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磬音│後洞往事

一層層地, 翻開塵封的記憶, 在那不經意的角落裡發現了後洞。

後洞

後洞, 在我記憶裡是有一定地位的。 關於它的來歷, 寫此文前,

詢問了對銅川地域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秦隴華老師。 他在百忙之中給我做了詳細的答覆。 秦老師師承父親, 也對銅川文化相當的有研究, 並且撰寫了很多文章, 在銅川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後洞, 又名龍穿洞。 俗傳有龍生癰, 患病日久, 化為老人, 求孫思邈醫治。 思邈詢問之後, 知其為龍, 答以“須現形, 方可治”。 龍即現形, 穿洞而出, 經思邈針治而愈。 洞即今之太玄洞。 或雲龍有疾, 真人治之。 即愈, “龍穿此洞達同官(今銅川), 可四五十裡”(見《五臺山記》)。 至今民間尚有“前洞燒香, 後洞冒煙”的說法。 前洞即指太玄洞, 後洞指黃堡後洞。

這後洞, 位於銅川市王益區與新區之間的黃堡鎮附近, 是銅川到西安鐵路上的一段。 旁邊不遠處有個勞教所,

凡是犯法不嚴重的都會送到這裡勞教十天半月。 慢慢地, “送到後洞”也就成了“送去勞教”的代名詞。 後來, 隨著銅川煤礦資源的枯竭和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 這裡鮮有火車通過。 前幾年, 雜草叢生, 鐵軌淹沒, 偶有鼠兔亂竄, 寂寞又安靜, 像個廢棄的過道。 可記得它輝煌時候的有幾人?無論如何, 後洞, 對於我來說都有著深刻的記憶。

時間應該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那時候我正在上高中。 家裡姊妹多, 父親每月工資很難養活一大家子人。 母親沒有正式工作, 在父親單位裡幹大集體。 大集體有時候有活, 有時候沒活。 記得有年春天, 母親托熟人在後洞找到一份砸石子的工作。 母親是個勤快人, 每天天剛亮就戴著草帽, 背著水、乾糧和工具出發了,

直到下午七八點才回來。 我們姊妹幾個只見她早出晚歸, 很難真正體會到母親的艱辛。

很快到了暑假, 那時候學校裡不補課, 所以姊妹幾個都閑下來。 大家都嚷嚷著要跟母親去幫忙幹活, 母親拗不過我們, 同意帶著上面兩個大的一起去。 記得那時候, 我上高一, 大妹妹上初中。 晚上, 母親張羅著趕制砸石子的工具, 做兩個圈兩個大錘, 一個小尖頭錘。 這些工具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 聽都沒聽說過, 別說見過了。 所謂的圈, 就是厚一兩毫米、寬一寸左右的厚鐵皮, 彎成碗口大的圈。 鐵皮兩頭用粗鐵絲綁在一個木把上, 木把就像菜刀把那樣差不多長短粗細。 圈的作用是砸石子時, 把石頭套在裡面, 固定住不讓亂跑。

小尖錘大約三寸多長, 一頭尖尖的, 上面按上個長長的桃木把。 據說桃木樹枝最具有彈性且不容易折斷。 小尖錘是專門用來把大石頭砸成青皮核桃大小的塊。 小石塊要變成石子, 那得用大錘, 大錘粗短, 直徑大約一兩寸, 長三寸, 也按個菜刀樣的木把。

母親把工具做好, 頭天晚上我們就得把第二天三個人一天的乾糧準備好。 所謂的乾糧不過是幾個玉米麵饅頭和鹹菜, 大夏天玉米麵饅頭蒸好放一晚上, 又硬又幹。 第二天天不亮, 母親起來做飯, 然後燒一大鍋開水, 放涼, 然後裝到罐頭瓶裡、軍用水壺裡, 擰緊蓋子。 一大早, 趁著涼快, 我們各自戴著草帽, 背著工具、乾糧和水朝著後洞出發了。

