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襄陽·24節氣丨大暑 真武山

大 暑 【 真 武 山 】

文丨江南久久

圖 手繪丨簡白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在襄陽古城的西南面, 有一座宛如三角翠屏的小山頭, 背靠綿延山嶺, 端坐秀木懷抱。

說是小山頭, 實際遠觀時, 卻可見峰嶺高低各不相同。

仰望東麓, 一線刀刃, 狀若高可及天, 仿佛"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絕。

俯瞰西坡, 叢樹蔥蘢, 秀木臨風。 登臨山頂, 迎輕風拂來, 縱神情暢快!

南坡幽谷陡立著直插天穹的石壁, 這是上個世紀, 為滿足城鄉建設需要, 開山炸石, 硬生生地劈去半面山體。 這道人工開山留下的遺跡, 姑且不論其他, 只是那刀砍斧劈的岩石裸露, 到是渾然平添了名山的一股咄咄豪氣, 壁立千仞, 錯落欲崩, 恢弘的氣勢也算是隔空穿越, 印證了唐代本土詩人孟浩然,

曾詠唱故鄉山巒"石壁疑削成"的詩句。

倚欄極目遠眺, 浩淼漢江從天際而來, 向天邊而去, 如玉帶, 相襯古城新貌, 回首時, 但見群峰起伏不斷, 綿延無際無邊。

這座獨佔巍峨中央之地, 盡顯絕壁懸崖之勢的小山, 就是著名的真武山。

正所謂"青山細品覓史跡,

不盡小山藏神秘。 "就在這座小山之上, 有眾多古跡如繁星散落其間。

東邊山腳的石壁上, 鐫刻著一方20平米的摩崖。 這就是極具史料價值的"李曾伯紀功銘", 又名襄樊銘, 亦稱大宋碑。 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不僅是研究宋史的珍貴資料, 銘文筆力遒勁, 方正凝重, 也是難得的書刻藝術精品。

此銘是為紀念南宋淳佑十一年(西元1251年), 京湖制置使李曾伯抗擊蒙古軍隊南侵, 取得光復襄、樊二城的勝利, 於寶佑二年(西元1254年)鐫刻。 刻銘所占崖面高5米, 寬4.5米, 四周有陰線裝飾邊框, 框內上方正中橫刻"襄樊銘"。

銘文為陰刻楷書, 豎排11行, 99字, 字徑30釐米, 除個別文字稍有漫漶外, 一般較完整。

前7行為銘序, 文為:"大宋淳佑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京 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 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複襄樊兩城, 越三年, 正月元日銘於峴"。 後四行為銘辭:"壯哉峴, 脊南北。 翳塘壑, 畿陵穀。 乾能央, 剝斯複。 千萬年, 屏吾國。 "

在這個摩崖石刻旁邊, 就是蜀先主劉備縱馬一躍襄陽檀溪之地, 也是從這裡開啟了滾滾長江東逝水一般的三國文化史。

話說東漢末年,劉備赴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雖得到劉表厚待,卻也引得劉表手下大將蔡瑁的嫉恨。一次宴會上,蔡預謀殺害劉備,劉備得訊,慌忙乘"的盧馬"奔出西門,卻被數丈寬的檀溪所阻,眼看追兵將至,劉備霍地抓住馬鬃,只聽一聲怒吼,"的盧馬"四蹄騰空,一躍三丈過檀溪,直奔向萬山叢中而去。

至今,在真武山東邊山腳下這塊巨大的青石上,那匹"的盧馬"粗壯的馬蹄印跡猶在,形狀逼真。

自晉唐以來,凡來到襄陽的文人雅士,必來此探古尋蹄綜,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詩篇。猶記"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到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前繞大堤。"

只可惜,無論是紀功銘摩崖石刻,還是馬躍檀溪遺跡,現如今不是蓬頭垢面,就是荒草叢生。在旅遊業無限發展的當下,能擁有這樣聞名於世的悠久歷史遺跡,本該是襄陽人的榮耀與財富,該當格外珍惜才是。令人痛心的是這樣一份無價之寶,如今卻因其落魄不堪,自生自滅的現狀遭遇,讓人屢訪屢神傷。

據離此處十多米遠的娘娘廟裡的明心師父介紹,曾經有一隊臺灣遊客,為追溯自己熱愛的三國文化源頭,來到這裡,看到這些現狀,扼腕頓足,發誓再也不來這塊"暴殄天物"的失望之地……

如果說"襄陽銘"、"馬躍檀溪"的歷史文化遺跡現狀是倍受冷落的話,那麼,同為真武山名勝的"襄陽真武山道觀"則是格外受人追捧!

