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他從內江走出去,被稱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臺灣的電氣化鐵路

◇宋國英

羅裕昌(1920-2012), 內江資中縣甘露鎮人。 194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電機工程系, 次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 歷任總工程師、首席副局長等職。

他耗費近40年光陰, 將戰後的臺灣鐵路推向現代化, 堪稱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其妻齊邦媛, 遼寧鐵嶺人, 臺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 被譽為“臺灣文學守護者”, 甚至有人稱她是“臺灣文學之母”。

羅裕昌出生於貧寒農家, 十歲喪父, 有姐妹四人, 中學就讀於四川省立資中中學(今資中一中)。 他努力上進, 學習勤奮, 後以優異成績考取國立武漢大學(抗戰期間, 遷四川樂山辦學)電機工程系, 1945年畢業, 次年去臺灣鐵路局任工程技術人員。 1948年, 參加武漢大學校友會, 與校友齊邦媛相遇相戀, 當年10月, 在上海新天安堂基督教會由父母主持舉行婚禮, 婚後隨即返台。 1950年, 羅裕昌主動申請由臺北鐵路調往台中鐵路, 執教于臺灣大學的齊邦媛也跟隨去了台中,

一住就是17年, 直到1967年, 一家人又遷回臺北。

羅裕昌供職臺灣鐵路管理局40年, 他的一生, 就是臺灣戰後半部鐵道史。 1950年, 臺灣高速公路尚未出現, 鐵路是最重要的運輸線, 火車進出車站, 需靠站員揮動紅綠旗進行人工控制。 臺灣當局決定統籌建立台鐵的中央行車控制系統自動化號志工程, 實現“鐵路電氣化”。 但當時臺灣連“號志”這個詞都很少聽說過, 於是, 羅裕昌與鐵路局的同事到島外拼命學、回來埋頭苦幹, 經常風餐露宿, 很少回家, 積極進行技術攻關。

他的妻子齊邦媛回憶, 1959年, “八七水災”淹沒了電氣化神經中樞的彰化市, 鐵路橋梁被洪水沖斷了, 當時擔任台中電務段段長的羅裕昌帶著同仁用手攀著浮在水面的枕木,

越過滔滔洪水, 過河搶修設備。 每遇有天災或鐵路事故, 羅裕昌總不在家, 齊邦媛就帶著三個稚子, 徹夜守在門口, 盼著他平安回來。

齊邦媛不僅要照顧家庭和老小, 還積極支持丈夫的工作。 美國在二戰中發展的中央行車控制系統(CTC) , 是電訊工程新觀念, 為了獲得這一先進技術, 齊邦媛寫信給哥哥在美國教書的大學同學求援。 他們以學習研究之名, 購得美國鐵路協會出版的《美國鐵路號志之理論與應用》。 夫妻倆又在工作之餘, 花了半年時間, 將此書譯成中文, 通過學習借鑒, 為實現台鐵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羅裕昌

在羅裕昌帶領下,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 1960年, 完成了彰化至台南間的CTC。 1964年, 完成彰化至竹南間海線CTC。 1966年開始, 羅裕昌參與臺灣十大建設, 擔任鐵路電氣化的工程負責人, 將以前燒煤冒煙的火車改造成為利用電力運行, 完成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 1969年, 完成山線CTC工程, 共323公里, 如拼圖般, 一步步完成台鐵縱貫線自動化。 1979年, 鐵路電氣化工程完成通車,

羅裕昌獲頒五等景星勳章。

羅裕昌昔日的部屬對他留下的印象是, 他帶兵嚴格、是非分明、堅持原則、不謀私利, 對工程品質要求很高, 在他底下做事, 大家都戰戰兢兢, 但他私下待人溫和。 他生性淡泊, 最大的快樂與驕傲, 就是看到火車在新的軌道上行駛。 他因長期憂勞過度、睡眠不足, 復發中耳炎, 但為了工作, 他放棄治療, 在完成北回鐵路、花東線、宜蘭線擴建工程後幾近失聰。

1985年, 羅裕昌從台鐵副局長崗位上退休, 後僑居美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 羅裕昌囑託其子羅思平(美籍華人, 台大畢業後留學美國, 經商)為家鄉捐資助學, 完成其情系桑梓的夙願。 2008年8月, 羅思平還捐資30萬元人民幣, 用於修建資中縣銀山鎮雙塘中心小學教學樓。

教學樓於2010年竣工,羅裕昌的兒子羅思平先生前來視察後,得知學校沒有遠端教育設施和食堂,廁所很陳舊,當即表示再捐一些款,用於設立“羅裕昌教育基金”、購置電腦、新建食堂和廁所等。羅思平獨生女兒羅明雅將美國帶來的禮物送給小學的孩子們,並與他們合影留念。為表達對羅氏父子義舉的感謝,資中縣特將此小學命名為“羅裕昌愛心中心小學”。

羅裕昌先生于2012年9月20日在臺北病逝,享年93歲。

教學樓於2010年竣工,羅裕昌的兒子羅思平先生前來視察後,得知學校沒有遠端教育設施和食堂,廁所很陳舊,當即表示再捐一些款,用於設立“羅裕昌教育基金”、購置電腦、新建食堂和廁所等。羅思平獨生女兒羅明雅將美國帶來的禮物送給小學的孩子們,並與他們合影留念。為表達對羅氏父子義舉的感謝,資中縣特將此小學命名為“羅裕昌愛心中心小學”。

羅裕昌先生于2012年9月20日在臺北病逝,享年93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