我們家距離後洞大約四五裡路,

全靠步行, 沿途沒有公車站, 即便有, 也捨不得坐。 兩個饅頭, 一罐頭瓶水, 幾個簡單的工具, 裝在袋子裡背著, 剛開始走還不覺得累, 大家迎著習習晨風, 步履輕盈, 開心地又說又笑。 可是架不住路遠。 常言道:路遠沒輕重。 結果是越走越重, 肩膀上被袋子帶勒出一道道紅印子, 為了減少疼痛, 不停地左右肩膀換著背, 大家都慢慢沉默下來。 從家順著一馬路走到後洞得一個小時, 然後爬上個不長的坡就到後洞了。 到目的地時, 腳走疼了, 脊背和額頭也都汗津津的。 當然, 像我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男女老少都有, 都是為了一個目標。

記得後洞是無頂的,看似兩道長長天然的石頭和泥土混合的牆。實際上是一道從山坡上開鑿出來,供火車過的通道。大約一公里長,十來米寬,中間是一條鐵路,鐵路上偶爾有火車通過。一群家屬,主要是中年婦女,為了生計,在鐵路兩側稍寬點的地方,一字排開,支起兩排石頭墩子。一塊石墩子大多半米見方,平整的大石頭作為底座,用來在上面砸石子,旁邊再用個小點的石頭墊上棉墊子當凳子,或者搬來自家的木頭凳子坐。砸成的石子用來蓋樓打樓板用,也有的用於修路。

我們幾乎每次都是最先到達,走累了,稍做休息。母親帶領我們先到附近的山坡上找些好砸的大青石,表面光滑平整,質地細膩,紋路清晰的大青石最好砸,易碎,砸起來不那麼費勁。那些質地粗糙,紋路混亂,顏色發白的石頭,結實、死硬、難砸,大家很少去挑選。當然,這些大石頭都是工人提前用炮在山坡上炸下來的。我們先用尖頭錘的尖對著大青石的邊緣慢慢砸,幾十錘下來,一塊塊大青石變成一堆堆青皮核桃般大小的小石頭,拿籃子挎了運到後洞,再在石板上用圈,每次圈住三兩塊用大錘砸。伴隨著“哢!哢!哢!”的聲音,和四處飛濺的碎石沫子,小石塊在圈裡很快變成一二十個玻璃球大小的石子,砸好後順手摟到懷下的地上。

砸石子是很費力的,我們這些沒幹過重活的嫩手,由於手套太大,戴著幹活不方便,大都不戴。結果一天下來手磨得紅腫,酸痛,兩三天下來,都起了小水泡。為了不讓母親操心,都忍著,繼續幹,小水泡連成大水泡,水泡被磨破,流出的清水加上天熱手上出的汗水,混合在一起鑽心地疼,有時甚至滲著血。母親見了心疼的不行,但是她還是趁機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將來分配個好工作來改變命運。說的遍數多了,大家都心煩,但都不強嘴,默默地點頭,暗暗下決心好好學習。一周後,手心裡的水泡下去,長出繭子,就不怕再起水泡了。

砸石子人很多,鐵錘、鐵圈和青石碰撞發出的“叮叮噹當”的聲響像有節奏似的。而那節奏因聲源過多變得密密麻麻一片,已經分不清了,此起彼伏,加上山谷回聲,耳朵裡盡是嘩嘩嘩的聲響,難以形容。

幹到八九點鐘,太陽高高升起,後洞敞亮了,也熱起來。明晃晃的陽光照在背上、頭上、臉上,越來越熱,趕緊戴上草帽。但是草帽捂著也熱,不戴吧,曬的不行,戴吧,捂得不行。最後大多還是不戴。不戴,有時後洞偶爾有穿堂風吹過來能稍微涼快點。到了中午,太陽更厲害,火辣辣地曬著埋頭幹活的人們,大多臉被曬的油光光的,額頭上的汗珠不停地順著頭髮滲出來,沿著劉海往下落。濕漉漉的劉海緊緊粘在額頭上,癢癢的,搓也搓不開。大家揮汗如雨輪著胳膊砸著石子,一堆堆大石塊不斷變成小石子,腳下很快隆起一堆,用鐵鍁鏟到旁邊堆集起來接著砸,偶爾用手扒拉一下汗水流過後發癢的臉,算是暫時解癢。

