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掰扯馬雲口中美國過去30年具體到底是哪13場戰爭揮霍了14萬億美元?

根據美國官方統計資料, 無論是冷戰期間或冷戰後, 美國一直對外頻繁使用武力:1798年至1993年期間, 美國以武力解決衝突的案例高達234次;冷戰期間美國對外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約有125次。 1990年以來, 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維持和平、實施人道主義援助、反對侵略以及保護美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各種藉口, 先後對外出兵達40多次, 其中對他國進行強力軍事干預就有10次。 比如:1950年入侵波多黎各, 1950年朝鮮戰爭, 1954年入侵瓜地馬拉, 1957年入侵印尼, 1958年登陸黎巴嫩, 1958年入侵委內瑞拉, 1959年入侵古巴, 1959年登陸多明尼加, 1960年入侵剛果,

1961年越南戰爭, 1963年入侵海地, 1964年入侵老撾, 1970年入侵柬埔寨, 1971年入侵南也門。

過去30年美國打過的國家, 算上一些軍事干預行動的話美軍直接參與戰爭的有: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 1989~1990入侵巴拿馬、 1986空襲利比亞、1990年出兵賴比瑞亞、1991年海灣戰爭、1992~1994年武裝干涉索馬里、1994年出兵海地、1998年阿富汗蘇丹沙漠之狐行動、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11年利比亞戰爭、2017年突襲敘利亞。 這其中還不包括這其中還不包括1987年襲擊伊朗, 1988年入侵洪都拉斯, 1989年入侵維爾京群島, 1994年波黑戰爭, 1998年轟炸蘇丹, 1998年沙漠之狐戰爭, 2011年襲擊敘利亞等。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月24日報導, 馬雲在接受美國媒體CNBC的專訪中表示, 美國之所以衰落是自己造成的:過去30年打了13場戰爭浪費了14萬億美元;2008金融危機,

19萬億美元化為烏有。 他說, 這些錢若用來投資基建、幫助民眾和開發中西部, “則會帶來很大的改變”。

那我們細細掰扯掰扯馬雲嘴裡所說的13場揮霍大量國力的海外戰爭:

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

美軍上帝視角打擊

1983年10月, 美國為維護其在加勒比地區的霸權地位,

對格瑞那達發動武裝入侵。 戰爭起因是格瑞那達發生了軍事政變, 美國以應加勒比國家“緊急要求”和“護僑”為由, 出動“快速部署部隊”, 採用突然襲擊手段, 使用了衛星、精確制導武器和現代化的後勤保障裝備等。 而格瑞那達高技術裝備幾乎為零, 美軍以很小的代價速戰速決, 8天內達到戰略目的。 為此, 美軍嘗到了軍事高技術的甜頭, 更加肆無忌憚地以武力推行其全球戰略。 美國的入侵行動, 遭到各國人民的譴責。

1989~1990入侵巴拿馬

打擊巴拿馬路線圖

1989年12月20日淩晨, 美國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生命財產安全”為藉口, 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 趁著夜色對巴拿馬實施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突然襲擊, 作戰行動在48小時內完成, 巴拿馬國防軍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組織有效的抵抗。 1990年1月3日, 巴軍政府首腦諾列加走出駐巴使館向美軍投降。 “正義事業”行動於1月12日結束。 在此次行動中, 美軍首次動用了6架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 採用了新的作戰方法,

戰鬥中僅死亡23人。 至此, 巴拿馬的頭號人物變成了邁阿密聯邦法院的第41586號囚犯。

1986空襲利比亞

投放500磅(約227千克)重的“蛇眼”減速炸彈

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藉口, 出動3艘航空母艦、34艘其它艦船和包括18架F-111戰鬥轟炸機在內的幾百架飛機對利比亞進行代號為“黃金峽谷”的突然空襲, 大規模超低空轟炸首都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在這次空襲中,利比亞共損失了14架飛機、雷達站5座並傷亡700餘人。卡紮菲本人無恙,但他年僅1歲半的養女哈娜被炸死,2個兒子受傷。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戰後手舞足蹈地稱此次行動是“一次成功的空海軍聯合作戰”。僅損失F-111F轟炸機一架,兩名成員死亡。

1990出兵賴比瑞亞

美國出兵保護駐賴比瑞亞使館

1990年6月3日,美國以賴比瑞亞內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藉口,宣佈實施“利刃”行動,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35名作戰人員組成的兩栖作戰軍隊,從地中海駛抵賴比瑞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賴比瑞亞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揚言逮捕所有該國境內的外國人後,美海軍陸戰隊從海上和空中侵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並開始實施撤僑行動。此次行動一直持續到1991年1月9日,共從賴比瑞亞撤出2600名外國僑民,包括330名美國人。