真武山又名龜山,因山形似龜,雄踞襄陽城外和漢江邊上而得名,俗稱九宮山。相傳,真武山為上古真武得道飛升修煉之地。唐宋元之前,真武觀叫"老君廟"、"建峰宮"。明永樂十年修建武當山時,將建峰宮同時改建,並為這塊風水寶地賜名"真武觀"。一時間,新增建築多達300餘間,從此,原來的龜山、九宮山統一改名為"真武山"。

因為在傳統習慣中,朝拜武當山的各階層信眾,首先要到襄陽真武山,給真武帝上表章,即向真武大帝報到。同時,“真武觀”作為明朝皇家大修武當的第九大宮觀,其建築規模具有皇室家廟的規制與恢宏,同明朝全國各地修建的玄帝宮觀相比也是規模最大的。在明皇朝,歷代皇帝派欽差大臣同高道大德到武當山作皇家祈願道場和祭祀玄帝祖庭時,“真武觀”具有驛站行宮的功能,往來欽差大臣和高道大德從京出發經武漢到襄陽,先在襄陽“真武觀”行宮進行齋戒、沐浴、朝聖祭祀的準備事宜,再前往武當山進行祭祀朝拜。所以,真武山道觀又被號稱為"小武當"。

每年農曆三月三真武大帝生辰之際,這裡遊人如織,信眾雲集,盛況無其左右。即使平日,亦是訪者不斷,經常會有港、澳、台及海外人士遠道而來,再將真武山聲名遠遠傳播。

據本地的善男信女們傳說,農耕時代的玄帝信眾,朝山進香有個相約俗成的規矩,即三年朝大頂(武當山),年年朝小頂(真武山)。那些信眾每每來到山下,就會一步一叩頭,直達祖師爺神像前,耗時一個晝夜。更有甚者,還有兩頰穿刺長鐵針、鼻樑穿針、臂插短刀等等求神之人,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信仰忠誠度。

每當這些廟會時節,也是圍繞真武山山上山下各類商販攤店的生意黃金期。他們瞄準了遠道集聚而來的香客,回家時總是要帶點祖師爺身邊的吉祥什物;為孩子們帶點衣帽鞋襪小百貨,琳琅有趣的小玩藝兒;還有順手帶上一些特製適用的小農具等等。所以,商販們投其所好,備足了各類商品,不僅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個紅火的市場,還讓常年與莊稼打交道的農民,開闊了見識,讓觀光踏春的人,看了熱鬧散了心情。

襄陽真武山道觀如此興隆,也是因為它悠久的歷史形成的。

傳說老子李耳曾在大禹修成襄陽老龍堤後的一年夏秋間,出函谷關遊歷到過襄陽龜山。山上的"老君廟"就是為紀念這位道教的道德天尊而修建的。

漢代,有信奉黃老道的鄧公珠、鄧公玖兄妹,在龜山上攻書文,設"講經堂"。諸葛亮的髮妻黃月英就是鄧公珠弟子,曾在堂內講過經典。

東晉時期,我國佛教領袖釋道安曾受歷史學家習鑿齒之邀,前來襄陽弘法。最初師徒400餘眾,就駐在龜山老君廟、建峰宮講經堂內,由此可見當時龜山上的建築規模是相當宏偉的。

唐代安史之亂時,長安高僧慧澄大師從唐明皇的梨園,逃難來到襄陽,也駐進龜山建峰宮內,並在此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傳播出去,開花結果。善於吹管的慧澄,還將這一技藝流傳下來了,直到解放後,襄陽的道士、僧人都還保持著吹管的傳統。