偶爾有拉煤的蒸汽火車從北邊下來,或是有空車從南邊上去,老遠就聽到火車“嗚~嗚~”的鳴叫聲,像似過江巨龍。火車越來越近,腳下的土地開始顫動,火車越近,土地顫動的幅度越大。大家都習以為常,不必站起來,更不必躲開,繼續幹。只是隨著火車腳步的接近,轟鳴聲越來越大,直到震耳欲聾,腳下的土地也像地震般劇烈顫動著,大有把人從石凳上掀下來的感覺。火車經過身邊時,聲音更大,大家都會捂一會兒耳朵,不讓耳朵震的太難受。當然,拉貨的火車經過時,由於車身太重,震動的聲音更大,空車小些。有時火車經過時還會噴出水汽和煤灰,等火車一過,臉都會發癢,伸手到臉上或頭髮裡一摸,經常能摸到不少細小的煤渣子。火車像巨龍轟鳴而過,帶過來一陣風,後洞隨之迅速涼快一下。

大夥一邊砸著石子,一邊聊著天。母親最擅長說笑,經常說些笑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好不熱鬧。我們一口氣幹到中午12點,又餓又渴,開始吃飯。所謂的飯,不過是家裡帶來的玉米麵饃就鹹菜,還有瓶裝的白開水。啃著平時難以下嚥,幹硬粗糙的玉米麵饃,也不覺得那麼幹硬,那麼粗糙,甚至還會感覺出玉米那濃郁的香味,帶著淡淡的甜味兒,咽到肚裡很頂飽。連鹹菜都是那麼開胃、解饞。被太陽曬著,瓶子裡的白開水一直保溫,此時也覺得清爽可口,喝到肚子裡解渴還不會鬧肚子,這些味道都是平時在家裡體會不到的。

迅速吃完午飯,繼續接著幹,直到下午四五點鐘,太陽西移,後洞裡慢慢涼快起來,身子也累得疲軟,每家旁邊都堆起一大堆剛砸好的新鮮石子。到六七點鐘,一輛輛大卡車開進來拉石子。先是裝車,然後由管理人員根據車上石子的厚度量出平方,然後在一個本子上登記下來,作為月底開工資的依據。我們三人幹了一個暑假,整整兩月,每月母親工資都能開到一百五六。父親當時一月工資也不過五六十塊,母親很高興,在她的表揚中,我倆很自豪,全家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暑假過完,開學上學的時候,我們姊妹兩個雖然比別的孩子曬黑得多,但能為家裡分擔負擔,心裡還是特別高興。

過了有一年多,砸石子的活由粉碎機代替,母親也就不再去後洞了。但後洞那熱火朝天砸石子的場面卻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裡。

如今,後洞前的道路經改造,變得寬闊整潔,兩側綠樹成蔭,南來北往的車輛穿梭而過。每當我乘車路過這裡,透過車窗,瞅一眼一晃而過的後洞路口,思緒就會不經意地飄回到幾十年前,陽光、大山、大錘、手套、鐵圈、青石,叮叮噹當的敲擊聲和流不盡的汗水,那是多麼苦難和艱辛啊!

我又想起傳說中後洞那條患病的龍,它為了治療疾病,費盡周折,穿洞四五十裡,才來到太玄洞,得到孫真人的醫治。是啊!人和神話裡的龍雖然存在兩個世界,是兩個群體,但是經歷苦難的過程是如此相似。龍會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但它為了治病求生,也要接受痛苦磨難,付出心血……。看來,高貴華麗的龍和食五穀的人是一模一樣的,要生存就必須拼搏努力,經歷苦難砥礪。

後洞砸石頭時留在手心的繭子,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撫平,但龍穿洞的故事,卻深深地留在我心裡。

▎關於作者

邵桂香,女,陝西銅川礦務局一中英語教師。陝西煤化作協會員,銅川市詩詞協會會員,銅川市漆水雅音詩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銅川市王益區作協理事,銅川市印臺區詩詞協會顧問。有多篇詩詞對聯、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在全國多家報刊雜誌網路發表。出版有詩文集《惠心杏壇飛彩鳳》。