1991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向伊拉克發動了戰爭。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多國部隊部署了 90萬人的部隊,憑藉壓倒性的空中優勢、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重創伊拉克120萬大軍,迫使薩達姆簽署了停火協議,並從科威特撤軍。在這場戰爭中,聯軍以378人死亡的代價殲滅了伊拉克2萬5千人,尤其在聯軍的空襲以及重型武器的攻擊下,伊拉克人毫無抵抗力,使得這場戰有“屠殺”的意味。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海灣戰爭的實質是美軍依靠全面領先的感測器技術,徹底擊敗以蘇式武器為主的伊拉克軍隊。海灣戰爭戳穿了蘇式武器的神話,也宣告了資訊化戰爭的來臨。

1992~1994年武裝干涉索馬里

黑鷹墜落就是改編索馬里衝突真實事件

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打著“人道主義援助”的旗號,宣佈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里的援助行動。12月底,美軍完成了在索馬里的軍事部署。按照原來計畫,美應於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干預部隊。但是,1993年初,駐索美軍開始多次捲入武裝衝突。6月30日,美軍下令懸賞捉拿索馬里艾迪德派武裝頭目艾迪德。10月3日,美軍士兵與艾迪德派武裝發生衝突,美軍動用了武裝直升機。而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兩萬餘名維和部隊周旋,共有56名維和部隊士兵和500多名索馬里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美軍死亡18人,損失3架武裝直升機和部分軍車。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里撤出。

1994年出兵海地

傾倒垃圾的美國軍人

1991年9月30日,海地發生軍事政變,1994年美國促使安理會決議組建以美軍為首的1.5萬人的多國部隊,採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軍政府下臺。雙方多次發生武裝衝突。駐海地美軍兵力一度達兩萬人。1995年3月,美軍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任務,1996年4月美軍全部撤出。

1998年阿富汗蘇丹沙漠之狐行動

零傷亡的沙漠之狐行動

1998年8月20日,美國為了報復恐怖分子對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的炸彈襲擊,分別命令遊弋在紅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戰艦艇,用“戰斧”巡航導彈同時襲擊蘇丹和阿富汗境內的目標。4輪空襲共發射巡航導彈共425枚,投擲炸彈600枚。

1999年科索沃戰爭

空地一體壓迫性突襲科索沃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付出了約130億美元的高額戰費憑藉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12.5萬軍隊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南聯盟軍民擊落了F-117A隱形戰鬥機在內的61架北約飛機,以及無人駕駛飛機30架、直升機7架、巡航導彈238枚。美軍 2人非戰鬥性死亡 。

2001年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與貧困輪番蹂躪的土地

“9·11”事件是美國有史以來遭到最大規模、損失最為慘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迅速把矛頭對準中亞的阿富汗,發起了代號為“持久自由”的軍事打擊行動。美對阿軍事打擊於2001年10月7日開始。美及其盟國在阿周邊部署了近8萬人的兵力,其中美軍約5萬餘人,先後動用了5個航母編隊、4個兩栖戒備大隊,以及500多架戰機。阿富汗戰爭至今已消耗了3232億美元,造成2200名美軍死亡。

2003年伊拉克戰爭

一片狼藉的伊拉克

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藉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歷經7年零5個月。以19萬美軍為主的4國部隊耗費軍費7630億美元,超過朝鮮、越南戰爭的費用重創110萬伊拉克軍隊。最終美軍第十四步兵師抓住了薩達姆,於2006年被處以絞刑,至此伊拉克戰爭才華畫上了句號,至今美軍還有部隊在伊拉克駐守。

2011年利比亞戰爭

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紮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紮菲的勢力。受鄰國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開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的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力量同利比亞政府軍之間的激烈軍事衝突。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參戰。美軍為首的北約以一名地勤人員傷亡代價重創4萬政府軍,卡紮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

2017年突襲敘利亞

美國突襲敘利亞

美國為首的西方複製利比亞模式擾亂敘利亞,讓敘利亞處於戰爭狀態,為武裝入侵佈局。美國東部時間6日晚8時至9時(北京時間7日上午8時至9時),部署在地中海東部的兩艘美軍驅逐艦向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省的沙伊拉特空軍基地發射59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以回應敘西北部4日發生的疑似化學武器攻擊事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當天表示,此次軍事行動是他下令的。“戰斧”巡航導彈每枚造價60萬-120萬美元。

大規模超低空轟炸首都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在這次空襲中,利比亞共損失了14架飛機、雷達站5座並傷亡700餘人。卡紮菲本人無恙,但他年僅1歲半的養女哈娜被炸死,2個兒子受傷。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戰後手舞足蹈地稱此次行動是“一次成功的空海軍聯合作戰”。僅損失F-111F轟炸機一架,兩名成員死亡。