還有唐末道士呂洞賓,先在終南山、武當山修道,後來龜山傳法,亦曾在樊城水星台、定中門一帶講道。

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諭修建武當山第一宮觀"真武觀",武當三豐派祖師張三豐曾來真武山傳授武功。

今年夏季的襄陽天氣,晴雨交替。總是連續幾日太陽高照,氣溫走高到三十一二度時,就會來一場驟雨降溫,然後碧空如洗,藍天、白雲與峴山、漢江、城市相映成趣,也是一個相對舒適宜人的季節。即使到了大暑節氣,在午後時分登真武山也不算太辛苦,只不過透透地出了一身汗而已。

目前真武山玉皇大殿還處於複修工程的收尾階段。大殿左邊山沿處有三棟簡樸的廂房,我們在其中一間門楣上標注"道長室"的廂房,見到了八十九歲的樊開選老道長。

樊道長最初言語不多,當聽說我們對他小時候印象中的真武山極為有興趣時,他立馬變得活潑開心起來,笑容裡居然有了頑童的神氣。

樊道長小時候家住襄城南門外。由於祖輩們信奉道教,因此,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樊道長,耳濡目染,自幼對真武山有一種親近感。他常常避開大人,偷偷跑到真武山來玩。七八十年前的真武山還沒有被炸開,山上的石碑林立,山腳下有五大間娘娘廟,馬躍檀溪旁有黃金堂,專為方便平民百姓祈福、送經、求子、祝壽,到此即可燒香拜神仙。

至於那時大人們為何阻止他上山,是因為長輩們太過敬重神靈,擔心小孩子吵鬧,叨擾了神仙們居住的場所。所以在樊道長小時候的印象中,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路過黃金堂,沿土路上到半山腰的靈官殿,殿裡立有武將神仙像,特別是那個把門將,足有三米多高,相貌凶神惡刹已經夠能唬人了,偏偏手裡還執一鍽,鍽上垂下一布條,上面寫著"你又來了"。聽大人們講,上山之人必經此像而過,如此這般,是警示人,教育人,要從善,莫從惡,從惡之人神仙都可鑒。

每次看見"你又來了",就總是覺得神仙在怪罪他不聽大人的話,不是個乖孩子,就總是格外害怕,那些畫面與印象便象刀刻一般總也忘不了。

忘不了的,還有現在沿著東邊山腳一直向上的那條老路,直到如今,依舊透著濃濃的古色古香,老道長以為這條山道因為幾乎被大多數人遺忘,較好地保留了原有傳統的環境,更加接地氣,更能使人安靜地體會著上山下山時的心境,他希望所有的修復都應該盡可能地順其自然。

據樊道長介紹,山頂道觀中原有的幾間磚木廟宇,是明朝宣德年間襄陽人蕭旭募建的,歷經世事滄桑,原有的建築早已坍毀。在他的記憶裡,農曆臘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觀香客仍然十分興盛。真武山道觀在鼎盛時期,建築殿堂、房屋有350多間,修行道人近百人。後來,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之中。本來還有倖存的祖師殿、聖公聖母殿、娘娘殿,也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拆毀,道教活動更是被完全終止。他說,這些都是讓人痛心,不堪回首的往事。

經樊道長的推介,我們在真武山玉皇寶殿前,詳細閱讀了由真武山道觀立於2014年的一塊銘文。

從中我們瞭解到如今的真武山道觀,在上世紀文革結束後,因為他的積極爭取,並在市民宗局支持下,成立以樊開選為首的五人籌備小組,開始了真武山移址恢復性新修的工作。

在他的親力親為,甚至自掏腰包,與眾多道友一起籌資努力下,歷時三四年時間,先後建成真武殿(也叫祖師殿)、太上老君殿、金水橋等,親塑太上老君、真武祖師神像,到武當山請回道教經典,較為全面地完成了主體風格仿武當山祖師殿的上觀。同時,還多方努力,逐步完善了道觀中的水電工程,修繕並打通了東北兩面的山路。

