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體奧動力要將中超版權變為10年80億,或是行業回歸理性的開端

導語

體奧動力推到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注水嚴重的版權市場開始逐漸回歸理性, 版權價格會與它的價值趨向一致。 對於整個體育行業來說,

這未必是壞事。 回歸理性, 才能讓體育產業健康發展。

體奧動力希望降低中超版權費一事有了最新進展。 他們提出將中超的版權費用由5年80億變更為10年80億。 根據“體育大生意”的報導, 中超公司已經拒絕了體奧動力的這一提議。

在之前的評論中, 我已經提到過體奧動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合情合理, 至於合不合法, 則需要視雙方簽訂的合同而定。 按照商業規律推算, 除非雙方簽訂的合同中存在明顯的漏洞, 中超公司幾乎不可能同意體奧動力的這一請求。

從長遠來看, 足協朝令夕改的政策, 一定會影響到中超公司的商業價值。 體奧動力與中超公司簽約之時, 中超正在邁進大躍進時期, 未來行情看漲。 計畫趕不上變化快,

政策層面的“倒行逆施”給體奧動力當頭兜來一盆冷水。

U23以及外援新政, 為體奧動力叫板中超公司提供了一個藉口。 但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版權市場的發展撞到了鋼板上。

回溯一下體奧動力接盤中超版權時的背景:騰訊體育剛剛以5年5億美元的價格拿到了NBA新媒體獨播權,

樂視體育張著血盆大口在吃進版權, 暴風體育、阿裡體育、萬達體育等體育公司一派欣欣向榮。

當時, 體奧動力對於版權市場的發展應該有清晰的預期, 看好中超版權的前景。 本身頂級版權數量就有限, 中超已經是絕無僅有的優質版權。

即便如此, 80億的價格還是讓業內人士驚得目瞪口呆。 有了這麼一個大金主之後, 中超的品牌價值也出現了溢價。 體奧動力間接“助攻”, 讓本來就陷入瘋狂的中超邁向了癲狂。

拿下中超版權之後, 事情的發展與體奧動力的預期相去不遠。 樂視體育以27億的價格吃進了兩年的中超獨播權, 雙方還出現了交叉持股, 一副你儂我儂、郎情妾意的模樣。

無論是體奧動力,

還是樂視體育, 都高估了中超版權的變現能力。 第一個賽季, 樂視體育單單在版權費用上就耗費了13.5億, 收入只有5000萬。 這還不包括運營成本, 也就難怪孫宏斌將這個生意斥責為為“神經病”。

騰訊手中拿著的NBA版權每年平均成本約為7億人民幣, 而中超每年平均成本則是16億。 在央視和各地方體育頻道仍在直播中超的情況下, 中超的新媒體價值超過了NBA兩倍多, 顯然是不合理。

這個賽季, 蘇寧體育同樣以13.5億的價格拿下了中超版權。 體奧動力應該感謝蘇寧體育。 樂視體育已經沒有能力支付中超版權, 蘇寧體育危急時刻拉了體奧動力一把。 但是, 這並不意味著蘇寧體育能夠消化下這13.5億。 樂視體育在中超版權上吃了敗仗,

並不是因為眾將無能。

對於中超而言, 獨播權不是靈丹妙藥, 廣告收入仍舊是收入主要來源, 用戶付費還只是杯水車薪。 依靠中超獨播權換來的收入無法填平版權費這個大窟窿。

體奧動力是否可以效仿新英體育, 採用分銷模式, 爭取將利益最大化呢?如果分銷的話, 體奧動力的收入未必比賣獨播權賺得更多。 今年年初, 他們嘗試過分銷模式, 無果而終。

基於對未來的樂觀判斷, 體奧動力才敢於吞下這個天價合同。 未料想, 樂視體育在B輪融資風光不到一年的情況下, 走向了衰退。 這具有示範效應, 其他體育媒體公司在版權方面開始變得謹慎。 更為重要的是, 體育產業的風頭似乎過去了, 行業重歸沉寂, 大量熱錢不再盲目衝殺進來。

從另一個角度講,體奧動力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反而成為了體育媒體公司議價的資本。可以預想,未來三年,體奧動力在中超版權銷售方面會遇到更多難題。能否維持在一年13.5億的版權收入,都讓人覺得不太樂觀。

為了自救,他們被迫出此下策,希望以中超新政為突破口,施壓中超公司。假設中超沒有新政的作祟,體奧動力未來就能將中超版權變成賺錢的生意嗎?感覺也有點癡人說夢。

對於整個行業而言,這個事件最大的啟示意義就是:版權並不是一個可以躺著數錢的生意。

但在樂視體育等媒體公司的高歌猛進中,版權方的胃口被撐大了,欲壑難平,版權成了一道難解的謎題。蘇寧體育手裡還握著西甲,以及未來英超的版權。尤其是英超7.21億美元拿下三年英超版權,這也是一個極難攻破的堡壘。

在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媒體公司們可以敲版權代理方的竹杠,使勁壓價格。這會形成一個迴圈,版權代理方再去施壓版權方,或者在未來新版權談判中狠殺價格。

體奧動力推到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注水嚴重的版權市場開始逐漸回歸理性,版權價格會與它的價值趨向一致。對於整個體育行業來說,這未必是壞事。回歸理性,才能讓體育產業健康發展。

體育產業的發展,不能靠所謂的檔,以及各種大躍進、放衛星。現在,體奧動力、樂視體育等產業公司,都在為當年的冒進還債。不樂觀地估計,CBA新版權很難賣到5年60億這個價格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體奧動力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反而成為了體育媒體公司議價的資本。可以預想,未來三年,體奧動力在中超版權銷售方面會遇到更多難題。能否維持在一年13.5億的版權收入,都讓人覺得不太樂觀。

為了自救,他們被迫出此下策,希望以中超新政為突破口,施壓中超公司。假設中超沒有新政的作祟,體奧動力未來就能將中超版權變成賺錢的生意嗎?感覺也有點癡人說夢。

對於整個行業而言,這個事件最大的啟示意義就是:版權並不是一個可以躺著數錢的生意。

但在樂視體育等媒體公司的高歌猛進中,版權方的胃口被撐大了,欲壑難平,版權成了一道難解的謎題。蘇寧體育手裡還握著西甲,以及未來英超的版權。尤其是英超7.21億美元拿下三年英超版權,這也是一個極難攻破的堡壘。

在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媒體公司們可以敲版權代理方的竹杠,使勁壓價格。這會形成一個迴圈,版權代理方再去施壓版權方,或者在未來新版權談判中狠殺價格。

體奧動力推到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注水嚴重的版權市場開始逐漸回歸理性,版權價格會與它的價值趨向一致。對於整個體育行業來說,這未必是壞事。回歸理性,才能讓體育產業健康發展。

體育產業的發展,不能靠所謂的檔,以及各種大躍進、放衛星。現在,體奧動力、樂視體育等產業公司,都在為當年的冒進還債。不樂觀地估計,CBA新版權很難賣到5年60億這個價格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