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外資管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資管格局悄然生變?

摘要:富達與瑞銀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外資機構, 開啟了以外商獨資身份、在中國境內募資並投資中國股債市場的時代。 這實際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縮影, 背後有哪些故事呢?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 ID:wallstreetcn) , 作者孫建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錄wallstreetcn.comAPP。

中國市場正成為外資資管巨頭眼中的“藍海”。

今年以來, 富達與瑞銀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 這意味著外資機構開啟了以外商獨資身份、在中國境內募資並投資中國股債市場的時代。

據瞭解, 今年1月4日, 富達國際旗下的富達利泰在中國基金業協會正式完成備案,

獲准在華開展私募業務。 7月13日, 瑞銀資產管理宣佈, 也獲得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

瑞銀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華爾街見聞表示, 瑞銀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 負責在岸的另類投資產品, 此次獲得私募牌照的是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同時擁有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資格額度(QDLP)。

外資資管入華兩步走

據華爾街見聞瞭解, 外資資管在華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首先, 2013中國外管局開始批復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資格, 擁有該資格的外資資管可向中國境內投資者募集人民幣資金, 並將資金投資於海外市場。 QDLP與QDII(合格境內投資者)基金截然不同, 前者投資範圍更廣,

可投資對沖資金、房地產基金和股權基金。

第一批獲得QDLP資格的外資資管包括貝萊德、城堡投資、橡樹資本、英仕曼集團、奧氏資本、肯陽資本和元盛資本, 額度為5000萬美元。 2015年3月中國監管層批准了第二批QDLP試點資格機構, 包括:瑞銀資產管理、德意志資產管理、野村資產管理、EJF Capital、世邦魏理仕全球投資公司, 每家機構的額度提高到1億美元。

但是, 2015年夏季中國股市非正常波動與“811匯改”後, QDLP的增量審批一度暫停。 總體來看, 上述機構以上海自貿區為“大本營”, 打響了外資資管入華的頭炮。

外資資管入華的第二階段特點就是:以資產管理類外商獨資企業身份拓展內地業務, 多集中在上海陸家嘴。 據悉, 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機構中, 已有8家設立了資管類WFOE,

包括:貝萊德、先鋒領航、富達、JP摩根、安聯保險、紐銀梅隆、安盛集團、德意志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 外資獨資的資管在華開展業務也是2015年以來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之一。 此前, 2002年, 中國官方只批准了外資在大陸境內設立中外合資公司開展公募基金業務。

另據瞭解, 中國基金業協會年初出臺了《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填報說明》, 要求申請機構境內應當安裝系統終端, 交易路徑透明可追、交易資料完整可查、交易流程清晰可控、交易記錄全程留痕, 應當設立投資決策責任人和交易執行責任人。

而本文開頭提到的富達利泰是首個拿到私募牌照的外資獨資機構,

今年5月5日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了第一隻產品——“富達中國債券1號私募基金”。 此外, 瑞銀資產也對華爾街見聞表示, 有望在未來半年內發行一隻新產品, 因為取得私募牌照後6個月內就要備案第一隻產品。

其他獨資資管機構也在躍躍欲試。 先鋒領航(Vanguard)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林曉東對華爾街見聞表示, “2017, 監管部門對外資資管機構的管制進一步放寬, 上海自貿區首次使用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使得我們可以取得執照在上海創立辦公室。 ”

他進一步指出, “先鋒領航現在可以通過WFOE營業執照與中國的投資者與資產相聯繫。 中國為先鋒領航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 讓我們得以把我們的投資方式帶給數百萬的投資者。

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做私募業務, 但並不代表我們未來不會走向這條路, 現階段也在研究私募基金的可行性。 ”

值得注意的是, 先鋒領航與其他海外私募機構不同, 林曉東對華爾街見聞指出, “先鋒領航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由投資者共同擁有的基金公司, 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 ”換言之, 先鋒領航更注重零售投資者, 與其他籠絡高淨值客戶的私募機構不同。 因此, 境外獨資的資管機構如何開拓中國公募市場業務是未來的關注方向。

衝擊中國資管格局?

中國金融子行業的各鏈條幾乎都提供資管業務, 典型的資管機構是公募、私募基金公司以及子公司, 信託公司, 銀行提供的表外理財業務也屬於資管服務。 此外,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也有資產管理業務。據統計,截止2016年末,所有資產管理業總規模達到114萬億元。

但中國資管行業普遍存在層層嵌套、亂加杠杆、剛性兌付等多重風險,流動性隱患重生。因此,外資資管在華拓展業務會否引發行業變局,華爾街見聞將持續跟蹤。

此外,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也有資產管理業務。據統計,截止2016年末,所有資產管理業總規模達到114萬億元。

但中國資管行業普遍存在層層嵌套、亂加杠杆、剛性兌付等多重風險,流動性隱患重生。因此,外資資管在華拓展業務會否引發行業變局,華爾街見聞將持續跟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