, 強迫村民搬進政府統一開發的別墅, 對比一下發達國家的法國農村, 值得深思和借鑒呀!

Versailles的月臺很小, 類似國內鄉鎮的三等小站, 就一個進出口, 沒看到檢票人員, 兩個售票員守在小視窗內正熱烈地聊天。 按照導航指引, 我們很快就走過一個拐角, 上了一條林蔭大道, 大道的兩側人行道鋪滿了小石子, 道路的盡頭就是凡爾賽宮了。 由於拐角處的飯店很漂亮, 媽媽們帶孩子拍照片, 我先去檢票口準備排隊, 等我走進皇宮的金色大門, 發現廣場上已經排了幾百號人, 隊伍轉了四五個彎, 門口還有一批批遊客在導遊的吆喝下正在陸續趕來。

等待進門的人群越排越長, 好在這個廣場面積很大, 加上工作人員的不停引導, 排隊的秩序還算可以, 等大部隊趕到廣場並找到排隊的我, 身後的隊伍又轉了兩個彎。 攻略裡說18以下的兒童凡爾賽免費, 但需要去售票處憑護照領門票, 我們又兵分兩路, 一路繼續排隊, 一路帶著孩子們去取票並找廁所。 凡爾賽的售票處在廣場南側的建築裡, 服務視窗較多, 內部佈置很典雅, 還有景點的中文簡介, 我們很方便地完成了要辦的事。

隊伍的放行的速度也很快, 我們一共等了1個小時左右, 順利地通過了安檢, 到達王宮入口。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種選擇:一是穿過宮殿直接到後花園參觀;二是再排一個長長的隊伍進入殿堂;三是在長隊的邊上另有一個通道直接進入, 我們選擇了三,也就失去租借語音講解器的機會。進入宮殿後首先見到的是幾個半封閉的展廳,牆上有些壁畫,中間是一個透明的玻璃櫃,內置凡爾賽相關的文物或模型。展廳的面積很小,就像是售樓處的樣板間,感覺是在原來的走廊上臨時搭建而來,參觀的人很多,擠滿人了小小的樣板間,想停下來或轉個身都很艱難。好不容易挨過這一段路程,擠到一個樓梯下,團隊成員終於可以聚到一起形成決議,在這全是法文的景點裡沒有漢語講解是不行的,我要重新回去申請導覽器,其它人員留著這裡等我。

我想回去沒那麼容易,參觀路線是單行道,只能在人流的裹挾中繼續向前,我多次想從側面的空曠的通道直接回流,都被敏銳的保安給攔了回去,沒辦法,就先跟著大部隊,對後面行程做個快速預覽吧。等我滿頭大汗地拿著講解器回頭找到他們,估計又過了一個小時,孩子他媽還在埋怨,“叫你排隊你不排,讓我們等了半天”。

上樓之後,通道寬敞了許多,人群從一個個大廳(海格立斯廳、豐收廳、維納斯廳等)依次走過,參觀者依然很多,但可以偶爾停下來觀賞壁畫或拍個照片。阿波羅廳和鏡廳面積較大,稍顯宏偉,但頂上的壁畫有點褪色,一些建築裝飾品的表面已經發灰發黑,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富麗堂皇,再加上擁擠的人群、嘈雜的聲音,我對凡爾賽的神秘和好感就這樣一點點消失。

凡爾賽宮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路易十三首先在凡爾賽樹林中建造了狩獵宮,後來被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華的王宮。路易十六當權時,凡爾賽宮的奢侈豪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引起民怨激憤,終於爆發了轟轟歷歷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的凡爾賽幾乎被荒廢。19世紀下半葉,凡爾賽宮又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魯士軍隊佔領凡爾賽,第二年德皇在此舉行加冕典禮,法國的梯也爾政府同年也在這裡策劃了鎮壓巴黎公社的血腥計畫。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後,英美在此簽訂了《巴黎和約》,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在這裡宣告了法蘭西共和國的成立,1919年,法、英國等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我對凡爾賽的景仰已久,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就是由於凡爾賽和約中沒有給予我們的戰勝國相應的待遇,當時的北京學生組織了遊行示威,要求北洋政府拒絕簽字,進而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引發了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各種思潮和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才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礎。關於凡爾賽的典故有很多,三級會議、網球場宣誓、家庭婦女“要麵包”運動,也產生了“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沒有麵包就吃蛋糕”等警句流傳至今…...你想想看,薄薄的一紙和約就能影響到萬里之外的中華大地,在那風雲叱吒的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心在法國,法國的中心在凡爾賽,對法國、對附近的英國、義大利、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而言,這裡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多少王公貴族的神經;這裡的一言一行關係到多少城邦屬地的分合;這裡一顰一笑決定過多少弄臣良將的命運;這裡的一草一木影響了多少皇宮府邸(俄國的夏宮、奧地利的美泉宮、德國的無憂宮)的風格。

