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廈門大學:“葡萄糖感受機制”或可治療肥胖症

圖片來自網路

科技日報廈門7月20日電 19日, 《自然》雜誌發表了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他們發現了生理狀態下機體感受葡萄糖水平並調節代謝模式的機制,

對開發用於治療肥胖症, 乃至延長壽命的藥物具有深遠意義。

生活中的生物體內, 葡萄糖水平的波動十分常見, 睡一大覺、劇烈運動幾個小時或者太忙了沒時間吃飯, 都會引起葡萄糖水平的顯著下降。 這時, 機體能夠觸發一套有效的過程應對這類“不利情況”, 林聖彩課題組研究發現, 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啟動“代謝的核心調節者”——AMPK。

此前研究認為, 葡萄糖水平下降引起細胞內的能量分子ATP含量下降, 進而引起另一代表低能量狀態的分子AMP水準的上升, 並由AMP直接啟動AMPK, 維持新陳代謝平衡。

無論在不含葡萄糖的細胞培養條件下, 還是在饑餓的低血糖的動物體內, 都不能觀測到AMP水準的上升,

這充分說明了機體有一套不為人知的、獨立於AMP的感應葡萄糖水平的機制。 林聖彩課題組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完整過程:葡萄糖水平下降將引起葡萄糖代謝物下降, 並被糖酵解通路上的代謝酶感應, 後者啟動啟動AMPK的溶酶體途徑進而介導AMPK的啟動。

林聖彩教授進一步地把葡萄糖水平總結為一種“狀態信號”, 以區別于傳統的“能量信號”。 他介紹, 生物體維持能量水準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ATP水準的下降對機體的傷害是巨大的, 因此等到能量水準下降再作出應激反應很可能為時已晚。 “狀態信號”的存在使得機體能夠“前瞻性”地應對複雜的外界條件和各種應激壓力, 保證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