【銅新無邪 】投稿說明: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文學類(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新聞評論等)、藝術類(繪畫、書法、攝影等)作品均可,內容以反映銅川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地理風貌為主。稿件要求:行文流暢,主題鮮明,字數限2000字以內,相關圖片3-5張(儘量多選取),大小:900圖元 * 500圖元。投稿請以附件形式發送,並附個人簡介、照片及聯繫方式。稿件一經採用即付稿酬。投稿郵箱:tongguanxinyun@163.com。

記得後洞是無頂的,看似兩道長長天然的石頭和泥土混合的牆。實際上是一道從山坡上開鑿出來,供火車過的通道。大約一公里長,十來米寬,中間是一條鐵路,鐵路上偶爾有火車通過。一群家屬,主要是中年婦女,為了生計,在鐵路兩側稍寬點的地方,一字排開,支起兩排石頭墩子。一塊石墩子大多半米見方,平整的大石頭作為底座,用來在上面砸石子,旁邊再用個小點的石頭墊上棉墊子當凳子,或者搬來自家的木頭凳子坐。砸成的石子用來蓋樓打樓板用,也有的用於修路。

我們幾乎每次都是最先到達,走累了,稍做休息。母親帶領我們先到附近的山坡上找些好砸的大青石,表面光滑平整,質地細膩,紋路清晰的大青石最好砸,易碎,砸起來不那麼費勁。那些質地粗糙,紋路混亂,顏色發白的石頭,結實、死硬、難砸,大家很少去挑選。當然,這些大石頭都是工人提前用炮在山坡上炸下來的。我們先用尖頭錘的尖對著大青石的邊緣慢慢砸,幾十錘下來,一塊塊大青石變成一堆堆青皮核桃般大小的小石頭,拿籃子挎了運到後洞,再在石板上用圈,每次圈住三兩塊用大錘砸。伴隨著“哢!哢!哢!”的聲音,和四處飛濺的碎石沫子,小石塊在圈裡很快變成一二十個玻璃球大小的石子,砸好後順手摟到懷下的地上。

砸石子是很費力的,我們這些沒幹過重活的嫩手,由於手套太大,戴著幹活不方便,大都不戴。結果一天下來手磨得紅腫,酸痛,兩三天下來,都起了小水泡。為了不讓母親操心,都忍著,繼續幹,小水泡連成大水泡,水泡被磨破,流出的清水加上天熱手上出的汗水,混合在一起鑽心地疼,有時甚至滲著血。母親見了心疼的不行,但是她還是趁機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將來分配個好工作來改變命運。說的遍數多了,大家都心煩,但都不強嘴,默默地點頭,暗暗下決心好好學習。一周後,手心裡的水泡下去,長出繭子,就不怕再起水泡了。

砸石子人很多,鐵錘、鐵圈和青石碰撞發出的“叮叮噹當”的聲響像有節奏似的。而那節奏因聲源過多變得密密麻麻一片,已經分不清了,此起彼伏,加上山谷回聲,耳朵裡盡是嘩嘩嘩的聲響,難以形容。

幹到八九點鐘,太陽高高升起,後洞敞亮了,也熱起來。明晃晃的陽光照在背上、頭上、臉上,越來越熱,趕緊戴上草帽。但是草帽捂著也熱,不戴吧,曬的不行,戴吧,捂得不行。最後大多還是不戴。不戴,有時後洞偶爾有穿堂風吹過來能稍微涼快點。到了中午,太陽更厲害,火辣辣地曬著埋頭幹活的人們,大多臉被曬的油光光的,額頭上的汗珠不停地順著頭髮滲出來,沿著劉海往下落。濕漉漉的劉海緊緊粘在額頭上,癢癢的,搓也搓不開。大家揮汗如雨輪著胳膊砸著石子,一堆堆大石塊不斷變成小石子,腳下很快隆起一堆,用鐵鍁鏟到旁邊堆集起來接著砸,偶爾用手扒拉一下汗水流過後發癢的臉,算是暫時解癢。

