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把“迷信”的髒水都往佛教身上潑!

“阿公, 跑快點, 不然趕不上燒頭香了!”年輕人抱著幾盒新買的香, 發足狂奔, 還不忘喘著粗氣, 轉頭催促身後的人。 老人家神情很是堅定肅穆, 一言不發緊跟著孫子, 眼睛裡似乎有頭炷香燃燒的火光。

他們只是在初一時, 趕來這個城市最著名的寺院上頭香的浩蕩大軍中最微末的一支。 或許, 老人家是希望, 孫子今年可以娶個賢慧的媳婦;或許年輕人希望從今年起財運亨通, 諸事順利。

不出意料, 寺院門口已經排出了長長的隊伍, 每個人都像他們一樣焦急地等待著、興奮地守候著。 門口的保安嚴陣以待, 寺院的大門還沒打開, 裡面隱約傳來梵唄聲。

這一幕幕場景都被埋伏的記者記錄在照片裡、文字裡, 形成了一篇篇聳人聽聞的新聞報導。

《大年初一雍和宮8萬人進香 市民等待26小時只為燒頭香》《搶頭香哪家強?河南淮陽數十萬人燒頭香出動挖掘機》《今年年初一 靈岩山“燒頭香” 兩千警力將出動保安全》

然後, 因為成千上萬個功利性的願望以這種形式被表達, 這些個人的、私密的心願和行為演變成一個社會事件,

被公眾談論。 有理智者說:“進廟燒香, 心誠就好, 不必執著頭香。 ”“求佛祖如果有用, 人類幹嘛還要努力。 ”有激進者說:“這些燒香拜佛的事都是迷信, 都是風俗文化中的糟粕。 ”甚至, 還有不少人把攻擊的矛頭指向佛教, 認為信佛的人都是迷信, 沒有一點自我的思考。

除了“燒頭香”不斷引起熱議, 還有“新買的東西一定要找‘高僧’去開光”“篤信風水之說, 做事前必卜卦”“有病不就醫, 卻找人‘念經’”“日日修行, 追求超自然的神通”等新聞出現, 讓很多吃瓜群眾把佛教貼上“迷信”的標籤。 事實上, 這些傳統民俗中很多荒誕的、迷信的行為都不是佛教的內容, 都與佛教文化宣導的行為相悖!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正信的佛法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很難得到傳播,作為公共信仰空間的寺院和出家修行的僧人遭到偏見和誤解,話語權缺失。這種情況出現,由來已久。特別是在傳統媒體佔據主流的時代,寺院和僧人沒有發出自主聲音的平臺和管道,只能依靠自身薄弱的群眾基礎去宣揚佛教。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輿論越來越開放自由,佛教也迎來了新形勢下的大發展。

在這個新時代,佛教該如何趕上發展的勢頭,更好地傳播正信的佛教,讓更多人瞭解到佛法的智慧?

全國兩會開展期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就“新形勢下如何推進宗教文化建設”這一議題回答記者採訪,提出了一些觀點,非常值得思考。

學誠法師對進廟燒香的這部分群體和行為的看法是:

“燒香拜佛是佛教徒從內心皈依、恭敬、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外在表現......他們或許並不懂真正的佛教信仰內涵,但對佛教文化卻抱有親切的好感和世俗層面的認同。對於這類人群,從佛門廣大、慈悲包容的傳統來看,也會視為佛教的‘有緣人’,是可以廣結善緣、啟發度化的物件。”

對於這類現象,學誠法師提出: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佛教信仰人群的層次混雜,而是佛教界尚未形成足以應對和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信仰需求的信眾教育及管理體系。”

實際上,近年來“焦慮病”日益成為都市中青年群體共同的困擾。身處各種壓力中的人們,對情緒、心理、生活種種方面的正向引導有極大需求。佛法有教人解脫煩惱、增進人生幸福的無上智慧,而需要努力的就是在管理體系和傳播方面與時俱進。

面對佛教文化該如何全面地發展的問題,學誠法師提到,

“佛教界應擔負起引導廣大信眾的時代責任,加強正法道場建設,培養高素質出家人,建立系統的僧俗教育體系,使大眾能夠就近到正規寺廟學修佛法,建立純正的佛教信仰。另外,網路弘法是傳統道場的延伸,能夠讓現代信眾超越時空距離,親近善知識,跟隨正法團體次第學修。”

在這些方面,龍泉寺可以說走在了前列。針對信眾不同層面的需求,龍泉寺在組織佛法學修上做了很多探索。開辦網上學修平臺、進行網路直播互動,打造讓普通大眾都喜愛的“賢二”機器僧,組織志願者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佛教文化就在這一點一滴的探索和嘗試中走向大眾,走進更多人的心靈。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且看,在這新時代佛教文化融入社會大眾,推動社會文明和諧。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正信的佛法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很難得到傳播,作為公共信仰空間的寺院和出家修行的僧人遭到偏見和誤解,話語權缺失。這種情況出現,由來已久。特別是在傳統媒體佔據主流的時代,寺院和僧人沒有發出自主聲音的平臺和管道,只能依靠自身薄弱的群眾基礎去宣揚佛教。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輿論越來越開放自由,佛教也迎來了新形勢下的大發展。

在這個新時代,佛教該如何趕上發展的勢頭,更好地傳播正信的佛教,讓更多人瞭解到佛法的智慧?

全國兩會開展期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就“新形勢下如何推進宗教文化建設”這一議題回答記者採訪,提出了一些觀點,非常值得思考。

學誠法師對進廟燒香的這部分群體和行為的看法是:

“燒香拜佛是佛教徒從內心皈依、恭敬、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外在表現......他們或許並不懂真正的佛教信仰內涵,但對佛教文化卻抱有親切的好感和世俗層面的認同。對於這類人群,從佛門廣大、慈悲包容的傳統來看,也會視為佛教的‘有緣人’,是可以廣結善緣、啟發度化的物件。”

對於這類現象,學誠法師提出: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佛教信仰人群的層次混雜,而是佛教界尚未形成足以應對和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信仰需求的信眾教育及管理體系。”

實際上,近年來“焦慮病”日益成為都市中青年群體共同的困擾。身處各種壓力中的人們,對情緒、心理、生活種種方面的正向引導有極大需求。佛法有教人解脫煩惱、增進人生幸福的無上智慧,而需要努力的就是在管理體系和傳播方面與時俱進。

面對佛教文化該如何全面地發展的問題,學誠法師提到,

“佛教界應擔負起引導廣大信眾的時代責任,加強正法道場建設,培養高素質出家人,建立系統的僧俗教育體系,使大眾能夠就近到正規寺廟學修佛法,建立純正的佛教信仰。另外,網路弘法是傳統道場的延伸,能夠讓現代信眾超越時空距離,親近善知識,跟隨正法團體次第學修。”

在這些方面,龍泉寺可以說走在了前列。針對信眾不同層面的需求,龍泉寺在組織佛法學修上做了很多探索。開辦網上學修平臺、進行網路直播互動,打造讓普通大眾都喜愛的“賢二”機器僧,組織志願者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佛教文化就在這一點一滴的探索和嘗試中走向大眾,走進更多人的心靈。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且看,在這新時代佛教文化融入社會大眾,推動社會文明和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