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當年近七旬的大爺拿起畫筆,仿佛一個記憶博物館被打開

張才柱大爺今年七十一歲, 出生在重慶北碚鄉下。 他只上過四年小學, 年輕時務農, 而且先天高度近視, 戴著一千六百多度的眼鏡, 右眼視力為0.3, 左眼為0.1。

2012年的一天, 六十六歲、從來沒學過一天專業美術的張大爺突然決定開始畫畫。 原因是, 張大爺在逛書店時偶然看到了美國人貝蒂·愛德華寫的《在黑暗中繪畫》一書, 封面上有一句話:五天畫出你的心。 他感覺猶如過電, 一下被擊中。

張大爺說, 小時候上圖畫課時, 自己畫什麼像什麼, 一直覺得畫畫不是多難的事情。 這本書裡介紹的繪畫方法極大地啟發了他,

他像突然間被喚醒, 特別想畫一套“回憶畫”, 把沉睡在記憶深處的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

雖然沒上過幾年學, 但張大爺幾十年來學什麼會什麼, 不僅幹農活在行, 他靠自學學會了組裝礦石收音機和半導體收音機, 甚至自配零件組裝了電視機, 還能維修各種機電家電。 如今想畫畫, 他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他買了好幾本教繪畫的書回家琢磨, 嘗試過各種顏料, 他邊學邊畫, 起初還有點兒難, 後來越畫越自如, 短短兩三年, 他就完成了一百五十餘幅作品。

張大爺說自己記性好, 回憶起過去, 那些人和事都清楚得很, 想出一個畫面就把它畫下來。

他畫自己出生時的老屋, 畫自己從四歲住到十二歲的充電房——

屋子四周的池塘溪流、彎彎的山路、引流山溪的竹筒、姿態好看的大樹、搖曳多姿的竹林, 正在勞作的農人……仿佛帶著張大爺的情感和記憶。

他畫童年時候小娃們愛玩的遊戲, 比如“筍子蟲推磨”。

筍子蟲是在筍子出土一到兩米高時長出的蟲子, 小娃們用竹簽子穿過筍子蟲的腳, 手搖動下面的竹竿, 筍子蟲就飛轉起來。

還有“滾鐵環”。 小娃兒手拿鐵鉤, 鉤著鐵環的一邊向前滾動。 在上下學的路上你追我趕, 看誰滾得快——

這些富於地方特色的小遊戲, 在張大爺的筆下又活了起來。

他畫了記憶中熱鬧喜慶的場景。 比如五十年代, 人們去趕場, 看西洋鏡, 吃黃糕粑——

還回憶了自己結婚的場面。 那是1972年, “我二十六歲, 秀英十八歲。 她看中我會修收音機, 不管其他方面好不好都願意嫁給我”。 結婚那天,一行十幾個人挑著嫁妝,歡歡喜喜往他家走,快到了時,全家人都出來迎接,鞭炮也響起來。

除了宛若夢境的童年時光與鄉村風俗,張大爺在“回憶畫”中細緻地呈現出種種生產勞動的場景。

比如早年間場鎮上的米坊,專門幫人們把稻穀加工成大米。張大爺的這幅畫像是一幅小小的長卷,把碾米中的各個程式都仔仔細細地畫了下來——

還有棕匠割棕做蓑衣。張大爺特別擅長設計構圖,在靜態的畫面裡,展現的卻是完整、動態的幹活兒過程。一邊是有人站在踩板上割棕,另一邊是棕匠撚棕繩連綴棕片縫製蓑衣。

還有張大爺自己的“老手藝”——組裝收音機。五十年代,除了傳統的鑼鼓、胡琴,農村沒有什麼娛樂設施。張大爺在堂哥家裡見過兩次礦石收音機,覺得稀奇。就開始研究怎麼組裝,需要哪些零件。