1990出兵賴比瑞亞

美國出兵保護駐賴比瑞亞使館

1990年6月3日,美國以賴比瑞亞內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藉口,宣佈實施“利刃”行動,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35名作戰人員組成的兩栖作戰軍隊,從地中海駛抵賴比瑞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賴比瑞亞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揚言逮捕所有該國境內的外國人後,美海軍陸戰隊從海上和空中侵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並開始實施撤僑行動。此次行動一直持續到1991年1月9日,共從賴比瑞亞撤出2600名外國僑民,包括330名美國人。

1991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向伊拉克發動了戰爭。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多國部隊部署了 90萬人的部隊,憑藉壓倒性的空中優勢、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重創伊拉克120萬大軍,迫使薩達姆簽署了停火協議,並從科威特撤軍。在這場戰爭中,聯軍以378人死亡的代價殲滅了伊拉克2萬5千人,尤其在聯軍的空襲以及重型武器的攻擊下,伊拉克人毫無抵抗力,使得這場戰有“屠殺”的意味。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海灣戰爭的實質是美軍依靠全面領先的感測器技術,徹底擊敗以蘇式武器為主的伊拉克軍隊。海灣戰爭戳穿了蘇式武器的神話,也宣告了資訊化戰爭的來臨。

1992~1994年武裝干涉索馬里

黑鷹墜落就是改編索馬里衝突真實事件

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打著“人道主義援助”的旗號,宣佈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里的援助行動。12月底,美軍完成了在索馬里的軍事部署。按照原來計畫,美應於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干預部隊。但是,1993年初,駐索美軍開始多次捲入武裝衝突。6月30日,美軍下令懸賞捉拿索馬里艾迪德派武裝頭目艾迪德。10月3日,美軍士兵與艾迪德派武裝發生衝突,美軍動用了武裝直升機。而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兩萬餘名維和部隊周旋,共有56名維和部隊士兵和500多名索馬里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美軍死亡18人,損失3架武裝直升機和部分軍車。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里撤出。

1994年出兵海地

傾倒垃圾的美國軍人

1991年9月30日,海地發生軍事政變,1994年美國促使安理會決議組建以美軍為首的1.5萬人的多國部隊,採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軍政府下臺。雙方多次發生武裝衝突。駐海地美軍兵力一度達兩萬人。1995年3月,美軍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任務,1996年4月美軍全部撤出。

1998年阿富汗蘇丹沙漠之狐行動

零傷亡的沙漠之狐行動

1998年8月20日,美國為了報復恐怖分子對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的炸彈襲擊,分別命令遊弋在紅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戰艦艇,用“戰斧”巡航導彈同時襲擊蘇丹和阿富汗境內的目標。4輪空襲共發射巡航導彈共425枚,投擲炸彈600枚。

1999年科索沃戰爭

空地一體壓迫性突襲科索沃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付出了約130億美元的高額戰費憑藉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12.5萬軍隊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南聯盟軍民擊落了F-117A隱形戰鬥機在內的61架北約飛機,以及無人駕駛飛機30架、直升機7架、巡航導彈238枚。美軍 2人非戰鬥性死亡 。

2001年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與貧困輪番蹂躪的土地

“9·11”事件是美國有史以來遭到最大規模、損失最為慘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迅速把矛頭對準中亞的阿富汗,發起了代號為“持久自由”的軍事打擊行動。美對阿軍事打擊於2001年10月7日開始。美及其盟國在阿周邊部署了近8萬人的兵力,其中美軍約5萬餘人,先後動用了5個航母編隊、4個兩栖戒備大隊,以及500多架戰機。阿富汗戰爭至今已消耗了3232億美元,造成2200名美軍死亡。

2003年伊拉克戰爭

一片狼藉的伊拉克

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藉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歷經7年零5個月。以19萬美軍為主的4國部隊耗費軍費7630億美元,超過朝鮮、越南戰爭的費用重創110萬伊拉克軍隊。最終美軍第十四步兵師抓住了薩達姆,於2006年被處以絞刑,至此伊拉克戰爭才華畫上了句號,至今美軍還有部隊在伊拉克駐守。

2011年利比亞戰爭

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紮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紮菲的勢力。受鄰國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開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的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力量同利比亞政府軍之間的激烈軍事衝突。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參戰。美軍為首的北約以一名地勤人員傷亡代價重創4萬政府軍,卡紮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

2017年突襲敘利亞

美國突襲敘利亞

美國為首的西方複製利比亞模式擾亂敘利亞,讓敘利亞處於戰爭狀態,為武裝入侵佈局。美國東部時間6日晚8時至9時(北京時間7日上午8時至9時),部署在地中海東部的兩艘美軍驅逐艦向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省的沙伊拉特空軍基地發射59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以回應敘西北部4日發生的疑似化學武器攻擊事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當天表示,此次軍事行動是他下令的。“戰斧”巡航導彈每枚造價60萬-120萬美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