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刺激!福建考古旅行地圖,你都去過哪些?

在更迭的流年中,

雖因歲月的流逝而被忽略的歷史印跡, ,

掩埋在雜草亂木之下,

但至今還發揮著溝通古今的作用,

來我們大福建,

這樣刺激的歷史挖掘, 一定讓你血脈噴張,

今天小旅就帶你去看看福建這些歷史遺跡!

武夷山懸棺

大約在1000多年前, 南朝梁陳間官員顧野王在武夷山九曲溪遊覽的時候發現, 溪兩岸的山壁上擱置著數千具懸棺, 寫下了“地仙之宅, 半崖有懸棺數千”的筆記, 從此懸棺之名便傳遍大江南北。 更具特色的是, 武夷山的懸棺是架壑船棺, 其形如船。 有的“船長二丈許, 中闊首尾漸狹, 類梭形”。 也有小的“長丈餘, 闊三尺”。

船棺一般只盛一副骨殖, 但是, “大王峰有四船相覆, 以盛仙函, 共二十餘”。 此外, “金雞洞內有貯香一船”, 貯滿香料, 卻沒有骨殖。 此後武夷山作為懸棺葬俗的發源地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 1978年9月, 福建省考古隊從武夷山取下的“武夷2號船棺”, 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

在經歷了風雲際會的秦漢亂世後, 武夷山下一個枕山抱水的丘崗上, 興起了一座閩越王城, 面積達48萬平方米。 城牆上建有城樓、烽火臺, 佈局嚴謹, 秩序井然, 風格追仿秦都漢宮。

閩越王城遺址博物館坐落在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 它在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 是中國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 體現了業已消逝的閩越國文明。

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 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 面積約48萬平方米。 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牆, 實測周長2896米, 牆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 一般都有牆壕遺跡。 城門兩座, 位於城址南部, 東西遙望, 直道相通。 城內探明大型建築群基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 以及烽火臺、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處。

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 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 保存相當完整, 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 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 據考古隊論斷, 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 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 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武夷山古崖居

武夷山古崖居遺址多達數十處,章堂澗邊的丹霞嶂崖壁上的天車架為被人津津樂道,它是山中十數處古崖居中的典型代表。嵌於崖壁半腰的一條東高西低、長約百米的岩罅中,上下相距數十米,木屋全長排列約180余米,高差錯落分三層,上覆懸崖,下臨深壑,不施片瓦,無路可登,乃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

相傳太平天國時,崇安城內一富豪懼怕農民起義軍對他清算,攜眷逃避來此,藏身洞中。後來他在洞中建造了樓閣,並裝上轆轤便於上下,人稱天車架。今樓閣已荒廢,天車架也已不存,僅留遺跡供人觀看,成為一景。

崖居建築為土木結構,從東看,東端為膳食區,完好地保存著民用的甕、石臼、舂杵、土灶等遺留物;從中部看,中部為起居區,深廣各數十米,建有兩層木樓房,梁、柱、檁等均保存良好;從西看,西端裝有4副轆轤,絞盤和轆轤架等仍可使用。崖居東端、中端和西端有木梯、棧道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住宅群。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

曇石山文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距省會福州僅20公里,占地42.5畝,是一個高出江面約20余米的長形山崗,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遺址博物苑,為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遺址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10次考古發掘,出土可復原的器物約2000餘件,另有墓葬、陶窯、壕溝等。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一處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不同時期疊壓在一起的墓葬遺址。遺址博物館劃分為5個區域,主館區、融博物館、考古現場、民俗文化和遺址公園,綜合向遊人展現古曇石山人的生活勞作,民俗文化,以及奴隸制時代的殉葬制度。主要看點有:中華第一燈、曇石山人顴骨、陶瓷上釉技術、提線陶簋、殉葬男奴,18件陶釜等。

南溪書院

宋代時,福建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的大儒朱熹。朱熹,字元晦,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詩人和文學家。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創見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對南宋之後七百多年的中國與東亞社會,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他學識淵博,人格高尚,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對人類思想史作出巨大貢獻的東方文化聖哲。他出生在尤溪縣,南溪書院便是朱子啟蒙的地方。南溪書院古樸莊嚴,現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有韋齋祠、觀書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築。

南溪書院古樸莊嚴,現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有韋齋祠、觀書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築。正堂當中立朱熹石膏塑像,兩旁是朱子手書板聯四幅:“讀書起家之本 和順齊家之本 勤儉治家之本 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懸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畫像。

