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間米道】上海唯一本地茶,20畝佘山明前蘭茶開採

三月裡來春茶落。 日前, 第一批明前蘭茶正式開採, 上海地區唯一的產茶地——佘山茶園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日子。

嫩芽初綻, 嚴選“一芽一葉”

今天, 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 大清早, 10多名採茶女就穿上雨披, 身掛籃筐, 一起爬上山坡上的茶園, 採摘今年第一批明前蘭茶。

“大一些的芽頭先采下, 那些小的芽頭還得再等兩天, 芽頭小不好采, 容易采碎, 而且茶葉炒制香氣也會受影響,

采起來要特別小心。 ”在離葉尖一釐米的地方輕輕一掐, 細嫩的茶芽兒就到了採茶女的手中。

只見她小心翼翼地把剛采下的嫩芽放入筐中, 再輕柔地翻動規整。 採茶是有一定講究的, 上等蘭茶的標準是一芽一葉, 採摘的時候葉子不能太小, 不然炒出來的茶葉不香;葉子老了也不能采, 否則, 炒出來的茶葉不夠鮮嫩。 這就非常考驗採茶工的技術。

“這兩天, 嫩芽初綻, 竄頭的芽不多。 昨天, 採茶工們忙了一天, 才采得5斤左右鮮茶。 再過一周左右, 這芽頭可就多得來不及采咯。 ”茶園負責人介紹說, 清明前後將進入最忙碌的採茶季, 屆時需要五六十名採茶工來幫忙, “每兩個人負責一排茶樹, 第一天采過一遍, 第二天芽葉又長出來, 再採摘一遍。

要做出最上等的“蘭茶”, 不但要選取最適合制茶的一芽一葉,還要在采後保持新鮮, 當天采當天制完。

高峰期那幾天, 一天可采下五六十斤鮮茶, 僅憑人工難以完成。 於是, 今年佘山茶園新進了烘焙提香機、全自動扁形茶炒制機和自動輝鍋機等設備, 可以大大提升高峰時段的炒茶效率與品質。

如今, 佘山蘭茶還保留著傳統的純手工制茶工藝。 剛采下的鮮茶, 要經過晾曬、烘乾、翻炒等多道工序, 才能炒出色、香、味俱全的特級蘭茶。

記者看到, “殺青”過後, 兩名炒茶師傅面對面端坐在兩口大鍋前, 抖、按、捺、推、拓、挺, “鐵砂掌”下, 炒出一筐筐色香味形四絕的春茶。 炒制過後還要篩分, 去掉茶末和黃片。 經過篩選的幹茶, 葉形扁平光滑,

挺秀尖削, 芽鋒微露, 葉色光潤。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最忙的時候。 今年, 受前期雨水少、持續低溫的影響, 採摘日期比往年推遲了一周左右, 預計整個採摘期將持續40天左右。

“今年發芽較晚, 但茶葉品質會更好。 ”茶園負責人笑著說, 經過一個冬天的能量儲備, 這些明前茶樹吸收了足夠多的養分, 長出的茶芽富含營養, 不論營養、顏色、口感、湯色、香氣都比其它時期的茶更勝一籌。

少而精, 重現千年蘭香

茶樹間, 種著成片的二月蘭, 空氣中氤氳著清新的蘭花香氣。 康熙五十九年春, 康熙賜名佘山為“蘭筍山”。 山上特有的生態環境, 使得產出的筍和茶都帶著淡淡的蘭花清香。

“佘山地區共有12座山峰,其中僅西佘山有20多畝茶園,產量不高。”據介紹,由於茶園規模小,年產量大約只有一二百斤。因產量少,僅作為佘山茶樹資源的保護和種植研究。

泡上一杯佘山蘭茶,清香頓時在室內散開。正宗的佘山蘭茶,葉綠素含量較高,因此泡制出的湯色杏綠,明亮清淳,形如片片竹葉,味似縷縷蘭香,清香清幽、口感醇厚。

茶園辟有池塘、涼亭、茶座等環境,坐落其中,細細品味一杯特殊的香茗,別有情趣。倘能以當地泉水沏一杯佘山蘭茶,淺品慢飲,可謂是人生一大享受。

據悉,位於東佘山西坡下的洗心泉,是佘山著名天然湧泉,水質清冽。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聞道松江水最清”的詩句讚美此泉。