如今整個道觀分上、中、下三觀,依山勢錯落分佈,已初具規模。

只見每座觀裡都有白玉台基,玉欄四圍,蟠龍躍然于石階之上,重簷隆起,大殿巍峨凝重,偏殿碧瓦翹角,鼎爐香煙嫋嫋。

當我駐足上觀一座廂房緊閉的窗前,心中無限感慨窗櫺上懸掛的,關於人生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回的文字敘述時,我遇見了兩個年輕的遊客:襄陽之聲主持人"阿秉"與他的表弟。

當我問及他們有何遊覽感受時,兩個年輕人都表示說是第一次上山,對這裡的情況不甚瞭解,但還是能感覺一種宗教信仰帶來的神秘感,還有安靜如世外桃源的自然環境讓人很舒服。只不過一路上山而來,遇到各種算命卜卦的吆喝聲讓人感到很反感,還有道觀裡不多的店鋪中,營業員話語間流露出來的商業味太明顯,破壞了道觀應有的清靜與脫俗的氣息……

與阿秉兄弟倆話別後,見天色漸晚,夕陽正在西下,我們便沿東麓的土路下山。一路上,果然綠樹掩映山道,鳥鳴婉轉山谷,心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山林之間,渾身輕鬆。

回首真武山山脊及真武山道觀,已是暑天晴空晚霞裡的一道剪影,遙見百米多長的護觀紅牆,蜿蜒鑲砌在峰側陡岩,琉璃瓦頂閃耀空際。此刻山頂的紅牆綠樹,如月宮瓊閣桂枝懸於空中,讓人頓生"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

那麼,還是悄悄地揮別吧,向這方靜地上的堅守者致敬,並祝福所有向善的人們,所許得所願。

話說東漢末年,劉備赴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雖得到劉表厚待,卻也引得劉表手下大將蔡瑁的嫉恨。一次宴會上,蔡預謀殺害劉備,劉備得訊,慌忙乘"的盧馬"奔出西門,卻被數丈寬的檀溪所阻,眼看追兵將至,劉備霍地抓住馬鬃,只聽一聲怒吼,"的盧馬"四蹄騰空,一躍三丈過檀溪,直奔向萬山叢中而去。

至今,在真武山東邊山腳下這塊巨大的青石上,那匹"的盧馬"粗壯的馬蹄印跡猶在,形狀逼真。

自晉唐以來,凡來到襄陽的文人雅士,必來此探古尋蹄綜,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詩篇。猶記"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到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前繞大堤。"

只可惜,無論是紀功銘摩崖石刻,還是馬躍檀溪遺跡,現如今不是蓬頭垢面,就是荒草叢生。在旅遊業無限發展的當下,能擁有這樣聞名於世的悠久歷史遺跡,本該是襄陽人的榮耀與財富,該當格外珍惜才是。令人痛心的是這樣一份無價之寶,如今卻因其落魄不堪,自生自滅的現狀遭遇,讓人屢訪屢神傷。

據離此處十多米遠的娘娘廟裡的明心師父介紹,曾經有一隊臺灣遊客,為追溯自己熱愛的三國文化源頭,來到這裡,看到這些現狀,扼腕頓足,發誓再也不來這塊"暴殄天物"的失望之地……

如果說"襄陽銘"、"馬躍檀溪"的歷史文化遺跡現狀是倍受冷落的話,那麼,同為真武山名勝的"襄陽真武山道觀"則是格外受人追捧!

真武山又名龜山,因山形似龜,雄踞襄陽城外和漢江邊上而得名,俗稱九宮山。相傳,真武山為上古真武得道飛升修煉之地。唐宋元之前,真武觀叫"老君廟"、"建峰宮"。明永樂十年修建武當山時,將建峰宮同時改建,並為這塊風水寶地賜名"真武觀"。一時間,新增建築多達300餘間,從此,原來的龜山、九宮山統一改名為"真武山"。

因為在傳統習慣中,朝拜武當山的各階層信眾,首先要到襄陽真武山,給真武帝上表章,即向真武大帝報到。同時,“真武觀”作為明朝皇家大修武當的第九大宮觀,其建築規模具有皇室家廟的規制與恢宏,同明朝全國各地修建的玄帝宮觀相比也是規模最大的。在明皇朝,歷代皇帝派欽差大臣同高道大德到武當山作皇家祈願道場和祭祀玄帝祖庭時,“真武觀”具有驛站行宮的功能,往來欽差大臣和高道大德從京出發經武漢到襄陽,先在襄陽“真武觀”行宮進行齋戒、沐浴、朝聖祭祀的準備事宜,再前往武當山進行祭祀朝拜。所以,真武山道觀又被號稱為"小武當"。

