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次旅行玩“透”華中屋脊——神農架“旅遊+”助推產業融合觀察

記者翟興波 通訊員趙貝 喻玲

7月的神農架,不只是爽涼怡人。

身臨峭壁,看蜂蝶尋蜜;穿越林海,研神農學問;觀摩生產,品醇香酒釀。 今年夏天的神農架旅遊,除了避暑的林海和濕地,還有體驗遊、研學游、工業遊等一系列創新產品。 遊客一次遊覽,就能體驗“多面”神農架。

神農架林區緊抓旅遊帶動發展的強勁勢頭,大力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構建“旅遊+”生態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

從花朵到蜂蜜:體驗“甜蜜”之旅

7月22日上午,40餘名武漢的遊客來到神農架松柏鎮。

今年,他們不再只是在景區爬爬山、看看景、拍拍照,而是專門到八角廟村養蜂基地,開啟一段“深度”體驗遊。

穿過一片清怡的林蔭,他們站在一面峭壁前,幾十口蜂箱懸掛在岩上,陣陣清風拂面,蜜蜂嗡嗡聲悅耳畔,馨香的百花蜜沁入心脾。 他們拿出手機,把眼前的美景“秀”到朋友圈。

“這是中華小蜜蜂,是我國的本土蜂種。 它們生產的蜂蜜保留著中國‘土著’蜜蜂的特殊品質。 ”神農架林區蜜蜂天堂食品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陳柏泉說,該公司摸索出“神農架甜蜜之旅”活動,讓遊客親自體驗“從花朵到蜂蜜”的“甜蜜旅程”,半年就有1.8萬餘人次參與。

拿起割蜜刀,把最新鮮的蜂蜜連帶著蜂巢一起從養蜂桶裡取出來,然後現場品嘗新蜜……並到生產車間觀看蜂蜜加工。

整個過程,養蜂人和蜂蜜公司從不提“買蜂蜜”,但是,這一場“甜蜜”體驗之後,會有七成的遊客產生興趣,並主動購買。 “通過‘體驗’賣出去的蜂蜜,占到年銷售量的五分之一,達500多萬元。 ”陳柏泉說,這既啟動了旅遊,也帶動了工業。

從臺灣到神農架:“研學”林海課堂

“你看它的頭,有兩個尖角,形狀很奇特、很酷。 ”LED檯燈下,來自臺灣清華大學(新竹)的大三學生蘇西炳,正在觀察一隻角蟬標本,作為本次武漢大學野外實習的交流生,來神農架研學,他充滿好奇。

7月6日開始,來自武漢大學、臺灣清華大學(新竹)、臺灣台南大學的145名生命科學專業大學生,走進神農架原始森林,開始野外考察之旅。 他們白天穿行原始森林,採集標本,晚上開放式授課。

為期9天的野外之旅,他們要完成對200種植物、20個目的昆蟲及常見鳥類的認知,並完成一個課題。 他們按照海拔依次穿越天生橋、官門山、天燕、大龍潭、小龍潭、神農頂等區域,直觀瞭解神農架的動植物資源、植被類型、植物群落及空氣微生物等。

研學遊既是旅遊產品的升級服務,也是教育服務的分支產品,它憑藉新鮮、個性、富有文化特色等特點,近年來,吸引了大量遊客利用假期研學。 神農架林區旅委主任馮威說,神農架特有的自然資源、文化底蘊、生態系統等,越來越成為國內外研學遊的熱土。

從旅遊到全產業:“旅遊+”推進產業融合

一隻小蜜蜂飛到山頂采蜜,再飛回蜂箱產蜜,最後變成一罐百花蜜;一粒高粱從地裡長出來,再拉到酒廠,最後釀成美酒;還有松籽、獼猴桃……從花蕊、田地、森林,直到工廠和餐桌,在神農架,都和旅遊相關。

“再過30天,遊客到公司可以自己動手,做一瓶‘自己的酒’。 可以當場帶走,也可以存進酒庫,什麼時候需要就快遞給遊客。 ”神農架生態酒業公司董事長劉庭林說,酒廠將遊客請到生產車間觀看釀造流程,還請農民到酒廠看自己種的高粱如何釀成酒,“這既提升了遊客信任,又提振了農民信心,一次旅遊,把農業、工業、服務業三產業都串聯起來了。 ”

這是神農架圍繞“旅遊+”推進產業深度融合的直接體現。 神農架林區區長李發平說,“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再停留在靠景點景區吃飯、靠門票經濟吃飯、靠資源吃飯的層面。

神農架正圍繞‘旅遊+’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建成‘世界著名生態旅遊目的地’步伐,實現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的嬗變。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