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丟失版權、體育生態中心或被摘牌,樂視體育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甩鍋俠的?

繼失去國安冠名權、亞冠和中超的版權後, 樂視體育在最近或將又一次充當“甩鍋俠”的角色。

據36氪獲得的消息顯示, 樂視體育獲得的五棵松體育館的5年冠名權將於近期被提前終結, 原因來自於兩方面:一是拖欠應付帳款;二是五棵松的“業主”、運營方華熙國際對樂視體育的智慧化改造進程不滿意, 而新的接盤物件將騰訊旗下的微賽體育, 36氪曾向微賽求證, 暫未回復, 樂視體育則回復稱消息不屬實。

但不排除的一種可能性是此次輿論的流出源于華熙國際對樂視體育拖欠帳款事宜的施壓, 此前在樂視體育的英超版權事件中,

新英體育也曾借助媒體的發聲迫使樂視體育在耶誕節前補齊了尾款。

此前據公開資料顯示, 樂視體育曾於2015年12月獲得五顆松體育館的5年冠名權, 華熙國際願意拋棄萬達等傳統巨頭而選擇樂視體育的原因在於對樂視體育互聯網基因的看重。

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體育場館, 五棵松過去的主要收入管道都來自於租金, 收入結果較為單一, 華熙國際希望借助于樂視體育完成對場館內的器材和場地的智慧化改造, 例如能夠提供360的全景直播以及現通信網、互聯網與物聯網的三網融合等功能, 擴寬場館的變現空間。

但樂視體育對五顆松場館的改造工程卻進展緩慢, 其原本屬於樂視體育的智慧硬體板塊的業務之一,

其主要管理人李大龍(樂視體育副總裁)也在上一次調整中退居到二線研究院的位置。

如果此次樂視體育與五棵松體育館的合作最終走向流產, 不僅意味著樂視集團失去了一個可以免費開發佈會的場所, 樂視音樂2017年在五棵松的演唱會落地計畫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 它宣告了樂視體育在傳統版權和會員業務之外, 嘗試新業務的失敗, 進一步加重了樂視體育的困境。

雖然此前樂視的白衣騎士孫宏斌火速馳援, 給樂視帶來了 168 億元的資金支持, 外界普遍認為, 樂視的資金鏈危機將告一段落。 然而, 樂視體育卻並沒因此從危機中掙脫, 依然踉踉蹌蹌, 反而陷入缺錢——收縮——高管離職——用戶流失的惡性循環中。

繼去年樂視陷入資金問題後, 樂視體育先是被ATP停掉上海大師賽信號, 後因拖欠英超版權費被新英體育曝光。 其與國安的合作也不順利, 截止2016年底, 樂視體育用以冠名的1億元人民幣僅支付了一半, 最後二者還是分道揚鑣。

此後樂視先後失去了亞冠和中超的版權, 其會員價值在不斷被稀釋, 負責運作賽事的員工和觀看賽事的用戶正在不停的流向蘇寧體育, 企業間的市場格局或許也在悄然被改寫中。

可以說, 樂視體育今日問題爆發並非偶然, 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樂視體育激進的擴張策略和不斷吃緊的資金鏈之間的產物, 也是樂視體育過於龐大的野心與實際業務能力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根據懶熊體育的梳理, 在近兩年幾乎所有賽事版權的競標中, 樂視體育都願意出高價甚至是天價來參與爭奪。 在香港地區, 其買下的英超版權接近4億美元——幾乎比過去翻了一番, NBA版權更是數倍於此前的價格。 在中國大陸, 他們與ATP簽下的5年新媒體轉播合同每年需支付2000萬美元, 而此前價格不超過每年200萬美元, 當然還包括了作價2年27億元買下的中超新媒體版權。

經過近三年發展, 樂視體育已經積累了310項版權, 樂視體育COO於航稱, 樂視是全球擁有體育賽事資源最多的公司。 當然樂視體育也為這種一味求快的打法也付出出了昂貴的代價, 以上的版權費用就花去了其兩輪融資額的大半, 並且樂視體育有大量的體育賽事版權需要支付高額餘款,

據體育懶熊報導, 樂視體育有超過60%的版權費未按時支付。

樂視體育的擴張不僅限於購買版權, 它還不斷擴展自己的新業務, 希望自己的生態覆蓋版權內容、賽事運營、智慧硬體、增值服務等。 2015 年, 樂視體育便成立了近 10 家合資公司, 開了 27 場發佈會, 在體育產業每個環節幾乎都有佈局——這也是賈躍亭一貫秉承的“All in 打法”。

然而, 每新開一條業務線都意味對人員、資金和管理的更高要求。 作為互聯網公司, 樂視體育先前並沒有太多體育運營經驗, 於是無可避免, 它需要從其他公司挖人、招聘, 以至於最初的休息室, 也被開闢成了辦公區。

2016 年 12 月底, 樂視體育 CEO 雷振劍承認, 自己忽略了快速擴張帶來的問題, “在樂視體育成立兩年多的時間裡,都是用高速、野蠻的方式去成長,而忽略了經營管理、組織能力上面的短板,創業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個燒錢狀態。”

