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辣椒細菌性瘡痂病識別診斷與防治大全

發病症狀

辣椒細菌性瘡痂病發生在幼苗、葉片、葉柄、莖、果實和果柄等部位, 尤其在葉片上發生普遍。 幼苗發病, 子葉上生銀白色小斑點, 呈水漬狀, 後變為暗色凹陷病斑。 幼苗受侵染常引起落葉, 植株死亡。

成株期葉片發病, 初期呈水漬狀黃綠色的小斑點, 後擴大變成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且稍隆起、中部顏色較淡稍凹陷、表皮粗糙的瘡痂狀病斑。 有的在葉片上表現出褐色不規則形病斑, 病斑邊緣隆起, 連在一起, 病斑周圍大片呈黃褐色;有的葉片上的病斑多且小, 近圓形, 邊緣黑褐色, 中間黃褐色;有的沿著葉緣發病, 在葉片邊緣呈黃褐色和暗褐色的連片病斑, 植株受害加重。 受害重的葉片, 葉緣、葉尖常變黃乾枯, 嚴重時破裂穿孔, 甚至整片葉變黃乾枯, 最後脫落;若病斑沿葉脈發生時, 常使葉片畸形, 當病原菌侵染生長點時, 使新生葉變褐萎蔫,

乾枯死亡。

莖稈發病初生水漬狀不規則的條斑, 後木栓化隆起, 縱裂呈潰瘍狀瘡痂斑。 葉柄和果柄上的病斑, 大體與莖上病斑相似。

果實上初生黑色或褐色隆起的小點, 或為一種具有狹窄水漬狀邊緣的泡疹, 逐漸擴大, 成為隆起的圓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瘡痂斑。 病斑邊緣有裂口, 開始時並有水漬狀暈環, 潮濕時瘡痂中間有菌液溢出, 幹後成一層發亮的薄膜。

防治措施

辣椒細菌性瘡痂病傳播很快, 前期預防工作尤為重要, 在發病前和發病初期施藥, 能有效地預防和空制病害的發生和傳播。

(1)生物藥劑防治使用生物農藥, 如農用鏈黴素和中生菌素能有效地防治辣椒細菌性瘡痂病, 用72%農用鏈黴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 隔7天噴1次, 連續噴2~3次;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 隔5天噴1次, 連續噴2~3次。

(2)化學藥劑防治要使用高安全性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可以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 隔7天噴1次, 連續噴2~3次。

(3)在黃單胞菌侵染辣椒之前, 溫室中使用植物抗病誘導劑50%苯並噻二唑水分散粒劑40000倍液噴霧, 能夠使植株抗黃單胞菌的侵染。 大田中每公頃使用該藥劑有效成分17~35克進行噴霧, 能夠降低植株發病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