個人認為凡爾賽僅展示這些宮廷用品(絕大部分珍品已經移至盧浮宮,可能部分還是替代品或防製品)太膚淺了,她更有資格、更有條件成為一個孩子們觸摸歷史的教室、政要們尋根問道的祭壇、詩人們憑弔懷古的神廟。如果我是凡爾賽的主管,在未開放的區域多介紹些發生在這裡的歷史事件,突出這些事件對法國、對全世界的意義,並結合各個國家和民族加以詮釋,也不會荒廢了這廣袤的殿堂空間,也對得起這深厚的文化底蘊!凡爾賽宮缺少了這些人文典故,就失去了精神和靈魂,從一個普通遊客的角度來說,只看到幾件破傢俱,進來後還要人擠人,就淪為了國內的某些“著名”景點,不去也後悔,去了更後悔。

凡爾賽的後花園很大,從展示廳的視窗就能看到綠綠的草坪和盛開的玫瑰。房間內參觀的遊客實在太多,趕緊結束好去外邊透口氣,成了支撐我們走到底的唯一信念。這個花園果然沒讓我們失望,園內樹木花草的栽植別具匠心,景色優美恬靜,令人心曠神怡。站在正宮前極目遠眺,玉帶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兩側大樹參天,鬱鬱蔥蔥,綠陰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處是兩池碧波,沿池的銅雕丰姿多態,美不勝收(本段一百多字摘自百度百科)。

我們沿臺階一路向下走去,假山(也可能是真山)下的長號很長很有趣,樹蔭下的塑像看不懂,經典的太陽神拉車也有點褪色,花園裡還有大特裡亞農宮和小特裡亞農宮,考慮了一下沒有去參觀。讓我們提起興趣的是宮殿平臺上的兩塊鏡子,外觀都呈長方形,約有十米長、兩米高,奇怪的是一面的鏡像的倒立的,上邊是地,下邊是天,另一面鏡子的人像是扭曲的,隨著距離和角度的不同,鏡子的人像要麼頭大腿短,要麼頭小肚子大,這算是行為藝術還是兒童樂園?

小貼士:凡爾賽宮的寶貝都被搬到了盧浮宮,只留下了一具空殼,展廳的設計不合理,漢語講解詞不全面,遊客還超級多,廁所又少,建議大家不要前往。如果一定要去,建議下午3點左右到達,可能不需要排隊,6點左右可以慢慢欣賞完宮內陳列,如果再去後花園逛一下,全部結束大概到7、8點鐘,天上的太陽還是老高,正好趕火車回巴黎。

我查了一下線路,正常情況下RERC是經過我們住所附近的。我們想試試看地鐵是不是已經修通,就沒有在剛才上車的Pont du Garigliano站下,繼續坐到了下一站Javel。果然車一靠站,廣播裡播放了一通法語通知,就有工作人員上車,告訴我們列車很快要掉頭返回了,催大家趕緊下車。同車廂的法國本地人開始也不太明白原因,驚愕地詢問,得知情況後聳聳肩,習以為常地下車了。看來這法國的市政部門缺乏問責機制,公司職員的工作隨意性太大,這修路怎麼能搞了好幾天還不好,在我們的城市裡地鐵停運或改線算是一級重大事故呀!

