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2016年上海科技獎公佈 首次同年評出兩項特等獎

人民網上海3月22日電(葛俊俊) 3月22日下午,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友誼會堂舉行, 獎勵和表彰為上海科技創新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創新成果和個人。 2016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65項(人), 包含1項技術發明獎特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據悉, 2012年恢復設立特等獎的四年間, 分別有1項前沿基礎研究、1項重大發明創造和1項大科學工程的成果榮獲特等獎, 特等獎時有空缺。 2016年評選出1項技術發明特等獎和1項科技進步特等獎, 是上海在同一年度首次評選出兩項特等獎。

獎勵大會上, 師詠勇、童小華、張偉、樊春海、劉海峰、謝應波、張建華、談劍峰、李福剛、許式偉10人獲得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22項成果獲得自然科學獎,

其中一等獎8項;30項成果獲得技術發明獎, 其中特等獎1項;201項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 其中特等獎1項;俄羅斯籍專家米哈伊爾·弗拉基米諾維奇·伊萬諾夫、美國籍專家陳俊2人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

鐳射釹玻璃、北斗導航榮獲特等獎

鐳射慣性約束聚變裝置, 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兩條技術路徑之一, 具有重大的國家戰略意義。 這一裝置的核心材料——鐳射釹玻璃的連續熔煉技術, 是國際上公認難度最高的光功能玻璃製備技術之一, 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胡麗麗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鐳射釹玻璃批量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

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為我國具備獨立研發大型鐳射裝置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撐, 項目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也是繼陳賽娟院士之後又一女科學家主持的專案榮獲特等獎。

北斗衛星已上天, 應用須落地;科技要先行, 產業來支撐。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郁文賢主持的“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專案, 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效顯著, 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該專案在核心演算法、基礎產品、特色應用方面都取得突破, 建立的北斗應用系統在智慧公交、精准農業、海洋漁業等6個行業有廣泛應用。

過去三年中, 這些成果新增直接產值16.4億元, 帶動間接產值約40億元, 支撐了上海導航產業連續三年以30%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長。

衣食住行 改善市民生活

科技惠民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目標。 今年的高等級獎項中同“民生科技”相關的專案有10項, 占20.4%。

食管疾病傳統多採用外科手術治療, 創傷大、併發症多, 生活品質嚴重下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團隊的“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專案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專案組依託內鏡微創優勢, 從技術標準化、適應證擴展和併發症防治上開展系統研究, 世界首創多項內鏡新技術並推廣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 2012年, 在德國第14屆世界消化內鏡大會上展示了內鏡手術技巧,

奠定了中國在世界消化內鏡微創切除領域的領先地位。

在當前我國社會總能耗中, 建築能耗超過30%;上海建築工地、道路和堆場煙塵對PM2.5的貢獻率占到10%。 發展住宅產業化、推廣應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住宅是實現建築環保節能的有效途徑。 同濟大學薛偉辰專案組深入、系統地開展了理論與技術創新研究, 解決了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應用於高層住宅的關鍵技術難題。 該團隊的“高層住宅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工程關鍵技術及應用”專案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人年齡結構年輕化

2016年度, 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獲獎共產生獲獎人2063人, 平均年齡為41.0歲。 253名第一完成人中, 年齡在50歲以下的中青年科學家有141人,

占到了總數的55.7%。 團隊平均年齡50歲以下的項目組占到了所有項目組總數的94.9%。 另外, 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在三大獎的所有完成人中, 共有女性428人, 占比20.7%。 而兩個特等獎的第一完成人中一位是女性(胡麗麗), 47個一等獎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位女性。

技術發明一等獎專案“高強高模纖維專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樹脂、先進紡絲關鍵技術及應用”的第一完成人王新威副總工程師出生于1978年, 是高等級獎項第一完成人中年齡最小的。 科技進步一等獎專案“斡旋三焦法治療慢性腎病的臨床應用與機制研究”項目的第一完成人陳以平教授已經是79歲高齡, 是年齡最高的第一完成人之一, 並且目前仍堅持在科研和醫療的第一線。

(責編:葛俊俊、韓慶)

(責編:葛俊俊、韓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