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勝跡尋蹤」大樹底下好乘涼 房山百年古槐你知道哪些?

驕陽似火的夏日裡

消夏納涼您有什麼選擇呢?

有句話說得好

“大樹底下好乘涼”

小編覺得大樹底下也方便刷屏呀

逮著個陰涼地兒咱邊納涼邊活動手指

何樂而不為呢?

這麼說來

火火火火火的日子裡

房有多樹, 如有多寶啊!

咱房山環境宜人

樹木繁盛是必須的

但有這麼幾棵——房山百年古槐

還真值得和您專門說道說道!

良鄉城門外的古槐故事

在良鄉古城南北, 有4棵古槐都在五百年以上, 其中有兩棵古槐在良鄉第二小學院內大門兩側。 這裡曾是關帝廟, 三層殿宇, 供奉過送子娘娘, 釋迦摩尼和關公。 廟宇拆毀後院落便成為從良鄉東北通往西南端的大馬路。 大車小輛, 人來人往從兩樹中間穿流, 古樹面臨衝撞的危險。

幸虧良鄉二小在此興建, 把兩棵古槐圈進校園才使古木得以安生, 此兩樹飄逸瀟灑, 如騷客臨風。 1947年夏季, 偽良鄉縣保安隊曾駐紮這裡, 在樹下吊打過八路軍地下工作者, 此樹也見證了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良鄉城的東南、紙房村東北側, 也曾有兩株古槐。 一株在北面的城腳下面, 古槐的直徑約有2米, 樹身腐朽成洞, 洞內能同時蹲下四、五個兒童。 1938年臘月, 幾個孩子拿著蠟燭到樹洞裡放炮杖。 引著了樹心, 濃煙大火從樹尖上往出竄。 在城牆站崗的日本鬼子, 以為有人來燒城, 一個勁地放槍鳴警,

煙霧在城角上空繚繞, 後來得知是小孩子燃著了古樹。 紙坊的百姓發現古槐著火了, 連忙到護城河裡提水往樹洞灌, 才得以撲滅, 次年初春古槐照樣發芽。

此樹有兩大枝:一枝伸向東北細而長的枝杈直伸天穹, 另一枝伸向西南, 直徑米餘, 傾向護城河上,每逢盛夏村裡的孩子們到河裡洗澡,經常爬上此幹枝跳水玩,洗累了就躺在老樹根上休息,此槐的老根,盤根錯節,疙疙瘩瘩,象無數個駝峰齊立,似蛟龍潛海、蒼鷹入雲、氣宇軒昂盤踞四周。可惜,這個活文物,已於20年前修公路時被毀。

距離此樹60余米之外南邊還有一顆與該樹同齡的古槐,他的身軀已分成了兩瓣,差開南北。分列的幹上各有一枝,風姿獨特。此樹長在一家姓徐的院子裡,這家73歲的主人說,他幼年時父親要砍掉此樹,被奶奶拒絕了,如今兒媳又要砍掉它,被兒子拒絕了……這才保留了它雍容、蒼勁的風姿。可見它曾身經多次劫難都已倖免,終於在10多年前因擴路被毀。

知情人說,此兩樹的原址是一座喇嘛廟,有三進院,四周全是平房,南來北往窮困潦倒的人常到此借宿,化齋充饑。這裡的喇嘛是從口外一寺廟來的。在口外的寺廟裡也有兩棵與這兒相同的古槐。寺廟前面有一口水缸,缸裡能映出遠在良鄉城下喇嘛們的活動情況。

敬德下馬觀古槐

位於良鄉南端的竇店村北,曾有座創建于唐貞觀年間的東獄廟,廟前曾有古槐一棵。一提到此古槐,當地老人曾流傳著:“尉遲恭敬德下馬觀古槐”的傳說。尉遲恭敬德為唐初領兵大將,他每次路過此處都要下馬觀古槐,可見該槐的古老。

