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裡的當代名師

傾聽大地微微的脈動, 傾聽森林竊竊的私語, 傾聽一個人內心的歡樂世界……傾聽, 需要你卸下心靈的重負, 以一份淡定、閒適、從容的境界, 以一雙虔誠之眼和聰靈之耳, 任對方娓娓道來, 如登高山臨風, 如立舟畔沐雨, 如坐溪邊聽泉!

傾聽一個老人輕輕的敘說, 在這麼一個明媚的下午, 我蟄伏多年的生命熱情, 也一下子蘇醒。 我們並排而坐, 促膝交談, 每當四目相接, 便報以會心的一笑, 彼此仿如走進心的深處。 這種場景, 是如此的安寧和唯美。

這不由讓我想起父親, 我筆觸少有涉及的父親, 是一個可愛的老人。

父親八十高齡那些年, 我從打工的城市回到了興國, 在縣城有了一份緊張且自由自在的工作。 那些年月, 我每個星期五下午下班後, 都要騎上兩小時的自行車, 為的是趕回那個生我養我的村子, 看望年邁的父親。 我愛陪著老父聊天, 順著父親的思路, 有一搭沒一搭, 隨意得很。 父親在與我的閑坐中, 心便顯得那般的安閒、適淡。

感謝上蒼的恩賜, 讓我又有機會和一個父輩進行心的交流。 眼前的老人, 一樣閒適的坐在凳子上, 神情是那般地祥和。 他叫廖厚基, 一位名揚閩粵的傳奇人物。 追溯他的歷史, 有著太多的光榮和夢想!他出生于風水世家, 祖居興國梅窖三僚, 後遷梅窖黃嶺。 他是楊公弟子廖通第二十八代孫。 其祖上共出過五位國師, 八位青天監靈台博士。 明十三陵及明朝諸多宮殿皆由其祖輩堪定選址。 先生傳承祖上堪輿技藝, 發揚光大祖上為人處事之美德, 可以說, 他是當代風水文化大師, 也是唯一一位生平傳記被載入《興國人物志》的當代風水名師。

先生出生于1923年。

十五歲時, 便師從叔父學技, 領會祖傳揚筠松形法, 二十七歲開始獨闖江湖, 挾技遊歷八閩。 時值1949年冬, 人民剛剛翻身得解放, 自食其力當主人。 他來到閩南德化縣, 遊歷山川, 交結朋友。 曆半年, 遇該縣圩上姓張明賢聖者, 意趣相投, 常有往來。

陪同先生及茂春考察著名的長逕邱氏宗祠

一日, 張賢聖邀先生喝酒, 酒過三巡, 道出實情:想請先生為其父尋找吉地, 堪定墓址。 先生慨然應允, 同張賢聖日日跋山涉水, 足跡遍佈方園百里。 這日, 二人找吉穴走的累了, 便來到一座古墳旁歇息, 剛坐下, 頓覺眼前豁然開朗, 細細一看, 嗨,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裡, 正隱藏一穴吉地, 只是原來的古墓並未定準方位。 此地藏風聚氣, 來龍清晰可見, 朝案山美, 明堂端正, 更妙的是壬峰卓立。 先生當即定下未山醜向。 張賢聖之父于次年下葬, 下葬之日, 先生預言三十年內必出七品官員。 時張家窮困, 祖上三代從未出過讀書人及當官人。 張賢聖同其他凡人一樣, 渴望世代榮昌,

子孫光宗耀祖。 他正確認識風水地理, 從不迷信盲從。 一個人的風水再好, 也要人努力、爭取, 他信奉“耕讀傳家”, 重視對子孫的教育培養, 尤其在做人方面的教育更甚。 也許上天被張賢聖的善意與虔誠所感動, 1979年秋, 張賢聖之孫張千秋榮任福建省惠安縣委書記。 算來, 張家從一窮二白, 到丁財貴齊全, 正好三十年。