每年農曆三月三真武大帝生辰之際,這裡遊人如織,信眾雲集,盛況無其左右。即使平日,亦是訪者不斷,經常會有港、澳、台及海外人士遠道而來,再將真武山聲名遠遠傳播。

據本地的善男信女們傳說,農耕時代的玄帝信眾,朝山進香有個相約俗成的規矩,即三年朝大頂(武當山),年年朝小頂(真武山)。那些信眾每每來到山下,就會一步一叩頭,直達祖師爺神像前,耗時一個晝夜。更有甚者,還有兩頰穿刺長鐵針、鼻樑穿針、臂插短刀等等求神之人,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信仰忠誠度。

每當這些廟會時節,也是圍繞真武山山上山下各類商販攤店的生意黃金期。他們瞄準了遠道集聚而來的香客,回家時總是要帶點祖師爺身邊的吉祥什物;為孩子們帶點衣帽鞋襪小百貨,琳琅有趣的小玩藝兒;還有順手帶上一些特製適用的小農具等等。所以,商販們投其所好,備足了各類商品,不僅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個紅火的市場,還讓常年與莊稼打交道的農民,開闊了見識,讓觀光踏春的人,看了熱鬧散了心情。

襄陽真武山道觀如此興隆,也是因為它悠久的歷史形成的。

傳說老子李耳曾在大禹修成襄陽老龍堤後的一年夏秋間,出函谷關遊歷到過襄陽龜山。山上的"老君廟"就是為紀念這位道教的道德天尊而修建的。

漢代,有信奉黃老道的鄧公珠、鄧公玖兄妹,在龜山上攻書文,設"講經堂"。諸葛亮的髮妻黃月英就是鄧公珠弟子,曾在堂內講過經典。

東晉時期,我國佛教領袖釋道安曾受歷史學家習鑿齒之邀,前來襄陽弘法。最初師徒400餘眾,就駐在龜山老君廟、建峰宮講經堂內,由此可見當時龜山上的建築規模是相當宏偉的。

唐代安史之亂時,長安高僧慧澄大師從唐明皇的梨園,逃難來到襄陽,也駐進龜山建峰宮內,並在此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傳播出去,開花結果。善於吹管的慧澄,還將這一技藝流傳下來了,直到解放後,襄陽的道士、僧人都還保持著吹管的傳統。

還有唐末道士呂洞賓,先在終南山、武當山修道,後來龜山傳法,亦曾在樊城水星台、定中門一帶講道。

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諭修建武當山第一宮觀"真武觀",武當三豐派祖師張三豐曾來真武山傳授武功。

今年夏季的襄陽天氣,晴雨交替。總是連續幾日太陽高照,氣溫走高到三十一二度時,就會來一場驟雨降溫,然後碧空如洗,藍天、白雲與峴山、漢江、城市相映成趣,也是一個相對舒適宜人的季節。即使到了大暑節氣,在午後時分登真武山也不算太辛苦,只不過透透地出了一身汗而已。

目前真武山玉皇大殿還處於複修工程的收尾階段。大殿左邊山沿處有三棟簡樸的廂房,我們在其中一間門楣上標注"道長室"的廂房,見到了八十九歲的樊開選老道長。

樊道長最初言語不多,當聽說我們對他小時候印象中的真武山極為有興趣時,他立馬變得活潑開心起來,笑容裡居然有了頑童的神氣。

樊道長小時候家住襄城南門外。由於祖輩們信奉道教,因此,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樊道長,耳濡目染,自幼對真武山有一種親近感。他常常避開大人,偷偷跑到真武山來玩。七八十年前的真武山還沒有被炸開,山上的石碑林立,山腳下有五大間娘娘廟,馬躍檀溪旁有黃金堂,專為方便平民百姓祈福、送經、求子、祝壽,到此即可燒香拜神仙。