好在Javel和M10的Javel andre citroen站很近,我們轉車很方便。現場查了一下,10號線還能再轉到我們來的8號線上,可以在協和廣場站(Concorde)下,我們還有時間參觀一下橘園藝術館,順便把昨天香榭麗舍大街沒走到的地方補全。

協和廣場位於凱旋門和盧浮宮中間,香榭麗舍大街的中點。廣場上的塑像和噴泉同樣精美,廣場旁的波旁宮(le Palais Bourbon)和瑪德蘭大教堂(laMadeleine)同樣的壯觀,但我早已熟視無睹,和大家分享兩則故事,和這個廣場有關,更和我們的人性相關,讓人唏噓,值得深思。

第一個故事是法王路易十六當政時,覺得要“以人道主義精神,迅速、無痛地處決死囚”,於是親自設計了一種新式高效的斷頭臺。法國大革命之後,雅各賓派政府實際首腦羅伯斯庇爾強烈主張以恐怖來反恐怖,就在協和廣場處決了國王、王后等皇室成員及保皇派後,順便將持不同政見的親密戰友兼政府領導丹東等人也一併送上了斷頭臺,一年之後,始作蛹者羅伯斯庇爾也被人推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臺。

歷史有驚人的巧合,那些創造歷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們後來人卻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Louis XVI),丹東(Danton),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這三個曾把握法國命運的人,死于同一個劊子手手下,死於同一座廣場之上。是否冥冥之中真有因果報應?如同路易十六設計斷頭臺時一樣,羅伯斯庇爾在宣佈路易十六死刑時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也會背負同樣的命運。這就是歷史,無法預知,無法左右,無法改寫……

第二個故事是廣場中央矗立的埃及方尖碑,它是由當時法屬殖民地的埃及總督贈送給國王查理五世的。方尖碑是由一塊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崗岩雕琢而成,碑身縱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記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故事,讚頌了埃及法老的豐功偉績。為了平安完整地運輸這塊23米高、230噸重的石頭,可謂是大費周折,從埃及盧克索到法國巴黎,經騾馬、公路、海船、軌道等,一路歷經了千難萬險、千波萬折,難度絕不亞於唐僧西天取經。

這個故事聽上去很平淡,可是你知道誰對這些象形文字最有研究,誰是古埃及研究的權威?埃及人?中東人?非洲人?全部不正確,世界四大文明之首的古埃及,在經歷了無止境的戰亂之後,今天生活在金字塔旁的已是另一個民族---阿拉伯人,古埃及人的後裔無從尋覓、古埃及的文字已經失傳、古埃及的文明已經失落。直到一千五百年以後,一位法國的天才語言學家,被喻為現代埃及學之父的商博良,向“法國碑文純文學學院”提交論文,宣佈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璀璨的古埃及文明才重新撩開神秘的面紗。

以前在網上看到有Japanese聲稱“崖山之後無中華”、日本對敦煌壁畫研究最有發言權、東瀛對漢學和儒家思想有深刻理解等等,我都不屑一顧,“蕞爾小國、也敢爭鋒?”。後來我去了奈良的唐招提寺,主殿金堂的36根大柱,現存的有奈良時代的26根、明治時代的9根。僧人指給我們看,大柱在靠近四角屋簷處較別處挨得更密些:“這是當時造寺時採用的唐朝新技術呢,歷次維修我們一絲一毫都不敢改動!”想到國內粗製濫造的的偽寺廟,我有點臉紅,幸有當年鑒真大師的離經叛道之舉,才將唐朝的工藝保留至今!牆裡開花牆外香,一個文明是否一定要讓外族研究才能更好地保存和發揚?

