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舌尖》拍攝過他家的豆腐 可他卻沒能改變命運

到古城建水吃燒豆腐, 要看是不是朱元璋時代的古井出的水, 好水出了好豆腐, 傳襲數百年的手藝, 至今完全是家庭作坊家族完成, 在建水西門的夜市上吃老字型大小宵夜, 看臭豆腐西施, 在古城裡遇上舌尖中國的這老哥, 紀錄片拍了他十分鐘, 他依然只是在賣獨此一家的幹臭豆腐, 還用玉米粒記帳, 聽周圍的閒人嚼舌頭, 這老哥婚姻出了大問題, 載我的計程車司機說:他一輩子沒本事, 就會烤個豆腐, 命是改不了的……

到古城建水觀井, 朱元璋時代建的許多井至今還在使用, 每個井都有龍王廟和碑文等等,

但文革時大多被毀, 我想不通紅衛兵為什麼要毀井?難道井礙著他們什麼事了嗎?

有人曾用一副對聯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龍井紅井諸葛井, 醴泉淵泉溥博泉”, 但現存的井並不多, 除去歷史的波折, 現代的城市人用上自來水後懶得去井邊挑水, 如今還肯頗費周章挑井水的不外乎兩種人:認定井水好吃養人的守舊老人, 取水做豆腐的作坊人家。

還處在正常生態的古井多在古城的西門外, 幾條巷子裡彌漫著豆腐發酵的酸味, 大部分的豆腐作坊都集中在古井附近, “西門豆腐”“西門開水”的招牌昭示著這一古老產業鏈。

去了保存較好的大板井, 這是央視《舌尖》專門取景拍井的地方, 也是最大的一口古井, 大得宛如池塘, 倖存的石碑記載著明朝開國皇帝在此的文治, 到這裡拍照的遊客居多, 大多是遊覽了建水城郊那個亞洲最大溶洞後順便來古城晃晃的外地人, 古井保護區域出口正對著的那戶人家當仁不讓地掛出了“板井豆腐坊”的牌匾。

若要論雅致, 還得數城牆腳小巷裡的四眼井, 幾乎是一個袖珍的廟宇結構, 一井四眼, 正落在緊閉的龍王廟門口, 井沿青石上的道道勒痕正是系在水桶上的繩子數百年的無聲記錄。

最甜的井水在小節井, 在這裡看到一位孤獨的守井老人, 他孤坐的竹椅後是完好的明代龍王廟,

神像蒙塵但大體完整【親啊, 拿走拍賣多少能錢啊】, 我猜測多年前的廟祝除了供奉香火以外也會負責維護水井的衛生與安全, 開著農用車到這裡取水的豆腐作坊最多, 於是這裡裝了一個抽水機, 取水的人隨便丟下三五毛錢, 老人就推上電閘, 一股清泉就從廟簷下掛著的鐵喉裡射入車廂載著的幾隻大桶中。

歷史的風暴中老人和廟宇不知怎樣結合到了一起, 他一語不發, 表情始終悲戚凝重, 很難忘記離開時他站在廟門口目送的那種眼神, 仿佛有萬千故事再也不會言說。

古城建水, 十二年前, 一個官員要拆古城建開發區, 於是全城文人聯合自保, 到處是傳單標語“驅昏官, 保古城”, 他們甚至還想到聯繫其他報紙, 現在古城愈發動人, 有雲南最大的清代莊園, 有僅次於山東曲阜的中國第二大孔廟, 還有七寺八廟, 以及保存完好的清代考試院, 這裡吃過明清兩代不少舉人, 進士, 當然, 還有許多老小吃。

“雲南臭豆腐,要數臨安府。聞著臭,吃著香,脹鼓圓圓黃燦燦,四棱八角討人想,三頓不吃心就慌。”臨安府就是建水的舊稱,替建水打響名號的臭豆腐據說起源於清代同光年間,當時所謂的“金臨安,銀大理”是指清代中期建水的繁華鼎盛還要勝過大理,但文革期間建水古跡大半遭毀,唯一流傳完好的大概就是烤豆腐這一生活方式了。

烤豆腐是一種泛指的生活方式,準確地概括一下,這包括了一個架著火炕的四方矮桌和周圍四條長凳組成的經營物理空間,一個酷似荷官模樣的店家做在正中主位,相識或不相識的散客就像從前的重慶老灶火鍋一樣拼坐在一起,各吃各的燒烤之物,烤臭豆腐是主角,但少不了米線卷粉或者紅薯粉做的勺粉做主食,檔次高一些的,還有肉串、雞腳筋和肉皮之類的肉食燒烤。豆腐要慢慢烤,吃的人邊吃邊聊,一場時間的聚會決定了除匆忙的早餐之外,隨時可以加入一個豆腐攤的陌生飯局。

古老的城牆在建水人的歎息中被強拆了,城市的座標就剩下幾個城門,西門外的燒烤攤在滇南一帶小有盛譽,主要是因為建水的豆腐又以西門豆腐出名,身臨其境,卻不過寥寥幾家店鋪而已,最大的一家“西門燒烤”是店主女兒坐鎮烤豆腐,這樣的豆腐西施卻因應了某種宿命,餘下的時光,或許就是繼承了的一方火炕。

“雲南臭豆腐,要數臨安府。聞著臭,吃著香,脹鼓圓圓黃燦燦,四棱八角討人想,三頓不吃心就慌。”臨安府就是建水的舊稱,替建水打響名號的臭豆腐據說起源於清代同光年間,當時所謂的“金臨安,銀大理”是指清代中期建水的繁華鼎盛還要勝過大理,但文革期間建水古跡大半遭毀,唯一流傳完好的大概就是烤豆腐這一生活方式了。

烤豆腐是一種泛指的生活方式,準確地概括一下,這包括了一個架著火炕的四方矮桌和周圍四條長凳組成的經營物理空間,一個酷似荷官模樣的店家做在正中主位,相識或不相識的散客就像從前的重慶老灶火鍋一樣拼坐在一起,各吃各的燒烤之物,烤臭豆腐是主角,但少不了米線卷粉或者紅薯粉做的勺粉做主食,檔次高一些的,還有肉串、雞腳筋和肉皮之類的肉食燒烤。豆腐要慢慢烤,吃的人邊吃邊聊,一場時間的聚會決定了除匆忙的早餐之外,隨時可以加入一個豆腐攤的陌生飯局。

古老的城牆在建水人的歎息中被強拆了,城市的座標就剩下幾個城門,西門外的燒烤攤在滇南一帶小有盛譽,主要是因為建水的豆腐又以西門豆腐出名,身臨其境,卻不過寥寥幾家店鋪而已,最大的一家“西門燒烤”是店主女兒坐鎮烤豆腐,這樣的豆腐西施卻因應了某種宿命,餘下的時光,或許就是繼承了的一方火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