先生與孫子茂春到楊公祠祭拜

在德化英山,先生曾為李姓“蓮中堂”族人選址。“蓮中堂”由六家合建,建成後主人入宅居住,家家興旺,均與先生結下深厚情誼。

1952年起,政府開始破除迷信,風水學說被掃地出門,先生只得回到老家,成了一名民辦教師。

從1952年離開德化至1979年的二十餘年間,“蓮中堂”主人年年與厚基先生信件往來,保持聯絡,未有間斷。說來,亦十分不易。

十一屆三中全會尤其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解放,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格局,風水文化漸漸衝破禁區,被大眾所接受。“蓮中堂”長輩李行遠接連來信,力邀先生重游德化。先生時為教師,教書育人,功垂千秋,他實在不願捨棄這份工作。然而,“蓮中堂”主人的深情厚誼,又使先生非常感動,於是辭去工作,隻身前往。在“蓮中堂”,先生悉心為主人剪做水路溝道,受到眾人尊重。

時光荏苒。一日,李行遠忽然問先生:我這“蓮中堂”自您三十年前選址定位建造至今,人口已由二十多發展到今天一百餘人,國家公職人員也從無到有,現憑大學出來分配工作者達二十余,人口發展快,房子也已顯得不夠住了,我想在房子右邊擴建,您意如何?

先生言:不可。

有何說道?李行遠大覺意外。

先生歎曰:“蓮中堂”雖好,可惜甲子輪換,其壽命將不久也。2005年必遭一場風火災難,如若要建,須得2005年災後重建吧!

此言聞之,十分蹊蹺。然,這位族中長者十分開明地信奉了先生預言,且從此處處小心,說服各家儘量將財產變現,存入銀行。

一晃,二十餘年過去。2005年3月,一場龍捲風將“蓮中堂”一大片房子刮倒,房梁木頭被颶風卷至數百米之外。萬幸的是,由於風災到來之前氣象部門早有預報,加之政府有妥善安排,所以龍捲風僅僅刮倒房屋及一些難以搬走的不值錢傢俱,財產損失極小,人員更是毫髮無損。這個結果,和先生二十餘年前“人丁不損,只毀房屋”的預測完全吻合。

2005年,82歲高齡的廖厚基先生接聽到“蓮中堂”老主人喜極而泣的電話時,連聲安慰:“蓮中堂”可以重建了!

“蓮中堂”初建於1950年,半個多世紀過去,至2005年“蓮中堂”已發展成三十六家人。風災過後,政府撥來大筆救災款,三十六家人在舊宅基地上重建起新房,並擴大數倍,仍請先生之子廖書生前往堪測、定向,按社區規劃,建起三十七座樓房,當中一座,是為公共廳堂。三十七座樓房按設計需要,建成三至五層高。如今的“蓮中堂”,為德化縣最大,聚居人口最多的一幢民宅。

1982年,福建永泰縣達浦鄉國保村葉鳳階,慕名找到先生,要為其父尋找吉穴。穴成,先生言:十二年內定出名牌大學生。

而當時其子還未入學。

1985年,永泰縣錦鬥鎮錦溪村林三一來請先生做祖墳,完工之時,問先生:我兒子今年高中畢業能否考上大學?

先生搖頭:今年不能,定要到1988年才能考上,而且名列前茅。

林三一表示懷疑,因為兒子的成績並不賴。可當年高考,其子硬是名落孫山,直到1988年,在複讀得連父親林三一都快要絕望之際,其子卻出人意料的,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績錄取為廈門集美大學本科。

那個時候,考個本科在村子人中並非易事。

而1993年,葉鳳階之子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名牌大學。

“別人都說我神,其實一點也不神。別人都說我迷信,事實上一點也不迷信。”面對崇拜或挖苦,先生不浮躁,不氣餒。他稱,風水學說的本質,是趨吉避凶,講究的便是一個藏風聚氣原理。人分陰陽,屋講氣場,這樣的地理學識,古已有之。廖均卿定長陵,廖旺隆定康陵、修黃河,廖文政改獻陵、建永陵、昭陵,這些都有國史可查。三僚被稱為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廖績厚於三僚開挖七星池,築圍章罡土,都是大有講究。

《易經與預測學》極力推崇的風水寶地福建泉州,也是經了先生祖上廖氏名師的勘定、指點、修作,才形成今天的泉州形勢。翻開地方誌書,對泉州城初始的形成記有:“贛州廖氏先生勘定、指點、修作”之語;而廣東的梅縣也稱得上風水寶地。梅縣地方誌同樣有“贛州廖氏先生勘定”等記載。

中國風水地理文化歷經數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中華傳統文明的一部分。歷史上,三僚風水先生在外被統稱為“贛州先生”,“贛州先生”自古名聞遐邇,名聲響徹閩粵及全國,乃至東南亞等地。

世界風水看中國。中國風水看贛州。贛州風水在興國三僚。

先生是三僚年長德高、修為好的楊公功夫真傳弟子,吾與先生相識越二十載,作為志人,今特記之!