故事講完,我們也到了橘園,藝術館收藏的是近現代藝術家畫作,彙聚了19、20世紀最前沿的風格和流派。整個一樓前後兩個橢圓形展廳,只掛了8幅巨型油畫,這就是莫内(Claude Monet)的巔峰之作《睡蓮》(Les Nympheas),在展廳中間的凳子上坐定,靜靜地觀察感受,細細地體會莫内花園在春日的黃昏、夏日的雨後、深秋的薄霧之間的微妙變化,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下層的展廳面積也不大,但也是名家雲集:畢卡索、塞尚、雷諾瓦、馬蒂斯、盧梭、德蘭、高更等,從這些擁擠的畫作任意取出一幅,單獨建個展覽館都名至實歸。補充一下,橘園美術館門票9歐(博物館通票免費)、中文解說器5歐,花上一到兩個小時,通過作品和大師們跨時空地溝通一下,還是物有所值的。

欣賞完睡蓮,我們從杜樂麗花園向盧浮宮走去。這個長方形花園大約有50米寬,400米長,相當於20多個足球場。園內碧草如毯、綠樹成蔭,水塘和噴泉周圍蜿蜒著曲折的小徑,樹林間和大道旁隨處可見精美的雕像,只是帶來地名的杜樂麗皇宮早已不見蹤跡。這個花園美中不足的就是都是地面,路面之外的絕大部分空地僅鋪了一層小石子或乾脆裸露著,免不了晴天一腳土、雨天一腳泥,讓你一天下來黑鞋子變白、白鞋子變灰。

前方的樹林中搭建了一個露天舞臺,臺上有的東方面孔的演員正在表演,台下有一排排的白色座椅,一部分被圍在舞臺前的紅線內,一部分散落線上外。我們估計線內座位要收費,就在外面的樹蔭下找個位置坐下。舞臺上三男三女正在演唱,咿咿呀呀地類似昆曲,但用的不是中文,有點像韓語,又有點像日語,下面的觀眾有黃頭髮的歐洲人、也有黑頭發的亞洲人,他們擊掌相和、如癡如醉,我想起小趙曾說過這巴黎的第一、第二區是韓日區,韓國和日本人在此根深蒂固,果然不假。

小貼士:從盧浮宮到凱旋門的香榭麗舍大街全長約2公里,建議同學們花上半天的時間走一遍,如果體力實在不夠,一定要從盧浮宮走到協和廣場,東段的杜樂麗花園部分只有700米,這是巴黎的核心中軸,可以看到最巴黎的建築、品到最巴黎的滋味、體會到最巴黎的生活。

繼續向前,就可以看到兒童樂園的摩天輪和小凱旋門,在我們的右側有個大池塘,塘邊的天鵝、海鷗、鴨子、鴿子和麻雀正混在一起,共同分享遊客投喂的食物,好一幅花園裡跨種群和諧共處的畫面!再看看廣場上休閒的人群,有舉家野餐的巴黎市民、有聊天曬太陽的北歐人、有包著頭巾拉孩子的阿拉伯女人、有四處閒逛不安好心的黑人、還有不停觀光拍照的我們,這不也是一幅巴黎多種族包容並蓄的街景油畫嗎!

晚餐同樣是到昨天溫州人的小店,五個人各點了一種麵條,終於在兩天之內吃遍了店裡的所有麵條種類,同時也向店裡的老闆和夥計們告個別。孩子們擔心地問我,明天的晚餐在哪裡,哈哈,You ask me,meask who(你問我,我問誰)?

我們選擇了三,也就失去租借語音講解器的機會。進入宮殿後首先見到的是幾個半封閉的展廳,牆上有些壁畫,中間是一個透明的玻璃櫃,內置凡爾賽相關的文物或模型。展廳的面積很小,就像是售樓處的樣板間,感覺是在原來的走廊上臨時搭建而來,參觀的人很多,擠滿人了小小的樣板間,想停下來或轉個身都很艱難。好不容易挨過這一段路程,擠到一個樓梯下,團隊成員終於可以聚到一起形成決議,在這全是法文的景點裡沒有漢語講解是不行的,我要重新回去申請導覽器,其它人員留著這裡等我。

我想回去沒那麼容易,參觀路線是單行道,只能在人流的裹挾中繼續向前,我多次想從側面的空曠的通道直接回流,都被敏銳的保安給攔了回去,沒辦法,就先跟著大部隊,對後面行程做個快速預覽吧。等我滿頭大汗地拿著講解器回頭找到他們,估計又過了一個小時,孩子他媽還在埋怨,“叫你排隊你不排,讓我們等了半天”。

