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張垣印記」全市農業發展的強力支撐——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張 垣 印 記

編者按

2005年7月21日,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舉行成立揭牌儀式。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是張家口是唯一一所集農、林、牧、漁等多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 經過多年的發展, 市農科院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擴大, 為全市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歡迎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是張家口是唯一一所集農、林、牧、漁等多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 為了資源分享, 優勢互補, 在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持下, 市壩上農科所和壩下農科所合併成立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2005年4月19日, 市農業科學院正式合併成立, 同時掛牌“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7月21日, 舉行掛牌儀式。 2006年又掛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張家口分院”。

2008年1月, 辦公地點由張北縣城、宣化縣沙嶺子鎮遷到市高新區清水河南路惠通街, 修建了6000平方米的辦公樓和5000平方米的實驗樓, 原兩所所在地成為市農科院壩上、壩下科研基地。 同時擁有海南試驗基地6.67公頃, 科研辦公樓1500平方米。

2016年, 農科院設馬鈴薯、穀子、燕麥、黍子、作物、油料、豆類、園林花卉、蔬菜、果樹、畜牧11個專業研究所, 研究領域涉及相關作物育種、栽培、植保、加工等20多個專業;設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人事處、科研處、財審處、後勤處、壩上基地管理處、壩下基地管理處、紀檢監察室、智慧財產權與成果轉化處10個管理部門。 農科院雜交穀子和蓧麥育種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馬鈴薯、亞麻和花卉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2016年, 農科院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8個:科技部北方旱區農作物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人社部博士後工作站、農業部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農業部薯類產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張家口分中心、農業部穀子改良中心張家口雜交穀子改良分中心、農業部農作物品種審定區域試驗站、農業部蠶豆原種擴繁基地。

省級科研平臺6個:河北省院士工作站、河北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河北省雜交穀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省馬鈴薯遺傳育種及品質檢測工程實驗室、河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2016年,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完成3名博士進站;農業部三大平臺建設項目通過驗收;作為常務理事單位加盟國家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投資700萬元的中心實驗室基本建成, 新建4個專業實驗室。

市農科院成立以來, 先後主持參加國家863專案、948專案、科技部科技支撐專案、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部級研究項目30多項、省級研究專案50多項,

累計承擔各級各類項目200多項。 特別是國家級大專案實現歷史性突破, 主持的雜交穀子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有清華大學、中國農科院等20多個單位參加, 成為有史以來自主主持、多個國家級單位參加的大專案。 在科技創新中, 雜交穀子和裸燕麥育種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馬鈴薯、亞麻和仙客來花卉育種研究達國內先進水準。 馬鈴薯、燕麥、穀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0年間共取得科研成果90多項, 其中16項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獲國家、省、市科技獎勵60多項。 審(鑒)定農作物新品種40多個, 特別是8個優質“張雜穀”新品種成功應用於生產, 最高畝產810千克, 創造了世界穀子單產最高紀錄。 制定農業標準40多項, 推進了農業標準化進程。發表論文400餘篇,特別是和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對雜交穀子進行基因測序,科研成果在美國《自然》雜誌發表,引起業界矚目。亞麻、豌豆、雜交穀子、仙客來4個作物開展航空育種,跟上了國際先進育種技術步伐。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與國內外3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20多家科技企業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關係,依託優勢學科和地處京畿的區位優勢,開展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深層次合作交流,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20多個跨省級大區域科技專案合作。召開全國、全省性科技現場會14次,參加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100多人(次),全國性科技交流提升了自身科研水準和知名度。建立“院企合作、院縣合作、院鄉合作、院社合作、院校合作”等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新模式,創造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成果轉化新路子。與美國、芬蘭、印度、衣索比亞、澳大利亞等五大洲的1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前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和該組織專家4次專程到該院考察,表示要將雜交穀子作為“南南合作”核心專案在全球推廣。針對亞非發展中國家舉辦旱作農業國際培訓班6期,共培養來自3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多人(次);院內28人(次)到國外進修學習,交流經驗。