更令人感動的是,張才柱大爺的“回憶畫”,並沒有被“回憶”常有的光暈效應所籠罩,他畫下的不只是美好和懷念,卻也沒有任何哀怨,他質樸、坦誠而真實,只是一筆一筆描畫著記憶中的場景和故事。

老人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大風大浪,他畫下了每個歷史階段中小村子所經歷的興奮與波動。但他並不表達什麼態度或意見,只是用自己的筆,用最樸素的描繪,去重現記憶中的畫面。於不經意間展開了歷史敘述的另一個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化視角的歷史。

新中國剛成立那幾年,有文化的人很少。政府發動群眾辦識字班,老老少少誰都可以去學習,白天沒時間學的人就上夜校。每到晚上,都有人提著燈籠打著火把去上夜校,一路走,一路議論昨天哪個在教,今天認得哪些字……

他畫了當年人們吃集體伙食的年份裡,“一到飯點,每家出一個人到伙食團取吃的,有人拿缽,有人提桶。菜羹羹拿回家,再找一些野菜混在一起吃”,然而“過了兩年,伙食團也取消了,大家連菜羹羹都沒得吃”。

搞人民公社時,經常開社員大會,大會一般由生產隊長主持,每戶至少派一個人參加。但去開大會的往往是家裡的半勞力,比如婦女和老頭兒,他們都不太注意停,經常在下面開小會。

五十年代要破除迷信,很多地方的菩薩都遭了殃。石頭菩薩被抬出去摔了,木頭菩薩用斧頭劃爛,然後燒掉。

1958年開始了大辦鋼鐵的熱潮。冬季農閒時,有人燒黑炭,有人運木料,有人運鐵礦石,木匠砍樹紮起高爐外壁……幹得熱火朝天。如果哪個高爐煉出了鐵,就吹吹打打去公社報喜。

張大爺畫中的人,也顯出了生活的艱辛,和人性的豐富。很多畫面,畫的平靜又生動,卻讓人看了心酸。

他畫辛苦的農家婦女,說“農家婦女起早貪黑,算得上是全家最辛苦的人。她們十七八歲就結婚了,到三十來歲時已經有三四個孩子,白天要上山撿柴,耕種莊稼,晚上還要給全家煮夜飯”,“有時,婦女還要趁著夜晚幫家人修補東西。小娃半夜哭鬧了,她們還得起來餵奶哄睡”。

鄰居何家生了十幾個娃,沒有一個長大成人,他們請來搞迷信的“觀花娘”來觀花,何家媳婦被告知“你前世是一個好吃懶做又愛賭的男人”,欠了幾條人命。於是燒了一大堆金銀財寶,但不到半年,又一個八歲的娃兒病死了。

在荒年裡,用蕨苔根兒烘乾磨粉做成的蕨苔粑粑是最好吃的東西。趕場時,賣蕨苔粑粑的人很多,每次都有人故意把裝著粑粑的背簍絆倒,粑粑撒了一地,大家都瘋了般跑過去搶著吃。賣粑粑的人只能幹瞪著眼睛。

張大爺的美術創作本身,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他的“回憶畫”,是歷史鮮活的注腳,也是罕見的中國農民的私人生活史。那些永逝不返的日子在他筆下散發出沉靜、溫潤的光澤。透過這光澤,我們能看見美,看見痛,也看見了一種力量。

《往事入畫:一個老人的記憶博物館》

作者:張才柱 著/繪

版本:青豆書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結婚那天,一行十幾個人挑著嫁妝,歡歡喜喜往他家走,快到了時,全家人都出來迎接,鞭炮也響起來。