何以見得?有碑刻為證。

早在70年代,竇店鄉在古廟的遺址上建鄉衛生院時,曾出土過一塊專門為古槐立的碑刻。名曰:“神槐記”,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六月,一位稱文林郎者立的,距今已六百多年。碑高7尺、寬4尺、厚0.4尺,漢白玉石質。字跡大部清晰可認。文中曰:“……廟前有古槐一株,可合三人之抱。磐踞得地,挺挺孤高,留雲待月,凋謝鶯花,奚止百歲?至夏盛暑,森然茂盛,其枝花覆蔭盈滿院宇,遠視之儼然一槐亭也,鄉人以神槐呼之……。”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當時古槐的特徵。隨後記述該樹的所謂“神靈”諸如門前一枝長靈芝,紫氣如雲如畫……以及廟中道人晨昏香火,供奉三十餘載,和愛樹如命等等。

“文革”初期,該廟遺址前曾從古槐老根中躥出幼嫩的枝條。後因蓋房清理地基時,徹底剷除餘根。從此千年以上的古槐沒有了一點蹤跡。而至今僅流傳著“敬德下馬觀古槐”的傳說。連“神槐記”的明碑也不知下落。有幸的是筆者從一位曾在當地工作過、年逾七旬的老書法家那裡看到此碑的拓片,才撰成此文。

寬闊包容的胸懷

有些古槐不僅蒼老遒勁,嵯峨挺拔,而且胸懷博大,能包容其它樹種在自己的懷中生根發芽,甚至長成參天大樹。有的或依附自己生長與自己共生共榮。這其中有槐抱榆(又叫懷抱余吉祥槐),槐抱柳、紫藤寄槐等。

槐抱榆:在良鄉西南十余裡的南梨園村。街心原有座古廟,廟後有棵年逾五百年左右的古槐,遠近聞名。樹圍四米,樹高15米,樹幹挺拔蒼勁。樹杈舒展,樹冠遮陰避日。

奇怪的是在主幹中生出一顆榆樹,長得鬱鬱蔥蔥,與槐樹渾然一體,榆樹樹圍2.1米,高與槐樹等同,幾枝主杈從一側伸向藍天,非常壯觀。

該樹被當地百姓視為“吉祥樹”。相傳該村廟裡曾香火繁盛,佛事頻繁,朝廷供給豐盛。後來遇到連年災荒、蟲害,當地百姓生活極端困難。朝廷供給中斷,廟內香火漸少。就在這年仲春,廟內主持忽然發現寺旁的老槐樹身上長出一棵小榆樹,葉片大而長圓,呈鵝黃色。第二年又結出串串榆錢。老僧大喜,把它視為吉祥之樹,意寓廟要興旺,如遇災年,榆錢又可充饑度日。於是他讓眾僧注意培植。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槐抱榆成為參天大樹,生機盎然,成為當地一大奇觀,後來榆樹遭雷擊已乾枯。

槐抱柳:地處良鄉南端忙牛河畔的東南章村,村西一古墳旁,原有一棵近四百年的古槐,根部內側已腐爛開裂,主幹內部空洞,十多枝幹向外伸展,傘狀樹冠。不知在何年,樹心內長出一柳樹。柳幹挺直,枝葉茂密,幾年的功夫就與槐樹的枝葉交融在一起,形成槐抱柳。每逢初春時節。柳枝泛綠,槐枝泛青。到了春末夏初,此樹柳絮飛舞,槐花綻開,隨著柳絮的飄盈,帶出了槐花的清香四溢。每逢遇此佳境,行人不禁駐足欣賞,可惜“文革”初期被砍伐。

紫藤寄槐:地處良鄉南部京保公路東側的古刹——弘恩寺,正殿前左側有一株明代古槐,距今已有600多年,主幹高10多米,徑圍4米餘,頂端有三條支幹向東、西、南伸展,像一把翠玉的大扇撐開。奇特的是根部有三條像成人腿粗的紫藤互相纏連彎曲到一米半高處開始纏繞古槐主幹盤旋而上,活像一條巨龍爬到頂端,然後分出多岔,以古槐枝條當支架鋪滿樹冠,十分壯觀。