至於那時大人們為何阻止他上山,是因為長輩們太過敬重神靈,擔心小孩子吵鬧,叨擾了神仙們居住的場所。所以在樊道長小時候的印象中,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路過黃金堂,沿土路上到半山腰的靈官殿,殿裡立有武將神仙像,特別是那個把門將,足有三米多高,相貌凶神惡刹已經夠能唬人了,偏偏手裡還執一鍽,鍽上垂下一布條,上面寫著"你又來了"。聽大人們講,上山之人必經此像而過,如此這般,是警示人,教育人,要從善,莫從惡,從惡之人神仙都可鑒。

每次看見"你又來了",就總是覺得神仙在怪罪他不聽大人的話,不是個乖孩子,就總是格外害怕,那些畫面與印象便象刀刻一般總也忘不了。

忘不了的,還有現在沿著東邊山腳一直向上的那條老路,直到如今,依舊透著濃濃的古色古香,老道長以為這條山道因為幾乎被大多數人遺忘,較好地保留了原有傳統的環境,更加接地氣,更能使人安靜地體會著上山下山時的心境,他希望所有的修復都應該盡可能地順其自然。

據樊道長介紹,山頂道觀中原有的幾間磚木廟宇,是明朝宣德年間襄陽人蕭旭募建的,歷經世事滄桑,原有的建築早已坍毀。在他的記憶裡,農曆臘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觀香客仍然十分興盛。真武山道觀在鼎盛時期,建築殿堂、房屋有350多間,修行道人近百人。後來,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之中。本來還有倖存的祖師殿、聖公聖母殿、娘娘殿,也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拆毀,道教活動更是被完全終止。他說,這些都是讓人痛心,不堪回首的往事。

經樊道長的推介,我們在真武山玉皇寶殿前,詳細閱讀了由真武山道觀立於2014年的一塊銘文。

從中我們瞭解到如今的真武山道觀,在上世紀文革結束後,因為他的積極爭取,並在市民宗局支持下,成立以樊開選為首的五人籌備小組,開始了真武山移址恢復性新修的工作。

在他的親力親為,甚至自掏腰包,與眾多道友一起籌資努力下,歷時三四年時間,先後建成真武殿(也叫祖師殿)、太上老君殿、金水橋等,親塑太上老君、真武祖師神像,到武當山請回道教經典,較為全面地完成了主體風格仿武當山祖師殿的上觀。同時,還多方努力,逐步完善了道觀中的水電工程,修繕並打通了東北兩面的山路。

如今整個道觀分上、中、下三觀,依山勢錯落分佈,已初具規模。

只見每座觀裡都有白玉台基,玉欄四圍,蟠龍躍然于石階之上,重簷隆起,大殿巍峨凝重,偏殿碧瓦翹角,鼎爐香煙嫋嫋。

當我駐足上觀一座廂房緊閉的窗前,心中無限感慨窗櫺上懸掛的,關於人生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回的文字敘述時,我遇見了兩個年輕的遊客:襄陽之聲主持人"阿秉"與他的表弟。

當我問及他們有何遊覽感受時,兩個年輕人都表示說是第一次上山,對這裡的情況不甚瞭解,但還是能感覺一種宗教信仰帶來的神秘感,還有安靜如世外桃源的自然環境讓人很舒服。只不過一路上山而來,遇到各種算命卜卦的吆喝聲讓人感到很反感,還有道觀裡不多的店鋪中,營業員話語間流露出來的商業味太明顯,破壞了道觀應有的清靜與脫俗的氣息……

與阿秉兄弟倆話別後,見天色漸晚,夕陽正在西下,我們便沿東麓的土路下山。一路上,果然綠樹掩映山道,鳥鳴婉轉山谷,心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山林之間,渾身輕鬆。

回首真武山山脊及真武山道觀,已是暑天晴空晚霞裡的一道剪影,遙見百米多長的護觀紅牆,蜿蜒鑲砌在峰側陡岩,琉璃瓦頂閃耀空際。此刻山頂的紅牆綠樹,如月宮瓊閣桂枝懸於空中,讓人頓生"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

那麼,還是悄悄地揮別吧,向這方靜地上的堅守者致敬,並祝福所有向善的人們,所許得所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