國內外生產所用穀子雜交種95%由張家口市提供;“壩蓧系列”等20多個蓧麥品種覆蓋全國80%蓧麥產區;“賽豐”牌馬鈴薯種薯2010年獲河北省名牌產品,年推廣面積66.67萬公頃,占全國種薯市場的10%。在全國14個省(區、市)累計推廣雜交穀子53.33萬公頃,平均增產30%以上。

張家口市農科院牢固樹立“科研立院、人才強院”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人才環境。2008年,全院擁有研究員24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管優秀專家3人、已聘二級崗位研究員6名。穀子研究團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首批“巨人計畫”創新創業團隊,趙治海被命名為領軍人才。48人入選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市級拔尖人才9名、優秀人才8名。擁有中共十六大黨代表,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八屆黨代表,市人大常委,市政協常委各1人;全國勞模3人、省五一勞動獎章2人,中國敬業奉獻好人、河北十大新聞人物、河北十大經濟風雲人物1人;省“三八紅旗手”(標兵)2人;“張家口市十大農業科技標兵”4人,市傑出人才、十大女傑、巾幗建功人物各1人,2016年,全院有博士6名、碩士33名。科研團隊的結構層次優化,科研團隊實力增強。“趙治海雜交穀子創新團隊”和“馬恢馬鈴薯創新團隊”分別被評為省、市高層次創新團隊。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年鑒》)

推進了農業標準化進程。發表論文400餘篇,特別是和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對雜交穀子進行基因測序,科研成果在美國《自然》雜誌發表,引起業界矚目。亞麻、豌豆、雜交穀子、仙客來4個作物開展航空育種,跟上了國際先進育種技術步伐。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與國內外3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20多家科技企業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關係,依託優勢學科和地處京畿的區位優勢,開展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深層次合作交流,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20多個跨省級大區域科技專案合作。召開全國、全省性科技現場會14次,參加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100多人(次),全國性科技交流提升了自身科研水準和知名度。建立“院企合作、院縣合作、院鄉合作、院社合作、院校合作”等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新模式,創造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成果轉化新路子。與美國、芬蘭、印度、衣索比亞、澳大利亞等五大洲的1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前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和該組織專家4次專程到該院考察,表示要將雜交穀子作為“南南合作”核心專案在全球推廣。針對亞非發展中國家舉辦旱作農業國際培訓班6期,共培養來自3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多人(次);院內28人(次)到國外進修學習,交流經驗。

國內外生產所用穀子雜交種95%由張家口市提供;“壩蓧系列”等20多個蓧麥品種覆蓋全國80%蓧麥產區;“賽豐”牌馬鈴薯種薯2010年獲河北省名牌產品,年推廣面積66.67萬公頃,占全國種薯市場的10%。在全國14個省(區、市)累計推廣雜交穀子53.33萬公頃,平均增產30%以上。

張家口市農科院牢固樹立“科研立院、人才強院”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人才環境。2008年,全院擁有研究員24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管優秀專家3人、已聘二級崗位研究員6名。穀子研究團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首批“巨人計畫”創新創業團隊,趙治海被命名為領軍人才。48人入選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市級拔尖人才9名、優秀人才8名。擁有中共十六大黨代表,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八屆黨代表,市人大常委,市政協常委各1人;全國勞模3人、省五一勞動獎章2人,中國敬業奉獻好人、河北十大新聞人物、河北十大經濟風雲人物1人;省“三八紅旗手”(標兵)2人;“張家口市十大農業科技標兵”4人,市傑出人才、十大女傑、巾幗建功人物各1人,2016年,全院有博士6名、碩士33名。科研團隊的結構層次優化,科研團隊實力增強。“趙治海雜交穀子創新團隊”和“馬恢馬鈴薯創新團隊”分別被評為省、市高層次創新團隊。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年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