偶爾有拉煤的蒸汽火車從北邊下來,或是有空車從南邊上去,老遠就聽到火車“嗚~嗚~”的鳴叫聲,像似過江巨龍。火車越來越近,腳下的土地開始顫動,火車越近,土地顫動的幅度越大。大家都習以為常,不必站起來,更不必躲開,繼續幹。只是隨著火車腳步的接近,轟鳴聲越來越大,直到震耳欲聾,腳下的土地也像地震般劇烈顫動著,大有把人從石凳上掀下來的感覺。火車經過身邊時,聲音更大,大家都會捂一會兒耳朵,不讓耳朵震的太難受。當然,拉貨的火車經過時,由於車身太重,震動的聲音更大,空車小些。有時火車經過時還會噴出水汽和煤灰,等火車一過,臉都會發癢,伸手到臉上或頭髮裡一摸,經常能摸到不少細小的煤渣子。火車像巨龍轟鳴而過,帶過來一陣風,後洞隨之迅速涼快一下。

大夥一邊砸著石子,一邊聊著天。母親最擅長說笑,經常說些笑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好不熱鬧。我們一口氣幹到中午12點,又餓又渴,開始吃飯。所謂的飯,不過是家裡帶來的玉米麵饃就鹹菜,還有瓶裝的白開水。啃著平時難以下嚥,幹硬粗糙的玉米麵饃,也不覺得那麼幹硬,那麼粗糙,甚至還會感覺出玉米那濃郁的香味,帶著淡淡的甜味兒,咽到肚裡很頂飽。連鹹菜都是那麼開胃、解饞。被太陽曬著,瓶子裡的白開水一直保溫,此時也覺得清爽可口,喝到肚子裡解渴還不會鬧肚子,這些味道都是平時在家裡體會不到的。

迅速吃完午飯,繼續接著幹,直到下午四五點鐘,太陽西移,後洞裡慢慢涼快起來,身子也累得疲軟,每家旁邊都堆起一大堆剛砸好的新鮮石子。到六七點鐘,一輛輛大卡車開進來拉石子。先是裝車,然後由管理人員根據車上石子的厚度量出平方,然後在一個本子上登記下來,作為月底開工資的依據。我們三人幹了一個暑假,整整兩月,每月母親工資都能開到一百五六。父親當時一月工資也不過五六十塊,母親很高興,在她的表揚中,我倆很自豪,全家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暑假過完,開學上學的時候,我們姊妹兩個雖然比別的孩子曬黑得多,但能為家裡分擔負擔,心裡還是特別高興。

過了有一年多,砸石子的活由粉碎機代替,母親也就不再去後洞了。但後洞那熱火朝天砸石子的場面卻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裡。

如今,後洞前的道路經改造,變得寬闊整潔,兩側綠樹成蔭,南來北往的車輛穿梭而過。每當我乘車路過這裡,透過車窗,瞅一眼一晃而過的後洞路口,思緒就會不經意地飄回到幾十年前,陽光、大山、大錘、手套、鐵圈、青石,叮叮噹當的敲擊聲和流不盡的汗水,那是多麼苦難和艱辛啊!

我又想起傳說中後洞那條患病的龍,它為了治療疾病,費盡周折,穿洞四五十裡,才來到太玄洞,得到孫真人的醫治。是啊!人和神話裡的龍雖然存在兩個世界,是兩個群體,但是經歷苦難的過程是如此相似。龍會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但它為了治病求生,也要接受痛苦磨難,付出心血……。看來,高貴華麗的龍和食五穀的人是一模一樣的,要生存就必須拼搏努力,經歷苦難砥礪。

後洞砸石頭時留在手心的繭子,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撫平,但龍穿洞的故事,卻深深地留在我心裡。

▎關於作者

邵桂香,女,陝西銅川礦務局一中英語教師。陝西煤化作協會員,銅川市詩詞協會會員,銅川市漆水雅音詩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銅川市王益區作協理事,銅川市印臺區詩詞協會顧問。有多篇詩詞對聯、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在全國多家報刊雜誌網路發表。出版有詩文集《惠心杏壇飛彩鳳》。

【銅新無邪 】投稿說明: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文學類(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新聞評論等)、藝術類(繪畫、書法、攝影等)作品均可,內容以反映銅川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地理風貌為主。稿件要求:行文流暢,主題鮮明,字數限2000字以內,相關圖片3-5張(儘量多選取),大小:900圖元 * 500圖元。投稿請以附件形式發送,並附個人簡介、照片及聯繫方式。稿件一經採用即付稿酬。投稿郵箱:tongguanxinyun@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