每到春夏之交,淡紫色的花開滿樹頂,不等紫藤花開敗,淡黃的槐花也綻放了,兩花爭奇鬥豔,吐露芬芳。滿院芳香撲鼻,招來蜂飛蝶舞,引得路人樹下駐足觀景、乘涼、賞花。

令人仰望血淚槐

在閻村鎮開古莊村的村東,原有一棵樹齡達四百年的古槐,主幹的正面,有一片永不封口的傷疤。樹皮早已脫落。樹幹裡留有六、七十棵子彈孔。每到雨季,都從傷口向外流出粉紅的汁液,似流血,人們叫它血液樹,它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向後人訴說著苦難的歲月,日本鬼子欠下中國人民的血債。

那是1938年8月的一天淩晨,一隊日本鬼子突然闖進村內。挨門挨戶抓捕男性青壯年農民,把抓到的47名手無寸鐵的百姓捆到大槐樹上,架起機關槍掃射,全部槍殺在這棵古槐下。血跡斑斑,染紅半截樹幹,它是日本軍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見證。因此,該村村民極為珍視它。當地一些小學曾把它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槐樹王:上方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裡有棵槐樹王,是眾多名木古樹中最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松樹王、銀杏王、柏樹王和槐樹王)它蒼勁奇古,氣宇非凡,樹齡在800年以上。槐樹王直徑1.35米、高27米。站在樹下仰望,樹冠遮天蔽日,景象尉為壯觀。相傳清朝初年,槐王曾遭斧頭砍過,但一斧頭下去便流下殷紅的“血液”,嚇得竊樹賊跪地求饒後連忙逃跑。

1947年7月,我黨的地下工作者曾在槐樹王下乘涼、吟詩,抒發豪情壯志、寫下過氣吞山河的打油詩。

救命樹:張坊鎮南白岱村村東有棵約600年的古槐,樹圍4米有餘,多半邊腐爛,樹心空洞,能藏五六個人。1947年早春一天,我一名地下黨員被駐在南白岱村崗樓裡的白箍發現從村南追到村東,那名地下工作者,無路可逃,鑽進那棵槐樹洞裡得以逃生,因此人稱救命樹。該樹獨立在一個平川上,身邊無依無靠,堅守著獨立的精神。據說解放後那位老戰士走出山村特意繞行來村東看望保護過他的老槐樹。

我區深山古村南窖鄉的水峪村,建于明代初年。漫長的歷史給村裡留下了許多古宅,村中心石板路旁那座娘娘廟前,有棵早已外強中空的古槐,也至少有七八百年,它聳立在街頭,像一位久經風霜的老人給遊客講述本村古老的故事,訴說著當年的繁榮……

在周口店鎮瓦井村街心劉家門樓前,有棵據說是元代的古槐,根圍六米,樹高十五米,樹幹已多半枯腐,僅有半片樹幹在空中又長出三個枝條,鬱鬱蔥蔥,將劉家院和半條街道遮得嚴嚴實實。盛夏時常有人圍坐樹下玩耍。近年因街道改寬,古槐被砍掉。

今韓村河鎮小次洛村委會院是唐代古刹雲蓋寺遺址,院內尚有一棵唐槐已成單片,但枝葉依然茂密。是賈島出家的地方,相傳他經常在樹下誦經、吟詩。

大石窩古槐來歷

大石窩有古槐不下一二十棵,多數是明槐,據當地一些八九十歲老人講,這些槐大部分是明永樂年間朱棣建都北京採石料時栽種的,(無史料可查)唯有個別的是唐宋時期栽的,如半壁店村東原菩薩廟內兩棵古槐,相傳此廟為宋代該村大財主高千頃的家廟,樹是高的宗祖種的。它歷經磨難,人鋸、火燒、雷劈,依然不死,巍然矗立,且越發蒼勁。

大石窩村街頭多達有五六棵明槐,都有七八百年的樹齡,它們老態龍鍾,據說都是永樂初年北京建都時採石工人們種植的。在村東南的關公廟內正殿前左側有兩棵古槐一大一小,俗稱母子槐。大者高20余米,樹圍2.5米,頂上有四大枝杈,向四面伸展,蔥郁的樹冠覆蓋了整個寺院,蒼老挺拔。它的左側還有一棵“幼”樹。高約10余米。樹圍3米,修長的身子向前傾斜,從膚色看它顯得年輕,但也有6百年的樹齡。在該村西原村委會門口一側井,旁立有一通《大石窩西店新建井碑》,碑中記載了清順治十五年(西元1658年)2月,有個叫王適福的出資六千文將井旁的古槐買下。古槐的樹心開裂兩半,竄出新枝,鬱鬱蔥蔥,樹圍約5米,高約18米。因該碑保護,曾多次避免了刀斧之災。1941年,一隊日偽軍到村裡催交木材,當時偽鄉長欲砍此樹。附近村民出來制止,並主動擔負木材款項,使古槐倖免於難。由此可見當時普通百姓保護古木的意識是多麼可貴啊。保護古木就是保護歷史遺跡,留著古樹名木就留著了記憶。