上樓之後,通道寬敞了許多,人群從一個個大廳(海格立斯廳、豐收廳、維納斯廳等)依次走過,參觀者依然很多,但可以偶爾停下來觀賞壁畫或拍個照片。阿波羅廳和鏡廳面積較大,稍顯宏偉,但頂上的壁畫有點褪色,一些建築裝飾品的表面已經發灰發黑,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富麗堂皇,再加上擁擠的人群、嘈雜的聲音,我對凡爾賽的神秘和好感就這樣一點點消失。

凡爾賽宮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路易十三首先在凡爾賽樹林中建造了狩獵宮,後來被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華的王宮。路易十六當權時,凡爾賽宮的奢侈豪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引起民怨激憤,終於爆發了轟轟歷歷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的凡爾賽幾乎被荒廢。19世紀下半葉,凡爾賽宮又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魯士軍隊佔領凡爾賽,第二年德皇在此舉行加冕典禮,法國的梯也爾政府同年也在這裡策劃了鎮壓巴黎公社的血腥計畫。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後,英美在此簽訂了《巴黎和約》,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在這裡宣告了法蘭西共和國的成立,1919年,法、英國等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我對凡爾賽的景仰已久,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就是由於凡爾賽和約中沒有給予我們的戰勝國相應的待遇,當時的北京學生組織了遊行示威,要求北洋政府拒絕簽字,進而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引發了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各種思潮和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才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礎。關於凡爾賽的典故有很多,三級會議、網球場宣誓、家庭婦女“要麵包”運動,也產生了“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沒有麵包就吃蛋糕”等警句流傳至今…...你想想看,薄薄的一紙和約就能影響到萬里之外的中華大地,在那風雲叱吒的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心在法國,法國的中心在凡爾賽,對法國、對附近的英國、義大利、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而言,這裡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多少王公貴族的神經;這裡的一言一行關係到多少城邦屬地的分合;這裡一顰一笑決定過多少弄臣良將的命運;這裡的一草一木影響了多少皇宮府邸(俄國的夏宮、奧地利的美泉宮、德國的無憂宮)的風格。

個人認為凡爾賽僅展示這些宮廷用品(絕大部分珍品已經移至盧浮宮,可能部分還是替代品或防製品)太膚淺了,她更有資格、更有條件成為一個孩子們觸摸歷史的教室、政要們尋根問道的祭壇、詩人們憑弔懷古的神廟。如果我是凡爾賽的主管,在未開放的區域多介紹些發生在這裡的歷史事件,突出這些事件對法國、對全世界的意義,並結合各個國家和民族加以詮釋,也不會荒廢了這廣袤的殿堂空間,也對得起這深厚的文化底蘊!凡爾賽宮缺少了這些人文典故,就失去了精神和靈魂,從一個普通遊客的角度來說,只看到幾件破傢俱,進來後還要人擠人,就淪為了國內的某些“著名”景點,不去也後悔,去了更後悔。

凡爾賽的後花園很大,從展示廳的視窗就能看到綠綠的草坪和盛開的玫瑰。房間內參觀的遊客實在太多,趕緊結束好去外邊透口氣,成了支撐我們走到底的唯一信念。這個花園果然沒讓我們失望,園內樹木花草的栽植別具匠心,景色優美恬靜,令人心曠神怡。站在正宮前極目遠眺,玉帶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兩側大樹參天,鬱鬱蔥蔥,綠陰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處是兩池碧波,沿池的銅雕丰姿多態,美不勝收(本段一百多字摘自百度百科)。

我們沿臺階一路向下走去,假山(也可能是真山)下的長號很長很有趣,樹蔭下的塑像看不懂,經典的太陽神拉車也有點褪色,花園裡還有大特裡亞農宮和小特裡亞農宮,考慮了一下沒有去參觀。讓我們提起興趣的是宮殿平臺上的兩塊鏡子,外觀都呈長方形,約有十米長、兩米高,奇怪的是一面的鏡像的倒立的,上邊是地,下邊是天,另一面鏡子的人像是扭曲的,隨著距離和角度的不同,鏡子的人像要麼頭大腿短,要麼頭小肚子大,這算是行為藝術還是兒童樂園?