而先生卻言:“我並沒學到什麼技術。”

面對祖上創下的功績,先生反復念叨這麼一句話:“我願傾聽每個人的心聲!”這句輕輕的話語,再次觸動我柔軟的心。

是的,先生同樣在傾聽,傾聽每一個所求者內心的歡樂與渴求,然後與對方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先生兩次挾技出門,歷經十餘年,凡被人請作地理先生,從未向主人講過一次價錢。他傳承風水文化祖師爺楊救貧“救貧”之心,萬事隨緣,對困難家庭,則分文不取。

六十歲時,先生將技藝傳于兒子廖書生,書生學得父親技藝,承繼父親美德,如今走遍全國,連五臺山方丈釋智音、總住持釋靜行二人,也不遠千里,親臨興國梅窖黃嶺家中,看望耄耋之年的先生,並恭請先生之子書生到五臺山堪定寺址,選擇良辰吉日。

先生似壇老酒,歷久彌新。每年春節、清明、端午及重陽等時節,他家門前總是停著一輛輛外省牌號的小車,從前的東君,東君的後代們,都開了私家車,千里迢迢,從閩粵而來看望他。來不了的,則匯款、郵寄家鄉特產過來,一次次的電話問候,親如兒孫。

先生的人生故事,讓我聽罷肅然起敬。

我們,總是在傾聽,傾聽著心靈的傾訴。

先生與孫子茂春到楊公祠祭拜

在德化英山,先生曾為李姓“蓮中堂”族人選址。“蓮中堂”由六家合建,建成後主人入宅居住,家家興旺,均與先生結下深厚情誼。

1952年起,政府開始破除迷信,風水學說被掃地出門,先生只得回到老家,成了一名民辦教師。

從1952年離開德化至1979年的二十餘年間,“蓮中堂”主人年年與厚基先生信件往來,保持聯絡,未有間斷。說來,亦十分不易。

十一屆三中全會尤其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解放,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格局,風水文化漸漸衝破禁區,被大眾所接受。“蓮中堂”長輩李行遠接連來信,力邀先生重游德化。先生時為教師,教書育人,功垂千秋,他實在不願捨棄這份工作。然而,“蓮中堂”主人的深情厚誼,又使先生非常感動,於是辭去工作,隻身前往。在“蓮中堂”,先生悉心為主人剪做水路溝道,受到眾人尊重。

時光荏苒。一日,李行遠忽然問先生:我這“蓮中堂”自您三十年前選址定位建造至今,人口已由二十多發展到今天一百餘人,國家公職人員也從無到有,現憑大學出來分配工作者達二十余,人口發展快,房子也已顯得不夠住了,我想在房子右邊擴建,您意如何?

先生言:不可。

有何說道?李行遠大覺意外。

先生歎曰:“蓮中堂”雖好,可惜甲子輪換,其壽命將不久也。2005年必遭一場風火災難,如若要建,須得2005年災後重建吧!

此言聞之,十分蹊蹺。然,這位族中長者十分開明地信奉了先生預言,且從此處處小心,說服各家儘量將財產變現,存入銀行。

一晃,二十餘年過去。2005年3月,一場龍捲風將“蓮中堂”一大片房子刮倒,房梁木頭被颶風卷至數百米之外。萬幸的是,由於風災到來之前氣象部門早有預報,加之政府有妥善安排,所以龍捲風僅僅刮倒房屋及一些難以搬走的不值錢傢俱,財產損失極小,人員更是毫髮無損。這個結果,和先生二十餘年前“人丁不損,只毀房屋”的預測完全吻合。

2005年,82歲高齡的廖厚基先生接聽到“蓮中堂”老主人喜極而泣的電話時,連聲安慰:“蓮中堂”可以重建了!

