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柳宗元代表作《石澗記》閱讀賞析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 上由橋西北, 下土山之陰, 民又橋焉。 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亙石為底, 達於兩涯。 若床若堂, 若陳筳席, 若限閫奧。 水平布其上, 流若織文, 響若操琴。 揭跣而往, 折竹箭, 掃陳葉, 排腐木, 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絡之流, 觸激之音, 皆在床下;翠羽之木,
龍鱗之石, 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 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 先石渠, 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 先石澗, 後石渠。 澗之可窮者, 皆出石城村東南, 其間可樂者數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 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發現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 下去到土山的北坡, 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橋。 橋下的水流很大,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 巨大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 寬達到水的兩岸。 石頭有的像床, 有的像門堂的基石, 有的像筵席上擺滿菜肴, 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 水面平靜, 如布鋪在水面上, 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 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 我們撩起衣襟, 赤著腳涉水而過,
折斷竹箭, 掃除陳葉, 除去腐朽的樹木, 清出一塊可排放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 交織的流水, 激撞的水聲, 都在交椅的下麵了;而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 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 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 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 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發現石澗的這一天, 和發現石渠是同一天。 從袁家渴一路過來, 先發現石渠, 後發現石澗;從下游百家瀨上來, 就先發現石澗, 後發現石渠。 要窮究石澗這個地方, 一直要走出石城村並向東南方向去, 這一路上可以引起人觀賞愉悅的景致有好幾處。 登上深幽的山林, 翻過峻峭險要的地方, 道路很狹小不能夠走到頭。 【評注】 從石渠沿瀟水而下約一華里,
翻過一座土山, 就到了澗子邊楊家。 村子北面有一條小溪, 從村前田洞中間流經村旁, 穿石拱橋, 入瀟水, 這就是柳宗元所說的“石澗”。 《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第七篇。 本篇緊承上文, 所寫的景物仍舊是泉水、石頭和樹木, 但作者善於捕捉共性之外的個性, 如: 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 亙石為底, 達於兩涯。 若床若堂, 若陳筵席, 若限閫奧。 水平布其上, 流若織文, 響若操琴。 對水中石頭, 泉水都用“若”字表明, 而對泉上的樹和石, 則用翠羽、龍鱗來直接比喻, “翠羽之木, 龍鱗之石, 均蔭其上”。 由於採用了多種比喻手段來精確形象地進行描繪, 所以毫無重複之感, 反而覺得洞天之中又有無窮洞天。 而“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這兩句話包含著複雜的情緒, 既陶醉于美景,又有難言的哀怨。柳宗元為什麼能到這麼美麗的山水之地?他並不是一個旅行家,而是被貶官至此,擔任閒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只能整天遊山玩水。 既陶醉于美景,又有難言的哀怨。柳宗元為什麼能到這麼美麗的山水之地?他並不是一個旅行家,而是被貶官至此,擔任閒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只能整天遊山玩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