小貼士:凡爾賽宮的寶貝都被搬到了盧浮宮,只留下了一具空殼,展廳的設計不合理,漢語講解詞不全面,遊客還超級多,廁所又少,建議大家不要前往。如果一定要去,建議下午3點左右到達,可能不需要排隊,6點左右可以慢慢欣賞完宮內陳列,如果再去後花園逛一下,全部結束大概到7、8點鐘,天上的太陽還是老高,正好趕火車回巴黎。

我查了一下線路,正常情況下RERC是經過我們住所附近的。我們想試試看地鐵是不是已經修通,就沒有在剛才上車的Pont du Garigliano站下,繼續坐到了下一站Javel。果然車一靠站,廣播裡播放了一通法語通知,就有工作人員上車,告訴我們列車很快要掉頭返回了,催大家趕緊下車。同車廂的法國本地人開始也不太明白原因,驚愕地詢問,得知情況後聳聳肩,習以為常地下車了。看來這法國的市政部門缺乏問責機制,公司職員的工作隨意性太大,這修路怎麼能搞了好幾天還不好,在我們的城市裡地鐵停運或改線算是一級重大事故呀!

好在Javel和M10的Javel andre citroen站很近,我們轉車很方便。現場查了一下,10號線還能再轉到我們來的8號線上,可以在協和廣場站(Concorde)下,我們還有時間參觀一下橘園藝術館,順便把昨天香榭麗舍大街沒走到的地方補全。

協和廣場位於凱旋門和盧浮宮中間,香榭麗舍大街的中點。廣場上的塑像和噴泉同樣精美,廣場旁的波旁宮(le Palais Bourbon)和瑪德蘭大教堂(laMadeleine)同樣的壯觀,但我早已熟視無睹,和大家分享兩則故事,和這個廣場有關,更和我們的人性相關,讓人唏噓,值得深思。

第一個故事是法王路易十六當政時,覺得要“以人道主義精神,迅速、無痛地處決死囚”,於是親自設計了一種新式高效的斷頭臺。法國大革命之後,雅各賓派政府實際首腦羅伯斯庇爾強烈主張以恐怖來反恐怖,就在協和廣場處決了國王、王后等皇室成員及保皇派後,順便將持不同政見的親密戰友兼政府領導丹東等人也一併送上了斷頭臺,一年之後,始作蛹者羅伯斯庇爾也被人推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臺。

歷史有驚人的巧合,那些創造歷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們後來人卻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Louis XVI),丹東(Danton),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這三個曾把握法國命運的人,死于同一個劊子手手下,死於同一座廣場之上。是否冥冥之中真有因果報應?如同路易十六設計斷頭臺時一樣,羅伯斯庇爾在宣佈路易十六死刑時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也會背負同樣的命運。這就是歷史,無法預知,無法左右,無法改寫……

第二個故事是廣場中央矗立的埃及方尖碑,它是由當時法屬殖民地的埃及總督贈送給國王查理五世的。方尖碑是由一塊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崗岩雕琢而成,碑身縱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記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故事,讚頌了埃及法老的豐功偉績。為了平安完整地運輸這塊23米高、230噸重的石頭,可謂是大費周折,從埃及盧克索到法國巴黎,經騾馬、公路、海船、軌道等,一路歷經了千難萬險、千波萬折,難度絕不亞於唐僧西天取經。

這個故事聽上去很平淡,可是你知道誰對這些象形文字最有研究,誰是古埃及研究的權威?埃及人?中東人?非洲人?全部不正確,世界四大文明之首的古埃及,在經歷了無止境的戰亂之後,今天生活在金字塔旁的已是另一個民族---阿拉伯人,古埃及人的後裔無從尋覓、古埃及的文字已經失傳、古埃及的文明已經失落。直到一千五百年以後,一位法國的天才語言學家,被喻為現代埃及學之父的商博良,向“法國碑文純文學學院”提交論文,宣佈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璀璨的古埃及文明才重新撩開神秘的面紗。