除了宛若夢境的童年時光與鄉村風俗,張大爺在“回憶畫”中細緻地呈現出種種生產勞動的場景。

比如早年間場鎮上的米坊,專門幫人們把稻穀加工成大米。張大爺的這幅畫像是一幅小小的長卷,把碾米中的各個程式都仔仔細細地畫了下來——

還有棕匠割棕做蓑衣。張大爺特別擅長設計構圖,在靜態的畫面裡,展現的卻是完整、動態的幹活兒過程。一邊是有人站在踩板上割棕,另一邊是棕匠撚棕繩連綴棕片縫製蓑衣。

還有張大爺自己的“老手藝”——組裝收音機。五十年代,除了傳統的鑼鼓、胡琴,農村沒有什麼娛樂設施。張大爺在堂哥家裡見過兩次礦石收音機,覺得稀奇。就開始研究怎麼組裝,需要哪些零件。

更令人感動的是,張才柱大爺的“回憶畫”,並沒有被“回憶”常有的光暈效應所籠罩,他畫下的不只是美好和懷念,卻也沒有任何哀怨,他質樸、坦誠而真實,只是一筆一筆描畫著記憶中的場景和故事。

老人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大風大浪,他畫下了每個歷史階段中小村子所經歷的興奮與波動。但他並不表達什麼態度或意見,只是用自己的筆,用最樸素的描繪,去重現記憶中的畫面。於不經意間展開了歷史敘述的另一個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化視角的歷史。

新中國剛成立那幾年,有文化的人很少。政府發動群眾辦識字班,老老少少誰都可以去學習,白天沒時間學的人就上夜校。每到晚上,都有人提著燈籠打著火把去上夜校,一路走,一路議論昨天哪個在教,今天認得哪些字……

他畫了當年人們吃集體伙食的年份裡,“一到飯點,每家出一個人到伙食團取吃的,有人拿缽,有人提桶。菜羹羹拿回家,再找一些野菜混在一起吃”,然而“過了兩年,伙食團也取消了,大家連菜羹羹都沒得吃”。

搞人民公社時,經常開社員大會,大會一般由生產隊長主持,每戶至少派一個人參加。但去開大會的往往是家裡的半勞力,比如婦女和老頭兒,他們都不太注意停,經常在下面開小會。

五十年代要破除迷信,很多地方的菩薩都遭了殃。石頭菩薩被抬出去摔了,木頭菩薩用斧頭劃爛,然後燒掉。

1958年開始了大辦鋼鐵的熱潮。冬季農閒時,有人燒黑炭,有人運木料,有人運鐵礦石,木匠砍樹紮起高爐外壁……幹得熱火朝天。如果哪個高爐煉出了鐵,就吹吹打打去公社報喜。

張大爺畫中的人,也顯出了生活的艱辛,和人性的豐富。很多畫面,畫的平靜又生動,卻讓人看了心酸。

他畫辛苦的農家婦女,說“農家婦女起早貪黑,算得上是全家最辛苦的人。她們十七八歲就結婚了,到三十來歲時已經有三四個孩子,白天要上山撿柴,耕種莊稼,晚上還要給全家煮夜飯”,“有時,婦女還要趁著夜晚幫家人修補東西。小娃半夜哭鬧了,她們還得起來餵奶哄睡”。

鄰居何家生了十幾個娃,沒有一個長大成人,他們請來搞迷信的“觀花娘”來觀花,何家媳婦被告知“你前世是一個好吃懶做又愛賭的男人”,欠了幾條人命。於是燒了一大堆金銀財寶,但不到半年,又一個八歲的娃兒病死了。

在荒年裡,用蕨苔根兒烘乾磨粉做成的蕨苔粑粑是最好吃的東西。趕場時,賣蕨苔粑粑的人很多,每次都有人故意把裝著粑粑的背簍絆倒,粑粑撒了一地,大家都瘋了般跑過去搶著吃。賣粑粑的人只能幹瞪著眼睛。

張大爺的美術創作本身,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他的“回憶畫”,是歷史鮮活的注腳,也是罕見的中國農民的私人生活史。那些永逝不返的日子在他筆下散發出沉靜、溫潤的光澤。透過這光澤,我們能看見美,看見痛,也看見了一種力量。

《往事入畫:一個老人的記憶博物館》

作者:張才柱 著/繪

版本:青豆書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