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耗時24年,挖了12千米,科學家在世界最深的洞裡究竟發現了什麼?

上天易, 入地難。 “旅行者1號”花了26年, 旅行了165億公里, 終於逃離了太陽系;以同樣的時間, 人類只探索了地下區區12公里。 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瞭解知之甚少, 直到1970年, 地理學家才搞清楚地殼的組成元素。 美蘇爭霸時代, 登月競賽中稍遜一籌的蘇聯轉變思路, 發起了雄心勃勃的地下版“軍備競賽”, 竭盡全力在“地下探索”中擊敗美國。

柯拉孔洞遺址(圖源:atlasobscura)

1966年, 由於經費不足, 位於墨西哥西側太平洋海岸的美國莫霍計畫(Project Mohole)被迫擱淺, 而蘇聯在柯拉半島的鑽井計畫從1970年一直堅持到1994年, 深度創了人類紀錄, 達到地殼深度的三分之一——12,261米。 為了實現科研目的, 研究地殼的全貌, 蘇聯科學家甚至研發了可以測量洞孔底部物理參數的設備。 柯拉計畫獲取了大量的地理資料, 這些資料對於科學家研究地球地殼非常重要。

被封堵的“柯拉超深鑽孔”(圖源:Rakot13/Creative Commons)

通常, 科學家對地球的研究僅限於地表和地震, 柯拉計畫使得科學家有機會直接瞭解地殼結構, 測試地理學理論, 並誕生了很多新發現。 其中, 最出乎意料的就是發現地殼內花崗岩和玄武岩之間過渡帶的缺失。 由於地震效應, 科學家曾認為地殼內普遍存在存在3至6米的康拉德不連續面(Conrad discontinuity)。

不過, 這在柯拉半島是個例外, 這裡的花崗岩一直深入到地下12千米。 科學家以此推斷地震的原因在於高壓高溫所導致的岩石形態變化, 而不是之前所認為的岩石種類的差異。

另外科學家還發現地下幾千米的岩石之間充滿了水。 科學家曾經認為高壓將氫原子和氧原子擠出了岩石層, 水因而存留於地表之下岩石層之上,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在洞孔的最底層, 岩石呈現多空、可滲透、高溫的特性, 更像塑膠而不是石頭, 鑽探難度劇增。

柯拉超深鑽孔最具轟動效應的發現當屬在4英里以下地層發現了前寒武紀的生命遺跡——20億年前浮游生物的化石。 通常化石出現在石灰岩或矽岩裡, 而這些顯微鏡可見的微生物化石竟出現在高壓、高溫的岩石中。

柯拉空洞現狀(圖源:atlasobscura)

由於出乎預料的極度高溫(最底層溫度急速升至達到180攝氏度), 90年代初柯拉鑽孔被迫停止。 目前, 它依然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洞孔之一。 現在人們可以參觀這一被遺棄的偉大工程的遺址,

不過由於洞口被封, 無法看到洞孔內部。 洞孔附近的Zapolyarny鎮的陳列館展示著科研過程中挖掘出來的岩石樣本。

柯拉深孔鑽探遺址(圖源:atlasobscura)

柯拉深孔探索是人類科研史上最為雄心勃勃的壯舉之一, 對於地理學和生物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柯拉深洞也是現存的蘇聯重要的科學歷史遺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