B 輪融資時,樂視體育主要的收入來源分為兩大塊,版權內容以及賽事運營。其中最重要的賽事是 ICC 國際冠軍杯以及馬拉松等賽事。然而,7 月 25 日,距離國際冠軍杯(ICC)北京站比賽開始不足 5 小時,賽事組委會和運營方樂視體育突然宣佈比賽取消。樂視之後宣佈不再參與明年的運營。而負責賽事運營的高管邱志偉與劉世傑先後離職,也說明賽事運營正逐漸邊緣化。

版權內容也沒能帶來理想中的收入。據樂視官方資料,樂視體育會員數量已經突破 300 萬,但其中包括樂視體育打包售賣或贈送出去了大量的電視、手機等產品,意味著樂視體育預支了未來的部分會員收入,而現在樂視體育的會員增長已經進入瓶頸。

36氪此前也曾分析過,對樂視體育而言,除了自身的資金和版權困境外,其壓力也來自周遭虎視眈眈的幾大競爭對手。比如財大氣粗的騰訊體育和有蘇寧撐腰的PPTV等。此前,趁著樂視體育資金鏈斷裂,各大競爭對手紛紛出手,瓜分其資源。比如今年1月,阿裡體育宣佈拿下2017LPGA巡迴賽和亞巡賽等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新媒體版權。此前,這些版權都歸樂視體育所有。

現在,樂視體育越來越難以吸引新的會員。會員付費,想要獲得的是優質內容和增值服務。但如今,樂視已經陸續失去了多個熱門版權,現在中超版權也沒有保不住。而且,樂視體育的視頻觀看體驗並不好。樂視體育的信號製作屬於置換而得,經常會出現信號源很卡的情況。

而且,觀眾依然可以打開電視臺,免費收看中超賽事,與之相比樂視沒有任何優勢。這也是為何樂視體育聯席總裁劉建宏公開表示,有那麼多電視臺免費播出中超,是對中超商業價值最大的傷害。

TVSM 先前的報導已經指出,樂視體育在 B 輪獲得的融資,有一部分挪到了樂視生態其他業務中,數額大約在 40 億上下,這也成了樂視體育資金鏈斷裂的重要原因。而孫宏斌等人雖然帶來了 168 億,但樂視體育沒能獲得任何注資,它只能自行尋找出路,但此前 215 億的估值,難免讓新入場者躊躇猶疑。

如今,樂視體育正在謀求 30 億元的 B+ 輪融資,但在這麼多壞消息頻出的當下,似乎並不容易。

“在樂視體育成立兩年多的時間裡,都是用高速、野蠻的方式去成長,而忽略了經營管理、組織能力上面的短板,創業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個燒錢狀態。”

B 輪融資時,樂視體育主要的收入來源分為兩大塊,版權內容以及賽事運營。其中最重要的賽事是 ICC 國際冠軍杯以及馬拉松等賽事。然而,7 月 25 日,距離國際冠軍杯(ICC)北京站比賽開始不足 5 小時,賽事組委會和運營方樂視體育突然宣佈比賽取消。樂視之後宣佈不再參與明年的運營。而負責賽事運營的高管邱志偉與劉世傑先後離職,也說明賽事運營正逐漸邊緣化。

版權內容也沒能帶來理想中的收入。據樂視官方資料,樂視體育會員數量已經突破 300 萬,但其中包括樂視體育打包售賣或贈送出去了大量的電視、手機等產品,意味著樂視體育預支了未來的部分會員收入,而現在樂視體育的會員增長已經進入瓶頸。

36氪此前也曾分析過,對樂視體育而言,除了自身的資金和版權困境外,其壓力也來自周遭虎視眈眈的幾大競爭對手。比如財大氣粗的騰訊體育和有蘇寧撐腰的PPTV等。此前,趁著樂視體育資金鏈斷裂,各大競爭對手紛紛出手,瓜分其資源。比如今年1月,阿裡體育宣佈拿下2017LPGA巡迴賽和亞巡賽等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新媒體版權。此前,這些版權都歸樂視體育所有。

現在,樂視體育越來越難以吸引新的會員。會員付費,想要獲得的是優質內容和增值服務。但如今,樂視已經陸續失去了多個熱門版權,現在中超版權也沒有保不住。而且,樂視體育的視頻觀看體驗並不好。樂視體育的信號製作屬於置換而得,經常會出現信號源很卡的情況。

而且,觀眾依然可以打開電視臺,免費收看中超賽事,與之相比樂視沒有任何優勢。這也是為何樂視體育聯席總裁劉建宏公開表示,有那麼多電視臺免費播出中超,是對中超商業價值最大的傷害。

TVSM 先前的報導已經指出,樂視體育在 B 輪獲得的融資,有一部分挪到了樂視生態其他業務中,數額大約在 40 億上下,這也成了樂視體育資金鏈斷裂的重要原因。而孫宏斌等人雖然帶來了 168 億,但樂視體育沒能獲得任何注資,它只能自行尋找出路,但此前 215 億的估值,難免讓新入場者躊躇猶疑。

如今,樂視體育正在謀求 30 億元的 B+ 輪融資,但在這麼多壞消息頻出的當下,似乎並不容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