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新書發佈廳 | 《良訓傳家》:中國古代教育的現代啟示

“中國歷史離不開家, 沒有家就沒有國, 沒有民族。 中華民族的文明幾千年來未曾中斷, 靠的就是家的延續。 家要怎麼傳下來?家訓是重要的內容。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漢唐史、東亞歷史與國際關係、佛教史, 曾在央視《百家講壇》先後開講《盛唐的背影》《尋找曹操》《風雲唐太宗》等節目, 今年春節, 他再登《百家講壇》, 說的卻是《中華家訓》。 他的新書《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在上海書城“全國新書發佈廳”首發時, 儘管天氣酷熱, 仍吸引不少家長和孩子前來聆聽他的分享。

在韓昇看來, 家訓是從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智慧, 把倫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為規矩和禮儀, 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 千百年來成效顯著, 潛移默化中規範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乃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價值與族群認同的凝聚力。

而中國文化的精髓最根本就是五個字“仁義禮智信”。 韓昇對“仁義禮智信”的解釋頗具當代性:“仁”就是情商, 如何團結人, 包容人, 捨得吃虧, 學會忍讓, 尤其是現代社會將每個人都變成大鏈條上的一環, 這種情商就顯得尤其重要;“義”是做人的原則, 沒有原則就是一根隨風倒的草;“禮”是秩序, 社會要有秩序, 人在團體中要有正確的定位;“智”是領悟力, 也是一種學習能力;“信”則是做人的根本, 人無信則不立。 圍繞“仁義禮智信”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流, 這種文化的主流滲透到家庭裡去, 就有了家訓。 “訓”字左邊言字旁右邊是川, 川流就是河流, 水是主流, 所謂家訓並不是把孩子訓得頭皮發麻, 而是開導你、勸你做人走到正道上,
引導人向善, 所謂從善如流, 就是“訓”。

《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跳脫了以個別古代家訓為主的說教式或文字釋讀式的寫作方法, 而將中國古代家訓中的精髓提煉出來, 將重要的家訓內容與歷史人物、典故融為一體。 韓昇說, 他為此看了很多史料, 書裡寫到的歷史故事有百來個。 這其中有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對後代的遺訓、漢武帝朝權臣霍光家族的覆滅、“關西孔子”楊震的家族興盛、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百年傳承等等, 韓昇對此的總結是, “從家族興起的歷史來看, 能夠驟然勃興的家族, 往往是軍功起家, 或是官場得意者、商販牟利者, 這些家庭原在民間, 沒有多少文化, 因為風雲際會突然崛起。 崛起之後, 能不能夠長期延續下去,

便是一個艱巨的課題。 大部分家族都衰落了, 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讓家族延續下去的關鍵。 而中國世家大族的歷史和傳世家訓都告訴我們, 只有文化才能讓家族立起來, 而家訓則令家族傳承下去, 文化不絕。 ”

韓昇的父親是著名歷史學家韓國磐,

他回憶, 在自己的童年, 《史記》《資治通鑒》就是父親給他的課本, “父親的口頭禪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他對子女沒有太多管束, 但言行舉止皆是薰陶, 比如飯桌上要講規矩, 早上不能貪睡, 要早起, 要朝氣蓬勃, 無形之中, 這可能就是我們家的一種家訓。 ”在韓昇看來, 如今的家長越來越注重“早教”, 但往往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掌握知識上, 這樣的早學、早教往往成材率並不高。 “只重知識, 而知識之外有很大缺失, 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碎片化的, 缺乏統領知識的能力”, 在韓昇的觀察中, 時下的教育往往將起點當終點追, “童年就把學習熱情都耗盡了, 孩子們進了大學以為就萬事大吉, 終於可以扔開書本, 殊不知這才站上了學習的起點。 要改變這種狀況,父母要努力,體制要改革。”

韓昇是大學通識教育的支持者,也堅持每年都為本科生開課,他笑稱並非學生從老師處得益,因為總能和年輕人在一起,恰恰是自己沾了學生的光。但令他擔憂的是,如今的大學校園裡,學生對分數越來越計較,課堂上也很少有人會發表不同意見,“孩子們都從小養成了‘看老師的臉,講正確的話’的習慣。但大學應該是最好的試錯的地方。”

“獨立而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批判精神”是韓昇總結的兩大教育目標,“其實我們的古人是非常重視素質教育的,因為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健全的性格與健康的體格,這是古代家訓對當今教育最大的啟示。”

(圖片由三聯書店、新華傳媒提供。編輯郵箱:scljf@163.com)

文/施晨露

要改變這種狀況,父母要努力,體制要改革。”

韓昇是大學通識教育的支持者,也堅持每年都為本科生開課,他笑稱並非學生從老師處得益,因為總能和年輕人在一起,恰恰是自己沾了學生的光。但令他擔憂的是,如今的大學校園裡,學生對分數越來越計較,課堂上也很少有人會發表不同意見,“孩子們都從小養成了‘看老師的臉,講正確的話’的習慣。但大學應該是最好的試錯的地方。”

“獨立而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批判精神”是韓昇總結的兩大教育目標,“其實我們的古人是非常重視素質教育的,因為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健全的性格與健康的體格,這是古代家訓對當今教育最大的啟示。”

(圖片由三聯書店、新華傳媒提供。編輯郵箱:scljf@163.com)

文/施晨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