少而精,是對佘山蘭茶最恰當的形容。史料記載,佘山蘭茶歷史最早可追述到明代,本為野生山茶,湯色澄綠,色翠味清,堪稱茶中精品,後因戰亂所剩無幾。

據明末葉夢珠《閱世篇》中稱:佘山茶葉與松蘿(安徽松籮茶)相等,購求甚難,非與地主關係親切者不可得,即得兩許,價亦甚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佘山恢復了茶葉的種植。1957年,松江林場從杭州梅家坪引進優質茶樹的母本進行試種。茶樹適宜於酸性土壤種植,但上海的土質基本都屬鹼性,在極少見的酸性土質中適宜種茶的,唯獨這佘山腳下的20多畝地。

西佘山西麓,有著良好的土壤、氣候、濕度條件,歷經近40年的培育發展,成了上海唯一的採茶處。

據瞭解,佘山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為14.6攝氏度,全年降雨量為1102毫米,相對濕度為82.5%,無霜期338天,加上佘山土質為黃棕壤兼黃壤,是由流紋岩發育起來的下蜀母質,非常適宜中亞熱帶北緣和北亞熱帶常綠植物生長,故而“杭州龍井”落戶佘山后長勢良好,茶樹家族興旺發達,其品質不亞於獅峰龍井。

上世紀80年代,經過權威鑒定,佘山綠茶的綜合指標甚至超過梅家塢龍井半個等級。這也使得佘山綠茶享有“上海龍井”的美譽,並被上海市農村工作委員會評為“滬郊百寶”之一,躋身上海市土特產特色品牌行列。2008年,茶園註冊了“佘山蘭茶”品牌,更是聲譽鵲起。

本文圖片:岳誠 攝 圖片編輯:邵競

“佘山地區共有12座山峰,其中僅西佘山有20多畝茶園,產量不高。”據介紹,由於茶園規模小,年產量大約只有一二百斤。因產量少,僅作為佘山茶樹資源的保護和種植研究。

泡上一杯佘山蘭茶,清香頓時在室內散開。正宗的佘山蘭茶,葉綠素含量較高,因此泡制出的湯色杏綠,明亮清淳,形如片片竹葉,味似縷縷蘭香,清香清幽、口感醇厚。

茶園辟有池塘、涼亭、茶座等環境,坐落其中,細細品味一杯特殊的香茗,別有情趣。倘能以當地泉水沏一杯佘山蘭茶,淺品慢飲,可謂是人生一大享受。

據悉,位於東佘山西坡下的洗心泉,是佘山著名天然湧泉,水質清冽。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聞道松江水最清”的詩句讚美此泉。

少而精,是對佘山蘭茶最恰當的形容。史料記載,佘山蘭茶歷史最早可追述到明代,本為野生山茶,湯色澄綠,色翠味清,堪稱茶中精品,後因戰亂所剩無幾。

據明末葉夢珠《閱世篇》中稱:佘山茶葉與松蘿(安徽松籮茶)相等,購求甚難,非與地主關係親切者不可得,即得兩許,價亦甚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佘山恢復了茶葉的種植。1957年,松江林場從杭州梅家坪引進優質茶樹的母本進行試種。茶樹適宜於酸性土壤種植,但上海的土質基本都屬鹼性,在極少見的酸性土質中適宜種茶的,唯獨這佘山腳下的20多畝地。

西佘山西麓,有著良好的土壤、氣候、濕度條件,歷經近40年的培育發展,成了上海唯一的採茶處。

據瞭解,佘山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為14.6攝氏度,全年降雨量為1102毫米,相對濕度為82.5%,無霜期338天,加上佘山土質為黃棕壤兼黃壤,是由流紋岩發育起來的下蜀母質,非常適宜中亞熱帶北緣和北亞熱帶常綠植物生長,故而“杭州龍井”落戶佘山后長勢良好,茶樹家族興旺發達,其品質不亞於獅峰龍井。

上世紀80年代,經過權威鑒定,佘山綠茶的綜合指標甚至超過梅家塢龍井半個等級。這也使得佘山綠茶享有“上海龍井”的美譽,並被上海市農村工作委員會評為“滬郊百寶”之一,躋身上海市土特產特色品牌行列。2008年,茶園註冊了“佘山蘭茶”品牌,更是聲譽鵲起。

本文圖片:岳誠 攝 圖片編輯:邵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