古槐是活文物

是悠久歷史的見證

在我區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無論在城鎮和鄉村

也無論在平原、丘陵

和山區都生長著國槐

它們大多矗立在古寺廟前

也有的屹立在村口或農家院子裡

還有的生長在古井旁

正所謂“悠悠古槐樹,根系鄉土情。光陰任流轉,蔥綠蔭永恆。”咱房山區內的古槐,您瞭解嗎?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活文物”,讓這綠色成為福蔭後世的永恆主題。

傾向護城河上,每逢盛夏村裡的孩子們到河裡洗澡,經常爬上此幹枝跳水玩,洗累了就躺在老樹根上休息,此槐的老根,盤根錯節,疙疙瘩瘩,象無數個駝峰齊立,似蛟龍潛海、蒼鷹入雲、氣宇軒昂盤踞四周。可惜,這個活文物,已於20年前修公路時被毀。

距離此樹60余米之外南邊還有一顆與該樹同齡的古槐,他的身軀已分成了兩瓣,差開南北。分列的幹上各有一枝,風姿獨特。此樹長在一家姓徐的院子裡,這家73歲的主人說,他幼年時父親要砍掉此樹,被奶奶拒絕了,如今兒媳又要砍掉它,被兒子拒絕了……這才保留了它雍容、蒼勁的風姿。可見它曾身經多次劫難都已倖免,終於在10多年前因擴路被毀。

知情人說,此兩樹的原址是一座喇嘛廟,有三進院,四周全是平房,南來北往窮困潦倒的人常到此借宿,化齋充饑。這裡的喇嘛是從口外一寺廟來的。在口外的寺廟裡也有兩棵與這兒相同的古槐。寺廟前面有一口水缸,缸裡能映出遠在良鄉城下喇嘛們的活動情況。

敬德下馬觀古槐

位於良鄉南端的竇店村北,曾有座創建于唐貞觀年間的東獄廟,廟前曾有古槐一棵。一提到此古槐,當地老人曾流傳著:“尉遲恭敬德下馬觀古槐”的傳說。尉遲恭敬德為唐初領兵大將,他每次路過此處都要下馬觀古槐,可見該槐的古老。

何以見得?有碑刻為證。

早在70年代,竇店鄉在古廟的遺址上建鄉衛生院時,曾出土過一塊專門為古槐立的碑刻。名曰:“神槐記”,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六月,一位稱文林郎者立的,距今已六百多年。碑高7尺、寬4尺、厚0.4尺,漢白玉石質。字跡大部清晰可認。文中曰:“……廟前有古槐一株,可合三人之抱。磐踞得地,挺挺孤高,留雲待月,凋謝鶯花,奚止百歲?至夏盛暑,森然茂盛,其枝花覆蔭盈滿院宇,遠視之儼然一槐亭也,鄉人以神槐呼之……。”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當時古槐的特徵。隨後記述該樹的所謂“神靈”諸如門前一枝長靈芝,紫氣如雲如畫……以及廟中道人晨昏香火,供奉三十餘載,和愛樹如命等等。

“文革”初期,該廟遺址前曾從古槐老根中躥出幼嫩的枝條。後因蓋房清理地基時,徹底剷除餘根。從此千年以上的古槐沒有了一點蹤跡。而至今僅流傳著“敬德下馬觀古槐”的傳說。連“神槐記”的明碑也不知下落。有幸的是筆者從一位曾在當地工作過、年逾七旬的老書法家那裡看到此碑的拓片,才撰成此文。