泉州海交館

泉州在宋元朝時,泉州刺桐港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俗話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漫步在泉州這個小城裡,踏下的每一步都可能與歷史結緣,宋元時期的刺桐港非常繁榮......一起進入海交館,讀懂這一段歷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航海交通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它以豐富而珍貴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紀的東方大港——刺桐港的發展歷史,體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泉州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及旅遊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

岩仔洞博物館

岩仔洞博物館座落在三明市將樂縣南郊,位於旅遊經濟開發區內,它占地14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抬眼望去,山上奇峰怪異,古藤纏繞,竹木蓊郁,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只見花草秀麗,鳥鳴百囀,曲徑通幽,然後便可走進洞穴博物館那神密的殿堂。

歷代文然溶洞贊此山是“拔地聳蔥蘢,巉岩驚四野”,讚美那山中的天然溶洞“斯是神仙洞府地,遊客至此皆忘鄉”。山頂上還發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錛、石箭鏈等石器,還有大量各種紋飾的陶片、陶鼎足等。可以說岩仔山是一座早期人類生活過的古文化遺址。

往期精選回顧

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武夷山古崖居

武夷山古崖居遺址多達數十處,章堂澗邊的丹霞嶂崖壁上的天車架為被人津津樂道,它是山中十數處古崖居中的典型代表。嵌於崖壁半腰的一條東高西低、長約百米的岩罅中,上下相距數十米,木屋全長排列約180余米,高差錯落分三層,上覆懸崖,下臨深壑,不施片瓦,無路可登,乃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

相傳太平天國時,崇安城內一富豪懼怕農民起義軍對他清算,攜眷逃避來此,藏身洞中。後來他在洞中建造了樓閣,並裝上轆轤便於上下,人稱天車架。今樓閣已荒廢,天車架也已不存,僅留遺跡供人觀看,成為一景。

崖居建築為土木結構,從東看,東端為膳食區,完好地保存著民用的甕、石臼、舂杵、土灶等遺留物;從中部看,中部為起居區,深廣各數十米,建有兩層木樓房,梁、柱、檁等均保存良好;從西看,西端裝有4副轆轤,絞盤和轆轤架等仍可使用。崖居東端、中端和西端有木梯、棧道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住宅群。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

曇石山文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距省會福州僅20公里,占地42.5畝,是一個高出江面約20余米的長形山崗,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遺址博物苑,為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遺址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10次考古發掘,出土可復原的器物約2000餘件,另有墓葬、陶窯、壕溝等。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一處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不同時期疊壓在一起的墓葬遺址。遺址博物館劃分為5個區域,主館區、融博物館、考古現場、民俗文化和遺址公園,綜合向遊人展現古曇石山人的生活勞作,民俗文化,以及奴隸制時代的殉葬制度。主要看點有:中華第一燈、曇石山人顴骨、陶瓷上釉技術、提線陶簋、殉葬男奴,18件陶釜等。

南溪書院

宋代時,福建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的大儒朱熹。朱熹,字元晦,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詩人和文學家。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創見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對南宋之後七百多年的中國與東亞社會,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他學識淵博,人格高尚,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對人類思想史作出巨大貢獻的東方文化聖哲。他出生在尤溪縣,南溪書院便是朱子啟蒙的地方。南溪書院古樸莊嚴,現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有韋齋祠、觀書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築。

南溪書院古樸莊嚴,現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有韋齋祠、觀書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築。正堂當中立朱熹石膏塑像,兩旁是朱子手書板聯四幅:“讀書起家之本 和順齊家之本 勤儉治家之本 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懸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畫像。

泉州海交館

泉州在宋元朝時,泉州刺桐港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俗話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漫步在泉州這個小城裡,踏下的每一步都可能與歷史結緣,宋元時期的刺桐港非常繁榮......一起進入海交館,讀懂這一段歷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航海交通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它以豐富而珍貴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紀的東方大港——刺桐港的發展歷史,體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泉州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及旅遊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

岩仔洞博物館

岩仔洞博物館座落在三明市將樂縣南郊,位於旅遊經濟開發區內,它占地14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抬眼望去,山上奇峰怪異,古藤纏繞,竹木蓊郁,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只見花草秀麗,鳥鳴百囀,曲徑通幽,然後便可走進洞穴博物館那神密的殿堂。

歷代文然溶洞贊此山是“拔地聳蔥蘢,巉岩驚四野”,讚美那山中的天然溶洞“斯是神仙洞府地,遊客至此皆忘鄉”。山頂上還發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錛、石箭鏈等石器,還有大量各種紋飾的陶片、陶鼎足等。可以說岩仔山是一座早期人類生活過的古文化遺址。

往期精選回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