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誰來種地?豫南、湘西山區耕地拋荒比近1/4

誰來種地, 是一個大的問題。

根據7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佈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總報告指出, 除了上述誰來種地的問題需要解決外, 當前農村還有其他七大挑戰。

這七大挑戰是:

一、高成本嚴重損害農業競爭力。 2005-2015年, 中國三種糧食每畝總成本平均每年上漲9.7%, 其中人工成本年均上漲11.0%, 土地成本年均上漲13.5%, 均遠高於同期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4.4%)和穀物生產者價格指數年均上漲率(4.8%)。 高生產成本推高了糧食價格、降低了農業經營收益, 損害了農業競爭力。

二、農業機械化亟待轉型升級。

自2011年以來, 大中型農機具數量和機械作業費增速“雙回落”, 而且近年來小型拖拉機的絕對數量連續減少。 這意味著, 中國大中型農機具數量正在趨於飽和, 農機作業市場競爭日益充分, 農業機械化面臨轉型壓力。

三、農業規模經營面臨巨大挑戰。 2015年底, 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數量仍然多達2.1億戶, 占全部農戶的79.6%。 2016年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為4.71億畝, 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比重為35.1%, 僅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遠低於2012~2014年4個百分點以上的年均增速, 一些農民想出租土地卻沒人承接。

四、農民增收的壓力不斷增加。 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而且農業經營效益進入下行通道, 農民增收的務農、務工這兩大傳統動力有所減弱,

加上財產性收入短期難以有明顯增加(2016年僅占2.2%), 依靠轉移淨收入來支撐農民收入增長也不太現實, 農民增收難度日益加大。

五、 農村資源資產浪費嚴重。 當前農村居民點空閒和閒置用地面積約多達3000萬畝。 2000年-2011年, 在全國農村人口減少1.33 億人的情況下, 農村居民點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萬畝。 而且, 每年因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而新增農村閒置住房5.94億平方米、折合市場價值約4000億元。

六、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 不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和落後的生產方式, 比如化肥、農藥、農膜的過量使用, 再加上全國每年38億噸的畜禽糞汙產生量, 導致中國的農業面源污染十分嚴重。 而且, 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農村生活垃圾和汙水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七、鄉村治理模式仍需創新。 農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的轉變要求創新鄉村治理機制。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與“村兩委”的關係亟待理順。 鄉村治理機制如何適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社區化的值得注意。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總報告認為, 新時期, 加快農村全面轉型, 必須全面啟動要素、市場和主體, 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 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 然而, 受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束縛, 在加快農村全面轉型、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過程中, 目前仍存在一些思想認識、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政策障礙。

具體來看, 在思想認識方面,

一是擔心農民離農退地會影響社會穩定, 二是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誤解, 三是誤將土地流轉等同於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四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認識有待深化, 五是對工商資本下鄉的認識存在偏頗。

在體制機制方面, 一是各項改革分頭管理、條塊推進的方式, 影響了改革的整體效果;二是農村改革的連貫性、系統性不足, 增加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難度, 三是改革的行政性較強且容錯機制不健全, 束縛了基層創新的積極性。 在法律法規方面, 一方面是有些禁止性規定已經不合時宜, 亟待修改, 另一方面是一些指導性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後, 仍需健全。 在政策方面, 主要是現行的一些政策實際上限制了農村資源資產的流動性,

束縛了農村內生活力的發揮。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總報告認為, 新階段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 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 需要重點做好五大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農村資源資產的流動性, 探索農村土地國家收儲制度。 包括探索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其他資源資產的市場化退出機制;擴大農村土地轉讓的市場半徑, 在條件允許的部分地區, 嘗試農村資源資產跨集體轉讓;探索農村土地的國家贖買收儲制度, 將農村土地性質轉變為國有等。

二、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包括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賦予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更多權利權能;協同推進各種集體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改革;多種方式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做好有關改革發展的配套保障工作等。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保障農村發展全面轉型。首先要強化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作用;其次應提高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穩定性;再次是加快創新農業規模經營實現方式;最後要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四、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這要從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等方面發力。

五、完善支持保護政策,促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另一方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保障農村發展全面轉型。首先要強化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作用;其次應提高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穩定性;再次是加快創新農業規模經營實現方式;最後要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四、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這要從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等方面發力。

五、完善支持保護政策,促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另一方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