寬闊包容的胸懷

有些古槐不僅蒼老遒勁,嵯峨挺拔,而且胸懷博大,能包容其它樹種在自己的懷中生根發芽,甚至長成參天大樹。有的或依附自己生長與自己共生共榮。這其中有槐抱榆(又叫懷抱余吉祥槐),槐抱柳、紫藤寄槐等。

槐抱榆:在良鄉西南十余裡的南梨園村。街心原有座古廟,廟後有棵年逾五百年左右的古槐,遠近聞名。樹圍四米,樹高15米,樹幹挺拔蒼勁。樹杈舒展,樹冠遮陰避日。

奇怪的是在主幹中生出一顆榆樹,長得鬱鬱蔥蔥,與槐樹渾然一體,榆樹樹圍2.1米,高與槐樹等同,幾枝主杈從一側伸向藍天,非常壯觀。

該樹被當地百姓視為“吉祥樹”。相傳該村廟裡曾香火繁盛,佛事頻繁,朝廷供給豐盛。後來遇到連年災荒、蟲害,當地百姓生活極端困難。朝廷供給中斷,廟內香火漸少。就在這年仲春,廟內主持忽然發現寺旁的老槐樹身上長出一棵小榆樹,葉片大而長圓,呈鵝黃色。第二年又結出串串榆錢。老僧大喜,把它視為吉祥之樹,意寓廟要興旺,如遇災年,榆錢又可充饑度日。於是他讓眾僧注意培植。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槐抱榆成為參天大樹,生機盎然,成為當地一大奇觀,後來榆樹遭雷擊已乾枯。

槐抱柳:地處良鄉南端忙牛河畔的東南章村,村西一古墳旁,原有一棵近四百年的古槐,根部內側已腐爛開裂,主幹內部空洞,十多枝幹向外伸展,傘狀樹冠。不知在何年,樹心內長出一柳樹。柳幹挺直,枝葉茂密,幾年的功夫就與槐樹的枝葉交融在一起,形成槐抱柳。每逢初春時節。柳枝泛綠,槐枝泛青。到了春末夏初,此樹柳絮飛舞,槐花綻開,隨著柳絮的飄盈,帶出了槐花的清香四溢。每逢遇此佳境,行人不禁駐足欣賞,可惜“文革”初期被砍伐。

紫藤寄槐:地處良鄉南部京保公路東側的古刹——弘恩寺,正殿前左側有一株明代古槐,距今已有600多年,主幹高10多米,徑圍4米餘,頂端有三條支幹向東、西、南伸展,像一把翠玉的大扇撐開。奇特的是根部有三條像成人腿粗的紫藤互相纏連彎曲到一米半高處開始纏繞古槐主幹盤旋而上,活像一條巨龍爬到頂端,然後分出多岔,以古槐枝條當支架鋪滿樹冠,十分壯觀。

每到春夏之交,淡紫色的花開滿樹頂,不等紫藤花開敗,淡黃的槐花也綻放了,兩花爭奇鬥豔,吐露芬芳。滿院芳香撲鼻,招來蜂飛蝶舞,引得路人樹下駐足觀景、乘涼、賞花。

令人仰望血淚槐

在閻村鎮開古莊村的村東,原有一棵樹齡達四百年的古槐,主幹的正面,有一片永不封口的傷疤。樹皮早已脫落。樹幹裡留有六、七十棵子彈孔。每到雨季,都從傷口向外流出粉紅的汁液,似流血,人們叫它血液樹,它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向後人訴說著苦難的歲月,日本鬼子欠下中國人民的血債。

那是1938年8月的一天淩晨,一隊日本鬼子突然闖進村內。挨門挨戶抓捕男性青壯年農民,把抓到的47名手無寸鐵的百姓捆到大槐樹上,架起機關槍掃射,全部槍殺在這棵古槐下。血跡斑斑,染紅半截樹幹,它是日本軍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見證。因此,該村村民極為珍視它。當地一些小學曾把它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槐樹王:上方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裡有棵槐樹王,是眾多名木古樹中最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松樹王、銀杏王、柏樹王和槐樹王)它蒼勁奇古,氣宇非凡,樹齡在800年以上。槐樹王直徑1.35米、高27米。站在樹下仰望,樹冠遮天蔽日,景象尉為壯觀。相傳清朝初年,槐王曾遭斧頭砍過,但一斧頭下去便流下殷紅的“血液”,嚇得竊樹賊跪地求饒後連忙逃跑。