以前在網上看到有Japanese聲稱“崖山之後無中華”、日本對敦煌壁畫研究最有發言權、東瀛對漢學和儒家思想有深刻理解等等,我都不屑一顧,“蕞爾小國、也敢爭鋒?”。後來我去了奈良的唐招提寺,主殿金堂的36根大柱,現存的有奈良時代的26根、明治時代的9根。僧人指給我們看,大柱在靠近四角屋簷處較別處挨得更密些:“這是當時造寺時採用的唐朝新技術呢,歷次維修我們一絲一毫都不敢改動!”想到國內粗製濫造的的偽寺廟,我有點臉紅,幸有當年鑒真大師的離經叛道之舉,才將唐朝的工藝保留至今!牆裡開花牆外香,一個文明是否一定要讓外族研究才能更好地保存和發揚?

故事講完,我們也到了橘園,藝術館收藏的是近現代藝術家畫作,彙聚了19、20世紀最前沿的風格和流派。整個一樓前後兩個橢圓形展廳,只掛了8幅巨型油畫,這就是莫内(Claude Monet)的巔峰之作《睡蓮》(Les Nympheas),在展廳中間的凳子上坐定,靜靜地觀察感受,細細地體會莫内花園在春日的黃昏、夏日的雨後、深秋的薄霧之間的微妙變化,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下層的展廳面積也不大,但也是名家雲集:畢卡索、塞尚、雷諾瓦、馬蒂斯、盧梭、德蘭、高更等,從這些擁擠的畫作任意取出一幅,單獨建個展覽館都名至實歸。補充一下,橘園美術館門票9歐(博物館通票免費)、中文解說器5歐,花上一到兩個小時,通過作品和大師們跨時空地溝通一下,還是物有所值的。

欣賞完睡蓮,我們從杜樂麗花園向盧浮宮走去。這個長方形花園大約有50米寬,400米長,相當於20多個足球場。園內碧草如毯、綠樹成蔭,水塘和噴泉周圍蜿蜒著曲折的小徑,樹林間和大道旁隨處可見精美的雕像,只是帶來地名的杜樂麗皇宮早已不見蹤跡。這個花園美中不足的就是都是地面,路面之外的絕大部分空地僅鋪了一層小石子或乾脆裸露著,免不了晴天一腳土、雨天一腳泥,讓你一天下來黑鞋子變白、白鞋子變灰。

前方的樹林中搭建了一個露天舞臺,臺上有的東方面孔的演員正在表演,台下有一排排的白色座椅,一部分被圍在舞臺前的紅線內,一部分散落線上外。我們估計線內座位要收費,就在外面的樹蔭下找個位置坐下。舞臺上三男三女正在演唱,咿咿呀呀地類似昆曲,但用的不是中文,有點像韓語,又有點像日語,下面的觀眾有黃頭髮的歐洲人、也有黑頭發的亞洲人,他們擊掌相和、如癡如醉,我想起小趙曾說過這巴黎的第一、第二區是韓日區,韓國和日本人在此根深蒂固,果然不假。

小貼士:從盧浮宮到凱旋門的香榭麗舍大街全長約2公里,建議同學們花上半天的時間走一遍,如果體力實在不夠,一定要從盧浮宮走到協和廣場,東段的杜樂麗花園部分只有700米,這是巴黎的核心中軸,可以看到最巴黎的建築、品到最巴黎的滋味、體會到最巴黎的生活。

繼續向前,就可以看到兒童樂園的摩天輪和小凱旋門,在我們的右側有個大池塘,塘邊的天鵝、海鷗、鴨子、鴿子和麻雀正混在一起,共同分享遊客投喂的食物,好一幅花園裡跨種群和諧共處的畫面!再看看廣場上休閒的人群,有舉家野餐的巴黎市民、有聊天曬太陽的北歐人、有包著頭巾拉孩子的阿拉伯女人、有四處閒逛不安好心的黑人、還有不停觀光拍照的我們,這不也是一幅巴黎多種族包容並蓄的街景油畫嗎!

晚餐同樣是到昨天溫州人的小店,五個人各點了一種麵條,終於在兩天之內吃遍了店裡的所有麵條種類,同時也向店裡的老闆和夥計們告個別。孩子們擔心地問我,明天的晚餐在哪裡,哈哈,You ask me,meask who(你問我,我問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