“蓮中堂”初建於1950年,半個多世紀過去,至2005年“蓮中堂”已發展成三十六家人。風災過後,政府撥來大筆救災款,三十六家人在舊宅基地上重建起新房,並擴大數倍,仍請先生之子廖書生前往堪測、定向,按社區規劃,建起三十七座樓房,當中一座,是為公共廳堂。三十七座樓房按設計需要,建成三至五層高。如今的“蓮中堂”,為德化縣最大,聚居人口最多的一幢民宅。

1982年,福建永泰縣達浦鄉國保村葉鳳階,慕名找到先生,要為其父尋找吉穴。穴成,先生言:十二年內定出名牌大學生。

而當時其子還未入學。

1985年,永泰縣錦鬥鎮錦溪村林三一來請先生做祖墳,完工之時,問先生:我兒子今年高中畢業能否考上大學?

先生搖頭:今年不能,定要到1988年才能考上,而且名列前茅。

林三一表示懷疑,因為兒子的成績並不賴。可當年高考,其子硬是名落孫山,直到1988年,在複讀得連父親林三一都快要絕望之際,其子卻出人意料的,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績錄取為廈門集美大學本科。

那個時候,考個本科在村子人中並非易事。

而1993年,葉鳳階之子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名牌大學。

“別人都說我神,其實一點也不神。別人都說我迷信,事實上一點也不迷信。”面對崇拜或挖苦,先生不浮躁,不氣餒。他稱,風水學說的本質,是趨吉避凶,講究的便是一個藏風聚氣原理。人分陰陽,屋講氣場,這樣的地理學識,古已有之。廖均卿定長陵,廖旺隆定康陵、修黃河,廖文政改獻陵、建永陵、昭陵,這些都有國史可查。三僚被稱為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廖績厚於三僚開挖七星池,築圍章罡土,都是大有講究。

《易經與預測學》極力推崇的風水寶地福建泉州,也是經了先生祖上廖氏名師的勘定、指點、修作,才形成今天的泉州形勢。翻開地方誌書,對泉州城初始的形成記有:“贛州廖氏先生勘定、指點、修作”之語;而廣東的梅縣也稱得上風水寶地。梅縣地方誌同樣有“贛州廖氏先生勘定”等記載。

中國風水地理文化歷經數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中華傳統文明的一部分。歷史上,三僚風水先生在外被統稱為“贛州先生”,“贛州先生”自古名聞遐邇,名聲響徹閩粵及全國,乃至東南亞等地。

世界風水看中國。中國風水看贛州。贛州風水在興國三僚。

先生是三僚年長德高、修為好的楊公功夫真傳弟子,吾與先生相識越二十載,作為志人,今特記之!

而先生卻言:“我並沒學到什麼技術。”

面對祖上創下的功績,先生反復念叨這麼一句話:“我願傾聽每個人的心聲!”這句輕輕的話語,再次觸動我柔軟的心。

是的,先生同樣在傾聽,傾聽每一個所求者內心的歡樂與渴求,然後與對方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先生兩次挾技出門,歷經十餘年,凡被人請作地理先生,從未向主人講過一次價錢。他傳承風水文化祖師爺楊救貧“救貧”之心,萬事隨緣,對困難家庭,則分文不取。

六十歲時,先生將技藝傳于兒子廖書生,書生學得父親技藝,承繼父親美德,如今走遍全國,連五臺山方丈釋智音、總住持釋靜行二人,也不遠千里,親臨興國梅窖黃嶺家中,看望耄耋之年的先生,並恭請先生之子書生到五臺山堪定寺址,選擇良辰吉日。

先生似壇老酒,歷久彌新。每年春節、清明、端午及重陽等時節,他家門前總是停著一輛輛外省牌號的小車,從前的東君,東君的後代們,都開了私家車,千里迢迢,從閩粵而來看望他。來不了的,則匯款、郵寄家鄉特產過來,一次次的電話問候,親如兒孫。

先生的人生故事,讓我聽罷肅然起敬。

我們,總是在傾聽,傾聽著心靈的傾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