1947年7月,我黨的地下工作者曾在槐樹王下乘涼、吟詩,抒發豪情壯志、寫下過氣吞山河的打油詩。

救命樹:張坊鎮南白岱村村東有棵約600年的古槐,樹圍4米有餘,多半邊腐爛,樹心空洞,能藏五六個人。1947年早春一天,我一名地下黨員被駐在南白岱村崗樓裡的白箍發現從村南追到村東,那名地下工作者,無路可逃,鑽進那棵槐樹洞裡得以逃生,因此人稱救命樹。該樹獨立在一個平川上,身邊無依無靠,堅守著獨立的精神。據說解放後那位老戰士走出山村特意繞行來村東看望保護過他的老槐樹。

我區深山古村南窖鄉的水峪村,建于明代初年。漫長的歷史給村裡留下了許多古宅,村中心石板路旁那座娘娘廟前,有棵早已外強中空的古槐,也至少有七八百年,它聳立在街頭,像一位久經風霜的老人給遊客講述本村古老的故事,訴說著當年的繁榮……

在周口店鎮瓦井村街心劉家門樓前,有棵據說是元代的古槐,根圍六米,樹高十五米,樹幹已多半枯腐,僅有半片樹幹在空中又長出三個枝條,鬱鬱蔥蔥,將劉家院和半條街道遮得嚴嚴實實。盛夏時常有人圍坐樹下玩耍。近年因街道改寬,古槐被砍掉。

今韓村河鎮小次洛村委會院是唐代古刹雲蓋寺遺址,院內尚有一棵唐槐已成單片,但枝葉依然茂密。是賈島出家的地方,相傳他經常在樹下誦經、吟詩。

大石窩古槐來歷

大石窩有古槐不下一二十棵,多數是明槐,據當地一些八九十歲老人講,這些槐大部分是明永樂年間朱棣建都北京採石料時栽種的,(無史料可查)唯有個別的是唐宋時期栽的,如半壁店村東原菩薩廟內兩棵古槐,相傳此廟為宋代該村大財主高千頃的家廟,樹是高的宗祖種的。它歷經磨難,人鋸、火燒、雷劈,依然不死,巍然矗立,且越發蒼勁。

大石窩村街頭多達有五六棵明槐,都有七八百年的樹齡,它們老態龍鍾,據說都是永樂初年北京建都時採石工人們種植的。在村東南的關公廟內正殿前左側有兩棵古槐一大一小,俗稱母子槐。大者高20余米,樹圍2.5米,頂上有四大枝杈,向四面伸展,蔥郁的樹冠覆蓋了整個寺院,蒼老挺拔。它的左側還有一棵“幼”樹。高約10余米。樹圍3米,修長的身子向前傾斜,從膚色看它顯得年輕,但也有6百年的樹齡。在該村西原村委會門口一側井,旁立有一通《大石窩西店新建井碑》,碑中記載了清順治十五年(西元1658年)2月,有個叫王適福的出資六千文將井旁的古槐買下。古槐的樹心開裂兩半,竄出新枝,鬱鬱蔥蔥,樹圍約5米,高約18米。因該碑保護,曾多次避免了刀斧之災。1941年,一隊日偽軍到村裡催交木材,當時偽鄉長欲砍此樹。附近村民出來制止,並主動擔負木材款項,使古槐倖免於難。由此可見當時普通百姓保護古木的意識是多麼可貴啊。保護古木就是保護歷史遺跡,留著古樹名木就留著了記憶。

古槐是活文物

是悠久歷史的見證

在我區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無論在城鎮和鄉村

也無論在平原、丘陵

和山區都生長著國槐

它們大多矗立在古寺廟前

也有的屹立在村口或農家院子裡

還有的生長在古井旁

正所謂“悠悠古槐樹,根系鄉土情。光陰任流轉,蔥綠蔭永恆。”咱房山區內的古槐,您瞭解嗎?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活文物”,讓這綠色成為福蔭後世的永恆主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